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系统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以江西省为例
张清娥1 李荣建2
1.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108 ;2. 江西宜春樟树临江小学,江西 宜春 331200
摘 要: 为了探究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心理安全感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分别对460 名留守儿童进行施测,结果显示:①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呈现性别、年级和与谁生活在一起(与父母一方、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显著差异;②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感呈现年级和父母务工情况(单方出外务工和双方出外务工)的显著差异;③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心理安全感存在显著相关,即社会支持系统的好坏某种程度上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感的高低。
关键词: 留守儿童;安全感现状
一、问题提出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生活所迫外出打工而被长期留在家的不满18岁的未成年儿童。作为未成年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造成的种种心理不健全的偏差现象。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拓展,旨在了解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心理安全感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探究社会支持系统是否会影响其心理安全感,通过了解这批特殊人群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安全感的关系,提醒外出务工的父母关注孩子的社会支持系统,以提高其心理安全感。
妇科护理操作专业性强,临床中年资较高的带教老师自身操作能力强,但欠缺规范的示范及其专业知识更新慢,加上带教老师担心护生虽然在自己监督下进行操作,但仍有发生护理差错的可能性,所以有些年资较高的带教老师宁愿自己进行操作[3],这样护生单独进行操作的机会将大大减少。加之有些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至追求速度,并不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在这个双重的带教问题下,带教质量将大幅度受到影响。
2.4.3 Spearman相关分析 受访者的医院级别(ρ=-0.416,P<0.001)、职称(ρ=-0.135,P<0.05)、最高学历(ρ=0.386,P<0.001)与其对指南的认知情况相关;受访者的医院级别(ρ=-0.303,P<0.001)、最高学历(ρ=0.261,P<0.001)与其对指南的应用情况相关。受访者对指南的认知与应用情况相关(ρ=0.593,P<0.001)。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问卷调查对象为江西省Z市某小学五、六年级的留守儿童,一共发放465份问卷,经整理去除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效数据439份,回收率是98.2%。
(二)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系统问卷和儿童安全感量表。正式问卷一共分三部分:
知识的积累和消化的过程,也是思想理论创造者生成即成长的过程。这种创造能力是在接受、理解和反思已有思想理论的历程中实现的,相应的人的认知结构是“T”型的。在这里,总体上说,人的认知的广度是与认知的深度成正比的。知识的储备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能够较好地结合二者。所以,广博的知识、不羁的想象、丰富的经验、批判的反思、抽象的概括、逻辑的分析等等,都是要着力加以培养的。打下广阔而又全面的知识基础,将为未来专业发展提供扎实而又充分的前提。如何处理好这“一横”“一纵”关系,形成适当的知识结构,需要学者审时度势的智慧。
1.在年级方面,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呈现差异
第二部分是社会支持系统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有多少个朋友、与邻居、同学的关系,遇到困难会向哪些人求助等十道题目,从朋友、邻居、同学、老师、父母等多个角度去衡量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
第三部分是儿童安全感量表,该量表一共24道题目,每个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分为5个等级。
三、结果分析
(一)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分析
对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得分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p=.043(<0.04),即女童留守儿童得到的分数明显高于男童得到的分数。得到的社会支持也明显不同。
1.在性别方面呈现的区别,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呈现明显差别
2.在不同年级方面,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呈现差异
该地震发生没有预兆。1906年地震之前的几个月、几个星期或几天都没有发现不寻常的地震活动(Gilbert,1907,16页)。然而,当地机敏的观测人员却报告了据信与主震前30s发生的前震有关的震动(Bolt,1968;Lomax,2005)。
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有明显的差别,六年级的留守儿童得到的分数明显高于五年级的留守儿童得到的分数,即六年级的留守儿童获得的社会支持比五年级获得的社会支持更多一些。
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安全感有着不可改变的关联,即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越强,心理安全感越足。
2.2 施工企业建立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内容应包括工作场所的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等,既要做到有针对性,又要简单明了。
对与不同人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得分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与父母一方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得分明显高于与代养人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
图4给出了所提出算法用于推导电弧灭弧时间的均方根值跟踪方法,其中rmsvol[j]是每个数据窗口内电压波形的均方根值。εrms是用于检测次级电弧灭弧的微分阈值。持续时间阈值和确定值分别是对应的样本计数器和采样数,它们表示持续时间来区分次级电弧的完全灭弧和重新冲击。当前均方根值与先前均方根值在每个时间步长上的差值,即rmsvol[j+1]-rmsvol[j]≥εrms时,持续时间阈值将增加,并且一旦达到确定值,则表示次级灭弧和重合闸命令信号以激发重合闸继电器。
(二)留守儿童安全感现状
第一部分是留守儿童个人的基本情况。
对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感的得分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得知p=.000(<0.05),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的安全感有着明显的差别,六年级的留守儿童得到的分数明显高于五年级的留守儿童得到的分数,即六年级的留守儿童安全感比五年级的安全感更足。
2.在不同的父母亲出外务工情况方面,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呈现差异
对不同的父母亲出外务工情况的留守儿童的安全感的得分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p=.038(<0.05),不同的父母亲出外务工情况的留守儿童的安全感有显著差异,父母一方出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得分明显高于父母双方都出外务工的留守儿童。
(三)社会支持系统与安全感
3.与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方面的影响,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有统计差异
四、分析与讨论
(一)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现状
留守女童获得的社会支持明显高于留守男童。这可能跟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期望有关,男生被期望成刚强,不轻易坦露自己的内心,女生可以更为示弱,向别人求助,那么得到的帮助会更多,感受到的支持会更强一些,这种性别的差异在老师这个社会支持系统表现明显。
孩子对往往对代养的一方不服管教,由于年迈,亲情的距离等,它难以取代或等同父母提供的社会支持系统,跟父母一方生活的孩子比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拥有更多来自跟父亲(母亲)的支持,这也影响了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
(二)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现状
六年级的安全感比五年级的留守儿童的安全感更足,这可能与年龄更小的五年级的留守儿童的安全感更多来源于自己身边的人,尤其是父母,父母亲长期不在身边让他们安全感很不足,但是六年级的儿童步入了青春期初期,他们开始强调自我,想摆脱父母的管束,希望自由,更多的想跟同龄人相处,安全感更多来源于自身,以及周围的朋友、同学。
父母一方出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比父母双方都出外务工的安全感更足。一方出外务工,至少还有一方在孩子身边,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弥补,如果双方都在外面,孩子觉得自己很孤单,没有依靠。
(三)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与心理安全感相应的关系
目前,留守现状无法得到改变的状况下,我们可以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进一步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他们的心理安全感,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留守这一经历对其的伤害影响。心理安全感相对更足的儿童就更愿意向别人寻求帮助,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五、结论
由此可见社会支持系统的好坏会影响其心理安全感的高低,反过来心理安全感又会反作用于社会支持系统,为两者关系进一步探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考古学家们不仅复原了安把形式的玉钺,还出土了类似钺端饰的适于纵向观看的冠状饰。参加良渚考古发掘的刘斌先生非常看重钺的瑁和镦,他说:“如果将冠状器称作是横向的神冠,那么钺端饰则是纵向的神冠。将玉钺的前端装上这种代表神冠的玉饰,从而在玉钺的整体造型上,完成了神权与政权的融合。也正是祀神被植寓了玉钺的整体构形之后,玉钺才真正超脱了兵器的范畴——而成为一种权杖。”⑤这种见解是深刻的。
六、建议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父母不在身边,实质上给孩子心理带来的没人要、没人依赖、依靠,没有安全感的内心感受,以致带来自我否定、自我退缩、自我怀疑、害怕外界环境,甚至是人格的扭曲、价值感的迷失等。为了避免和改变留守儿童亲子关系断裂的现状,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十分重要。
本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心理安全感显著相关,即我们可以在父母出外务工情况不可改变的情况下,积极帮孩子构筑社会支持,例如多种形式反复传递对孩子的爱,父母出外打工很多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被爸妈爱、不被爸妈喜欢,有种被抛弃、被嫌弃的感觉。所以父母要反复、经常性地表达对孩子的爱,“妈妈很爱你、爸爸很爱你,很在乎你,很想念你”等等。可以通过电话、QQ聊天、网络视频、微信等形式传递自己对孩子的关注、爱和思念,让孩子觉得尽管爸妈不在身边,爸妈还是很在乎自己、关注自己。让孩子知道出什么事情父母都会支持着我。另一方面可以多多鼓励孩子去交新的朋友,让其有很好的朋友圈。再就是和邻居相处友好,让孩子与身边可能提供帮助的人多多接触,让孩子的社会支持更多元化。尽管这些措施可以多少帮助孩子构筑社会支持系统,但是最重要还是父母要多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多多与孩子沟通,本研究希望可以引起父母对孩子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
[ 参 考 文 献 ]
[1]张莉靖,李倩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最新研究进展[J].校园心理,2017(06).
[2]汪春梅,金艾裙.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宿州学报,2013(06).
[3]赵鹏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的探讨[J].校园心理,2010(05).
[4]善羽.让留守儿童的成长有爱相伴[N].玉溪日报,2017-08-10(003).
[5]杨晓华,张学洋,李红,刘金同.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1(02).
[6]任宁,沈莉.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07).
[7]郝振,崔丽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7(05).
[8]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03).
中图分类号: B8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379- (2019 )27-0288-02
作者简介: 张清娥(1967- ),女,汉族,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健康心理学与咨询心理学;李荣建,男,汉族,江西宜春樟树临江小学,校长,小学高级职称,研究方向:学生健康心理学。
标签:留守儿童论文; 安全感现状论文;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论文; 江西宜春樟树临江小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