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架起舞台,经济歌唱”--哲学视野的考察_经济论文

“文化架起舞台,经济歌唱”--哲学视野的考察_经济论文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错了么———种哲学视野的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错了论文,视野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初期,“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提法响彻大江南北,但是,这一提法很快又遭到普遍的质疑和批评。论者认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口号的提出以及实施,是以市场经济规律取代文化发展规律,将文化“市场化”、“经济化”了,文化成为经济的附属、附庸与工具。论者的忧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理性地审视这一命题,我们发现这一提法并没有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即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是建立在物质经济生产基础上的,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文化形态不过是人们的现实的经济生活过程的反映,一定历史时期文化的繁荣,都有经济发展的现实原因,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如此看来,似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命题颠倒了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但是不要忘记,经济决定文化,这是从两者的最一般的关系上讲的。事实上,马克思在谈到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时,曾明确指出:“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这就为我们回归社会现实生活,揭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真实关系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提出的现实条件

1.人对物的依赖——经济主角身份确立的依据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关系出发把人的成长和发展概括为三个形态,依次是“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形态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之上的自由个性”形态。这三个形态分别对应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三个经济发展阶段。商品经济时期,也就是人的发展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很多,最显著的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对商品和货币的依赖,即对人之外的物的依赖。市场经济颠倒了生产者主体与生产物客体之间的关系,客体物反客为主,成为衡量、控制、支配一切的动因。这样,人的一切活动包括精神性活动的意义,都需要拿到市场上去,以对钱袋的影响来衡量每一种活动的意义。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然是市场经济,它就具有一切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即产品以商品形式出现,物的东西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人们追逐的中心,“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这样,社会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功利价值和伦理价值必然出现一定程度的断裂,一切东西都在执行一种对财富“有用的”职能,各方面工作成败得失衡量的标准之一就是创造的经济价值的多寡。与此同时,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事实,决定了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从这一历史真相出发,我们很难否认“物”的中心地位,很难否认经济的主导地位,经济以其独特魅力获得了“唱戏”的主角身份。

当然,从历史发展的最终归宿来看,以物为中心是人的异化,劳动的异化,这一历史发展的曲折终将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所取代,但却是历史发展中不可逾越的自然过程,它为向更高的社会阶段的进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文化基础地位——知识经济发展的逻辑必然

如果说从人的关系的角度考察社会,确立了市场经济阶段经济的主导地位、主角身份,那么从技术社会形态的角度看社会,整个社会彰显的则是文化的力量。所谓技术社会形态,就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从技术形态上看,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序列依次是渔猎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20世纪50~6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社会经济形态中,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土地、资金而是知识,价值的增值主要不是靠劳动而是靠知识实现的。知识就是文化,是人的精神活动、智力活动的成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特征明显。一方面,文化因素以越来越多的种类和越来越高的程度参与并融入经济活动之中,影响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即文化的经济化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而且创造出越来越高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经济过程及其结果的文化取向越来越明显,经济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离开文化,经济简直寸步难行,即经济的文化化趋向显著。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日益突出。由此可见,文化活动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活动内容之一。

3.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实践诠释

知识经济不同于以往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是文化的经济价值的彰显、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以文化的经济价值为追求的目标。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当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大量相关数据表明,文化的产业性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带来高额的利润回报。

综合以上三点不难看出:从经济视野上看,经济是社会的“主角”,但这一主角是在文化的舞台上“演出”,并且演绎的主要内容也是文化;从文化的视野上看,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社会凸现的是文化的经济价值。这即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二、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理论解答

人是“居住在文化空间里”的特殊动物,人的一切对象性活动及其过程都渗透着文化的机理,文化使人成其为人。但是对于究竟文化是什么,人们的理解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以致许多学者感叹文化概念本身就是一条“芝诺悖论”,文化的本来意义已“丧失殆尽”。但是概括学术界关于文化概念的思考,一般说来,其基本主张有二:其一是文化的狭义指向,即着眼于人类社会历史中物质性创造活动与精神性活动的区别,认为文化是排除关于物质性活动及其结果的精神性存在,是人类的各种精神现象、精神活动和精神产物。这是把文化与政治、经济、制度等相并列的小文化观。其二是文化的广义指向,即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认为文化状态是与“自然”、“蒙昧”相对立的相反的人的状态、社会的状态,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这是通常所说的大文化观。

目前这两种文化观并行不悖地存在于理论视界之中,所以本文将分别从两重视野来考察文化和经济的关系。

1.小文化观视野下的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小文化观视野下的文化,是指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人的精神活动及其精神活动的产品,表明的是人对世界的精神掌握。而经济是指进行物质生产、交换、分配的活动,表明的是人对世界的物质掌握。

其实,无论哪种掌握,从根本上说都是人的实践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本质是人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并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从而使“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的对象化活动。也就是说,在实践中,一方面,客观存在不断非对象化为人的主观世界、精神世界的东西;另一方面,人的主观世界、精神世界的东西又不断对象化为客观现实。实践成为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成为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相互转换的途径。

实践的这一品格,说明人对世界的物质掌握和精神掌握不是截然分离的,文化与经济统一地存在于人的同一对象性活动及对象化成果之中。具体说来就是,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以主体对客体的观念掌握和主体主观的动机、需求为前提,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外化,同时也体现人类智性发展的成果。从这个角度上讲,经济活动就是文化活动,具有文化的意义,而且以坚实的文化为前提。

对于文化和经济的这种关系,经济学中的文化嵌入理论作了很好的说明。1990年,保尔·迪马奇奥提出了经济行动的“文化嵌入”论断,认为文化通过信仰、意识形态、形式化的规则体系等,为经济理论设定了界限。后来,波兰尼、格兰诺维特等人分别从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个体经济行为入手,强调说明了社会中文化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一方面,文化是培育物质生产力的“软件”,文化资源不仅为经济活动“生产”现实的主体,提升经济人的整体素质,而且它还通过培植经济主体的行为习惯和为个体提供“内化价值”,从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经济行为产生抑制或肯定的倾向来引导经济走向。总之,生产、消费、流通、分配等经济活动的全程都“嵌入”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文化必然以制度的方式、道德习俗的力量引领经济的发展。

经济学中的这一理论再次说明,文化与经济具有一体性,而且在社会实际运行中,经济发展的模式、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等,都受到文化的规定与制约,文化是经济的现实基本和广阔背景。从另一方面看,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其发展又不是完全自组织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说明,文化发展受制于社会物质生产状况,发展经济是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因此,在社会物质财富还不是很丰裕的条件下,要推进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由此,在现有的生产力状况下,经济理所当然地要走上发展的前台,成为主角。

2.大文化观视野下的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大文化观视野下,文化指向是与自然相区别的人类活动和创造。在这一大文化概念的意义框架中,文化不是与政治、经济、制度等相并列的现象,相反,全部社会现象都是文化现象,每个人都是“文化人”,每个人所享受的生活和从事的事业也都是文化的,都可以而且应该从文化的本性上加以理解。但是这些文化现象又并不是文化自身,文化是“人的一切活动领域和一切社会存在领域中内在的、机理性的东西;是从深层制约和影响每一个个体和每一种社会活动的生存方式”。

很显然,在大文化观的视界中,文化和经济并非并列而是内外的关系。即文化在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一切活动中展开,并隐蔽地控制和支配着社会的经济活动,经济运行、制度建制等必须依循文化的路径进行。文化决定经济,经济是文化的活动的基础、背景、“舞台”,而在前台演出的则是经济、政治等各类活动。

通过理论层面上的概念梳理我们看到,在大文化观的视野下,文化内在地规定了经济活动展开的方式及其目的,规定了经济活动怎样进行以及为什么如此;在小文化观的视野下,人类的任何有意义的活动都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外化与对象化,经济活动也不例外。由此可见,无论从广义角度看文化还是从狭义角度理解文化,经济都不是独立于文化之外的特殊存在,文化游走于经济活动内外,隐蔽地控制经济,经济必须在文化所提供的背景下展开,并受其规定。文化和经济的这种关系,用更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总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提法并没有错。至于有学者将文化的低俗化、工具化倾向归结为命题导致的结果,是不公正的。事实上,文化的媚俗化、工具化倾向,有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原因,并非这一提法本身所致,而且这一提法也难当此“重任”。

标签:;  ;  

“文化架起舞台,经济歌唱”--哲学视野的考察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