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贵州省贞丰县龙场镇龙场初级中学 5622005
摘要:初中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教师要想把数学教得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是每位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管是课堂还是课余,教师都应全身心地将自己融入到孩子们中间,用自己的全部感情来爱护他们,热情洋溢地扮演好自己的各种角色,在自己的教学舞台上精彩地完成任务。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02-059-01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需求的是会学习的人、掌握学习方法的高素质人才,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怎样让学生学习数学。教师应如何上好数学课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当今中学生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让每一个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因为它是考核学生成绩和检查、评估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应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二、在数学教学中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
学生的创造天赋需要不断地开发,传统的教学,学生本能地、机械地记忆所学的知识。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老三样:复习、新授、巩固练习。其次创设情景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兴趣、新奇的特点,使学生逐步达到因趣生疑,因疑发问,因问求解,促使学生不断地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很大程度上在数学教学中需要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实践证明,以下做法较为奏效。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把游戏引入课堂。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数学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教师应该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励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由两个人玩的“抢30”游戏规则如下:第一个人先说“1”或“1、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
试想像这样生动、有趣的游戏,能不引人入胜吗?像这样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学习数学是既轻松又愉快,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四、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古往今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都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为什么呢?因为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的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
五、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把数学实际问题生活化、具体化。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教师也要听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作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向教师提出问题,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某种层面上讲,也是为今后“说”的技能打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既能丰富知识面,又能养成自学的习惯,从而增强学习的独立性。“写”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由此可见,新教材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艺术化地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智力探索,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下获得新知。
【参考文献】
[1]钟志贤,《如何发展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远程教育杂志,2015;
[2]徐速,《国内数学学习心理研究的综述》,心理科学,2013;
[3]谢景力,《数学概念的二重性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湖南教育,2016;
[4]钟志贤,《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3.
论文作者:王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2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堂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中国教师》2018年2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