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文化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中国传统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2)01-0089-05
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燕文化历史 悠久、丰厚博深,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并对中国 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研究燕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特点,了解燕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的关系,对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如何 吸收燕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其中的人文精神赋予新的内涵并使之得到升 华,充分发挥燕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建设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作用,具有 重要意义。
一、燕文化的形成
从发展阶段看,燕文化包括先燕文化、姬燕文化、燕文化的延续三个阶段。
(一)先燕文化
先燕文化指在召公封燕以前,在燕地区域内由商人子姓燕国创立的文化。对于先燕文 化这一概念,国内有些学者持不同看法,主要是因为商代在燕地氏族方国众多,很难区 别哪些东西是燕国文化。笔者认为,先燕文化当指燕氏一族创立的文化。由于目前考古 资料的不足,对于先燕文化的认识还比较浅显。
在虞夏之际,殷商民族起源于燕地,而商代自兴起至灭亡,五六百年间有关这一地区 的记载是一片空白。即使是《史记》,对于周初以前这一地区也没有任何记载。现在有 了大量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和一大批青铜器铭文的发现,结合史籍中有关商族起源的叙述 ,可以认为,周初的燕国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商代子姓燕国的基础上建立的。
从甲骨文的材料中可看出,在有商一代的北方燕国已是一可观的大国,其周围邦国众 多,而在成汤建商以前的先商时期,燕地还是商民族的发祥地。商代居于燕国的燕氏一 族不仅在商族最早起源时期就已经存在,而且还是众多商族宗族、支族中的本族。在商 民族的起源的传说和商民族的文化信仰中,有很多内容都与燕国之燕的得名有关。到商 代晚期,这一地区仍然有众多方国密集分布,燕亳就是商代众多都城中的第一座都城, 燕国则是众多方国中由宗族而留守的一个方国,是最重要和居于核心地位的方国。商人 子姓燕国存在的时间由夏商两代相加,大约960年之久,创造了相当发展的燕地文化。 (二)姬燕文化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召公奭于北燕,历经西周、春秋、战国,到公 元前221年秦灭燕,长达八百多年,为姬姓燕国。由姬姓燕国创造的文化遗存为姬燕文 化。姬燕文化是商代先燕文化的继续。但是,在商代得到丰富发展的先燕文化到了西周 被封为燕国后,就很快萎缩、衰落下去。西周、春秋时燕国的衰落程度可从史籍中有关 燕国的记载和春秋战国诸子的记载中看出。《庄子》中以燕国为北方最偏远的国家,与 南方的越国相并提,有“燕之北,越之南”之语;《韩非子》篇幅宏大,又好作寓言, 其中多次提到燕国,但都是把燕国放在一种愚蠢荒昧的地位上加以批评和嘲笑。
姬燕到战国时,由于燕昭王奋发图强,广纳人才,励精图治,终于使弱小的燕国成为 战国七雄之一。燕昭王对于燕地文化风格的形成和成熟起了关键作用。姬燕文化长达八 百多年,是燕文化的成熟和高潮期。
(三)燕文化的延续
燕国的灭亡,秦国的统一,但燕文化并没有因此而中止。由于燕文化历史的悠久、漫 长的发展过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燕文化在秦以后数千年间不仅在燕地区域历经汉唐 宋元明清得到继承和发展,而且燕文化的主体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构铸也起了 重要作用。
燕文化千古传承,绵延不断。燕文化在战国时成熟达到高潮,而在北朝时因地方士族 制度的盛行而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在盛唐时达到鼎盛。自宋代以后由于经济重心南移和 政治重心北迁,北方成为政治中心,经济地位日趋下降,古代燕文化所独具的若干特征 日益趋向平淡,其自身发展所依据的若干生机已日渐耗尽。明清时期燕地成为畿辅之地 ,开始大量接受儒家教育,加以受其他地域文化的影响,文化发展日趋复杂化。但燕文 化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的精神风貌已深深植根燕地民众的血液中。燕文化的传承主线为 :在内容上以忧国忧民的正气和责任感为主,风格上以“直”“刚”为主体色调,以慷 慨悲歌为基调;在表现形式上则宽而广,兼容百家,具体表现可从关汉卿、杨继盛、孙 奇逢等人在不同方面表现出来。可见燕地在成为畿辅重地以后,文化虽有所发展,但燕 文化的主体精神逐渐减弱,其容纳各地域文化则越来越明显,然而慷慨悲歌的燕文化精 神风貌仍然顽强地保存传递下去。
(四)燕文化的内涵
燕文化有两层含义。广义上,从地域文化来讲,它与赵文化、齐文化、吴文化、楚文 化等相并列,是一个有别于这些文化的独立的文化体系;其地域范围,西起今山西省东 北角,北到河北省北部、内蒙古南部,东到辽宁省,以河北省北部为主,时限上包括古 今。因而广义的燕文化可归纳为:燕文化是在燕国时形成、发展而在后世得到继承发展 的一种地域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风韵和价值。它既包括西周分封伊始至秦统一前燕人 所创造的艺术、科学、意识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包括召公封燕以前的先燕文化 以及在燕地区域内,受其影响在三国两晋元明清时继承其精神发展的文化。燕文化以战 国时的遗存燕下都为代表,尤以太子丹和荆轲刺秦王,标志着燕文化的发展和成熟。我 们通常所说的燕文化,一般指广义上的燕文化。狭义的讲,燕文化是指先秦时期燕国从 建立到灭亡这一历史阶段的文化。从周代封召公于北燕开始到公元前222年燕国被秦灭 掉,燕国在这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文化综合体。燕国的文化是在 长期发展的商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到燕昭王时达到高潮,经过了八百多年,创造了 非常丰富的成果。
二、燕文化的特点
燕文化的特点和精神风格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形成、以及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主要 有二:一是燕地的地域环境、自然气候条件是燕文化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燕地山高气 寒,水冽土厚,山石块垒,危峰雄峙,恶劣的自然环境必然要影响到这一区域人们的生 活、生产以及心理情感,影响到这一地区的风俗习尚以及学术文化。燕地文化慷慨悲歌 ,这种文化精神的形成是苦寒和局促压抑激化的结果,不是社会繁荣的标志。社会繁荣 所形成的是志高而扬的大国之风,燕地则是一剑以当百万之师的侠士奇峰。燕地苦寒悲 弱,因之它的文化也就自伤自怨、刚烈悲壮。二是战争的影响。战争以及北方民族大融 合是形成燕文化特色的又一重要因素。燕地处于华北中北部,处于旱地农业耕作方式与 北方草原游牧方式的中间过渡地带,作为不同生产方式的斗争,这里是两种生产方式斗 争最为激烈的前沿地区,而战争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燕地区域往往是作为维护南方经济 区域的安全作出的牺牲或纯粹沦为战场,因而更增添了燕地文化慷慨悲歌的色彩。频繁 的战争成为燕地一大特色。战争的环境形成了燕地民众寒峻刚强、苍劲剽悍的气质,促 使燕地民风强悍、勇武难制、侠义之风盛行。金戈铁马,狼烟报警,战争对燕地文化的 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多方面的。从总体看,以唐代中后期至两宋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和政 治重心北移为标志,在此以前,战争对燕文化的影响大多是积极的,有助于燕地文化特 征的形成和发展,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强化了燕地慷慨悲歌特征;而在此以后,则往 往是消极的了,战争造成的政治重心的北移,燕地畿辅重地的位置,促使其他地域文化 越来越明显,而燕文化独特的精神逐渐减弱。总之,地理环境、气候、战争、民族融合 几大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燕地慷慨悲歌、正道直行、好气任侠等特点,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一)慷慨悲歌。燕太子丹和荆轲是对燕地慷慨悲歌文化风格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太子丹的精诚与荆轲的志向契合在一起,就完成了燕地文化由苦寒局促产生出的激变 ,完成了燕文化慷慨悲歌的独特的风格,而在易水边,荆轲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 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绝唱,把燕地慷慨悲歌的精神推到了极致。慷慨悲歌是一种精 神风貌,是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贡献一切的献身精神,是见义勇为、奋不顾身、大 义凛然的勇气和胆气,是为正义、为真理而斗争,舍生取义的气节,是义无返顾、知其 不可为而为之的侠肝义胆。
(二)好气任侠是燕文化的外在表现。好气是豪放不羁;侠者,最大特点是不苟于世人 ,而是遵循自己价值标准。他们孤介独行,砥砺自信。重信义,言必信、行必果;重德 行,重名誉,但绝不务虚名;轻生死,但不逞匹夫之勇。侠士代表公平和正义。但由于 以武犯禁、干扰国家秩序而被限制,普通人也因其志行高绝,生不求财、死不惜命而难 以仿效。好气任侠往往与慷慨悲歌相联系,得到人们的认同而被推崇。
(三)正道直行。坚持真理、主持正义、崇尚气节、讲求情操、正直坦荡,具有忧国忧 民、敢担道义的责任感和刚直不阿、敢于反抗强暴、抵御外侮的无私无畏气概。富贵不 能淫、威武不能屈,宁可弃利甚至杀身也决不丧志辱身,是燕文化中被历代知识分子推 崇的品德典范,正道直行的精神可在燕文化名人身上得到诠释。
(四)质朴务实。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面向现实,重视人生,求是务实,从日常生活 和人伦关系以及社会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意愿,反对不务实际的清谈玄想。立足现实,重 视实际,朴实无华。立身行事,讲究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鄙视华而不实的作风。燕地 文化质朴务实的精神最直接体现在燕地文化名人身上。例如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孙奇逢, 对燕文化质朴务实的风格做出很大贡献。他在《校友堂家训》中,把教子弟读书,明理 作为立身之本,认为读书最重要的是“明道理,做好人”。他还把教子弟读书与生产劳 动相结合,要体悟勤俭二字的重要。他晚年还亲率子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燕文化的基本精神。自 强不息是奋发图强、自立自强,是以高度的自信自尊而表现出的自强精神,这种观点为 全社会所接受,不仅对知识分子,而且对一般民众也有强烈的激励作用。
三、燕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不仅在数千年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在中国 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也一定能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全面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对于 批判地继承其精华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凭 空产生的,它是在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综合提炼形成的,认识中国各地域文化是 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燕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燕文化是中国 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对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精神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深刻了解燕 文化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燕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表现在两大 方面:一是燕文化本身具有的重要价值,二是燕文化为构铸中国传统文化所作出的重要 贡献。
(一)燕文化的重要价值
1.燕文化的理论价值:燕文化处在中原农耕文化与平原游牧文化的过渡地带,是在两 种文化冲突、融合的背景下形成的。燕文化历史悠久,丰厚博深,在中国各地域文化中 以其“慷慨悲歌,壮士不返”、“视死如归,舍生取义”、“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刚健有为,正道直行”、“急人之难,好气任侠”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著称于世 ,特别是“慷慨悲歌”以及慷慨悲歌中体现的浩然正气,几千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 的思想、生活方式。燕文化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区域文化的精髓,构成了熔铸中华民族灵 魂的一个重要内容,凝聚着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2.燕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燕文化历史悠久,而且有一个完整的孕育、发展、延 续过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典型代表。燕文化中的许多事件有很高历史价值,如 黄金台现象。黄金台成为招贤纳士的象征,成为爱惜人才的代名词。对后世人才观有重 要启示,无论对中国古代治国方略的运用还是现代企业的发展都有很强的借鉴作用。荆 轲刺秦王的历史价值在于它的极为慷慨悲壮的色彩和孕含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河北 、辽宁等地出土的数百件燕国遗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燕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1)燕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燕 文化刚烈悲壮,苍劲而激越,慷慨悲歌,催人奋进,而且慷慨悲歌与视死如归、舍生取 义相联系,又表现在反抗侵略、维护国家安全上,闪烁着极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 种爱国主义精神在两千多年的演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已经深深植根于燕地民众的血液 中。燕文化本身蕴含的极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座伟大的宝库,我们必须开启这个 宝库,让燕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一代代传递下去,以爱国主义精神激励我们的后代,为 实现祖国的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2)燕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新道德提供有益的借鉴 。燕文化形成和发展于封建社会,其人文精神主要反映当时人们的思想风貌。这些东西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和精神有些已经发生变迁,有些正在变迁。我们必须运用历史 唯物主义的方法,对燕文化进行正确评判,细心疏理燕文化人文精神中的优长劣短。继 承其精华,抛弃其糟粕。燕文化包含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是燕文化中最为光彩的因素。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充分吸收燕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华;燕文化中慷慨激昂 、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历代民众的性格和文化心理的铸造曾起过重要作用,直到今天仍然 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它可以鼓励人们不畏 艰难曲折,朝着现代化目标奋勇向前;燕文化中正道直行的精神,后世一些正直人士把 它发展成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的品格,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一种光明磊落、宁死不屈的浩 然正气,这种正气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是我们抵制腐败、与危害社会的丑恶势力作斗争的 精神力量。
(二)燕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以趋善求治为特征的伦理型政治文化,其主 体精神是以人文精神为内核展示在世人面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天人合一 、刚健有为、正道直行、豁达乐观、求是务实、以道制欲等内容,燕文化在这些方面均 有程度不同的体现,并为这些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素材,并以自己的鲜明特色,逐步 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更突出。燕文化的主要贡献在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慷慨悲 歌、正道直行等方面。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内容之一,它来源于 《易传》。从汉代至清,历时两千多年,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为全社会所接受, 不仅对知识分子,而且对民众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这种思想使中华民族愈是遭到挫折 ,愈是奋起抗争,意志也更加坚韧不拔。特别是外族入侵时,中华民族总是以不屈不挠 的精神进行反侵略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为祖国奋斗不息。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使一般 民众保持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精神状态。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与燕文化密切相 关。
商民族起源于燕地,燕地文化中的许多精华成为商文化的基础。《易传》说:“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易传》成书于战国或秦汉时期,它作为 《周易》的组成部分,其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与《周易》的主体精神是一致的 。而《周易》的成书,尤其是贯穿其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和原则就来源于燕地文化。这是 因为商人的始祖简狄,“简”是其名,“狄”是姓。狄与易在古代音同,可以互通。《 周易》中贯穿的许多重要概念和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易”,其次就是“简”。“ 易”“简”并称就如乾坤并称,阴阳并称。易是表示变化的意思,从古代书写形式可明 显看出,它最初与蜥蜴有关,它的含义可能和蜥蜴的颜色易变或其移动迅速有关。易的 另一本义是交易、变易。有易部族就是因掌握变易之术即八卦和占卜术而得名。可见《 易传》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本是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来又成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燕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贡献。
正道直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优秀结晶。正道直行表现为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 。是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的浩然之气,忧国忧民、敢担道义的责任感,刚正不阿、不畏 强暴的无畏精神,光明磊落、无私无畏的胸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两种人,一种是正 道直行的仁人志士,一种是为了贪欲可以出卖一切的卑劣小人。为了拯救燕国于水火之 中,田光伏剑自杀,樊於期拔刀自刎,夏扶在车前刎颈相送。为真理而献身,这种正道 直行的精神与慷慨悲歌相结合,更增添了正道直行的道德原则的感人力量。正道直行的 精神成为中国古代正直知识分子的处世原则,这是燕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贡献。
慷慨悲歌是燕文化最大的特点,是燕文化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最显著的标志,是长期 积累下来的燕地区域文化的精髓。为了刺杀秦王这一目的,太子丹的精诚与荆轲的志向 相契合,与樊於期、田光、夏扶的捐躯相映衬,就完成了燕文化由苦寒和局促产生出的 激变,形成了慷慨悲歌的独特风格。慷慨悲歌在秦汉以后被人们所认同。韩愈说:“燕 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黄宗羲认为:“彼知性者,则吴楚之色泽,中原之风骨,燕 赵之悲歌慷慨。”自战国以后,慷慨悲歌等豪侠之风已成为燕赵文化精义所在,一直延 续到清末而不改其独特风韵,被天下人视为精神典范,被普遍认同和称颂,成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慷慨悲歌是一种精神,一种风貌,它具有巨大的美学价值,因 为它是一种舍身为国、舍身为他人的美德,是一种急人之难的豪侠之风,是一种悲壮的 美,所以它才会几千年历久不衰,被人们所称颂。有人认为把荆轲看作是一种悲哀,这 是不对的。荆轲没有悲哀,只有悲壮。荆轲是一位侠士,士是对读书人的称呼,称得上 侠士的人都是读书有成、文武兼通。侠士重信义,一诺千金;侠士重德操,重名誉,为 了理想,不惜生死,因而侠士做出事可以惊天地,泣鬼神。
燕文化慷慨悲歌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慷慨悲歌千百年来成为燕文化的独特标志和燕 地风貌的集中概括,被天下有志之士视为典范,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价值在于它的极为慷 慨悲壮的色彩和孕含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荆轲成为妇孺皆知的侠士。它对我国侠义思 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性格的形成有巨大影响,对武侠文学的发展也有很大作 用,至今仍然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慷慨悲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 大贡献。
(三)燕文化对文字、音乐的贡献
在文字的起源上,有很多资料证明,商代的甲骨文已是较成熟的文字,不是最早的文 字。目前最早的文字是山东苏北大汶口文化中所发现的陶文符号,这些陶文符号是中国 进入文字的文明时代的开始,是甲骨文的前身。大汶口文字符号与古汉字的一脉相承关 系,也就是与商代甲骨文的一脉相承关系。大汶口文化的特征是白陶,商民族也是崇尚 白色。
在文字的形成过程中,占卜具有重要意义。商代贵族就是根据龟甲兽骨的裂纹来预测 吉凶。他们将裂纹与他们所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并到得意义,并将某些意义和某些裂 纹图案固定下来,这样,这些裂纹实际就有了文字的作用。在《史记·龟策列传》中说 :“飞燕之卜顺故殷兴”,就是说燕国的兴盛与一次占卜有关。在文字的形成过程中, 综合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因为在占卜的过程中,是将裂纹和吉凶连接起来,并 赋予一种固定的意义。连接就是一种综合活动,起源于这种综合活动的书写文字极有可 能是象形和表意的,图象本身就是综合。古代中国人的总体思维方式是善于综合,因此 ,燕文化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商民族起源于燕地,商代音乐也起源于燕地。文献中所说最早发明鼓的人就是鼓,或 称为鼓氏族。因此,在文字的创造、思维方式的形成、音乐的起源等方面,燕文化都有 突出的作用。
燕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入研究燕文化,对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国传 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收稿日期:200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