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电子化工作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子化论文,现状论文,金融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金融电子化发展的回顾与总结
目前,我国金融电子化系统可分为三个主要系统:柜台业务处理与自动服务系统,跨行业务与资金清算系统,以及金融信息服务系统。
柜台业务处理与自动服务系统是银行为经营金融业务,面向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系统。它承担处理银行存款、贷款、结算、债券、外汇等业务,是银行会计核算、帐务处理、金融活动信息采集的重要环节。柜强业务处理可包括企事业业务处理、储蓄业务处理、信贷业务管理、外汇买卖业务、债券业务等;自动服务可包括银行内部的异地电子汇兑、联行对帐、信用卡(Card)、自动柜员机(ATM)、消费转帐(POS)、电话银行(TB)等。其中企事业业务(以前称为对公业务)处理系统和储蓄业务处理系统,因其所涉业务范围分布广,操作规范,在各银行金融电子化开展过程中被首选为开发项目,现已在全国90%以上的营业网点上运行,是各银行最为成熟的业务系统。外汇买卖业务系统首先在中国银行得以开发,进而其他银行相继上马。90年代中期,各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在各自系统内实现联网,异地电子汇兑、联行对帐及统计数据传输等自动服务项目都水到渠成,还有信用卡服务系统、自动柜员机系统和消费转帐系统都一一正式开通。至此,除信贷业务管理系统尚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外,银行的柜台业务处理和自动服务系统已初步建成。
跨行业务与资金清算系统用以实现银行间资金清算业务,它包括跨行通存通兑、汇兑和跨行ATM、POS服务的结算等清算业务。在我国该系统又分为同城清算系统和异地清算系统。同城清算系统是指以大城市为依托的经济区范围内的票据交换与资金清算。1990年5月,同城票据自动清算系统首先在广州正式运行。此后,深圳、南京、哈尔滨、沈阳、上海等先后投入运行。至9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银行已在全国200多个城市建立了同城清算系统。异地清算系统是指人民银行通过卫星通信实现异地资金清算与资金划拨的全国电子联行系统。该系统采用星型结构,纵向往来,随收随发,当时核对,存欠反映的办法,与全国700余个城市联网,处理资金清算业务。
金融信息服务系统包括金融管理信息系统(M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或者事务处理系统(TPS)和决策支持系统(DDS)。它是我国金融经营管理科学化、系统化的支持系统。它以金融数据库为基础,综合各类方法库、模型库和专家系统,为全国或区域的金融管理决策提供支持。为了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各行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开发与建设已都提到议事日程上,对于一些关系到各种经营的重要信息,如货币发行、国库收支、计划资金、会计报表、机构管理、企业资金运行等,都已建成了一些相应的子模块,并在实际运行中实现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功能。银行大楼普遍引进了智能化功能,使用办公自动化(OA)系统覆盖率达80%以上。自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加快了开发金融决策支持系统(DDS)的步伐,以防止此类悲剧在我国出现。目前正在运行的具有管理和决策功能的系统有:人民银行在金融卫星通信网上开发的中国国家金融网(CNFN)、工商银行项目贷款评估系统,中国建设银行开发的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及项目贷款决策系统等等。金融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建设,正在将我国金融管理水平不断推向更高的层次。
90年代以来,各银行为了确保在今后的金融服务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一席之地,都相继大规模投资金融电子化工程,在主机和网络上进行大幅度的更新与改造,并加速了各种软件系统的开发。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等银行的上海市分行先后引进IBM ES9000系列的大型机,利用数字数据网(DDN)或公用电话网(PSTN),以集中主机处理方式实现了全市系统内计算机联网,并建立了银行内部跨省市的网络体系。工行推出的项目有自助银行、电话银行、自动转帐,与华东华南八大城市实现提款卡联网,开通与香港汇丰银行的信用卡通兑业务,并实现24小时ATM服务。农行已实现了信托机构联网、智能电话服务与企业银行。中国银行已实现了所有柜面业务联网。建设银行积极推出公积金支付与查询,扩大购房按揭业务。交通银行上海分行采用日立M—640中型机,利用专线和公用分组交换机(CHINAPAC)两种方式,完成了全市储蓄与企事业业务的各网点联网,并部分实现了异地信息的实时交换。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牵头建设了信用卡网络公司,负责ATM/POS系统的全市联网。浦发银行首先推出安装智能芯片的金融IC卡—“东方卡”。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借助邮电网络与国内、国际联网,建成电子联行清算系统,推出帐务管理、国际清算、外汇买卖、资金拆放等业务。外汇交易中心采用路由器方式建立了全国外汇、融资交易网络。证券交易所通过DDN及卫星网络组成了全国证券交易系统。其他一些银行和金融机构也积极实施联网工程,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银行和光大银行采用了与上述一些大银行不同的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建立了与自己经营特点相适应的网络,其分布式的应用软件系统,以经济实用以及扩充能力强等特点,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
因特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冲击着全球的金融业,也波及中国大陆。1995年,世界第一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在因特网上开业。时隔不到一年,1996年2月,中国银行率先在因特网上建立站点发布信息,并成功办理我国第一笔网上电子交易。此后,工行、农行、建行等纷纷“上网”,“网上银行”提供的服务越来越丰富。以中国银行为例,持有该行长城卡的客户可通过因特网查询帐户的余额及交易情况,还能利用长城卡在网上付费,企业客户可在网上查询公司帐户余额、交易等信息。此外,为方便外贸企业,还在网上开发了国际收支申报服务。在网上金融服务中,最受欢迎的是网上证券交易。交行上海分行、闽发证券、上海热线联合在因特网上开发了“网络证券交易系统”,该系统可在数秒内将股民在银行所存的资金调入证券公司,股民可免费在上海热线进行沪、深两地A股交易,并查询成交情况、资金余额等。这套系统开通以来,本市已有数千户股民上网炒股,闽发证券的网上交易额占交易总额的20%以上。随着网络银行、网上证券交易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保险业也加快了上网的步伐,“网上投保”将成为网上金融服务的新内容。我国第一份由因特网促成的保单已在新华人寿保险公司诞生,国内大部分保险公司都有了自己的网页,网上投保已指日可待。
为了硬件设备的管理和软件系统的开发与维护,各银行普遍设立了相应的机构(计算中心、科技处或科),并组建了一支较为稳定、熟悉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专业人员队伍,主要承担整个银行系统的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应用软件的开发、网络通讯的管理、银行业务人员的培训等工作。
二、金融电子化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其一,建设整个社会的金融信息体系,还是建设某个银行(甚至其中某项业务)的信息系统?
目前,柜台业务处理与自动服务系统仅仅是依据各银行的业务需要与规范进行设计与开发的。由于各银行的需要与规范不尽相同,形成了各自的软件系统,各有特色、自成体系。各银行独立开发,重复投资,生产出来的软件通用性与适应性不强,数据规范不一致,信息的交换与共享非常困难,已开发的各个信息系统基本上形成了“信息孤岛”。另外,各银行所用的网络平台与操作系统也都各不相同,各自网络系统还处于相互独立状态,虽配备了性能超群的大型机,但目前的使用效率较低,效益不高,将不利于今后银行系统间的互联与延伸,不利于各系统之间信息的共享和集成。因此,开发通用银行信息系统和建设开放式金融网络体系,以减少投资,提高效益,已成为目前金融电子化工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其二,站在一定高度,根据先进科学技术特点对业务体系进行重新设计与构建呢?还是就事论事地对传统业务进行改良性的开发?
跨行业务与资金清算系统虽然跨上了电子化时代列车,但清算体系仍沿用过去传统方式,受条块管理体制限制,中间环节多,网络建设复杂。项目重复多,投资大,见效慢,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制约了信息技术在金融服务业的应用。这仅仅是一个例子,这样的情况很多。当然这里也有人的因素。在我国银行系统中,缺乏既有组织建设大型金融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实践经历,又熟悉银行业务运行和管理决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目前形势下,一般只能依靠业务部门与计算机工程部门合作开发。这就很难要求他们能站到一定高度去考虑诸如业务运行体系、管理体系等高层次的问题。另外,目前还缺乏一个行业的权威组织对全国金融电子化工程进行总体框架的设计,对银行金融信息系统的标准与规范进行制订和监督实施,这样便影响社会整体的金融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影响目前已开发的系统的升级和软件的复用。
其三,将金融电子化的总体功能落实于服务,还是经营?
有识之士普遍认为,今后银行业的竞争主要是服务的竞争。但是,目前各银行开发的应用软件系统却普遍着眼于经营,因为经营效益是考核各银行工作成效的硬指标。其主要表现在于,金融电子化工作开展十多年,而金融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迟迟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许多问题还处于酝酿阶段。譬如,金融信息服务系统的三个层次功能系统(管理信息系统MIS、自动办公系统OAS或事务处理系统TPS、决策支持系统DDS)之间如何构筑起合理的框架体系?又如金融信息服务系统的计算机网络支撑环境,金融业务和经济环境的数据库,相应的应用软件系统,系统开发的软件工具环境,决策支持功能的模式和方法等,究竟应该如何设计和开发?再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们金融信息服务系统中应该扩充哪些新的功能子模块,以提供防范此类风波冲击我国金融界的预警功能?
其四,在银行金融电子化建设过程中,系统的开发究竟是严格按照工程建设进行呢,还是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仓促上马?
经调查发现,不少银行在系统开发伊始,业务部门的专家往往无法提出一套完整的需求,而计算机与通讯专家也就无法据此进行正确的分析,也无法形成完备的“需求说明”(包括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可靠性要求、安全保密要求以及开发费用、开发周期、可使用的资源等方面的限制),于是,实际的开发工作就变成了“一边提要求一边设计一边开发”。这样,便经常出现返工、窝工,甚至推倒重来的情况,大量浪费开发的时间与费用,同时严重地影响系统的开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