论唐宋蜀道诗的文化史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蜀道论文,文化史论文,唐宋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蜀道诗是唐宋文学中独具内涵的偏冷领域,本文在专意考察唐宋蜀道题材诗歌的基础上,对唐宋时期旅历蜀道、留下题咏的诗人文化心态、诗歌创作作了初步探讨论证,揭示了唐宋蜀道诗所反映的历史原型、咏史特征、忧患意识及其审美特征,同时强调蜀道诗对蜀道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蜀道诗 咏史特征 忧患意识 栈道
一
传统意义的蜀道一般是指由长安、关中翻越秦岭通往汉中、四川等地几条古道的合称,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陈仓道、褒斜、傥骆、子午以及金牛、米仓诸道。飞栈连云的蜀道自战国秦汉以来即以显要的战略、经济意义著称于世。唐宋时期,川陕交通兴盛,文人学士旅经蜀道多有题咏抒怀之作,在唐宋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批数量颇为可观的“蜀道诗”。据笔者初步统计,唐五代两宋时期有关蜀道的作品约有四百余首。唐代诗人去国远游,多曾壮游蜀道,《全唐诗》中有关蜀道题咏几乎俯拾皆是,反映了大唐帝国秦蜀交通与诗歌创作的双向繁荣,宋代诗人中除陆游外蜀道诗作相对较少,但一些作品直接反映了川陕交通路线的变迁及蜀道沿途山地经济、风俗民情和民族战争的某些信息。就唐诗而言,有关蜀道题咏自初唐至晚唐五代层出不穷,就作者来看,从沈佺期、岑参到李白、杜甫,从元稹、白居易到薛能、戎昱,从李商隐、杜牧到罗隐,乃至唐末五代韦庄、孙光宪、王仁裕等,计有五十余位诗人有蜀道诗传世,其中几乎包括唐代大部分著名诗人;北宋时政治重心东移,中原至蜀地交通路线主要沿长江下行上溯,蜀道诗没有唐代数量繁多,但一些重要诗人如石介、文同、苏轼、陆游等也都曾涉足蜀道并留下诗篇,其诗作较之唐诗具有更大的记实性和历史感。唐宋蜀道题咏有的还成了诗人的代表作品而千秋传诵、如沈佺期的《夜宿七盘岭》、李白的《蜀道难》、李商隐、罗隐的同题《筹笔驿》、郑谷的《兴州江馆》,陆游的《山南行》、《剑门道中遇微雨》等都堪称唐宋名篇。唐宋蜀道诗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地理价值①,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史内容,在唐宋文学史上有一定特殊意义。
二
蜀道不仅是我国古代沟通西北与西南的重要交通道路,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风云的一个侧面缩影,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曾发生在蜀道。五丁开道的悲壮传说,汉高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自汉入秦一统天下的千古帝业,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的车马旌旗,宋金对峙百余年的峰火狼烟……千年历史风云在蜀道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如金牛道、五丁关、陈仓道、褒谷口、筹笔驿、古兴州等。从一定意义上讲,千里蜀道是诗歌之路,也是中国历史岁月的一条千里画廊,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富于历史感和忧患意识的唐宋士子往来蜀道,触景生情,历史与现实在心灵碰撞,吟出了那么多深重而隽永的蜀道诗。这些蜀道诗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与现实?表达了怎样的文化心态和美学价值?
李白《蜀道难》开篇即以传神笔墨追溯了秦蜀开通时雄奇悲壮的传说:“蚕丛及鱼袅,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远古秦蜀两地的凿通,经历了如此壮烈的牺牲,那么英勇殉难的五丁壮士,应是古代蜀民勇敢刚烈性格的象征。在唐蜀道诗中,五丁开道的传说一再被咏叹,杜牧《奉和门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十八韵》诗云:“栈压嘉陵咽,峰横剑阁长。前驰二星去,五丁开道忆②”;卢照邻《畴昔篇》中有“五丁卓荦多奇力”之句;唐玄宗《幸蜀西至剑门》:“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翠屏千仞合,丹璋五丁开”③。诗人们对传说中的五丁多怀咏叹褒美之情,五丁成为蜀道咏史诗中第一题材。
唐宋蜀道诗也隐约折射了某些唐代历史事件。戎昱《入剑门》:“剑门兵革后,万事尽堪悲。鸟鼠无巢穴,儿童话别离。山川同昔日,荆刺是今时。何年征战定?家家有画旗”④。此诗历史背景应是唐宪宗元和初平定西川刘辟之乱,官军与叛军曾在剑阁一带激战。兵火之后蜀道萧条荒凉,昔日繁华荡然无存。诗人旅经剑门,触景生悲。此外,武元衡《兵行褒斜谷作》、《宿青阳驿》、《题嘉陵驿》⑤等大概都因此事而作。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治开始分裂,藩镇割据相继出现,中央军与西南藩镇也发生几次大的战争,蜀道交通渐趋冷落凋弊,曾号称“天下第一”的褒城驿也较之以前十分清寂,“敢叹临行疏旧境,惟愁后事劣今时。闲吟四壁堪搔首,频见青频白鹭鸶”⑥。薛能的这首《褒城驿有故元相公旧题诗因所叹而作》,即流露了晚唐士大夫伤时感世的忧患心态。晚唐韦庄《浣花集》卷四有《闻再幸梁详》诗:“才喜中原息战鼙,又闻天子幸巴西。延烧魏阙非关燕,大狩陈仓不为鸡。兴庆玉龙寒自跃,昭陵石马夜空嘶。遥思万里行宫梦,太白山前月欲低”。考之唐史,应是光启元年(885年),费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扑灭黄巢大起义烈火的唐王朝,在唐僖宗刚从成都回长安不久,宦官田令孜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又发生军事冲突,王重荣联合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攻逼长安,是年冬,田令孜挟迁唐僖宗西奔宝鸡,次年三月,又从宝鸡逃往兴元(今汉中地区)。诗人闻此,忧君忧国甚切,于是写下此诗。南宋前期,川陕一带是宋金战场的西部战区,陆游数次往返蜀道,并在南郑(今汉中市)王炎幕府半年之久,留下多篇有关蜀道诗作,其中不乏具有纪实性的史诗,是研究南宋川陕宋金战争的珍贵史料;宋末元初诗人汪元量西游入蜀,其写于蜀道沿途的诗作则真实地反映了经过旷日持久的宋蒙(元)战争。汉中,利州(广元)等地的残破和民族压迫状况。如元初汉中,“山川寂莫非常态,市井萧条似破村。官吏不仁多酷虐,逃民饿死弃儿孙”⑦。利州一带,“城因兵破悭歌舞,民为官差失井田。岩谷搜罗追猎户,江湖刻剥及鱼船”⑧。有关宋末元初川陕经济、社会状况,历史文献甚为稀少,汪元量的蜀道诗系亲历史闻,史料价值甚高。
三
咏史诗是唐宋诗体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晚唐的咏史诗,近年来已成为唐诗研究的热点。考察唐宋咏史诗,我们会发现多与蜀道历史有关。唐宋有关蜀道人物,古迹的咏唱,构成了唐宋文学史的一大特色,而且带有鲜明的时代思想特征。
历史盛衰兴亡,成事在人,德政胜于天险。战国秦汉以来,千里蜀道即活跃过众多的历史人物,英雄与小丑,贤相与昏君,忠烈与奸邪……各具特色的历史人物在蜀道演出过一幕幕影响深远的历史活剧,并在沿途留下大量胜迹遗址昭示后人,其中又以秦汉三国人物最为集中。唐宋蜀道咏史诗具有鲜明的历史观、审美观和价值取向,歌颂英雄,批判昏君,强调成事在人,以德胜险。剑阁号称蜀道著名险关,秦汉三国以来不乏有人试图恃其天险、守护太平富贵却最终兵败身亡之例。如岑参剑阁题咏认为剑阁虽属天险,易守难攻,然而,“刘氏昔倾覆,公孙曾败迹。始知德不修,持此险何益”⑨,悟出了修理德政重于以险据守的重要意义。确实,东汉初公孙述、东汉末的刘璋、刘焉等都都曾割据巴蜀,据有剑阁天险,但曾几何时就很快覆败身亡,割据美梦灰飞烟灭,主要乃无德性所致。因此,陆游在《剑门关》一诗中感慨地写道:“剑门天设险,北乡控函秦。客主固殊势,存己终在人”⑩。决定成败的主要因素说到底还是人的因素。险要地形只能起辅助作用,蜀道沿途的某些古迹往往是历史悲剧的实物见证。米仓道上有韩信祠,相传是萧何追韩信之地。王仁裕《题孤云绝顶准阴祠》讽喻汉高祖不识人才,气走韩信,才有萧何追韩信故事:“不是冕旒轻布素,岂劳丞相远追寻”(11),并且为韩信兔死狗烹,殒命未央的最终结局深为痛惜;陆游《剑门城北回望剑关诸峰入云感蜀汉亡事慨然有感》:“自昔英雄有屈役,危机变幻迹逡巡。阴平穷寇非难御,如此江山坐待人”(12)。沉痛感叹姜维耽误战机,刘禅、谯周误国亡国的历史悲剧。剑阁关之旅,总是深深触动着唐宋诗人们的历史神经,总使他们油然想起发生在剑关天险之下可歌可泣的遥远往事,并因之发出深沉悲怆的历史喟叹。
追慕英雄,呼唤贤相。鞭笞奸邪。唐宋蜀道咏史诗,以三国人物为多。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三国时期恰好是历史上罕见的英豪辈出,叱咤风云同时也是昏君误国、奸邪葬送大好河山的典型时代,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唐宋诗人们反复深思、一再感叹的永恒主题,这一点在对诸葛亮的咏赞中表现得尤其突出。蜀道南栈上筹笔驿相传是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曾在此筹措粮草之地,唐宋以来《筹笔驿》为题的咏史诗颇多,李商隐、薛逢、罗隐、薛能、王令、陆游等人均有以此为题的诗作。现将几首有代表性的《筹笔驿》咏史诗摘录如下:
李商隐《筹笔驿》: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臂,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终不恭,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13)
罗隐《筹笔驿》: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量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湍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惟余岩下多情水,犹自年年傍驿流。(14)
薛逢《筹笔驿》:
天地三分魏蜀吴,武侯倔起赞汗谟。
身依豪杰倾心术,目对云山演阵图。
赤伏云衰功莫就,皇纲力振命先祖。
出师表上留遗恳,犹自千年激壮夫。(15)
陆游《筹笔驿》:
运筹陈仓故依然,想见旌旗驻道边。
一筹人间管城子,不堪谯叟作降笺。(16)
……
诸葛亮在蜀汉朝出将入相,一身系社稷之安危,最后为恢复汉室鞠躬尽瘁,病卒军中,是古代朝野赞誉的完人形象化身。也是文人儒士心中最佳的精神偶象。唐宋诗人追慕赞颂诸葛孔明的诗文多不胜举,这些以《筹笔驿》为题的诗即明确表达了对诸葛伟绩的景仰思慕。同时又总是对他出师未捷的悲剧和他死后蜀汉朝的政局深深叹惋。而与诸葛亮相比,后主、谯周、曹丕、司马懿等三国人物则显得那样卑微,那样黯然失色。蜀道人物中,诸葛亮是其中影响最为巨大而深远的第一人物,唐宋文人学士游历蜀道,总会油然想起这位曾在蜀道险峻途中挥师北伐的蜀汉丞相。元稹《褒城赠黄明府》诗云:“迤逦七盘路,坡施数丈城。花疑褒女笑,栈想武侯征”(17)。南宋祝穆《方舆胜览》收录这首诗时作了简注:“元稹为刺史奉使东川,至褒城驿,有黄明府见迎,舣舟同载。(稹)因偏问其褒阳山水,则褒姒所奔之城在其左,诸葛亮所征之路次其右,作赠黄明府诗”(18);北宋苏轼为凤翔太守时曾游历褒斜道北口斜谷口,追怀景慕诸葛亮之史迹,对诸葛亮作了高度评价。“南望斜谷口,三山如犬牙。西观五丈原,郁屈如长蛇。有怀诸葛公,万骑出汉巴……公才与曹丕,岂止十倍加。顾晗三辅泪,势若风卷沙”(18)。这些蜀道咏史诗在对诸葛亮的叹咏中鲜明的表达了唐宋士大夫们鲜明的历史审美观和价值取向,渲泄了自己伤时感世的忠愤情感。这样,蜀道咏史也就折射了唐宋士大夫们的特定心态以及对现实政治的批判。
忧患意识——唐宋蜀道诗的基本格调。品读唐宋蜀道诗,总会感到一种苍凉沉郁的氛围,在蜀道诗中,蜀道的艰险难行与人生的艰辛困蹇,旅途的山重水复与宦海的险恶复杂交相感应,地理与心理的双重忧患构成了唐宋蜀道诗又一显著思想特征。“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李白《蜀道难》的最后喟叹;“京洛风尘远,褒斜烟露深”(20),岑参的《送梓州高参军还京》可谓身在蜀道,心怀魏阙;张说途经故道,面对深涧绝壁,顿生忧伤之情;“谁知高深意,缅邈心幽哉”(21)。“客心久无绪,秋风殊未烈”(22);欧阳詹西行入蜀翻越秦岭时,感叹从此京师山外,帝都难回而悲怆不已:“南下斯须隔帝乡,北行一步掩南方。悠悠烟景雨边意,蜀客秦人各断肠”(23)。北宋诗人石介赴嘉州(今乐山)旅行蜀道中也每每东顾伤怀:“东望庭闱魂欲销,层层云栈上岩。江声山色情多少,相伴西来慰寂寥”(24)。帝京远去,亲友梦中,惟有高山流水抚慰凄凉。陆游的蜀道诗则一再抒发了诗人去日苦多,功名未就的悲伤:“朱颜渐改功名晚,击筑悲歌一再行”(25)。“邮亭下马并孤剑,老大功名颇自欺”(26)。“短鬓萧萧不禁白,强排幽恨近清樽”(27)。忧国忧君,伤时叹世,对以儒家治国平天下为抱负的士大夫来说,漫长崎岖的蜀道也正是坎坷多难的人生之旅的象征,可以使人更深切地体验宦海仕途的艰难与生命的悲苦,从而升华成一种深沉的生命悲剧意识。
忧患意识渗透在整个唐宋蜀道诗中,这些大量遣兴抒怀,悲愁忧伤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宋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群体心态及悲剧命运,将汉魏以来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又向前发展一步,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蜀道难”一词竟成为后世社会人生坎坷,事业艰难的代名词。
四
唐宋蜀道诗的美学特征。根据斯宾诺莎的观点,自然景物是诗人心灵的外化。蜀道沿途奇险的景观与唐宋诗人主体感受相互交融,反映到艺术化的作品之中,就使蜀道诗赋予特有的幽遽深远、危峭险怪而又不乏宁静恬淡的艺术风格,蕴含着独具特色的美学价值。如沈佺期的《夜宿七盘岭》诗: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青夜子远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28)
这是初唐诗人沈佺期赴灌州(今越南北)贬所途中夜宿褒谷口七盘岭后写下的五言律诗,也是唐蜀道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向来为唐诗论家所称道。此诗通过七盘岭一夜所见所闻和感受,将褒斜道南口残夜将尽、黎明时分的宁静、清幽表现得真切而苍凉,寓意悠远,耐人品味。其中“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成为千年传诵之佳句。再如郑谷的《兴州江馆》:
向蜀还秦计未成,寒蛩一夜绕床鸣。
愁眠不稳孤灯尽,坐听嘉陵江水声。(29)
诗人自蜀归秦途中夜宿故道古城兴州(今陕西略阳县)嘉陵江畔驿馆。床边墙角蟋蟀呜咽,驿外江声潺潺,加之昏暗摇曳的烛光,使旅羁山馆的诗人倍感孤独凄凉,彻夜难眠。此诗笔调简炼,颇具艺术感染力,将秦岭深处,嘉陵江边秋夜的寂寥,苍凉生动地再现于纸上,使人为之愀然,是历代公认的郑谷代表作;又如南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何处不销魂。此身何是诗人末?细雨骑驴入剑门”(30)。也以寥寥数语,勾画出细雨纷纷里蜀道途中诗人的剪影。除了深深的人生无奈苍凉感外,富于飘逸隽永的艺术魅力,为放翁诗中历来被人传诵的上乘佳作。
唐宋蜀道诗还常以传神之笔匆匆勾勒秦岭深处奇异的风物景观和民俗画图。如姚鹄《嘉川驿楼晚望》:“栈压寒江上,开簾对翠微。斜阳诸岭暮,古渡一归僧”(31)。夕阳西坠,群山苍茫,冬日黄昏江边古栈,寂寥古渡僧人独归,宛然一幅深山暮归图;薛能则以“钓客坐风临岛屿,牧牛当雨食孤蒲”(32)两句点出了晚唐褒城驿的冷落残破,伤感之情不言而喻;陆游的蜀道诗也以风俗画见长,如写于金牛道中的《栈路书事》:
危阁闻铃驮,湍流见硙船。
波江人负盎,骑马客蒙毡。
梨美来秦地,橙香接楚天。(33)
……
古栈道上骆驼商队,驼铃清亮;嘉陵江边硙船泊岸,水轮旋转。江边有人汲水背瓮,山路上有着羊皮毛毡的骑马人匆匆行走,在这里还可以吃到关中的鲜梨、荆楚的香橙……西北山区奇异的民俗,浓郁的江村风情,在诗人笔下表现得淡雅而清新,有使人身临其境之感。
结语
千里蜀道不仅是我国交通史上著名的古道路,而且在千百年历史岁月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内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蜀道文化,而唐宋蜀道诗正是蜀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和价值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这对于正处于起步阶段的蜀道文化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切入口。
注释:
①参见拙作:《唐宋诗所反映的蜀道历史地理》。载《文博》1994年第二期。
②《全唐诗》卷五二一。
③《全唐诗》卷三。
④《全唐诗》卷二七○。
⑤《全唐诗》卷三一六。
⑥《全唐诗》卷五六○。
⑦⑧汪元量:《水云集》卷一《兴元府》、《利州》。
⑨《全唐诗》卷一九八。
⑩陆游:《剑南诗稿》卷三《剑门关》。
(12)(16)《剑南诗稿》卷三。
(13)《全唐诗》卷五三九。
(14)《全唐诗》卷五六七。
(15)《全唐诗》卷五四八。
(17)(18)祝穆:《方舆胜览》卷一六六《利州东路·兴元府》。
(19)《苏轼诗集》卷四。
(20)《全唐诗》卷四一。
(21)(22)《全唐诗》卷八六。
(23)《全唐诗》卷三四九。
(24)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四。
(25)(26)(27)《剑南诗稿》卷三。
(28)《全唐诗》卷九六。
(29)《全唐诗》卷六七五。
(30)《剑南诗稿》卷三。
(31)《全唐诗》卷五五七。
(32)《全唐诗》卷五六○。
(33)《剑南诗稿》卷三。
标签:全唐诗论文; 陆游的诗论文; 中国古代史论文; 三国论文; 宋朝论文; 剑南诗稿论文; 诸葛亮论文; 蜀道难论文; 文化史论文; 筹笔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