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及对策论文_陈玉萍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及对策论文_陈玉萍

河南贝纳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摘要:近几年来,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雾霾、沙尘暴等,因此进行环境监测保障环境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对环境质量进行控制是比较繁杂的过程,毕竟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是将光、热、气等自然现象包含在内。本文主要针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及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对策

1环境监测的定义及其特点介绍

对环境进行监测是指由政府指定的专门机构负责对环境的基本状况及其趋势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统计与检测的工作。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监督、监控、分析统计对环境质量、污染程度进行确定,检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的物理与化学指标监控,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的检测。环境检测的核心内容是提供环境质量变化的总体趋势与指标数据,用来对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的工作。现代环境检测的方式与方法繁多,通过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使用现代的监控手段包括物理,化学、遥控遥感等技术,可以实现对环境指标实时的记录并加以分析,统计从而进行综合的治理。

2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

2.1.1监测技术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环境监测工作类杂量大,专业监测人才缺乏。大多数监测人员配备少,并且专业素养不高,工作效率低下,质量不高,就目前在岗的监测人员当中,一些人工作态度消极,没有专业技能,使得本来繁杂的监测工作只能落在一部分人身上,更加重了这些人工作负担,造成工作效果不好的局面。

2.1.2管理意识不强

管理意识体现领导者对环境检测质量控制的重视程度,科学的管理是做好监测工作的重要前提,需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但是,有的环境监测单位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往往把环境监测管理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这就导致有的环境监测管理工作难以发挥作用。

2.2监测质量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现阶段,国家环保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环境管理的方案。方案对管理环境监测质量程序、监测部门的职责以及具体的任务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希望将环境监测的控制工作制度化,但是相比于不断拓展的监测领域以及快速发展的监测技术,监测质量控制制度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继而影响到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

2.3环境监测设备方面存在的问题

国内部分城市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差,导致环境监测站的设备也差,就室内监测来说,不但缺乏监测用房,而且室内监测的设备、仪器十分陈旧、落后,甚至连常规仪器都不能配备,无法与现代监测技术接轨。在这样的硬件条件下,很难保证监测信息的可用性与有效性,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

2.3.1地方部门重视不够,投入的研究经费过少,监测站完全依靠自收自支进行监测工作;

2.3.2监测站是环保局的下属部门,环保局部门众多,监测只是其中一部分,导致环境监测站得不到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支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能力建设的不断深入,必须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仪器设备投入。

3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要点

3.1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意识

加强相关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意识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最基础保障。由于环境监测的过程是一个具有繁杂性的过程,因此加强对各个环节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具有必要性,领导干部必须起到表率与带头作用,同时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对质量管理的意识,这将对管理工作起到关键的决定性作用。

3.2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3.2.1采样质量的控制

采样是环境监测全程序的第一个环节,采样过程是整个监测工作的基础也是整个监测过程的关键,必须重视采集样品的质量控制,使采集到的样品符合要求。具体就要做到:首先是制定规范的操作程序,细化样品采集计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具体而言应详细规定好样品的采集点位、待测项目、数量、采样的质量措施保证、样品采集人员及分工、采集样品的工具及器材,制定细致明确的样品采集作业指导文件,并要明确样品从采集计划制定、运输的规范性要求和质量保证措施以及注意事项;

其次要规范现场采集内容的记录。要做到针对不同的采集样品,依据不同标准和规范来制定相应的内容记录格式,保证记录内容完整规范,达到样品采集记录的准确、详细;

再次是做好采集样品的质量监督检查。按照一定比例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抽查,并做好监督抽查结果的记录,这样可以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现场监测全过程出现的各类问题,使现场监测数据具有可溯源性;

最后是加强采集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提升他们的质量意识。

3.2.2样品运输和贮存中的质量控制

样品采集完毕后需要分装于不同的容器中,有的监测可以现场完成,而大部分是需要装好运回实验室进行分析,这就需要做好样品运输、贮存环节的质量控制。

首先是做好样品运输前的准备工作。样品的管理人员要检查样品的包装、标签以及外观是否完好;样品的名称、采样地点、样品数量形态等内容是否一致;检查样品是否有损坏、污染或已过有效期;样品的编号是否符合唯一性的要求。如果检查出问题,应做好详细记录,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进行重新采集。其次做好样品运输过程中的质量保证。样品的运输要严格按照预先设定的计划方案进行,防止途中出现损毁。

再次是对于一些不能立即送检、冷藏的样品一般采用化学方法进行保存,做好化学试剂的添加和选择满足需要达到的保存条件。

3.2.3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属于内部质量控制和分析人员的自我控制。要保证对采集样品的实验室分析质量需要加大实验室投入力度、加强对标准物和仪器设备的管理以及加快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等方面入手。

首先是加大实验室的投入力度,加大专业监测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对于一些落后的监测仪器予以淘汰,引入高新技术监测设备。

其次是加强对标准物和仪器设备的管理。环境监测实验室应完善各种程序性文件来加强对标准物和仪器设备的管理。标准物特别是有机物质,因为种类多,数量少,可能不便于管理,监测站应指派专门质控员对标准物质发放等进行管理。

再次是加快环境监测体制改革。进行机构改革,实行垂直管理确保监测站的独立监督职能;完善监测站内部用人制度和岗位管理,实行竞争上岗机制。

3.2.4报告数据处理的质量控制

首先是监测数据的计算、检验、异常值的剔除等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以及监测分析质量保证手册规定的要求严格执行;

其次是要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所有信息的一致性和复现性;

再次是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监测数据审核机制,从分析、审查到责任审核等分工负责、层层把关,做到三级审批制度,并且做到对每个监测环节获取的数据实施质量管理和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严把监测报告数据质量关,尤其是发现监测的数据可能有问题时,应该查证分析解决,做到没有解决了疑问的数据坚决不上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监测的质量与监测的环境,使用的设备,操作人员的素质,使用的试验材料,试验方法等因素有关。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是做好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在具体的监测过程中分析影响质量监测结果的因素,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完善监测工作,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标准化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探讨[J].庄松林.中国标准化.2017(18)

[2]环境现场监测和采样的质量控制策略探究[J].黄晓静,丘仕梅.当代化工研究.2017(06)

[3]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探讨[J].盛亚麟,盛晓花,胡玲.环境与发展.2018(10)

[4]浅谈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J].张明智.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06)

论文作者:陈玉萍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9

标签:;  ;  ;  ;  ;  ;  ;  ;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及对策论文_陈玉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