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_银行存款论文

我国居民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居民消费论文,倾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12X(2001)-03-0123(04)

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行为和过程,任何社会都离不开消费。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消费在全民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更显重要。国家一系列决策和尚待解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既源于消费,又回归到消费。尤其是我国即将加入WTO,要使经济长期增长,启动消费需求,正确解决“潜在需求很大”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已成为经济决策的头等大事之一。

一、转轨期内居民消费倾向

1.城乡居民消费与储蓄的关系

选取1978年~1998年间的数据。

首先,建立了“全国居民人均年消费水平(Y)”关于“人均储蓄存款(X)”的直线回归模型如下:

Y=304.476+0.666X (1)

模型拟合效果为:决定系数均方根R=0.977,说明上述模型能解释“消费水平”与“储蓄”间97.7%的线性关系,同时,方差分析F=168.295,概率P=0.0001<0.05,且回归系数和常数项的假设检验概率均小于0.05,这些都表明上述模型拟合效果在检验水平α=0.05上具有统计学意义,因而是可以接受的。

其次,用同样的方法建立了“储蓄(Y)”关于“消费(X)”的回归模型为:

Y=-416.972+1.466X (2)

模型拟合效果为:决定系数均方根R=0.976,方差分析F=168.299,概率P=0.001<0.05,回归系数和常数项的假检验在检验水平α=0.05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模型(1)和(2)可见:

(1)决定系数均接近于1,说明城乡居民的消费和储蓄存款随着人民生活的逐年改善,彼此呈较强的正相关(回归系数大于零)增长;

(2)回归系数0.666反映出居民每人均储蓄1元钱,则人均消费将平均增长0.666元,即储蓄和消费的对比是有较大的差距的。反之,回归系数1.466反映出当居民人均消费1元钱,则人均储蓄平均增长1.466元。

(3)综上所述,转轨期内,我国居民有“重储蓄,轻消费”的倾向,这就是基本些学者提出的“预防性储蓄”现象,这种倾向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向前发展,尽管政策一再降息,但短期似乎还难于见效。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呢?如何有效地控制和改变这种现象,调动居民消费积极性,激活消费市场,带动经济发展呢?这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经济工作者的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

2.城乡居民收入与储蓄的关系

虽然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还不够快,出现消费市场疲软的现象,在经历了多次降息之后,从全国的水平来看,居民存款余额有增无减。在此总体趋下,有必要分清城乡居民是如何分配收入(储蓄和消费)的。以下是“全国居民年底储蓄余额(Y)”分别关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X)”的回归分析结果:

表1 城乡居民收入与储蓄的回归分析

回归模型方差分析(P)决定系数均方根

城市居民Y=-8539.505+10.069xp=0.001<0.05

R=0.983

农村居民Y=10399.389+27.104xp=0.001<0.05

R=0.993

上述模型分析发现:

(1)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比城市居民收入与“总储蓄”的线性关系更强,因为0.993>0.983(注意,线性关系“强”并不意味着“贡献”大,而是二者的直线“趋同性”强);

(2)农村模型的回归系数(27.104)比城市模型回归系数(10.069)大,即前者代表的直线斜率比后者大,变化速度快,说明“总储蓄”随着农村居民人均增收而发生增长的“敏感度”高于随城市居民人均增收所发生增长的“敏感度”;

(3)综上所述,经济转轨期,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效应主要来自农村居民的“预防”意识。所以,如何调动农村居民消费积极性,刺激农村消费市场更是一个值得政府、企业和经济学者共同思考的问题。对此我们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可能原因,一是我国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二是城市居民有更多的获取较快、较高收益的金融资产投资机会。

近年来,城市居民已经逐步意识到把多余的钱存入银行获得微薄的利息,不如为自己的将来而向保险公司投保,或者作一些金融资产投资所获收益大,这可以从我国各大保险公司业务及全国证券市场开户和交易数据体现出来。为此,建议政府积极引导,强化居民的投资意识,尤其引导农村居民参加更多的间接投资,譬如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运作纳入金融法规监督之下,或者试行农村信托投资基金单位等方式,我们深信这不仅有利于有“储蓄”的居民,也有利于需要资金的企业,更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地增长。

二、近年消费热点透视

本次研究纳入分析的共有八项消费性支出指标:食品(FOOD)、衣着(CLOTH)、居住(RESD)、家庭设备及服务(HFAS)、医疗保健(MMS)、交通和通讯(T&C)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CERAS)、其他商品及服务(OCS)。使用统计软件SAS6.12for Windows进行下列分析。

首先,对各项指标分别做了城乡配对比较,目的在于考察能否将城乡数据混合分析,结果如下:

表2 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的比较(均数) 单位:元

假设检验结果表明,8项指标的城乡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p<0.001),说明不能将城乡数据混合使用。

其次,从两个角度考察了近年居民的消费行为。

1.城乡居民消费的地区谱系

依据“中国统计年鉴”所做的区域划分(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6个片区),本次研究限定为6个类的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结果如下。

表3 城市居民消费性支出聚类的中心(均数) 单位:元

表4 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聚类的中心(均数) 单位:元

从表3、表4的结果显示,虽然城市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平均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居民,但城市居民不同消费群体的离散程度却明显大于农村居民的情形,这说明城市居民的消费比农村居民的消费更具有不平衡性。另据分析地区消费差别,比如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的城市居民在八项消费性中均有较高水平(所属类别大,其平均消费水平就高),华东和华南地区比其他地区消费水平偏高,而西部地区的消费(需求)普遍偏低,但据国家资源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西部地区的资源又相当丰富,所以,如何更有效地开发西部,启动西部的消费市场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头戏。

2.城乡居民消费的共性

针对8项消费性支出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分别对城乡居民近年消费性支出的共性特征(即公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如下。

表5 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公因子分析

公因子个数累计贡献率(%)

城市居民 4 94.372

农村居民 3 94.596

表6 城乡居民消费公因子负荷矩阵(a[,ij])

(1)从累计贡献率的大小看,在8项消费性支出指标中,分别对城乡提取了4个、3个公因子,已经足以解释城乡居民消费共性的94.372%和94.596%的信息,因此,公因子提取有效(统计上一般要求累计贡献率达到80%以是即可)。

(2)城市居民消费的4个公因子分别为:F1主要集中在食品(FOOD)、居住(RESD)、交通和通讯(T&C)、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CERAS)及其他商品及服务(OCS)的消费上;F2为衣着(CLOTH)消费因子,F3为家庭设备及服务(HFAS)消费因子;F4为医疗保健(MMS)消费因子。由共同度看出,4个公因子对8项消费性支出的贡献均较大,说明这4个公因子表达消费性支出指标的有效性均大于或等于90%。

(3)农村居民消费的3个因公子分别为:F1集中在食品(FOOD)、居住(RESD)、家庭设备及服务(HFAS)、交通和通讯(T&C)、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CERAS)及其他商品及服务(OCS)的消费上;F2为衣着(CLOTH)消费因子;F3为医疗保健(MMS)消费因子。且3个公因子对消费性指标的解释有效性均达到85%以上。

(4)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他们都把衣着消费(CLOTH)和医疗保健(MMS)消费放到头等位置(因为这两项消费对应的共同度在城、乡消费公因子中均为最大和次之);在我国现阶段,城市居民除了衣着和医疗保健外,还有一个较农村居民更为突出的现象是家庭设备及服务(HFAS)消费,所以城市居民消费中独立存在一个消费公因子F3(HFAS)。

三、总结及政策性建议

1.居民的消费与储蓄随着收入的增加固然有所提高,但储蓄与消费有倒差趋势(即储蓄随收入的递增速度快于消费随收入的递增速度),消费疲软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必然抑制经济增长,大量储蓄也影响货币的调节作用。建议建立健全全民社会保障制度,重点在于医疗保障及养老保障制度,加大金融性资产投、融资;改革试点力度,由城市向农村,逐步培育风险投资市场。

2.由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地区分布状况分析可见,西部有效需求潜力还很大,加快、加大对我国西部开发的步伐和力度,以西部开发为振兴我国经济的契机,实现东西、南北资源共享,经济平衡发展的战略性转移。

3.由居民消费的共性可见,继续巩固民族服装业,健全医疗市场,加快交通和通讯业、文教服务的建设,对带动区域经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标签:;  ;  ;  ;  

我国居民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_银行存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