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_农民论文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_农民论文

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有论文,新思路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这已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所证实。今天,农民和与农民的从业和居住环境相关的农业、农村问题又构成了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三农”问题。十二亿人口,九亿在农村,没有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中国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安定,没有中国农民的富裕,就没有整个国家的富强。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解决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环是要克服中国农民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最大思想障碍——传统的小农意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使农民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农民。

一、对农民应有一个新理念

农民作为一个阶级整体,在历史上一直受其他阶级的支配。在封建社会,农民是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对象。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农民被资产阶级所利用,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农民被资产阶级所排挤。农民在历史上的最高地位是作为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者而成为革命阵营中的主体力量。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农民第一次获得了政治意义上的解放,农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支主力军,但这种政治地位的确认和创造力的发挥在计划经济时代却是以政治权力的让渡和经济利益的牺牲为代价的。

改革开放的号角吹醒了沉睡的国土。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体制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民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及自身成份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我们对农民的认识,也不应再停留在过去的理念上,把农民视为“落后生产力的代表者”、“生产方式上的小生产生者”,“政治生活中的盲从者”,“文化上的农民意识”,而应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现代的农民。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中国农民发挥历史创造者的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中国农民为推动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改革和发展进行着一系列伟大的创举:一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经营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统分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它不仅适合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也适合采取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拉开了当代中国改革的序幕,为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转入城市提供了成功经验和动力。二是以发展乡镇企业为依托,探索市场经济的新模式。中国农民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有一种冲出重围走向市场的原动力,受当时越来越“左”的政治环境和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环境的制约,只能提心吊胆地在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中做点小文章。家庭联产承包后,农民的独立自主权越来越大,他们在初步解决自身的吃饭问题后,或联合或分散、或集体或个体,创办了各种形式的乡镇企业,抑或以自身的劳动资本突破了传统的农业产业和狭小的区域空间,向着二、三产业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进军,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与外界的商品交换空前增加,视野开阔,逐步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参与者,今天的农民已不再是贫穷、愚昧、落后的小生产者的代名词。他们作为市场经济的先行者,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走向市场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乡镇企业走向市场的探索,鼓起了农民走向更广阔空间和思考深层次问题的勇气,于是就有了中国农民在九十年代的两个伟大的创造。一是以“一优两高”为切入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次产业结构调整不再局限于单纯追求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的传统思路,而是围绕着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着力于高科技在农业的应用,实施两个根本转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重新规划自己的家园,农民在温饱之后不再沉缅于小富即安,也不再满足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而是享受一下多数城市人梦昧以求却又可望不可及的田园别墅式的居住环境,乡里人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从而开拓了乡村城镇化的道路。

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必然要引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变。于是中国农民在政治、文化领域又在开辟着新的航道。一是以村民委员会的直选为标志,大大地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国农民破无荒地第一次直接选举自己的领路人,使村民自治实实在在地体现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国农民率先直接感受到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而非一般形式。二是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为目标的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普遍展开,提高两个素质,争做“四有”农民,农民的精神境界、文化品位有了新的提升。

回首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应该看到,中国农民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在自身全面解放的道路上有了新的跨越,重新审视新时期的新农民,我们应给中国农民一个新的理念:当代中国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拓荒者,农村城镇化的创造者,民主政治的直接实践者,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

二、对农民思想状况应有新定位

中国农民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显示出的创造力,就整体而言,代表了中国农民发展的历史走向,但这并不表明,中国农民已完全适应现代化的趋势,更不能因为有了这些创造,使农民本身固有的惰性和劣根性都没有了。就中国农民整体的思想文化底蕴而言,依然是传统与现代并存,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管窥。

1、思想观念突破了传统束缚,获得了极大的释放,但深层次陈旧观念短期内难以彻底根除。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引发的思想大解放,使农民感受到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虚幻的理想填不饱肚子,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最现实的解释是,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一次次的思想大解放使农民认识到,脱贫致富首先是解放思想,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一解放,没有什么不可以探索。思想解放的冲击力,使农民多年蕴涵的创造力获得了极大的释放。但农民思想解放的程度也受到自身文化内涵的限制。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在中国还有相当的市场,而且极易在农村传播和流行。黄、赌、毒的泛滥,封建迷信活动的盛行,宗法势力的猖獗,传宗接代、光宗耀祖,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享受今生、何待来世的农民意识依然占据着相当一部分人的头脑。

2、有着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追求,但往往限于狭隘的功利主义,使理想、信念发生扭曲。共产主义是最理想的社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家致富是中国农民世代梦昧以求的愿望,改革开放的春风,使解除了思想顾虑的中国农民,开始毫无顾忌地追求富裕,一部分先行者依靠勤奋劳动和合法经营摆脱了贫困,走入富裕。但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中的相当一部分并没从农民意识中脱胎出来,而是用自己的血汗钱,挥霍无度,甚至走向堕落。至于集体主义,共同富裕,先富帮后富,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则很少记起,拜金主义,为富不仁,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则成为一部分人践履的信条。

3、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但参政水平亟待提高。

随着改革的深入,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政治透明度的提高,农民权力观念的变化,参政范围的扩大,参政力度的加大,农民的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农民不仅要成为支配自己所掌握的生产资料的主人,而且要成为管理自身事务的真正主人。他们十分关心国家对农民政策的调整和各级政府对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要求对乡村发展规划、乡村经济财务状况、计生方针和措施等行使知晓权和参政议政权。但由于农民观察思考问题的视角所限,加之引导不当,透明度不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是自发地参与,特别是后进村,在自发参政中总有一种与村干部的对立感,有时甚至以违法的方式参政,有的村民提出来,如果大家选我当村长,三年不搞提留,不搞计划生育。

4、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观念增强,但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有失公允。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依法治村成效显著,农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不论大事小事,公家事私人事,农民屏弃了不到万不得已不打官司的观念,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甚至把政府推向被告席。但有的农民对法律条款,只注重权益方面,而不愿履行义务。有时又由于法律自身的软化和执法者的弹性实施,而对法律产生怀疑或曲解,不是运用法律手段,而是绕开法律甚至以违法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5、对知识、文化、技术渴求有余,但吸吮严重不足。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农民对知识、文化、技术接受的渠道日益拓宽,“三下乡”活动倍受农民欢迎,希望工程,手拉手活动,一帮一助学工程,农民夜校,农民文化活动室,党员冬训,成为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农民中涌现出了大批科技带头人。但就整体而言,农民依然是全社会文化技术素质最低的人群,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中国农民的平均文化程度只有5年级半。实地考查发现,农民并非不愿学,而是学不到,特别是后进村,有的常年看不到报纸,听不到广播,电视也因停电或电力不足而收不到,更不用说理论、政策、法律、科技、文化的培训了。农民所能了解的信息途径就是进城时接到的治疗各种疾病的传单,再不然就是公共场所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或墙上看到的各类庸俗广告、街头小报。

6、农民对党和国家的各项涉农政策的理解及对政府的信任度增强,但在基层,干群关系依然紧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涉农政策和法规,政府也为农民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受到了农民的拥护和赞成,农民遇到了麻烦或问题也愿意通过各种渠道向党和政府反映,暂时不能或没有条件解决的,农民也大多能够理解和谅解。但在一些基层,特别是后进村,由于方法不对,甚或出发点不对,不是为农民着想,而是一味地想着从农民那里得到点什么,侵犯农民权益,且方法粗暴,态度蛮横,甚至欺压百姓,出现了干群关系紧张,形成了老百姓对政府、对领导的逆反心理,产生了一种不信任感和疏远感。有一农民春节在自家门上贴的春联写道“百姓靠勤劳致富,干部凭权势享福”。于是出现了越是政府号召的,虽然农民在行政压力下不情愿地接受了,但心理上却更加反感。

三、对农民需要新的理解和尊重

一个被公认的看法是,中国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但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容易产生歧意,似乎中国的一切问题都不成问题,至多是由农民问题而派生出来的问题,进而把农民问题归结为农民的问题或农民出了问题,从而把中国的问题推到农民身上,或让农民承担不应该承担的中国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农民的感情,农民需要理解,更需要尊重,尊重其人格,尊重其权益,尊重其价值。

中国农民的历史是一部被盘剥、被奴役、被压迫、被歧视而又不断抗争、争取自主人格的血泪史。毛泽东的成功在于看到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从而把农民看作是最可信赖的革命力量。但农民政治地位在法律意义上的确认,并不能自然消除其固有的劣根性,而带着这些劣根性是不能进入现代化的。于是,毛泽东用理想来召唤农民,虽然这种理想一时难以成为现实,但它毕竟调动了农民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显示出中国农民战天斗地的惊人创造力和奉献精神。

邓小平把农民从理想的境地置身于现实的沃土,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尊重农民对土地的支配权,用现实的物质利益来激发农民,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不拐弯的政策使农民自身价值的创造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释放。邓小平还把农民走向现代化定位为首先要换脑筋。农民要走向现代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精神、现代化的意识、现代化的思路,这就要用精神的、科技的、文化的力量去武装、造就现代化的新农民。仅局限于解决温饱,走进小康,仅仅让农民迈向市场,走进富裕是不够的。事实上,有些富裕起来的农民并没有成为现代化的农民。真正让农民走向现代化,必须使农民自我觉醒,走进知识,亲爱文明,才能获得彻底解放。

尊重农民首先要尊重农民的人格地位。农民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要解放农民的思想,使农民脱离小农意识的劣根性,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农民,把农民的解放纳入到整个人类解放的进程中。按传统的定义,农民是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者,而现代化的含义是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社会化大生产。如果以此为界定,农民与现代化格格不入,同时由于居住环境、经济水平、文化素养的不同,人们习惯地把人划分为乡里人和城里人,而且天然地形成一种城里人的优越感和对乡里人的鄙视,似乎乡里人就是下等公民。乡里人最不能接受的是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

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决不是让城里人改造乡下人,也不是要乡里人都搬到城里去。而是要通过农村环境的改变,农业手段的改善,农民素质的提高,实现新的解放。这一解放不是停留在理想中,也不仅限于物质上,而是人的全面解放。天津小勒庄从纯粹理想的诗情画意中并没脱贫,而脱了贫的大邱庄,就人的解放而言也并没有全面走向现代化。在物质和精神具有双重解放意义的华西村,则是中国农民追求的方向。只有这样,农民才能真正摆脱下等公民的痕迹,使城里人羡慕乡里人。这一解放的目标和标志是,职业非农化,居住城镇化,人口知识化,农业现代化。

四、教育农民要有新思路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似乎把农民教育好了,中国的一切问题都不再严重。然而现实的状况是严重的问题依然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对农民教育了多少,教育了什么,怎么进行教育的。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的六项正确的方针原则,这些原则同样是教育农民的基本方针原则。在这一总体原则指导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农民的教育,要结合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自身的解放来进行。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着重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政策教育,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开展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跳出农民小圈子,树立大局意识,提倡文明,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进行移风易俗教育,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民主法制教育,加快民主进程,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依法治村;开展科学文化教育,提倡科学,坚持无神论,破除封建迷信,提高文化素质。通过以上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农民。

中国农民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都是最善良、最纯朴、最勇敢、最勤劳、最诚实的,不是农民不需要教育,更不是农民不可教化,问题是我们怎么去教育。农民有农民的特性,农村有农村的特点,因而,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农民的教育应该有适合农村的方法。根据目前我国多数农村的情况,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围绕结合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进行。教育农民认识社会主义本质不仅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目的是走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最本质的区别。二是找准切入点。农民最看重实际,任何虚无飘渺的说教只能引起农民的逆反心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不同情况找准切入点,这一切入点就是从农民根本利益出发,广泛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使农民认识到这些政策,就全局和长远而言,都是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的。三是抓住着重点。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党员、干部都在看着党支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这样可以起到传导、带头作用。四是发现闪光点。先进村经常会有一些闪光点,可以对后进村起促进、示范作用,但后进村更应该注重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再乱的地方都有保持稳定的基本力量,再落后的地方都有先进的因素,越是后进的村,越要注重发现闪光点,并及时宣传、表扬、提升,形成后进学先进,后进赶先进,后进变选进,先进更先进的良性循环的局面,克服后进村对周边地区的感染性。五是培育生长点。农村的新生力量往往代表了农民未来的发展方向。如高初中毕业生甚或大中专毕业生的相当一部分是从城镇返回农村,打工仔、打工妹中的返乡者,复退军人,他们从外面带来了较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和新的信息,思想活跃,不安于现状,有开拓进取精神,培养这支力量,将会给农村基层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六是重视注目点。农村工作既有连续性,但更多地是受季节限制而带有阶段性,这些阶段性的工作往往是农民的注目点,如土地承包期的延续或转换,农民负担的增减,计划生育的松紧,社会治安的宽严等等,若处理不好会引发一些新的矛盾并导致激化。七是突破聚集点。由于农村特殊的居住环境和根深蒂固的封建宗法思想,一些宗族关系对农村的各项工作仍有很深影响,即使是同村同姓也有个亲蔬,这些宗法关系有时还与本村、本姓在上边或在外地任职的上级领导或有关人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民不论什么事总想在外边找个人,以示自己在场面上有人,农村有相当一部分焦点问题非常棘手,往往与这些宗法观念引发的宗亲关系有关。八是强化薄弱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往往是那些不贫不富、不上不下的部分,这部分人中,似乎出于代表群众利益,但只是以群众利益为挡箭牌,实质是个人或小集团利益,这部分人违纪不够资格,违法不到程度,因而纪律处分不适应他,绳之以法不到火候,说理他有一套,上访他似乎更有理由。决不能忽视这部分人的能量,特别是后进村,更应强化对这部分的转化工作,这部分人若能转化过来,往往是一支能影响全局的力量,若敌视他们,矛盾激化,则适得其反。

农民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但不论怎样,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要认识农民,理解农民,尊重农民,在此基础上教育和引导农民,从而使农民在理解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解放,自我发展。

标签:;  ;  ;  ;  ;  ;  ;  ;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