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图书质量管理的经济学思考_质量管理论文

加强图书质量管理的经济学思考_质量管理论文

加强图书质量管理的经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质量管理论文,图书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图书质量下滑的特定环境

近年来,图书质量下滑越来越引起出版界的关注。对如何提高图书质量,出版界也提出了种种对策和建议,集中起来主要有:提高编辑人员的整体素质;宏观质量管理和微观质量管理并举;设立质量监督检查机构;开展图书质量万里行活动等等。无疑,不论哪一种建议都对保证图书质量有积极效用,但也应看到,这些举措都还有待完善,特别是脱离出版环境的变化来谈图书质量,确有隔靴搔痒之嫌。图书质量的大范围、大幅度下滑,是在出版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无序”状态下,是在“图书是商品、出版社是企业”观念确立情况下,是在出版社迈向市场过程中出现的。显然,对图书质量的认识、提高图书质量、加强图书质量管理,撇开这些特定的出版环境都是不妥的,也最终找不到实现优质的有效途径。

二、从商品角度看图书质量

图书是商品,从商品角度说,图书质量问题归根结底是一种商品质量问题。质量管理学认为,商品质量总是动态的、发展的、相对的。图书质量也不例外,它依时间、地点、读者对象、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环境变化而有不同的标准。既然图书是商品已成定论,那么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出版者来说,就必须对图书质量的本质特征有个明确的认识。一是图书质量的适用性,即图书一定要满足读者、市场明确或潜在的需要;二是图书质量的符合性,即读者、市场需要是具体的,如思想内容健康、积极、启迪智慧,净化心灵,具长久保存价值,价格低廉等。显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出版社都必须全面正确理解图书质量的两个特性,并把适用性转化为符合性规范,据以策划选题,组织作者,进行图书商品生产。这是保证图书质量的基本前提。

三、图书质量形成的客观规律

1.图书质量是逐步形成的。图书商品生产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精神产品转化为物质形态的复杂运动过程。从影响图书质量的因素角度,可以把这一过程划分为诸多阶段,即市场调研、策划选题、组织稿件、审读加工、成稿发排、校改付印、装帧、装订等。这一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周而复始,而是反映着图书质量产生、形成的主要活动规律。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对产品形成过程用质量循环图来表示。其实,图书质量形成过程也可描述为一个循环过程,即市场调研→策划选题→物色作者→原稿质量→审读加工→成稿发排→装帧设计→印制装订→校改付印→宣传销售。出版活动的结果实现图书质量的适用性。

2.图书质量决定于出版经营质量。出版经营质量是图书质量的保证。出版经营质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经营决策质量,即出版社领导层对图书质量形成过程中重大问题决策的正确程度;二是直接执行过程质量,即各编辑、印制、校对、装帧等职能部门执行工作任务的完善程度,它对图书质量起直接的保证作用。

3.图书质量是出版社整体素质的综合反映。出版社整体素质,概括地说,是出版社在图书商品生产经营活动中内在的发展能力和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的综合。集中表现为:(1)社领导的战略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把握利用机会的能力;(2)编辑印制校对发行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参与经营管理素质;(3)出版技术装备素质(不少出版社长期以来不注重出版生产力的革新或是造成生产力的闲置和浪费,这是制约“高效”的重要因素)。

4.图书质量特征是分散波动的。图书商品生产有其特殊性①,加之不同的出版社,规模不同,编辑人员素质、生产技术装备有异,这些都会对图书质量产生影响,使其表现为分散波动的特征。在企业质量管理活动中,这种分散波动是以计量特征值数据和计数特征值数据来表示的。但在图书质量管理活动中,这种分散波动规律还未引起重视。

四、图书全面质量管理

(一)基本思路

显然,图书全面质量管理,应遵循图书商品产生、形成的客观规律。为此,可以得出图书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路:

1.从读者、市场和社会文化发展需要出发,按照图书质量决定于出版经营质量的客观规律,对图书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2.从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出发,按照图书质量逐步形成的客观规律,对图书质量实行全过程管理。

3.从调动员工积极性出发,按照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素质的综合反映的客观规律,对图书质量形成全员参加的管理。

(二)硬化质量管理约束

目前的图书质量下滑(以及平庸图书、不好不坏图书的大量涌现)与图书商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直接关联,如市场调研不力,并没有把握读者的真正需要,所出图书不适应市场需要,有效供给不足;没有严格认真执行三审制,致使差错严重的图书流入市场;校对工作马虎;作者人选欠佳;责编不胜任或缺乏责任心,作风不严谨等,都是导致图书质量下滑的重要因素。这些现象之所以会出现,从质量管理角度讲,是管理约束软化所致。所以提高图书质量,加强图书质量管理,硬化管理责任约束必不可少。

硬化责任约束,就是要通过建立和实施各种规章制度对出版社各个部门、图书形成各个环节和每个编、印、发、校人员的责任进行约束,使部门和岗位职责达到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在图书形成过程中对影响质量因素能定量考核的指标都要进行计量。目前,硬化质量管理约束,应着重抓以下几方面:

1.责编的责任约束。对书稿严格认真的审读加工,是保证图书内在质量的重要前提,需要责编有很强的责任心。但目前责编审稿中敷衍塞责之风甚盛。由于有经济指标压力,不少责编的工作重心已或多或少转移到稿件以外。有些编辑在审稿中“惜墨如金”,尽量少删改,少反复修改,甚至该退改的也免了,匆匆发稿了事。不少质量低劣的图书就是源自责编的草率之举。

对责编进行责任约束,应从以下几点考虑。(1)对选题主要内容、总体框架要严格论证。一旦认可,要由责编负责落实,由二审审查责编实施情况。未按要求写作者,二审不予通过。(2)对责编初审稿件在室内进行交流、互检。彼此都要实事求是地提出检查意见,作为年度考核、奖金分配、职称评聘的依据。同时,互检还可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3)加强二审力量。通常情况下,二审都是由室主任担当的,这无形中加大了二审的工作量或使有些二审工作流于形式,软化了对责编初审的约束。鉴于此,有必要增加二审力量,由室内能胜任二审的编辑人员组成二审群,增加二审力量,这一方面可以保证对责编初审的质量约束,另一方面可以对难度大的稿件共同“会诊”。总之,在审稿环节中把住质量关。

2.对出版市场调研的约束。过去,出版调研往往是调研作者研究动向、学术动态。这样,出版社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学术机构的附庸。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调研的重点,应转向读者,转向图书市场。不仅要了解读者所需,还要了解所需程度如何;不仅要了解读者当前所需,还要了解市场潜在需求。市场调研必须以数据为准绳,用数据说话。要经常对某些层次读者采用抽样调查,预测市场需求走势。

3.制度约束。即对图书生产过程中不符合制度要求的程序不予通过。出版社传统上的“齐、清、定”就属于制度约束。当前还亟待加强的有选题“双效”约束(如社会效益也要有大致明确的标准,而不仅仅是“填补空白”、“获大奖”等),不合“双效”要求的选题不能列入计划;不符合印制条件的工厂不能承担印刷、装订任务;不能胜任编辑、校对工作者,不宜滥竽充数;差错率超过一定比率的图书不能流入市场等。

(三)构筑预防预见机制

图书质量管理也要借鉴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经验,在工作方针上要一切以预防预见为主,而不是图书出版后的追查、罚没或销毁——这已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损失。“预防”是要把质量隐患消灭在图书质量形成过程中。“预见”是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在图书生产过程以前予以消除。所以,出版社与其筹划质量检验中心,不如建立质量预防预见机制。具体做法是:(1)根据图书生产自然程序,建立图书质量登记卡。各编辑、印刷、校对、装帧部门的各环节分类登记,由总编办汇总,并负责落实各职能部门登记情况。(2)由总编办牵头,会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质量监督协调小组,定期召开质量登记、检验、考核会;总编办负责协调各职能部门、各环节衔接工作。(3)各职能部门在图书生产过程中如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特别是不符合制度要求和程序不让进入下一道环节。(4)对图书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要依靠出版经验、编辑意识预防预见。如涉及政治、宗教上不利安定团结,军事、经济上泄密等问题的稿件,从选题论证、责编审读、加工中就要提请二审,甚至三审共同甄别,处理情况要及时登记在册,以确保把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消灭在成书以前。

五、重视图书质量成本管理

图书质量下滑与出版社对经济效益的盲目追求也密切相关。有些出版社不是不愿抓质量,而是怕一抓质量,丢了利润②。这反映了一种质量成本观问题,所以,有必要提出一个新概念——图书质量成本管理。

在图书是商品观念提出以前,图书质量成本概念不被重视。出版社为提高图书质量,往往疏于人、财、物方面的成本核算,在提高图书质量和压缩成本间找不到有效的途径,致使出版资源常常不能充分合理地得到利用。图书质量成本及图书质量成本管理概念提出后,提高图书质量有了新的阐释和新的思路。

1.图书质量成本可以作为测定图书商品生产过程中有关职能部门质量管理工作成效大小的一种手段。各编辑、出版、印制、装帧、校对等部门从事业务活动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效及损失都可用货币额计算,其责任和效果尽量用金额明确表示,这为图书质量管理工作科学精确化带来很大方便。

2.图书质量成本实际上是出版资源耗费的另一种反映。利用质量成本的这个特性可以按照合理利用出版资源的要求制订图书商品质量计划。

3.开展图书质量成本管理,首先要建立质量成本管理组织体系。(1)要从出版社经营机制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出版活动特点,由社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成本领导小组,负责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和决策工作。(2)发挥财务部门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财务部门为主,会同各职能部门形成统一、协调的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网络。(3)制订质量成本管理制度、核算办法和奖罚制度,特别是管理制度,其内容要明确:各项目设置,各机构职责,质量成本统计、核算的分析,程序的控制,成本的预测和计划报告,管理人员的考核条例等。(4)健全对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统计核算,保证各项数据的正确性、及时性。目前,对原始数据统计整理的缺乏是质量成本管理乃至出版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其实,图书生产过程中任何一道环节的管理工作都应建立在科学的精确的数据基础上。

标签:;  ;  ;  ;  

加强图书质量管理的经济学思考_质量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