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到现代:政治人格的塑造与政治稳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论文,人格论文,传统论文,稳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稳定不仅包括政治局面的安定和政权的稳固,它还指政治系统能灵活调控系统内部的运行和外部环境因素的突变,保持社会政治秩序的良性发展。从政治个体的角度来看则体现为对政治体系的高度认同,而这种认同又不是建立在对政治理性评价和分析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现代政治人格的基础上。
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仍然存在着政治不稳定因素。虽然,政治不稳定的表现有其政治经济社会等宏观方面的原因,但从个人政治人格的微观角度看,我国政治人格的传统性依然十分明显,是造成政治不稳定的深层社会基础。
政治人格是指在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心理构成,主要表现为社会文化、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影响的结果,本质上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的总和。同我国社会转型相一致,我国从塑造公民的现代政治人格入手,剔除传统政治人格中的不合理因素,吸收其进步有益的因素,并加以发展,促使政治人格也逐渐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稳定奠定深层的基础,这是实现政治长期稳定的一个重要保障,而且现代政治人格的形成本身就应当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
我国的传统政治人格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其缺陷却是比较突出的,亦即传统政治人格与我们追求的符合时代特点的新政治人格相比表现出的差距和弊端,不利于政治稳定:
1.政治情感在传统政治人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中经常起主导作用——理性缺乏。
中国古代以德来衡量从政人员的素质高低,强调“修身自省”,并且以此作为对个人的最重要的约束,而很少从法的角度来考虑对执政者进行约束。积极参与者的目的是实现儒家所描绘的“仁政”,“大同”的政治蓝图,并以此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
在政治行为选择的过程中,则是政治冷漠和政治躁动交替出现。在前工业社会,人们对政治感到神秘莫测,不能影响政治过程,形成卑微心理,因而只好幻想能有代表和表达他们利益的“清官”为其做主,以维护自己应有的利益。对政治的这种认识,必然造成人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缺乏。与之相反,有的人则认为人类的一切问题,包括矛盾和冲突只要通过政治手段便能得以圆满解决。不论该社会矛盾和冲突属何种性质,动辄就诉诸政治手段,而且冲突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往往酿成暴力冲突。理性缺乏导致他们对政治的认识是模糊的,参与是盲目而又不自觉的,因而表现出要么对政治抱冷淡、无所谓的态度,要么又表现为一种失去理智的狂热。
2.政治人格双重化——独立性缺乏。
社会成员既是“主人”又是“奴才”。家长制和依附顺从的品性,体现在同一个人身上,个体缺乏平等观念和独立人格,集中到一点,他们仅是政治的附属物。
普通民众的双重人格表现为在家庭内部,以“孝”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他们可以是父母,是主人。在社会中,个人又被强调必须“忠”,服从天子的统治,只有在被逼到无法生存时,才会揭竿而起,以暴制暴。总而言之,他们的命运操纵在别人的手中,有一种无可奈何的依附心理。对于官僚来说,在皇帝面前,他们是微臣,是奴才,在普通民众面前,又是大人是父母官。每个官僚,既是主人又是奴才。因而整个专制社会,从平民到皇帝,都只能依附“权力”而生存。他们缺乏理性精神,无法对政治行为和政治事件进行独立的思考,做出比较客观的判断。他们往往会人云亦云,盲目依附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容易受人欺骗,盲目狂热,在政治生活中是毫无自主性的附属物,而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主体。
3.政治人格中政治参与的被动——主动性缺乏。
传统条件下,更多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排斥多元的社会利益和公民的个人利益,因而公民在从事政治活动时,并没有多少实际内容。参与政治对普通民众来说是空洞的,在没有具体的实际利益支持而政治参与又缺乏有效的途径、人们的政治效能感极弱的条件下,广大民众缺乏政治参与的热情是必然的。因此在没有召唤起多数人自觉的政治积极性之前,人们的政治参与往往是听从个别领袖的动员性参与。个体往往只是因为个别领袖的个人魅力来作出判断和选择,这往往是不可靠的,而且对政治稳定来说,甚至是非常危险的。
4.“小集团”和“闭锁性”的政治人格——开放性缺乏。
“小集团”人格表现为将社会伦理带入政治,强调建立自己的人情关系网,强调为自己人服务,使“社会人格”蜕变为“小集团人格”,强调人情大于法,在执法上内外有别。在政策的选择上,更多是从小集团利益出发,而不顾社会及长远利益,这必然导致许多“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做法。
“闭锁性”人格,主要是指一种自我封闭型的民族性格。中华民族传统上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这种内生型的经济形态,再加上中华民族在对外政治、军事关系中积累的体验,使得民族心理上表现出自负又自我封闭的心情,认为本国是天朝,而他国“非蛮即夷”,不愿意与他国进行大规模的交往。而当这种盲目自大和自豪感在1840年被打破之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三
我国传统政治人格的上述特点,对于政治稳定是极为不利的。然而当代中国,政治人格的传统性特征并未随着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而消退,若干传统性的特征依然十分明显。这是由我国目前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这一特点决定的。
除了政治人格的传统因素仍在影响政治稳定之外,我国处于转型社会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也容易滋生政治不稳定,而其滋生不稳定的根源正在于助长了政治人格中的传统因素,强化了其传统特征。
1.制约政治稳定的政治因素。①从理论上讲,商品经济的平等观念反映到政治领域,就成为中国公民要求管理国家和社会,追求自由和平等,关注政治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然而,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成熟,会给政治建设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一是商品经济容易滋生拜金主义,人们的奋斗目标被经济利益所吸引,对政治的信念转化为对物质的需求,对政治地位的崇拜逐渐被对金钱的向往所取代,结果造成对政治的冷漠。反过来,现代化发展中,有许多人对政治发展提出了过高的期望值。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又使人们对政治冷漠转化为对政治要求过高。他们往往要求直接参与最高层决策,而对较低层次具体事务上的参与反而注意不够,参与不足。二是想影响和改变国家的大政方针,力图使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顺应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利益要求,并且越快越好。三是希望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幻想在短期内使经济、政治体制走向科学化、合理化,立即消除腐败现象,消除分配不公的弊端等等。②由于利益分化及多元化,仅从小集团利益出发,又会诱发政治不稳定。由于目前我国处于转轨阶段,社会结构急剧分化,利益群体大量涌现,民主政治的发展必然会激发社会成员、各利益群体利益表达的强烈愿望。但由于我国还未形成完善的利益整合机制,利益的整合度较低,各种冲突的利益又不是以制度化的方式输入政治系统,必然会引起政治体系的不稳定。③由于缺乏完善的权力监督机制,与原有经济权利调整相适应,原有高度集中的权力将会被分解,地方、部门的权力相应扩大,如对于权力缺乏监督,放权之后,不对其进行监督会进一步强化分权心理,甚至主张要瓦解中央政权,这就有可能造成中央权威弱化、地方主义、本位主义等“错位现象”。这种新的集权与分权的利益冲突,将成为直接削弱、损害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
2.制约政治稳定的文化因素。在经济体制转轨中,制约中国政治稳定的文化意识因素主要有: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改革开放以后,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摩擦和冲突日益明显。昔日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失去原有的权威,取代它的新价值观念又难尽快形成,因此有些人感到思想盲从、行动无所适从,陷入了没有明确的目标追求和行动准则的困境。前几年出现过“价值真空”、“信仰危机”、封建迷信抬头等现象即是佐证。这些文化观念上的摩擦冲突一旦外化为人们的行为,对政治稳定的冲击不言而喻。②意识形态中“左”与右的干扰。从理论上说,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已在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居统治地位,但在实践中,它经常面临“左”和右两方面的干扰,加之由于历史原因,在中国民众心理形成的突出政治、对社会意识形态动向反应灵敏的普遍性社会心理,都有可能诱发心理动荡,损害社会的安定团结。③某些心理意识之间的矛盾。人口迅速膨胀从各方面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所以必须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这就难免与某些群众的个人利益和落后观念发生冲突。部分社会成员对改革的期望值过高,缺乏代价意识和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当改革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悲观失望,丧失信心。市场经济要求培育相应的平等、自主、公平、竞争、创新、合作、信用、法制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些恰恰与中国社会残存的专制、特权等封建社会遗留影响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观念意识格格不入。此外,个人私欲膨胀、重利轻义和职业道德、公德水平下降等等都会削弱社会的向心力、凝聚力,破坏社会的稳定性。
四
与传统社会政治人格的特征相对应,现代政治人格的主要特征是:①政治评价以实际效用为主,政治行为趋于理性化。政治评价的标准从传统上以道德为主,转为以实际效用为主。政治评价逐渐趋与理性化,政治参与有合理的期望值,对政治的认识既不感到神秘,又不认为政治是万能的、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而是采取合理、合法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不再采取极端的态度和手法。②公民的自我和自主意识增强,反对心理依附。只有具备完整独立的人格和理性精神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现代政治意义上的公民,才能有效地参与政治,否则只能称得上是一般意义上的公民或臣民。能够进行主观能动地认识和批判的民众就能够对一系列的政治行为和政治事件进行独立思考,作出客观判断。他们不会轻易地受人蒙骗,不会盲目的狂热,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既能够尊重集体的意见和建议又不会轻率地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③主动意识增强,积极主动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如选举,对国家作出的大政方针、决策等等积极支持配合,使之得以有序的执行。④突破小集团人格,开放意识强,反对政治人格中宗派残余思想。突破各种由非正式组织形成的人情关系网。反对将小团体的利益凌驾于社会之上。
针对我国目前政治人格的状况,应当积极主动地对政治人格进行全方位的塑造,使之具备现代政治人格的特征,以利于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我们认为,现代政治人格的塑造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提高民众的基本文化素质。
要成为一个理性的公民,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否则极容易让感性来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造成行为的难以预期性,容易滋生动乱。民众只有具备了基本的读写能力,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对一系列的政治活动形成自己的看法,独立地发表见解,不会随波逐流,更不会轻易地为他人所蒙蔽,坚持自己的立场和政治主张。基本的文化素质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政治参与的基础。要参与政治,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和技巧,这些技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的。只有当民众具备了一定的政治参与技巧和技能的时候,他们才会对自己影响政治体系的能力充满信心,才会增强政治人格中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2.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
转型期是社会的不稳定时期,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经时期。在这一阶段上,一方面人们原有的伦理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开始意识到社会听发生的一些新变化;另一方面人们又习惯于从伦理道德层面上来看待和解决问题,对法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因此,只有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化建设,使法律法规日趋健全和完善,使社会尽快纳入法制化轨道,进入良性循环阶段,才能逐渐减少以至消除转型期社会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使我国顺利实现由伦理社会向法制社会的转接,使社会成为真正的法治社会。
3.加强人文学科的教育,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格精神体系。
建构社会主义人格精神体系必须反映市场经济本质的内在要求,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内在要求、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要求。这种建构一可从市场经济的本质中提升积极的人格精神,这是社会主义人格精神的重要内容。二可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中确立和建构社会主义人格精神体系。市场经济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我们建构的人格精神体系,必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格精神体系。
4.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加强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
政治理想和信念是参与政治活动的个人和团体所具有的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固有的看法和坚定的主张,是政治行为主体参与政治生活,维系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影响和制约着人们政治活动的动机、态度和行为。只有加强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教育,人们才会发现政治参与活动的意义,并且对政治体系有强烈的认同感,对未来政治发展的前途充满信心,从而增强政治人格中的主动性特征。
对政治人格进行塑造是政治稳定的坚实基础。因为单个个体是构成社会的基础,唯有个体形成了具有理性、自主性、主动性、开放性等等特征的现代政治人格,政治稳定才能建立在一个更为稳固的基础上,形成真正现代意义上动态的平衡,达到社会政治稳定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