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笔谈)——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设立的意义——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定位及研究领域——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的多维路径——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中的四个关系——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学科建设论文,学科论文,多维论文,笔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设立的意义
田克勤
田克勤,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长春 130117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的直接动因和目的,是为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建设。但由于该学科的特殊性,实际上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范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二级学科其设立则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的设立有助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回答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点,引导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重大的理论研究成果贯彻于实践之中,推动理论创新,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对于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反对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迷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理论的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倾向,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把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系统化、理论化,都将产生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对于积极推进党的建设的生命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战略意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且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已经80多年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已经讲了半个多世纪,可时至今日,我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性问题,仍还有进一步弄清楚的迫切需要。设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及其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新进展、新成果的研究,并且把这些科学成果用于指导我国的社会实践,能够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有效实施,推进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不断地顺利、健康向前发展。
第三,有利于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迫切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这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核心问题。设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深入研究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深入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诸如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等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可以为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等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使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繁荣发展,更好地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第四,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课程设置的调整,原有的学科设置已很难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设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和基本经验、基本规律的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不仅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教学地位,而且可以直接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同时也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品味,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定位及研究领域
陈占安
陈占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陈占安(1946—),男,山东荣成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的学科定位、学科地位问题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当中设立的五个二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处在基础的位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处在双关的位置上:一是它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时候,它有应用继承的方面,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一个大树和分枝的关系;二是它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来说又处在一个基本原理的位置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个标志性的学科,这个标志性笔者理解是这样,就马克思主义研究这个问题是全球性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方面,中国的学者作为中国人应当承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继承、丰富和发展的研究。笔者觉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成为标志性学科还表现在这一学科当中的师资队伍,有的同志认为,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师资队伍主要来自原来承担中共党史课程、或以往承担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程的教师,因此有必要加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整合。就北京大学来说,我们现在是把原来中共党史教研室调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他们原来有一部分承担着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有一部分承担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所以称为“研究所”,不意味着改变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思路,但是这个名字告诉大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再也不要走单纯的教学的路子,而一定要走科研和教学并重的路子,应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建成标志性的二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领域。笔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个二级学科中最主要的是要加强三方面研究: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基本途径及其产生的基本的社会历史条件、个体条件、历史经验总结等等,这些研究可能和中共党史及社会发展史有一致的地方;二是基本原理的研究,包括文本的研究、基本理论的研究等等,基本理论的研究需要做一个分析,比如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研究、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有很宽阔的研究领域;三是重大问题研究,包括可以设定各个方面的专题,历史的现实的各个方面的前沿的重大理论问题都可以作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有一个广阔的视野。当然应顾及到教师队伍状况,目前在北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中先设立两个研究方向:一个是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的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之间关系,特别是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关系。笔者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建设和这两门课程以及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在三点上是一致的:一是方向一致,无论学科建设还是课程建设都强调整体性,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二是都体现了公共性,整体性也是强调大众性,它不是培养某个方面的专家,它的培养在公共性的教育当中是整体性的研究成果,当然它也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问题,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问题;三是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课程改革方向是一致的,这个学科的建设和思想政治课不能分家,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的设立不是以公共政治课为惟一目的,它是要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甚至为全社会思想政治研究提供支撑,如果在高校这个学科不能把学科成果转化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支撑,那是不好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的多维路径
宋进
宋进,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上海 200062
宋进(1962—),男,浙江奉化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多方面全面推进,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学术和学位平台。
第一,明晰意义。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的价值意蕴。设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内涵;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有利于凝聚学科人才,建设学科梯队,为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第二,凝练方向。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重点,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多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基本特点,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其研究方向和领域,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来考虑:宏观层面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意识形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及其规律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等;中观层面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际环境及对策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研究等;微观层面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播特点及规律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等。
第三,人才培养。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培养研究生具有坚定的信念,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健全的人格;在人才培养视野上,要有宽度,不能囿于二级学科,而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招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培养,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避免专业本位的定势,拓宽人才培养口径;在人才培养内容上,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要求,形成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为中心,结构合理、功能互补、有机拓展、注重思维方法的学科课程体系。
第四,科研工作。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的学科支撑。一是积极参与国家、教育部和地方重大课题,组织申报国家和省部级重要课题;二是围绕研究方向,每年推出若干课题项目资助;三是组织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创造条件,努力申报精品课程;四是推出一套与研究方向紧密相关的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类丛书。
第五,学术活动。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的必要纽带。学术活动是培养教师的重要举措,要通过举办专题学术会议,组织开办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以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形式,促进学科交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第六,体制平台。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的制度保证。按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学校主持和组织下,在体制上构建、调整和整合院系教学、科研资源,如建立和扎实建设学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中的四个关系
顾钰民
顾钰民,同济大学文法学院,上海 200092
顾钰民(1952—),男,上海市人,同济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一二级学科专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重要地位是和这一专业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与其他二级学科专业的关系决定的。从学科体系来看,这是一个新设立的专业,其特点是专业内容具有综合性;从与其他专业的关系来看,在内容上的内在联系紧密,其特点是专业内容具有交叉性。这一学科内容具有的综合性和交叉性,要求在这一学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所取得的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实践发展的进程,又是一个理论发展的成果。那么,这一学科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实践进程上,还是理论成果上,是必须要把握好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发展的进程与理论发展的成果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一个实践进程,这一实践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的,没有这一实践过程就谈不上中国化,也不可能产生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实践过程最终凝结的是理论成果,没有理论成果,这一实践过程只能是一段简单的历史,而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国化就一定要体现在理论成果上。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程,也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发展轨迹。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建设中,把握这二者的关系应该是立足于实践进程,落脚于理论成果。
二是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涉及的内容当然包括在中国的发展。因此,从发展史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然包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形成的三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就其内容来讲就是“三大理论成果”,同时,这“三大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理论成果,这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应该如何把握好各自的重点?这些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中必须要认真加以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理论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的中国化,从史的角度来看理论发展成果与从中国化的角度来看理论成果,最终都会聚焦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成果。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要掌握不同的侧重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点应侧重在于“史”,即主要是反映理论发展的历史线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侧重点在于“论”,即主要是反映发展的理论成果。或者说,前者的重点是理论发展的过程,后者的重点是理论成果本身。
三是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不断发展的。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否也应该纳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范畴,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如何处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系的问题。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都涉及到的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准确把握这二者的研究定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定位的重心在于充分反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重点研究的是中国特色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定位的重心在于更多地体现一般原理。因此,这两个二级学科研究的内容虽然有交叉,但只要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就能够比较规范地处理好二者在学科建设上的关系。
四是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过程中整体性与分科性的关系。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在加强整体性研究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各学科分科性研究的关系,也是一个必须要研究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与分科性研究本身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加强整体性研究是针对以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这是一个薄弱环节而言的,而不是否定和排斥分科性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整体,但这一整体是立足于各分支学科之上的,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分支学科,就构不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同样,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各分支学科就不能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就不能构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因此,分科性研究应该寓于整体性之中,整体性要立足于各个分科性之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过程中整体性与分科性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本身有一个整体性与分科性的关系。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不是单一学科的理论成果,而是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理论成果。因此,在研究每一个理论成果的过程中,都要注重处理好整体研究与分科研究的关系。二是三大理论成果之问的整体性与分科性关系。三大理论成果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对三大理论成果整体性的研究,重点在于揭示它们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分科性研究重点在于说明这三大理论成果是如何与时俱进的。从理论上把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关系阐述清楚,也就把握好了三大理论成果之间整体性研究与分科性研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教学
宋连胜
宋连胜,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12
宋连胜(1952—),男,吉林集安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和保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1.有利于提供科学丰富的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需要结合新的实践深入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通过深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从而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科学丰富的基础理论,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苍白薄弱、枯燥陈旧、脱离实际等问题。
2.有利于提供高水平的课程教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内容的学术研究成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材体系和教材内容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材体系和教材内容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体系和学术研究成果的运用与展示。编写出全面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研究成果,教材体系严谨科学,具有权威性、科学性、时代性、知识性、针对性、可读性的高水平教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国家在增设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过程中,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集中国内一流的学者进行编写。这套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教材的编写出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对于推进新一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凝聚学科人才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凝聚马克思主义学科优秀人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及教育教学水平,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增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时效性的关键。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绝大部分都毕业于经济、历史、哲学,政治类专业,所学习的专业和目前将要承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必修课,在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很难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在学历结构上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较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比例较低,并且教师的科学研究方向大都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相关,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和教学内容,甚至有的教师由于没有所从事专业博士点和硕士点的依托,而离开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对于凝聚本学科人才、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4.有利于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前后相继的阶段关系和互为支撑的互动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和政治性出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应当包含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其中包括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育教学体系三者的内在逻辑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科建设资源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资源的实现途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规律和方式方法,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历史变革和基本经验,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研究改革开放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研究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与模式等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5.有利于吸引教师参与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而且也是学科建设的主体。为适应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尽快实现由原来的所谓“教学型”向“研究教学型”的转变,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具有政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广大教师参加学科建设可以及时地把理论研究成果和学科建设资源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还需要及时解决教学中的疑点、难点问题和当代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工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可以及时地将所遇到的这些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学科建设的课题有针对性地加以研究解决。另外,当前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一项十分浩繁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标签: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政治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