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科书之外的知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科书论文,物理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知识,有很多不同于或滞后于实际应用领域,在教科书不变的情况下,如能补充些课外知识做为课内知识的拓展,可以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联系更紧密,并使其深刻认识到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为例,介绍几个扩展知识。
一、安全电压
安全电压,通常是指不能使人直接致死或致残的电压。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电压、电阻》第一节《电压》“常见的电压”中介绍“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学生通常理解为只要是小于或等于36V的电压,对人体来说就是安全的。
该数据在国内的物理教科书中已沿用了几十年,其依据很难考究,故都把它称为“经验数据”。
其实早在1983年我国就发布了国家标准GB3805-83《安全电压》(相当于国际电工委员会出版物中的《安全特低电压》Safety Extra Low Voltage),其中表述为:
为防止触电事故而采用的由特定电源供电的电压系列。这个电压系列的上限值,在任何情况下,两导体间或任一导体与地之间均不得超过交流(50Hz~500Hz)有效值50V(直流电的上限值待以后补充制订)。并且又规定:“当电气设备采用了超过24V的安全电压时,必须采取防止直接接触带电体的保护措施”。这种措施说明,对人没有危险的电压(极限值)不是50V,也不是前述的36V,而是24V。
长时间触电的安全阈值要比短时间的低得多。过去大家往往把36V当作人体长时间直接接触也不会有危险的安全电压,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如果加在人体上的电压为36V,人体在湿的情况下电阻是950Ω,通过人体的电流是36mA。当接触时间达到5s时,就会引起非致命性的病生理效应(痉挛、呼吸困难、血压升高、心脏机能紊乱)。况且人体的电阻在某些情况下会急剧下降,如工作场所非常潮湿且有腐蚀性气体、人流汗或被导电溶液溅湿、有导电尘埃等,这时36V更不是安全电压。当接触电压为24V时,即使皮肤是湿的,电阻仅为1000Ω,通过人体的电流也只有24mA,接触时间达到5s时,也只会产生感知电流的无有害生理反应,人可以自主摆脱电源,因此是相对安全的。
其实很多人都触过电,只不过电流都比较小。在冬季,人们穿着化纤织物,走路或活动时身体与衣服摩擦,就会产生静电,当手与金属物(如铁门)接触的瞬间,就会产生微小的火花并伴随一种针刺样的感觉,这就是触电。这种触电时难受的感觉让人刻骨铭心。因此,不管使用的电压是否为安全电压,防止触电还是要时时刻刻牢记在心的。
二、二冲程汽油机
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六章《热和能》第四节《热机》中介绍:活塞在汽缸内往复运动时,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做一个冲程,多数汽油机是由吸气、压缩、燃烧——膨胀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的不断循环来保证连续工作的。
在实际应用中,也有二冲程汽油机。活塞经过两个冲程就可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的四个过程,这种汽油机称二冲程汽油机。二冲程原理同样也可应用于柴油机。
二冲程汽油机工作循环也包括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四个过程,但它是在活塞往复两个行程内完成的。
1.第一冲程
活塞从下止点向上止点移动,当活塞上行至关闭换气孔和排气孔时,已进入气缸的可燃混合气被压缩,活塞继续上移至上止点时,压缩结束。与此同时,活塞上行时,其下方曲轴箱内形成一定真空度。当活塞上行至进气孔开启时,新鲜的可燃混合气被吸入曲轴箱,至此,第一冲程结束。此过程如下页图1所示。
2.第二冲程
活塞接近上止点时,火花塞产生电火花点燃被压缩的可燃混合气。燃烧形成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下行做功。当活塞下行到关闭进气孔后,曲轴箱内的混合气被预压缩;活塞继续下行至排气孔开启时,燃烧后废气靠自身压力经排气孔排出;紧接着,换气孔开启,曲轴箱内经预压的混合气进入气缸,并排除气缸内残余废气。这一过程称换气过程,它将一直延续到下一冲程活塞再上行关闭换气孔和排气孔为止。活塞下行到下止点时,第二冲程结束。此过程如图2所示。
整个过程是:第一冲程时,活塞上方进行换气、压缩,活塞下方进行进气;第二冲程时,活塞上方进行燃烧、换气,活塞下方预压混合气。其中换气过程跨越两个冲程。
二冲程汽油机有如下优点:
(1)曲轴每转一周,就有一个做功冲程,曲轴运转比较平稳。相同排量的汽油机,理论上输出功率是四冲程汽油机的2倍。
(2)不需要气阀门,结构简单,零部件少,便于保养和维修。
(3)往复运动产生的振动小、噪音低。
二冲程汽油机也有许多缺点:
新鲜混合气由换气口进入气缸燃烧室,同时将残余废气挤出排气口。为了使废气排出得更为彻底,必然会有一些新鲜混合气随废气流出排气口,造成新鲜混合气的浪费,使油耗上升。在HC排放上,动态特性和热负荷等参数与四冲程汽油机相比都有一定差距,所以更适用于小型机械。
三、无缝线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铁路列车也在不断地提速,所以对轨道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原来每隔25m长钢轨上就有一个缝隙,变成了几百千米长才有一个缝隙。缝隙的减少使列车的行驶更为平稳,更有利于速度的提高。
无缝隙长轨道的设计原理比较复杂,这里只做一个简单介绍。
所谓“无缝线路”,是把25m长的钢轨,在生产基地焊接成200m到500m的长轨,然后运到铺轨地点,再焊接成1km到2km的长度,最后铺到轨枕上连接成为一段无缝线路。从理论上讲,如果没有加工、运输、施工上的困难,“无缝线路”可以达到无限长。
无缝线路的稳定问题是一个力学平衡问题。平衡因素是温度使钢轨形变与轨枕和道床对钢轨形变的阻碍。前者为破坏稳定的因素,后者为保持稳定的因素,无缝线路的稳定与否,就是双方消长变化的结果。保证无缝线路稳定的基本要求在于尽可能地增加其保持稳定的因素,减少其破坏稳定的因素。
无缝线路是实现轨道交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效益显著。由于其接头数量较普通线路大大减少,节省了大量的接头零件和线路维修工作量。同时减少了车轮在接缝的震动,不但使列车运行平稳,噪声降低,还能延长其他线路设备和机车车辆的使用年限。据有关部门统计,与普通线路相比,无缝线路至少能节省15%的经常维修费用,延长25%的钢轨使用寿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无缝线路这一新型轨道结构还将不断地发展。现在青藏铁路部分区段也在试用无缝线路,在高原冻土上大区段铺设无缝线路也指日可待。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补充的知识还有很多,如数字式电压表、电流表、电能表,电子测力计等,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向学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