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及精心护理方法探讨分析论文_杜静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目的 分析康复训练联合精心护理方法对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作用。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10月收治的80例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案,实验组采用精心护理联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护理后每日导尿次数、导尿量、膀胱容量以及尿路感染情况。结果 患者护理前每天排尿次数较为频繁,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排尿次数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等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最大排尿量以及膀胱容量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感染几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临床干预中采用康复训练联合精心护理,可改善患者膀胱功能,降低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脊柱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康复训练;精心护理

脊髓损伤是脊柱损伤导致的并发症,多发于青壮年群体,造成损伤原因以外伤居多,受社会环境变换等因素影响,其发生率呈逐年增长趋势[1]。脊髓损伤会引起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导致患者站立、行走、排尿等功能障碍或完全丧失。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主要因控制人体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伤,导致尿道括约肌、膀胱逼尿肌失去神经支配而形成,主要症状表现为尿不净或尿潴留[2],可引起上尿路损害甚至肾衰竭等并发症,增加死亡风险[3]。正确的护理方式以及康复训练对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具有重大的意义。基于此,本院选取80例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5年3月~2017年10月收治的80例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31-65岁,平均(48.2±10.5)岁;颈髓损伤16例,胸腰脊髓损伤14例,腰骶段脊髓损伤10例;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标准[4]分级,A级18例,B级15例,C级7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30-63岁,平均(48.2±9.8)岁;颈髓损伤17例,胸腰脊髓损伤13例,腰骶段脊髓损伤10例;ASIA分级情况:A级15例,B级19例,C级6例。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年龄、损伤部位、ASIA分级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且已签署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入选病例均为外伤所致;患者经CT以及MRI确诊;符合国际尿控制学会标准;认知能力正常者;年龄≥18岁。排除标准:尿道畸形、阻塞者;肾功能不全者;免疫系统障碍者;精神病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给予患者饮食指导,进行健康教育。遵医嘱给药,并采用传统的留置导尿及间歇性导尿。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精心护理联合康复训练。①患者入院后及时了解情况,对其家庭、经济、心理等方面作简单评估并记载。强化健康教育,告知患者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治疗的必要性,使其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提高治疗的依从性。②间歇性导尿:插入导尿管,定时夹闭导尿管,每2-4h放尿一次,每次放尿前了解膀胱充盈程度,放尿时指导患者尽量压迫膀胱,增加排尿量。每天根据患者情况延长排尿间歇时间,记录每天排尿次数。③挤压排尿:在患者膀胱充盈且无自主压迫膀胱能力时,护理人员单手由外向内按摩患者腹部,均匀用力,后双手重叠与膀胱上由轻到重挤压膀胱,帮助患者排净尿液。④盆底肌肉收缩训练:护理人员知道患者仰卧于病床,有规律的收紧、放松肛门,3-4次/d,10min/次。⑤电针护理:采用电针仪给予电针干预,采用20-40Hz、脉宽250μs的连续波形,2次/d,15min/次,10d一周期。

1.4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以及护理10d后导尿次数。②观察两组患者排尿相关指标,包括最大排尿量、膀胱初始容量、最大容量以及残余尿量。③观察两组尿路感染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上述观察数据。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导尿次数变化情况对比

2组患者护理前每天排尿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每天排尿次数4-6次患者较对照组少,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人体正常排尿是指尿液在膀胱内的储存量达到一定量时,膀胱内压力的增加,刺激膀胱感受器,将排尿信号传送至中枢神经,在人脑支配下尿道括约肌和膀胱逼尿肌持续、协调性的放松以及收缩来完成排尿过程。但脊髓损伤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膀胱肌肉的调控,当损伤发生在腰骶骨段时,尿道括约肌和膀胱逼尿肌调节失衡,可引起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5]。有研究[6]发现持续性排尿困难以及尿潴留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几率,增加临床治疗风险。处理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原发疾病的同时,临床合适护理方式和康复训练具有一定的价值[7]。

早前临床对于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护理模式较为单一,缺乏有效、可靠的综合护理方法。传统持续导尿周期长,效果有限,长期留置导尿管易导致感染、血尿、膀胱容量减少等情况发生。近年来,膀胱康复训练在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应用较为广泛[8]。膀胱康复训练旨在帮助患者持续、有规律、快速导尿的同时,恢复患者对神经功能的掌控,建立正常的膀胱反射,刺激尿道括约肌和膀胱逼尿肌正常排尿。间歇性导尿通过导尿管控制患者膀胱充盈度,增加膀胱容量,定期规律导尿可以避免膀胱过度充盈。挤压排尿通过人为增加膀胱压力促进患者尿液排尽,避免膀胱挛缩,对患者排尿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作用。盆底肌肉收缩训练能够提升患者对盆底肌肉运用的熟练度。电针治疗则能强化盆底肌群和神经丛的功能,改善患者的各项症状。

本研究中采用精心护理以及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效果明显,护理后观察组每天排尿次数显著减少,其中32.5%患者无需导尿,总体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均有显著提升,膀胱内残余尿量显著减少,平均为(94.7±6.2)ml,优于对照组。护理后两组尿道感染率分别为5.0%、20.0%,观察组感染率较低,进一步证明精心护理以及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的可行性,与何瑞琼等[8-9]一致。

综上所述,对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精心护理及康复训练具有极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银海,刘敏,何井华,等.脊髓损伤患者流行病学调查[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6):1032-1034.

[2]胡启龙,赵渊超,胡丹,等.针刺膀胱三角区治疗脊髓损伤所致排尿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5,35(1):21-24.

[3]冯江学.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12,34(10):1407-1409.

[4]李建军.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2011年修订)[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0):963-972.

[5]靖华芳,廖利民,付光,等.脊髓损伤患者上尿路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6(4):544-547.

[6]朱红军,张大伟,昝云强,等.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厚度与下尿道功能的关系[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3):185-189.

[7]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2011年版)(二)[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210-216.

[8]李小梅.个性化护理对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8):36-37.

[9]何瑞琼,赖春晓,卢珠倩,等.早期膀胱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排尿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1):26-27.

论文作者:杜静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0月上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0

标签:;  ;  ;  ;  ;  ;  ;  ;  

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及精心护理方法探讨分析论文_杜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