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有效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合作学习论文,英语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笔记记满一大本,成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虽然在知识传授方面有容量大、花费时间少等优越性,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束缚着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制约着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容易偏重讲授英语语言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训练,这样极易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使不少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制约了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提高及发展,这些已很不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课堂教学亟须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指的是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实现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合作学习中,学习目标最终的实现不是单靠个别学生独立学习完成的,而是需要同一小组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信任而完成的。同一小组内的各成员不仅为学习必须掌握的信息(must-learn information)负责,还须辅助其他组员学习,且保证在教师评价小组的成绩前,该组的所有组员都已理解了必须掌握的信息,以及具备和掌握了与必须掌握的信息相关联的能力和技巧。
二、解决的问题
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重点是听、读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2.运用形成性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激励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人共事的意识和能力。
三、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
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各小组学生在互动合作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下面就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不同的合作学习模式,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复述——陈述式
要求小组每个成员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陈述个人观点。每个学生在发言前,需先变化语言表达方式,复述前者的表达,然后完成相关表格。下面是一组学生完成任务的实例:
Task:要求运用新学句型“I love/like (I don't love/like) because...”就某一话题表达个人观点。
Group:Duck Group
Topic:The seasons
Model:
:I love spring because the weather is warm.
:You like spring because of the warm weather.I don't like spring because it often rains.I like summer because it is fun to go swimming in the river.
:…
其他小组在听的过程中或听后完成下列表格:
________Group Topic________
2.个人成果综合式
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的要求事先各自准备一些材料,并在课堂上进行组内交流,经归纳整理后,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与全班共同分享。
例如,学习标志语时,小组成员各自收集一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常见标志语,并将其制成图片,配上英语说明,然后在组内交流介绍,最后各小组整理后汇报。
3.小组讨论式
各小组根据教师给出的话题或问题展开讨论,每个组员自由发表意见,经记录员记录整理后,由报告员向全班汇报。根据课文的重难点组织小组讨论。
例如:学习Go for it Book 3 Unit 14 He's already visited the place where his ancestors lived时,围绕课本重点“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were in search of roots.”设计以下问题让各小组讨论:
Do you know where you are from and where your ancestors lived?
If you don't know where your ancestors lived,how are you feeling?
If you know your roots are over seas on the earth,what do you want to do?
If you have a chance to visit the place where your ancestors lived,what will you do there?
4.角色表演式
小组成员运用新、旧语言知识,就某一话题发挥想象,通过情景创设,自编对话,进行角色扮演。
例如,学习Go for it Book 1A Unit 7有关购物的话题时,教师让小组创设商店购物情景(事先准备好不同型号、颜色、款式的衣物),扮演顾客和售货员,操练以下有关购物的交际用语:
What Can I do for you?
I'd like...for my son.
Do you like this one?
Can I try it on?
It's (not) cheap enough,I'm afraid.I can't decide which one to buy.
Please take your time.
That's fine.I'Il take it.
再如,学习有关打电话的交际用语后,教师结合前几个单元的话题,提供给学生有关的电话内容,让小组编对话,并在角色扮演中运用所学的电话交际用语。
5.探索式
教师先提供给各小组一些词汇、短语或图片,让学生据此做出反应,在交流反馈后,再组织学习新的语言材料。
例如,学习Go for it Book 1B 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milk shake?时,各小组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六幅简笔画和一些关键词,对制作过程先进行探索式的语言描述,经小组交流,全班达成共识后,再以集体授课的方式学习该课的相关内容。
6.概念图表式
小组通过填图表的形式,对所学材料进行复习归纳,以帮助记忆。例如,学习Go for it Book 3 Unit 4 What would you do it...?时,教师要求各小组以事件发展的顺序为线索,用图表的形式对所学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有的小组制成了下面表格: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所采取的任何一种方式都应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活动的互动性和语言的交际性,还要多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能开拓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激励学生多提问题。同时,教师要把合作学习与班级授课、个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地分配各部分的学习时间。
四、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伴随着课堂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也暴露了一些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如学生难以在公众面前发言,小组成员有时不能和睦相处,小组讨论噪音较大,讨论时活动时间不能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不到位,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讨论任务,而某些成员无所事事,出现“搭车”现象等等。因此合作学习不仅包括师生、生生间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且包括学生间面对面的促进性作用,还有各自的个人责任、社会技能以及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笔者认为将合作学习有效地应用在教育实践中,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1.合理分组
就近组合: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无需调整座次,分出层次,因此,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异质分组: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就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这种组合实施一学期后,为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可以重新分组。每一组内培训一个善于协调并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负责分配本组成员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责任,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关系,使得小组成员间能很好地交流,检查和评价本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情况,以保证小组活动卓有成效,同时向教师反馈本组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关心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
2.教师的作用
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首先,教师必须明白什么是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与竞争性学习和个体化学习的关系是什么,必须相信合作性学习是最有效的。因为,多年来国外几百个案例说明,合作性学习比竞争性和个体性学习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也能使学生的关系更加良好,使学生们的心理更加健康。其次,教师必须意识到简单地把学生置于讨论小组中是不会奇迹般地产生效果的,不仅要明白构成合作性学习的要素,同时要知道课堂中存在着许多运用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不同方法。再次,设计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要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要考虑学生语言输出过程会出现哪些问题及活动估计所需的时间,最后必须明白合作性学习最基础的方面是学生间有着相互依靠以及适用于学生和教师的合作性思想,明白课堂的组织结构必须从竞争的、个人化的转变为合作的。
3.学生的责任
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个体的能力。学生在团队里所学习和形成的能力在自己以后的独立工作中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合作学习要使学生养成高度的责任感,全组的成功要依赖于每个组员的学习情况。责任感的关键在于组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确保每个人都能独立地通过学习评价。在合作学习中,鼓励每个组员参与活动是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让每个人感到他个人对小组的成功负有责任,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不但要对自己所接受的任务尽心尽力,还要负起帮助、鼓励、支持队友的责任,要知道在整个活动中自己并不是一个免费乘客。
4.评价
教师要把握好对小组讨论的评价标准,在不忽视对个人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基础上,更应侧重于集体评价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本人采取了“具体要求,小组评价,及时指导”的做法,着重对小组讨论的行为作集体评价。只要发言精彩,小组纪律好,就能得“好”的评价;汇报交流有亮点,成员团结又合作,就能得“很好”。小组评价,提高了小组讨论的执行效果。当然,对于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本人进行了一定的指导,对于一些羞于开口的学生,我建议他们事先做好准备,报告前先写在纸上,准备充分了,自信心也就增强了,发言中遇到问题,可以容许本组同学给予必要的提示和示意。
对于小组合作不佳的情况,我通过小组的评价来调控。当学生得到小组集体评价的分数时,就会意识到他们是一个小组、一个“整体”,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对于个别经常行为异常的学生,我不断提醒,及时告诫,对于优胜的小组要给予额外的奖励,促进小组成员的进一步合作。如个别学生不能有效与人合作,则要进行适当的人员调整。当我发现个别成绩好的学生认为自己完成任务即可,而不帮助组内其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时,我不是批评而是鼓励他们积极帮助学困生,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和加分。对于合作学习中的课堂喧哗,我首先让所有小组活动停下来,告诉和提醒学生要小声说话,然后再重新活动,有时用手势、眼神提醒,有时对活动优秀且把噪声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的小组提供附加分。对于小组内个别学生“搭车”现象,本人要求小组长让每个成员承担一部分责任,并为之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对每个成员的合作进行评价。这样,可使学生认识到小组是学习的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取得小组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功,即个人目标的真正达成取决于小组集体目标的实现。合理的评价对指导和调节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深受鼓舞,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也可以使学生避免灰心丧气,走入误区。因此,教师要坚持以正面表扬和激励为原则,“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经过这一系列的补充措施,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加强了,学生在互相帮助和互相探究中学习成绩、兴趣和语言交际水平得到了提高,从而收到较为理想的课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