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管理学的核心规律——知识信息社会选择学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论文,学说论文,管理学论文,规律论文,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被恩格斯誉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成果之一,是科学真理和人类智慧的成功结晶。笔者认为,在研究人类社会知识信息的演变更替规律和特征时也可以借鉴其思想方法,创建并确立一种知识信息社会选择学说,并对信息管理学理论与实践进行辩证的、统一的反思,从而建构一种以知识信息社会选择学说为核心规律的信息管理学研究视角及理论体系,以图书情报工作为重点探讨该学说对该领域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指导意义。
1 基于进化论的知识信息社会选择学说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正式出版,系统阐述了其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1)变异与遗传:一切生物个体都有多样的变异特性,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变异,许多变异能够遗传下来,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料。
(2)生存斗争(竞争):由于繁殖过剩,生物界与生物界、生物界与自然界之间普遍存在着生存斗争,一切生物在环境中为生存而斗争,不同变种对环境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3)选择:变异和生存斗争导致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自然界对所有的变异进行选择,让最适者生存,这种选择作用长期积累形成新物种,这种留优汰劣的作用叫自然选择。
(4)生物物种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生物与无机环境得到了共同进化。
基于科学学、文化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等领域有关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1-3],借鉴上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在社会科学范畴内可提出类似的知识信息社会选择学说:
(1)知识继承与创新:一切知识信息都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同种知识信息的不同学派、观点、形态之间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创新为社会选择提供了可能。在上述过程中,作为人类智力劳动对象的信息经思维认识活动而生成的劳动产品即为知识,未涉及人类智力劳动的创新(或变化)结果仍为信息。
(2)为延续社会文明,新知识信息与旧知识信息之间普遍存在着斗争,一切知识信息与社会实践之间普遍地存在着斗争,一切知识信息在环境中为推动社会文明而斗争,只有具有进步性和发展活力的知识信息才能对延续社会文明有所贡献,才能适应急剧发展变革的社会环境。
(3)选择:知识信息创新和斗争导致社会选择,在知识信息斗争中,社会按其自身的价值尺度和历史尺度对所有的创新产物进行选择,让最先进者留存,最落后者淘汰,这种选择作用长期积累后便形成新信息、新知识、新学说、新理论,对此可称为社会选择。
(4)知识信息在历经社会选择之后,实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运动,并处于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的循环之中。知识信息和社会环境得到了共同的进化。
作为信息管理学核心规律,知识信息社会选择学说的总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知识信息社会选择学说总体示意框图
2 基于知识信息社会选择学说的信息管理新概念逻辑
2.1 对信息管理相关基本概念、基本性质的界定
对于信息管理(本文所谈的信息管理均包括知识管理在内,即取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包含关系[4])的确切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共识,知识信息社会选择学说为准确把握信息管理概念及性质提供了理论依据,信息管理范畴内的一切活动围绕“社会选择”而展开。作为知识信息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同化与异化的具体表现,在知识信息管理语境下的社会选择具有以下基本性质:
(1)客观性:知识信息社会选择是社会发展历史中固有的、稳定的、统一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普遍性:社会选择广泛地存在于各类与知识信息管理工作相关的社会活动中。
(3)渐进性:就整个人类社会的泛在知识信息选择更替看,须经历由个别到一般、局部到整体、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而缓变过程,理解社会选择的涵义时要坚持相对原则,对知识信息认同度日趋升高或降低等事实也应视为选择。此外,由于知识信息的价值具有跨学科多重复合性特点,在考察其社会选择问题时应加以区别对待,例如,虽然某一学科规律随着学术进步在该学科内渐趋淘汰,但其作为一种科学史料在科学史研究范畴内(或作为哲学现象在哲学研究范畴内)仍有一定价值,不能笼统地谓之“已被舍弃”。
(4)双边性(交互性):在社会选择形态由特定主体的个别选择上升到社会公共选择的信息交流过程(须借助语言工具完成)中,在不同选择主体之间(甚至同一选择主体的不同认识时期)必然存在既有分歧又有化解、既有隔阂又有沟通、既有冲突又有协作的矛盾关系,当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信息机构作为一种专门从事信息管理工作的独立社会分工逐渐形成并出现于历史舞台之后,以上矛盾便在社会公共生活层面集中转变为社会公众与信息管理机构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此信息管理机构指出版、图书、情报等各部门,本文以下的社会选择论述均基于此种社会关系,不再包括社会个体之间的选择关系),任何一种选择现象必是信息机构工作人员与相关公众(主要指原创者和利用者)双方共同的选择,当两者意见出现分歧时便存在权利博弈问题;由于选择的主体同时又是社会权利主体,而传播活动中的知识信息选择行为又具有明显的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共存的特点(这里不涉及与传播、变换行为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除了与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性质相联系的影响因素外,通常在工作制度设计上根据“机会均等,公平分配,合理规划”的原则,在以知识信息客体为中心(正向传播)的共同选择中,面对众多个体利益主体,编辑被赋予代表公共利益、具有公信力和公权力的角色,掌握最终决定权,受众在出版传播过程中须服从编辑选择,即侧重知识信息社会选择的集中性、纪律性;在以知识信息主体为中心(反向传播)的共同选择中,面对众多个体利益客体,用户被赋予代表公共利益的角色,掌握最终决定权,馆员在文献服务过程中应服从用户选择,即侧重知识信息社会选择的民主性、自由性。实际上,这种以“信息公平”为权利特征的制度安排正是因后文3.3节中所述的逆向选择而产生的结果,其根本的原因是为了适应知识信息充分进化的需要。
(5)动力性:社会选择是知识信息演变过程中从局部上诸状态相互变换达到整体上彻底进化发展的依据、根源和动因;正是由于社会选择的作用,才使知识信息演变过程得以按一定规律循环运动。
(6)分布性:类似于生物进化论、分类学中所指出的“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物种之间具有明确的界限,并且实现繁殖隔离,以新种的形式成为生物系统线的基本环节,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结果”,相应地在信息管理学中有“知识信息组织分类是知识信息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不同知识组织之间具有相对明确的界限,并且实现相对的创新隔离,以新知识门类的形式成为知识信息链的基本环节,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播、变换和社会选择的结果”,大量统计数据和经验事实亦证实,知识信息的主、客体相互选择现象呈现显著的定向分布特征,并且在数量级上具有梯度分级的差异,从而决定了知识信息按不同层次组合分类的客观基础。体现在图书馆工作中,对不同组织层次加以唯一标签,即是标引工作,对同一组织内部的知识信息进行特征揭示,即是编目工作,作为知识信息选择的辅助手段,它的作用是支持同一主体、同一目的前提下的传播范围不断伸缩变化,为知识信息的创新演进设定相对的隔离边界,最终完成一组有内在相关性的连续选择序列。上述选择的主体与客体因受知识信息分类的影响也表现出离散化、结构化、单元化的分布形态(如专业读者,学科馆员,专业数据库,专业分馆等分化产物),这同属逆向选择结果。
2.2 信息活动五状态迭代模式
若截取历史横断面,知识信息不断创新发展的循环往复过程基本遵循五种元状态迭代模式:以原初态为输入,经过内部的传播、存储、变换态等一系列处理环节,以终末态为输出,主要跨越了编辑出版系统与图书情报系统两视阈[5-7](本文不考虑知识信息采用实物性载体与实况性载体的情形,只研究知识信息采用记录性载体的情形,这里的记录性载体包括磁盘、磁带、胶片、印刷品等介质,以及作为物性记忆器官的(人脑)。其中:
(1)原初态是指信息机构与社会公众双边选择过程起始端点上的信息,即双方约定开始选择、内容确定的原始知识信息(如编辑出版系统中作者撰稿、记者采访后形成的原始稿本,图书情报系统中的零次文献等),具有离散性、粗放性、自发性、无序性等特点。
(2)传播态包括正向、反向两种,传播对应于“遗传”与“继承”,正向传播态是指出版传播机构以知识信息的确定内容为基础,对出版物进行印刷复制及发行目标配置后的可传播状态,即同一知识信息客体相对于不同知识信息主体的传播状态;反向传播态是指图书情报机构面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者,将收藏的知识信息以元数据及知识空间方式提供用户检索遍历的状态,即同一知识信息主体相对于不同知识信息客体的传播状态,均需借助一定的媒体来加以实现。
(3)变换态是指知识信息内容与形式的变换,变换概念对应于“变异”与“创新”,本文所定义的“变换”系特指信息机构管理工作所介入的、由社会公众与信息机构管理工作人员在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的前提下共同完成的变换,如出版工作中的一校、二校、三校编辑修改、图书情报工作中的一次、二次、三次文献整理等操作,非指社会公众在创造性研究工作中独立完成的变换,信息管理工作中涉及的变换均不具有独创性质,以此区别于信息科学的其他研究领域。
(4)如果将传播态视为知识信息内部的运动形式,变换态视为知识信息外部的运动形式,则存储态主要是指知识信息在连续运动过程中一定范围内相对静止的状态,位于相邻两运动状态之间。
(5)终末态是指信息机构与社会公众双边选择过程结束端点上的知识信息,包括在选择中最终被舍弃的知识信息和通过选择后适应用户需求的知识信息。
说明:①五种状态是对所有信息活动的归纳总结,在实际的特定信息管理机构业务活动中并不都是必须存在的(例如,退稿作品只经历了原初态和终末态);另外,教育工作与知识信息管理有一定的交叉重合区域,从知识传授的意义上看教育可视为“以人脑为载体,知识信息存储态为本征状态,以教育标准为选择标准”的知识信息管理,但毕竟较为特殊,本文不予讨论。②“传播态”与“变换态”前后顺序并不严格固定。③原初态和终末态实际并不具有与实体状态相同的地位和性质,它是从双边选择关系的时间边界角度定义的,从全局上看它从属于某种“传播态”,“变换态”或“存储态”,只在研究中有必要时才作为一种独立的状态对待之。
2.3 社会选择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典型表现形式
社会选择在图书情报机构中的主要作用阶段及常见表现形式如表1所示。
3 知识信息社会选择学说对图书情报工作的启示
图书情报工作的事业兴衰与自身社会选择行为的成败休戚相关,这是由前文所述的知识进化论逻辑所严格规定的:社会选择工作符合知识信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之演变轨迹的图书情报机构势强,反之,相互违背的图书情报机构势弱,以保障知识信息的进化。
3.1 深刻理解信息管理工作的基本矛盾
从哲学本质上考察,可认识到信息管理工作的基本矛盾在于人类社会对知识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知识信息管理、交流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在信息机构信息管理工作的日常业务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信息机构(这里限于图书情报机构)内部、外部的知识信息社会选择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其统一性表现为:信息机构外部(用户)与内部(馆员)的社会选择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互相渗透,馆员在业务实践中既要适应用户的知识信息选择主流趋势,又应当引导用户保持正确的知识信息选择方向,馆员要时刻注意主动捕捉或被动接受用户的选择意见,与用户进行充分交流沟通,向用户推荐得到公认的先进知识产品;其对立性表现为:内、外部社会选择的相互斗争,相互背离,相互排斥,随着用户选择的日益前沿化、复杂化、个性化,原有的馆员选择已不能满足其需求,因而必然要求其及时改善信息资源条件,优化知识组织与服务流程,更新人员知识结构,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力求达到新的统一,从而形成鞭策图书情报工作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3.2 全面了解社会选择趋势
图书情报工作者应积极与社会紧密接触,全面观察了解当前知识信息社会选择的趋势动向,其途径涵盖原初态,终末态,反向传播态,变换态等阶段[8-9],对应的典型措施有:积极走入科研、文教、出版等知识信息集中程度较高的社会领域调研探询当前社会知识创新的热点、重点、焦点;调取图书情报流通部门的业务统计资料;观察各类知识信息被大型检索系统收录或被出版传媒系统选择的情况;从经济、科技、文化宏观走势中判断当前知识信息结构状况,或从成功情报案例及典型用户学习思维过程中关注知识信息的处理方式。
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形式,上述各过程都可以引入专家评议,充分利用专家(集体)更具权重的学识智慧,避免目光短浅造成的失误。知识信息被多向观察的过程实质上就对应于信息管理学中“知识信息评价”的实施过程。在此场景下,既包含对过往选择情况的统计分析,又包含对未来选择情况的预测展望,既有信息管理部门内部的间接评价,又有全社会知识密集部门的直接评价,所观察的结果既反映了社会选择的演变态势,又揭示了各类知识信息的普世价值。
3.3 有效扩大社会选择范围
图书情报工作者对社会选择还负有延伸其范围、丰富其内涵之责任,前文所述的社会选择仅指对于知识信息本体的选择,属跨具体社会形态的通用范式(或信息管理的微观层次),鉴于对图书情报工作的全面认识,显然还应当使社会选择概念覆盖知识信息社会化服务的全过程,例如:推广到反向传播方式的选择,决定是采用智能数字网络传播还是沿袭传统的卡片编目、定位查询式传播;推广到文献载体(或载体状态、文本语种)的选择,决定是采用数字化信息资源还是纸质出版物;推广到经营方式的选择,决定是采用政府支持的公益化运作还是独立市场经营;推广到组织管理方式的选择,决定是采用业务垂直管理还是机构扁平管理;推广到行业法规的选择,决定是实行政府规划指导还是允许民间自由竞争。从理论建构角度来理解,上述范围推广的本质可视为知识信息对社会环境的逆向选择,即知识信息按其进化诉求与生存诉求来选择当前社会图书情报领域的信息载体,媒体,流程,技术,精神文化,产业(事业)格局,人员素质,语言,道德,法制等结构性元素,从而推动图书情报事业的长足发展。
3.4 深入研究社会选择策略
图书情报工作者还应重视对社会选择工作策略的科学研究,不断改善优化其实际成效。有代表性的社会选择策略主要有:(1)主动积极型:根据自身对社会选择的中、长期趋势做出的独立判断展开战略部署、制定工作计划,以引导未来的社会选择风向为己任,虽有魄力但具风险;(2)被动保守型:仅依据当前社会选择的现状指导业务工作,严格保证并行不悖,但缺乏长远眼光与系统规划;(3)反馈调节型:定期监测一段时间内的社会选择工作结果,并据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动态调节,但对管理者的能力素质要求较高。
3.5 合理把握社会选择重心
图书情报工作应妥善处理好自身的分工定位,事实上,出版、图书、情报等机构之间的确存在不少的相似性与类同性,但在约定俗成的社会使命上也有明确的重心倾向和疆域分界。编辑出版工作中的信息活动以为正向传播态为本征状态,图书馆工作以反向传播态为本征状态,情报工作以变换态为本征状态,档案工作以存储态为本征状态,但是这种区别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界限,例如情报工作中亦不同程度地涉及正、反向传播手段;无论是对于社会选择的调查分析还是贯彻实施,都应该既保持彼此的个性与特质,又提倡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结语
知识信息社会选择学说由于着眼于知识信息演化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相对运动(传播,变换)、相互作用(同化,异化)的哲学本质,具有覆盖信息管理学全视野、统摄信息管理工作内涵的理论品质,社会选择学说浓缩囊括了信息管理活动的实质与精髓。利用这一核心原理可以完美解释认知图书情报实践工作中诸多过程、现象、经验、概念、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严整的理论体系;无论过去还是将来,实践必将雄辩地证明,知识信息社会选择学说是信息管理学具有纲领性地位的抽象理论概括,是信息管理工作者恒久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
(来稿时间: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