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两篇短文”的教学设计与简评_短文两篇论文

巴金“两篇短文”的教学设计与简评_短文两篇论文

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及简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简评论文,短文论文,教学设计论文,巴金论文,两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目标】

1.培养有表现力的朗读,读出文章意境,读出作者情感。

2.了解文中运用神话传说的用意,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3.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品析文中所表现的意境。

4.理解作者的战斗情怀和人格魅力,培养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加强诵读指导,以读带解,读出意境,读出情感。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品析文中所表现的意境。

3.学习用文字表现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片段写作法。

3.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巴金先生的两篇短文《日》和《月》,听一听巴金先生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太阳和月亮发出的感叹,体会他在文字中寄托的深意,感受他的那份别样的情怀。

让我们用“以读促解”的方法学习《日》

一、朗读

1.自读课文。

每位同学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朗读感受。

一句话说说你朗读后的感受(可以从内容、情感、表达、手法等多角度来谈)。

3.讨论应该怎样朗读。

如何用有表现力的朗读把文章的魅力表现出来。

4.演读(呈现演读设计)。

全班同学按照朗读设计研读课文。

二、研读

1.默读课文,找出这一篇短文的中心句,并证明之。

中心句:“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学生思考并交流。

证明:第1~2自然段,事例铺垫;第3~4自然段,分析提出;最后一段,心迹表白。

具体分析如下:

第1~2自然段写飞蛾扑火与夸父追日,写动物和神话人物对光和热的追求,为引出中心作了事例上的铺垫。

第3~4自然段由上文的飞蛾、夸父的生命追求,作者联想到人的生命追求:“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对比分析,指出人要轰轰烈烈地改变严寒的现实,哪怕死也在所不惜。又用一个假设问句,再一次证明“光和热”对人世间的重要意义。

最后一段想象着自己也可以幻化为飞蛾,在生命的最后一瞬间,得到光也得到热。作者愿意以这样的献身方式表达他对生命意义的诠释和对理想的追求,一个有着以生命去换取光明的坚定信念的形象跃然纸上。

简洁地说,文章运用托物抒怀的手法来谋篇布局,紧紧围绕中心句,赞美“为着追求光和热”飞蛾扑火、夸父追日的牺牲精神,引出人应该有这样的境界,这是个人生命价值的要求和现实的必然,抒发自己要为抗战胜利而奋战、不怕牺牲的战斗情怀。

此文中,“日”是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因为它能带来光和热,它能驱散黑暗和寒冷。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哪怕“化作一阵烟,一撮灰”,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在特殊的年代是多么需要、多么可贵。

2.穿插写作背景。

这两篇短文写于上世纪40年代初期,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志士仁人们为祖国光明的未来而不惜牺牲。全国人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巴金以战斗的笔,借赞美飞蛾、讴歌夸父来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鼓舞人民,也表达自己的坚定信念。

3.再次演读,理解作者情怀。

演读设计:

(女领)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平叙中赞美地)

(众合)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赞美地、崇敬地)

(男领)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追怀、敬仰地)

(众合)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坚定地、慷慨地)

(女合)生命是可爱的。(抒情地)

(男合)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高昂地,读出对比)

(师)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深思地)

(男领)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遐想地、憧憬地)

(女领)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抒怀,声调起伏,情感由高昂而渐渐低沉,但不悲观,而是淡淡的满足)

让我们用“以写促解”的方法学习《月》

一、听读

1.听老师朗读,圈出文中表现月的特点的短语或句子。

2.赏析表现月的特点的短语或句子。

长空的一轮皓月(明亮、清透的效果)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比喻,月的明亮、遥远)

面对凉月(月的清冷)

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月色如霜,清凄、肃杀)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以感觉反衬月之冷寒)

月光冷得很(程度副词“很”强调月之冷)

月的光是死的光(没有生机,没有活力,死寂)

3.小结

月在此文中的最突出特点是冷。如何表现冷,作者主要通过描写来表现意境。

二、话题研讨:“因为有了第四段,……”

赏析第四段,感受意境。

因为有了第四段,第三段中“我”的“这感觉”就得以展开描述。

因为有了第四段,我们从“海上”“山间”“园内”“街中”“露台上”这五个地点的转移看到了地点的改变、视野的改变——由大而小、由远而近;它们代表了整个世间,让我们感受到整个社会“寒光冷气”无处不在(这是空间上的月光寒冷)。

因为有了第四段,我们体会到了“侵”字传神地表现出这股“寒光冷气”的威力和不可抗拒。

因为有了第四段,我们看到明明是夏天,可是“我”却想起“冬季的深夜”,想起那种“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的感觉,让我们感受到现实生活给人心灵上以冬季一般的严寒,“寒光冷气”无时不在(这是时间上的月光寒冷)。

因为有了第四段,我们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感受看到了抒情主人公孤独的身影,听到了他内在的独语,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由外而内、由衣服到内心都“积霜”的别样情绪。

因为有了第四段,使文章意境由空远转而贴近生活,由简单的望月转而感悟现实,立意厚重起来。

因为有了第四段,第五段的“的确,月光冷得很”的感慨便有了支撑。

因为有了第四段,……

三、片段写作

1.学生即兴写作。

要求:用情景交融手法表现月下寒凉、凄清、孤寂、忧愁的意境。

(意境:文学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2.全班交流。

让我们用“联读赏析”的方法学习《日》与《月》

一、领会主旨

找出两文中表现日、月特点最多的一个字,体会作者用意。

《日》:热;《月》:冷。

补充:

“对光和热的赞美,对生命力的赞美,对探索者和殉道者的赞美,对漫漫寒夜的憎恶,这就是巴金散文中反复出现的四组意象系列,这构成巴金散文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①

《日》中,作者热情向往、追求、讴歌日的光和热,从正面赞扬人类追求光明和温暖的决心、信念,抒发自己迎接战斗和不怕牺牲的情怀。

《月》中,作者冷静思考、分析、揭示月的寒和冷,从反面表现要远离黑暗和寒冷,让月这面明镜能照到有热力的景象,反衬出对光和热的渴求。

两篇文章中都提到热与冷,作者是别有深意的。

热和冷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作者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这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二、赏析手法

对两篇短文进行手法赏析。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座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重点赏析以下手法:1.借用神话;2.托物言志;3.象征手法;4.首尾呼应。

具体分析:

1.借用神话。

作者借古老的神话传说增强文章的厚度,使文章的境界高远,体现出追求光明和温暖以及牺牲精神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由远而近,由神话而现实,由虚构人物到当下世人,逐步明朗写作目的。夸父逐日的目的是“为着追求光和热”,姮娥奔月是为了改变寒凉,总之,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目标,都为了追求光明和温暖,而这正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2.托物言志。

作者托借飞蛾、夸父、姮娥的追求来表达自己在当时抗战处于低谷期的美好追求和企盼,抒发自己的战斗情怀。

3.象征手法。

飞蛾、夸父、姮娥,象征着抗战时期那些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祖国的独立、为了人民的生活而走向战场、不惜牺牲的所有人。他们有积极的进取心、坚定的信念、不屈的韧性和不畏牺牲的高尚情操。

4.首尾呼应。

两篇短文的结构都因为首尾呼应而显得圆润美观。

《日》,由飞蛾写起,最后落笔在甘愿“做人间的飞蛾”,得到光和热,整个结构圆润、流畅。用飞蛾实现首尾照应,并通过这样的照应揭示中心:为了光和热,不怕牺牲。

《月》的首尾照应也很明显并很巧妙:自己望月时会想:“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创设意境,引发遐思;文章的结束写到“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实现了结构、内容、主题的对接:望月,思月,不论是抒情主人公“我”还是姮娥,面对如镜的“凉月”,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改变冷寒,带来热力。

三、激情结课

感受作者情怀,结束课堂。

齐读作者的心声(末句读两遍):

“让我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暗夜里所呼叫的目标,它带着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前面引诱我。同时惨痛的受苦的图画,像一根鞭子在后面鞭打我。在任何时候我都只有向前走的一条路。”

“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

“以文字为武器,在作品中生活,在作品中战斗。”

“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

“我惟一的心愿是:化做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简评一

《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评点

余映潮

柳咏梅老师的《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是很规范、很讲究阅读教学技巧的教学创意。

这份设计值得我们品味与评析的技法在于“教材处理”。

教材处理,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教材处理即教学中课文处理;教材处理的艺术就是科学地、艺术地、机智地组织教学内容的艺术,就是提炼与组合教学内容的艺术。

这份教学创意,在“教材处理”上表现出如下特点:

从课文的篇数看,是“一课多篇”式的教学。巴金的《短文两篇》是自读课文,用一个课时的时间完成两篇短文的教学,正符合“自读课”的课时要求。

从“教课文”与“用课文教”的角度看,是真正地在课文教学中增加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熏陶学生情感。《日》中设计的品析活动与朗读活动,《月》中设计的欣赏活动与写作活动,都表现出品位雅致、训练能力的特点。

从整合课文教学内容的角度看,熟练地运用了“选点品读”的方式,根据两篇文章意味意境的不同而着眼于选择课文的最好之处、最深之处与最美之处进行教学。《日》中的一个话题“找出这一篇短文的中心句,并证明之”和《月》中的一个话题“因为有了第四段……”都能够从品读欣赏的角度把学生的研读深深地带到课文之中。这样的处理可谓干净利落、重点突出,能力训练到位。

从学生活动的设计看,第一板块是“用‘以读促解’的方法学习”,第二板块是“‘用以写促解’的方法学习”,第三板块是“用‘联读赏析’的方法学习”。以“学习方法”带动学生的活动,立意高远;全课的教学思路呈“分总式”结构,思路严密。

所以,像这样的课例,除了其教学上的实用价值之外,还具有让青年语文教师感受、品析、提炼、借鉴的作用。

当然这份教学设计有两个地方还需要加以优化:一是第三板块“用‘联读赏析’的方法学习”,其内容可以精减,否则教学时间不够。二是教学设计的开头,罗列了那么多的“目标”和“重难点”。一般而言,教案中的这些内容,往往只起“摆设”的作用,也是可以精减的。

简评二

“‘教’要努力给学生带来可学的”

田贺书

约翰·怀特这样解释“教”:“‘教’,一个意思是努力带来‘学’;另一种意思则是指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②徐江先生说:“‘教’要努力给学生带来可学的。”③“努力”表明“教”追求教育教学效益最大化的迫切态度;“带来”指出了“教”的方式方法——不只是“言传”,也包括“身教”;“可学的”则指明了“教”的内容。也就是说,“成功地做到了”,努力带来了可“学”的,才能称其为“教”。

基于以上对“教”的理解,我通常喜欢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可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几个方面审视教学设计文本。

柳咏梅老师的《〈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试图培养学生“以读促解”“以写促解”“联读赏析”的能力。“读”要“有表现力”,要“读出文章意境”“读出作者情感”;“解”要“了解文中运用神话传说的用意,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品析文中所表现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战斗情怀和人格魅力”;“写”要“用情景交融手法表现月下寒凉、凄清、孤寂、忧愁的意境”;“联读”要赏析“借用神话”“托物言志”“象征手法”“首尾呼应”……其努力的态度有目共睹,而其所要传授的阅读方法也颇具方法论之意义,是学生切实需要掌握的阅读方法,所欲传授的知识也是学生理应掌握的语文学科的骨干知识,“欲教的”是“可学的”,当然也是“应教的”。这样的设计如果得以实现,必能实现语文课程有效教学的理想。

只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这份教学设计在教学实施中还要斟酌深化。仅就“以读促解”这个板块特别是“研读”部分看,还需要呈现“以读促解”的过程,以展示“读”对“解”的“促”的作用。就是说,教学设计不仅要提出传授“以读促解”这种阅读方法的蓝图,还要规划好传授“以读促解”这种阅读方法的路径。说来这也是当前教学设计的通病,不能把握住教学设计的要点,该重点强调的地方,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徐江先生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论证的过程”,是“一种严密的逻辑思维呈现”。④能够当得起“一个严密论证的过程”的课堂教学,就是将所教的阅读结论之可接受性和阅读方法之有效性呈现出来供学生感受的过程。只有经过严密的教学过程的论证才能使我们的结论为学生认可,才能使我们传授的方法为学生接受。“实例是提高写读能力的学步车。”⑤为学生树立一个“以读促解”范例,学生的学才能有所依。这样,“教”的过程就成为“带来学”的过程。

不仅如此,能够当得起“一个严密论证的过程”的课堂教学本身就是“身教”。其教学行为本身所体现的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样是“可学的”“应教的”,自然也是“要努力带来”的。

再啰嗦一句,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带来学”的途径,自然也“要努力”。

原标题:日是理想,月是现实——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注释:

①姚春树《论巴金建国前的散文创作》,《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

②[英]约翰·怀特《教育哲学》,转引自欧阳康主编《当代英美哲学地图》第687页,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③⑤徐江《从认知层面走向生存层面》,《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5期。

④苗利军、徐江《走向哲学思维开拓解读视阈》,《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2期。

标签:;  ;  ;  ;  ;  ;  

巴金“两篇短文”的教学设计与简评_短文两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