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强参政党的政党意识 提高民主党派自身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崔珏[1](2021)在《参政党建设的独特性及其动力机制构建》文中指出在中国政党制度中,参政党概念的提出创造性地解决了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周围的多个合作型政党——民主党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民主党派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发挥民主党派作用的有机统一,这决定了参政党建设既是民主党派自身的任务,又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责任,参政党建设要在执政党支持下,与执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参政党建设的内外部动力机制,对于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意义重大。
杨深深[2](2021)在《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示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赋予了多党合作新的历史使命,对参政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建设在参政党自身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参政党建设的“根”与“魂”。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科学内涵可概括为思想凝聚、理论武装、深化传承、增进共识四个方面。研究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相关问题,在理论上有利于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理论体系,提升思想站位、把握政治方向;在实践上有利于指导参政党具体实践,在新型政党制度的框架内,助力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提升。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研究法以及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在新时代背景下,分析界定了参政党、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基本概念,梳理了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理论资源与实践基础,分析总结现有成就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进而探讨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优化路径。具体来说,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在发挥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取得了宝贵的建设经验。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如参政党成员思想差异化复杂化的挑战有待应对、政党意识与政治参与主动性有待提高、各党派思想政治建设的内容与形式有待丰富、思想政治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有待加强等。对此,应坚持分类施策以增强参政党成员思想凝聚,强化理论武装以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参政党、深化政治交接以激发多党合作优良传统新活力、优化工作实效以增进思想政治共识、提高政治能力,多措并举提升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针对性、科学性、独特性与实效性。本文通过研究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相关问题,为推进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致力于使这一研究进一步系统化与完整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引领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以科学内涵和特色优势为主线,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推动参政党自身建设迈向更高层次,使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理论与实践更加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更加切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要求。
李珊珊[3](2021)在《参政党视角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政党制度是人类现代政治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共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全新概括,其中具有两大主体,一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二是作为参政党的八个民主党派。作为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政党概念,民主党派是与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亲密友党,而参政党的称谓则是一个具有集体含义的政治名词,彰显了民主党派在中国政治体制中的独特位置和作用。它突破了西方政治学对“政党”的一般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之“特色”所在。新型政党制度是一个系统性构成,参政党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其角色定位的规范化程度,及其与其他结构性要素的互动关系对这一制度具有重要的型塑作用。因而以参政党为视角对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需要从要素分析系统、从部分考察整体,这与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范式具有一定程度的契合性,可以借鉴其角色、结构与体系的分析模型,将参政党角色定位于组织、制度与治理三个层面,再以此为基础分析参政党与执政党在新型政党制度体系中的结构性互动,以及参政党的角色功能向新型政党制度运行效能的转化,从而形成从参政党视角出发考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框架。参政党的三种角色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首先,参政党只有具备完善的组织体系,才能在此基础上建构规范化的制度,进而充分发挥治理功能;其次,合理有效的制度设计,也为参政党组织的良性发展,及其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必要保障;再次,随着参政党参与国家治理的不断深化,又反过来对其组织建设和制度设置的规范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角色定位在新型政党制度演进的过程中不断明确,同时其自身的规范化进程也深刻影响着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模式,使后者呈现出平稳渐进、合作共识的总体特征。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体系包括组织模式、制度模式与治理模式三重要素。在组织模式上,参政党与执政党的互动遵循民主集中的组织原则,形成了非竞争性的组织关系,具有非对称性的组织特征。在制度模式上,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权层面的互动形成了“执政—参政”的制度模式,在政党层面的互动形成了多党合作的制度模式,在社会层面的互动形成了政治协商的制度模式。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型政党制度全方位嵌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中,形成了“嵌入式”治理的模式,具有一主多元的权力配置格局,以及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政策优化机制。从总体上看,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体系呈现出鲜明的合作型特征,其中执政党领导合作,参政党协同参与,有效提升了治理绩效。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效能包括体系效能、过程效能与政策效能三个维度。参政党自身具有政治录用、政治社会化、利益综合、社会服务与政策反馈等功能,它与执政党互动则形成了政治沟通、科学决策、民主协商以及民主监督等功能。这些功能维系着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体系,提升了该制度的效率与稳定性,充分展现了该制度治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政策效果。尽管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显着的制度优势,但它在结构运作与能效发挥等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而参政党自身建设也有待进一步规范。鉴于外在的环境的复杂多变,新型政党制度尤需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提升运行效能、增强适应能力,从而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孙曈[4](2020)在《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党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党做出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反映和行为表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国情,淬炼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这种新型的政党关系主要特征就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框架下,存在着执政党认同与参政党认同的两个维度,由于参政党与执政党在目标、利益和使命上的一致性,因此,中国的执政党与参政党携手形成了“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认同关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政治发展道路,构建了新型的中国政党制度。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参政党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方针和政策,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这一历史性文件中,将中国八个民主党派定性为“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①由此可见,中国参政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受到信任,同时所肩负的使命也更加重大。但是,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中国参政党认同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参政党在领导班子建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党协商、自身建设等还存在诸多不足,进而影响了参政党的认同度。因此,从政党认同的视角来把握我国多党合作的历史脉络,总结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经验,探索今后参政党认同的路径,对新时代参政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通过对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进行梳理,总结了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脉络,论证了各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认同中国共产党、发挥参政党政党功能、与执政党一道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基础。通过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于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参政党认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参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队伍建设、履职绩效、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认同路径,为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参政党的认同度、提升中国参政党的履职能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论文内容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中国参政党认同的理论阐述。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政党认同理论概念问题,如:认同、政治认同、政党认同进行界定与解读;对参政党认同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认同思想进行梳理和阐释,为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和理论指导。第二部分是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主党派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建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参政党认同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实践成果,对中国参政党认同经验进行了概括与总结。第三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认同的空间、认同的平台、自我认同层面阐明新时代参政党认同的机遇;从意识形态、信息技术、大统战工作格局、参政党履职能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层面阐述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挑战;通过对参政党认同的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揭示出当前参政党认同面临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发展路径。根据参政党认同理论,分别从政党意识形态认同、参政党队伍认同、参政党履职绩效认同、参政党自身建设认同、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发展路径及对策。
张师平,宫捷[5](2019)在《协商民主视域下加强参政党协商能力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协商能力建设,是参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视域下赋予参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背景下,推进参政党协商能力建设需要在重视发挥理论研究的指导作用、增强参政党的政党意识、优化客观条件保障协商的有序进行及完善参政党的机制建设等方面着力。
杨文斌[6](2016)在《福建九三学社成员参政党意识培育与提升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必须注意增强民主党派成员的参政党意识。当前,福建九三学社成员管理松散,成员参与党派活动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电话访谈、走访等形式,收集了福建九三学社成员思想动态、开展组织活动、参加培训教育、撰写调研文章等方面详实的数据,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参考国内对参政党意识建设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人从事民主党派组织工作的实际经验,运用管理学的原理,提出三个方面九条具体解决对策。创新提出领导班子任前能力测试制度、基层组织主委讲课制度和将参政党成员在党派发挥作用的情况纳入干部考核体系等新思路,探索调动福建九三学社成员积极性、培育和提升参政党意识的新途径。
王远启[7](2014)在《参政党文化建设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参政党文化建设,旨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多党合作制度为框架,以参政党参政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参政党文化价值的培育为重点,凝聚参政党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不断夯实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与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文化基础。
樊玉枝[8](2012)在《增强政党意识 提升参政党的民主监督能力》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能力显得十分薄弱,本文分析了民主监督能力的现状,探讨了造成民主监督能力低下的原因,并从增强政党意识的角度探讨了提高参政党民主监督能力的途径。
王彩玲[9](2011)在《论参政党科学发展的瓶颈与对策》文中认为无论是从参政党科学发展的内涵来看,还是从参政党科学发展的必要性来看,参政党的自身建设都是参政党科学发展的必要手段。当前,参政党建设虽然完成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但是,参政党意识形态建构不力、政党意识淡化、政党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参政党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参政党的意识形态,加强政党意识的培育,提高后备干部培养的制度化水平,完善组织发展工作,提高参政党自身建设的水平,是参政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赵太航[10](2010)在《建国初期民主党派政党意识研究(1949-1952年)》文中提出民主党派是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建国初期,各民主党派曾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制度,并积极参与了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和社会改革运动。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民主党派作为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中国政治发展等方面仍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新世纪新阶段,参政党意识已经成为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乃至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而建国初期(1949-1952年)正是民主党派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阶段,各民主党派于此时完成了对旧政党意识的扬弃,顺应时势探索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自身政党意识的基本要素并影响至今。将研究视角追溯到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起点,对这一时期民主党派的政党意识进行考察,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即有感于此,希冀通过考察建国初民主党派政党意识的构建过程,并就此种构建的必然性、有效性以及存在问题作出尝试性分析,能对参政党意识乃至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理论研究工作有所助益。全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共分三部分,具体框架如下:第一部分,重点论述了建国初期民主党派政党意识的构建及初步发展情况。其时民主党派对自身政党意识的构建主要表现为:一是深刻认同并推进实现《共同纲领》,二是注意在充分有效地参政与形成非权力制衡之间寻求平衡点。在探索和确立新形势下政党意识基本要素的过程中,民主党派内部曾受到自由主义思想和激进政治倾向的消极影响。第二部分,主要从社会历史条件以及民主党派内在因素两方面出发,对建国初民主党派政党意识构建的历史必然性作出具体分析。其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有“时”、“势”两方面,即时代特点影响下的政治发展进程和社会现实决定下的党派政治作用。而民主党派的内在因素可从以下三方面认识:一是民主党派传统的价值追求与新民主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二是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意识通过参加政权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实现;三是民主党派领导人的党派观对己党整体政党意识发展具有特殊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是对这种政党意识构建过程的评析与现实思考。一方面,建国初民主党派对其政党意识的构建,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体现出较强的有效性,这主要反映在其时各民主党派的发展状况和参政取得的社会效果方面。另一方面,民主党派在对自身政党意识进行构建时出现了一定偏差,突出表现在:一是对中共产生政治依赖性,影响政权意识弱化;二是对政治协商缺乏深刻认识,参政思维存在偏差。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一定意义上可以为新世纪参政党意识的发展提供镜鉴。总之,建国初期民主党派对自身政党意识的探索和构建,是同其时的社会主义革命准备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不但巩固了民主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联手确立的合作型政党关系,为其后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而且由于政党实践中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从而为民主党派最终完成向社会主义政党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增强参政党的政党意识 提高民主党派自身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强参政党的政党意识 提高民主党派自身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参政党建设的独特性及其动力机制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参政党建设的内容及其独特性 |
(一)参政党概念的提出,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政党政治中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以外多个合作型政党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
(二)参政党建设内容由“三大建设”到“五大建设”,体现了新型政党制度中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发展性 |
(三)参政党建设需要在执政党支持下,与执政党建设相互促进 |
二、从履职能力出发完善参政党建设的内部动力机制 |
(一)巩固政治共识 |
(二)增强主体意识 |
(三)建设实践平台 |
(四)加强系统推动与制度建设 |
(五)重视青年力量 |
三、从国家治理高度完善参政党建设外部动力机制 |
(一)从国家治理高度重视新型政党制度发展和参政党建设 |
(二)推动各项制度的有机衔接,进一步优化参政党的资源配置 |
(三)推进新型政党理论研究 |
(2)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1.3.1 参政党 |
1.3.2 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2 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理论资源与实践基础 |
2.1 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理论资源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党建设相关理论 |
2.1.2 中国特色参政党建设理论 |
2.1.3 民主党派自身思想演变与历史传统 |
2.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同心”思想 |
2.1.5 国外政党相关理论有益成果 |
2.2 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实践基础 |
2.2.1 参政党进步性与广泛性的内在驱动 |
2.2.2 中国共产党建设经验的示范引领 |
2.2.3 社会结构变化与利益格局调整的现实推动 |
2.3 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鲜明特征 |
2.3.1 思想政治引领与政党良性互动相统一 |
2.3.2 提升理论水平与推进履职实践相统一 |
2.3.3 深化历史传承与展现制度优势相统一 |
2.3.4 培养政党意识与增进政治共识相统一 |
3 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现状分析 |
3.1 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
3.1.1 在思想认同上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心骨” |
3.1.2 在理论学习中围绕“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参政职能展开 |
3.1.3 在自我教育中发挥领导班子的关键带头作用 |
3.1.4 在凝聚共识中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
3.2 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思想状况差异化复杂化挑战有待应对 |
3.2.2 政党意识与政治参与主动性有待提高 |
3.2.3 思想政治建设的内容与形式有待丰富 |
3.2.4 思想政治建设“最后一公里”有待加强 |
3.3 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参政党成员结构新变化与社会思潮冲击 |
3.3.2 理论建设相对滞后与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
3.3.3 对自身优良传统的延续性发展不够重视 |
3.3.4 思想政治共识导向性在实践中不够明确 |
4 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对策思考 |
4.1 坚持分类施策以增强参政党成员思想凝聚 |
4.1.1 充分发挥参政党成员的界别优势和行业优势 |
4.1.2 深入分析不同领域成员特点需求以精准施策 |
4.1.3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与新媒体渠道以凝心聚力 |
4.2 强化理论武装以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参政党 |
4.2.1 树立正确的政党理念以提升参政党主体意识 |
4.2.2 打造思想政治阵地平台使理论学习入脑入心 |
4.2.3 以参政履职实际为导向开展常态化理论学习 |
4.3 深化政治交接以激发多党合作优良传统新活力 |
4.3.1 秉持合作初心深入开展优良传统教育 |
4.3.2 建立长效机制平稳有序推进政治交接 |
4.3.3 坚持创新发展永葆多党合作生机活力 |
4.4 优化工作实效以提高思想政治共识和政治能力 |
4.4.1 增进使命认同画好多党合作的最大“同心圆” |
4.4.2 提高政治站位凝聚广泛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
4.4.3 纵深推进参政党“五种能力”建设同频共振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参政党视角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对中国新型(特色)政党制度的研究状况 |
二、国外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状况 |
三、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评价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何谓参政党 |
二、何谓新型政党制度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困难与不足 |
第一章 参政党视角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建构 |
第一节 参政党视角的形成 |
一、政党制度研究的西方路径 |
二、中国政党制度的既有解释 |
三、参政党: 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新角度 |
第二节 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功能分析 |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缘起与发展 |
二、本文对结构-功能主义的借鉴 |
三、角色定位、角色互动与功能转化:参政党视角下新型政党制度的分析框架 |
第二章 参政党角色定位与新型政党制度的变迁 |
第一节 参政党的角色定位及其规范化发展 |
一、作为组织的参政党 |
二、作为制度的参政党 |
三、治理中的参政党 |
四、参政党三种角色间的逻辑关系 |
第二节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变迁 |
一、20世纪40年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党制度的曲折发展 |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党制度的健全与制度化 |
四、新时代以来“新型政党制度”概念的提出 |
第三节 参政党角色规范化对新型政党制度变迁的积极作用 |
一、新型政党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
二、新型政党制度变迁中执政党与参政党的角色定位 |
三、参政党角色规范化与新型政党制度变迁关键节点的契合 |
四、参政党文化建设对新型政党制度的意义 |
第三章 参政党和执政党的互动与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体系 |
第一节 组织角色的互动与新型政党制度的组织模式 |
一、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
二、组织关系——非竞争性 |
三、组织特征——非对称性 |
第二节 制度角色的互动与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模式 |
一、政党与政权关系——执政-参政 |
二、政党与政党关系——多党合作 |
三、政党与社会关系——政治协商 |
第三节治理角色的互动与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机制 |
一、嵌入式治理——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机制 |
二、一主多元: 治理主体的权力分配机制 |
三、协商整合: 治理过程的协同互动机制 |
四、科学民主: 治理绩效的提升机制 |
第四节 参政党与执政党互动下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 |
一、合作型: 新型政党制度结构的整体特征 |
二、参与型: 参政党在新型政党制度结构中的定位 |
三、参政党政治参与对新型政党制度合作型结构的塑造 |
第四章 参政党功能与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效能 |
第一节 体系维持: 参政党与新型政党制度的体系效能 |
一、政治录用: 参政党的人才吸纳效应 |
二、政治沟通: 参政党与执政党的党际交流 |
三、政治社会化: 参政党的文化传播 |
第二节 治理优化: 参政党与新型政党制度的过程及政策效能 |
一、利益表达与聚合: 参政党的利益整合作用 |
二、政策制定与实施: 参政党对决策科学化的推动 |
三、职权行使、社会服务与政策监督: 参政党的政策输出与反馈功能 |
第三节 参政党功能转化对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积极作用 |
一、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特点 |
二、参政党对新型政党制度体系的巩固效应 |
三、参政党对新型政党制度过程与政策效能的优化作用 |
第五章 参政党视角下新型政党制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
第一节 参政党角色缺位及其对新型政党制度的影响 |
一、参政党角色规范化的不足 |
二、参政党自身的结构性瓶颈 |
三、参政党的功能局限 |
第二节 新型政党制度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
一、国内社会环境的压力 |
二、国际局势的影响 |
第三节 参政党视角下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化路径 |
一、在执政党领导下完善参政党建设 |
二、完善政党协商机制与新型政党制度合作型制度结构 |
三、提升参政党治理能力与新型政党制度运行效能 |
四、增强参政党与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适应性 |
结语 |
一、理论价值 |
二、治理价值 |
三、民主价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 有助于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
2. 有助于提高我国参政党的政党生命力 |
3. 对中国参政党的政党社会形象塑造具有推动意义 |
4. 对参政党理论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1. 关于参政党研究 |
2. 政党认同理论研究 |
3. 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研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1. 政党认同理论在西方 |
2. 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政党认同研究 |
(三) 文献述评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主要研究方法 |
四、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 研究的创新点 |
1. 研究观点的创新 |
2. 研究视角创新 |
(二) 论文不足之处 |
1. 对原始资料的研究不足 |
2. 理论阐述中还存在不够深入、透彻的问题 |
3. 调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
第一章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理论阐释 |
一、 政党认同相关概念 |
(一) 认同 |
(二) 政治认同 |
(三) 政党认同 |
二、 参政党认同 |
(一) 参政党认同的主体和客体 |
1. 参政党认同的主体与客体界定 |
2. 主体对客体认同内容界定 |
(二) 参政党认同层次 |
1. 参政党的情感认同 |
2. 参政党的认知认同 |
3. 参政党的评价认同 |
4. 参政党的行为认同 |
三、 参政党认同与执政党认同的区别与联系 |
(一) 二者认同的联系:具有一致性 |
(二) 二者认同的区别:具有多样性 |
四、 参政党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 |
(一) 意识形态影响因素 |
(二) 参政党形象(组织、领导人)影响因素 |
(三) 参政党绩效影响因素 |
(四) 信息技术革命影响因素 |
五、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认同思想 |
(一) 关于人民群众认同的思想 |
(二) 关于意识形态认同的思想 |
(三) 关于政党组织认同的思想 |
(四) 关于执政党治理能力认同的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主党派认同的历史构建 |
(一) 在救亡图存中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
(二) 在历史性抉择中不断构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
1. 高举“和平、民主、团结”的旗帜,促进了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
2. 在爱国民主运动中,各民主党派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纲领 |
3. 积极响应“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
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保障构建 |
(一) 《共同纲领》在制度上培育参政党政治认同 |
(二) 参与国家建设和管理打下参政党认同基础 |
(三) “八字方针”构筑参政党认同的制度根基 |
1. “八字方针”提供了参政党认同制度保障 |
2. “八字方针”坚定了民主党派成员政党认同的信心 |
3. 在各种政治考验中不忘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的初衷 |
三、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完善 |
(一) 拨乱反正参政党认同进入新时期 |
1. 召开政协会议,明确民主党派政党认同基调 |
2. 巩固政治联盟地位,凝聚参政党认同共识 |
3. 出台“十六字方针”,巩固参政党认同基础 |
(二) 建章立制完善参政党认同体系 |
(三) 提升绩效塑造参政党认同形象 |
1. 发挥人才优势,提升参政党绩效 |
2. 发挥参政党职能,突显履职成效 |
(四) 强化自身建设提升参政党认同质量 |
1. 政治参与体现参政党价值认同 |
2. 政治交接传承参政党认同传统 |
3. 强化参政党成员认同主体作用 |
4. 创新履职方式,增强参政党认同评价 |
(五) 出台重要法规文件为参政党认同保驾护航 |
四、 中国参政党认同进入新时代 |
(一)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新论断 |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概念的提出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科学内涵 |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论断的重大意义 |
(二) 参政党认同迈上新台阶 |
1. 召开中央统战会议,参政党认同的一个里程碑 |
2. 出台系列法规性文件,从理论、政策上加大对参政党认同 |
(三) 参政党认同实践步入新境界 |
1. 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参政党政治认同 |
2. 强化组织建设构建参政党认同根基 |
3. 履职尽责强化参政党绩效认同 |
4. 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赢得民众认同 |
5. 在促进祖国统一中,增进海内外同胞对参政党认同 |
五、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经验 |
(一) 参政党认同的根基是与执政党永葆政治共识 |
(二) 参政党认同的基础是不断提升履职绩效 |
(三) 参政党认同的优势是“人才兴党”战略 |
(四) 参政党认同的源动力是不断创新与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一、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 |
(一) 新时代拓宽了参政党认同的空间 |
(二) 新时代搭建了参政党认同的平台 |
(三) 新时代为参政党自我认同带来机遇 |
二、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挑战 |
(一) 意识形态复杂化的挑战 |
1. 西方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不断渗透的挑战 |
2. 社会主流价值遭遇市场逐利性的挑战 |
3. 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发生变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
(二)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 |
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网络党建 |
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大党建”网络平台的成功构建 |
3. 参政党信息网络技术平台的滞后性 |
(三) 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挑战 |
(四) 参政党履职能力的挑战 |
(五)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挑战 |
三、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情况调查与分析——以XX省部分参政党成员为例 |
(一)调查基本情况 |
(二) 调查基本内容 |
1. 对参政党认知情况 |
2. 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认知情况 |
3. 参政党与意识形态 |
4. 对参政党领导班子及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评价 |
5. 对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评价 |
6. 对参政党自身建设认同情况 |
7. 互联网与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 |
8. 对参政党认同有什么建议 |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时代推进中国参政党认同的路径选择 |
一、 参政党认同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路径选择 |
(一)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坚信者 |
1. 要坚定信仰,树牢价值自信 |
2. 要不断增进多党合作的政治共识 |
(二)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守护者 |
(三)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践行者 |
1.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 要在思想道德建设上身体力行 |
3.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
4. 在网络意识形态中释放最大正能量 |
二、 推动中国参政党队伍建设认同的路径 |
(一) 对中国参政党领导班子的认同 |
(二) 对中国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认同 |
(三) 对中国参政党成员的认同 |
三、 推动中国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认同路径 |
(一) 参政议政绩效认同路径 |
(二) 民主监督绩效认同路径 |
(三) 政党协商绩效认同路径 |
(四) 社会服务绩效认同路径 |
四、 推动中国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认同路径 |
(一) 参政党思想理论建设的认同路径 |
(二) 参政党特色建设认同路径 |
1. 在参政党思想建设上,在坚持政治共识的基础上要保持“求同存异” |
2. 在组织建设上注重界别特色与组织结构优势 |
3. 各民主党派要在自己重点分工领域做出成绩,推出经典和品牌 |
(三) 参政党基层组织建设认同路径 |
(四) 参政党作风建设认同路径 |
(五) 参政党制度建设认同路经 |
(六) 参政党机关建设认同路径 |
五、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中国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路径 |
(一) 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参政党建设的重要性 |
1. 促进了参政党领导班子作用的发挥 |
2. 思想建设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
3. 参政党监督机制更加完善 |
4. 参政党的特色更加突出 |
5. 参政党基层组织更加活跃 |
6. 组织管理更加精准 |
(二) 参政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参政党互联网平台技术的滞后性 |
2. 参政党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的匮乏 |
3. 参政党成员政党网络意识的弱化性 |
4. 参政党网络安全的危险性 |
(三)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提升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路径 |
1. 构建“智慧参政党”网络大数据管理平台 |
2. 建立参政党大数据中心 |
3. 培养参政党网络技术人才,不断增强参政党成员政党网络意识 |
4.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参政党网络安全 |
5. 只有线上线下联动才能取得参政党建设的双赢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参政党认同情况问卷调查 |
第一部分 个人基本情况 |
第二部分 参政党认知 |
第三部分 关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 |
第四部分 关于参政党在意识形态的作用 |
第五部分 关于对参政党领导班子及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评价 |
第六部分 关于对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评价 |
第七部分 关于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评价 |
第八部分 互联网与参政党治理能力 |
第九部分 (开放题)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协商民主视域下加强参政党协商能力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参政党协商能力的内涵层次 |
二、参政党协商能力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制约因素 |
(一) 理论研究不足, 理论支撑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
(二) 政党意识偏弱, 协商能力未受真正重视 |
(三) 客观条件缺失, 协商能力的发挥受到限制 |
三、协商民主视域下推进参政党协商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
(一) 加强理论研究, 重视发挥研究成果的指导作用 |
(二) 强化政党意识, 激发参政党主动自觉提升协商能力 |
(三) 优化条件保障, 助力参政党协商能力的稳步提升 |
(四) 加强制度建设, 强化参政党协商能力的系统保障 |
(6)福建九三学社成员参政党意识培育与提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参政党意识的内涵 |
1、参政党意识概念 |
2、培育和提升参政党意识的基本要素 |
第二节 培育和提升参政党意识的目的和意义 |
1、培育和提升参政党意识的目的 |
2、培育和提升参政党意识的意义 |
第二章 福建九三学社成员参政党意识的建设情况 |
第一节 参政党意识建设的历史发展 |
1、九三学社参政党角色定位的发展 |
2、九三学社参政党意识的自觉与发展 |
第二节 福建九三学社成员参政党意识建设的现状 |
1、福建九三学社成员参政党意识建设的制度规范 |
2、福建九三学社成员参政党意识建设的分工 |
第三章 福建九三学社成员参政党意识薄弱的表现形式和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表现形式 |
1、参与政治的热情不足 |
2、参政议政职能未充分发挥 |
3、组织凝聚力和认同感有下降之虞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1、思想教育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
2、松散式的管理 |
3、参政议政能力较弱 |
第四章 培育和提升福建九三学社成员参政党意识的建议 |
第一节 改进思想教育的方式 |
1、思想教育要贴近现实 |
2、探索思想教育的新方法 |
3、注重培养“九三情结” |
第二节 进一步增强九三学社成员组织观念 |
1、各级组织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
2、探索成员管理党派事务的模式 |
3、完善监督与奖惩机制 |
第三节 强化参政议政能力培养 |
1、培养三种意识 |
2、加强培训指导 |
3、建立联动机制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参政党文化建设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参政党文化的内涵分析 |
(一) 参政党文化的基础:参政党意识 |
1、参政党意识是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政党意识。 |
2、参政党意识的核心内容, 是对参政党性质地位、职能作用的基本认识。 |
3、参政党意识与民主党派所处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 |
4、参政党意识体现了参政党的主体性。 |
(二) 参政党文化的核心:参政党价值认同 |
1、从历史上看, 各民主党派都把爱国、民主作为重要价值取向。 |
2、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来看, 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 |
3、从民主党派政治联盟的特点来看, 民主党派的价值特征具有进步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
4、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性来看, 参政党价值体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5、从当前社会对民主党派的认知来看, 参政党正在形成体现时代特点的价值认同。 |
(三) 参政党文化的特质:参政文化 |
1、参政文化的内涵: |
2、参政文化的主要内容: |
3、参政文化的主要功能: |
4、参政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
二、参政党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
(一) 增进参政党成员政治共识的迫切性 |
(二) 当前参政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参政党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 |
2、参政党文化建设存在简单化倾向。 |
3、参政党文化建设缺乏针对性。 |
4、参政党文化建设存在体制机制问题。 |
5、参政党文化建设缺乏相应的文化资源支撑。 |
(三) 参政党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
1、坚持参政党建设的核心目标。 |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
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参政党传统价值的有机统一。 |
4、坚持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 |
5、坚持把提高参政党素质放在突出位置。 |
三、参政党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
(一) 增进多党合作制度的文化认同 |
1、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方向。 |
2、凝聚民主党派的核心价值。 |
3、巩固多党合作的思想文化基础。 |
(二) 推进参政党文化建设 |
1、开发参政党文化资源。 |
2、夯实参政党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
3、加强参政党文化整合。 |
(三) 彰显参政党文化 |
1、通过参政促进参政党文化自觉。 |
2、通过社会实践取得社会认同。 |
(8)增强政党意识 提升参政党的民主监督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参政党民主监督能力的现状分析 |
1、对民主监督的认识不足 |
2、民主监督的层次低、效果差 |
二、造成参政党民主监督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
1、监督主体 |
2、监督客体 |
3、监督制度、机制 |
三、政党意识的强弱对提升参政党的民主监督能力的影响 |
1、增强政治意识, 把握民主监督的正确方向 |
2、增强利益代表意识, 提升民主监督的代表性 |
3、增强政党行为规范意识, 提高民主监督的规范性 |
4、增强目标意识, 提高民主监督的目标性 |
5、增强参政党意识, 提升参政党的民主监督能力 |
四、提升参政党民主监督能力的途径 |
1、提高执政党接受监督的自觉性 |
2、增强参政党的政党意识和综合素质 |
3、建立健全民主化、规范化的监督制度机制 |
(9)论参政党科学发展的瓶颈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一)政党意识形态建构不力,功能弱化 |
(二)参政党意识淡化,制约了民主党派参政的水平与能力,从而导致参政党功能发挥不足,阻碍了参政党的科学发展 |
(三)政党机制不健全,领导班子新老更替、组织发展和基层组织功能退化的问题突出 |
三 |
(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参政党的意识形态 |
(二)加强参政党意识的培育 |
(三)大力培养自己的后备干部,把后备干部的培养与党管干部的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民主党派的科学发展奠定干部基础 |
(四)完善组织发展工作,使参政党的组织发展走上规范化轨道 |
(10)建国初期民主党派政党意识研究(1949-1952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一、建国初期民主党派政党意识的构建及初步发展 |
(一) 民主党派对新形势下自身政党意识的探索与构建 |
1. 明确的政党奋斗目标和积极的政治活动趋向 |
2. 鲜明的政党代表性意识和的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
3. 切实的党派政治定位和对政党关系的深刻认识 |
(二) 错误思想倾向对民主党派政党意识发展的制约 |
1. 自由主义思想①对民主党派政党意识的消极影响 |
2. 激进政治倾向对民主党派政党意识的不利影响 |
二、建国初期民主党派政党意识构建的必然性分析 |
(一) 民主党派政党意识构建的社会历史条件 |
1. “时”——时代特点影响下的政治发展进程 |
2. “势”——社会现实决定下的党派政治作用 |
(二) 民主党派政党意识构建的内在因素 |
1. 民主党派传统的价值追求与新民主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 |
2. 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意识通过参加政权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实现 |
3. 民主党派领导人的党派观对己党整体政党意识发展具有特殊影响 |
三、对建国初期民主党派政党意识构建的评析与思考 |
(一) 民主党派政党意识构建的有效性 |
1. 民主党派对参政角色的认同,推动了自身党派的发展 |
2. 民主党派积极的参政实践,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果 |
(二) 民主党派政党意识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 对中共产生政治依赖性,影响政权意识弱化 |
2. 对政治协商缺乏深刻认识,参政思维存在偏差 |
(三) 民主党派政党意识发展的现实思考 |
1. 关于参政党意识 |
2. 关于协商民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四、增强参政党的政党意识 提高民主党派自身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参政党建设的独特性及其动力机制构建[J]. 崔珏.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06)
- [2]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研究[D]. 杨深深.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3]参政党视角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D]. 李珊珊. 山东大学, 2021(02)
- [4]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D]. 孙曈.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协商民主视域下加强参政党协商能力建设的思考[J]. 张师平,宫捷. 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02)
- [6]福建九三学社成员参政党意识培育与提升问题研究[D]. 杨文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7]参政党文化建设探析[J]. 王远启.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03)
- [8]增强政党意识 提升参政党的民主监督能力[J]. 樊玉枝.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04)
- [9]论参政党科学发展的瓶颈与对策[J]. 王彩玲.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06)
- [10]建国初期民主党派政党意识研究(1949-1952年)[D]. 赵太航. 河北师范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