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鳄”隐退江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鳄论文,江湖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乔治·索罗斯,美国最著名的对冲基金管理人之一,国际金融界的传奇人物、量子基金的创始人。2002年1月30日,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SFM)宣布,已正式聘请基金界高手罗伯特·毕晓普担任该公司的投资主管,负责证券投资组合,管理SFM旗下115亿美元的对冲基金。这是继去年10月索罗斯敲定威廉·斯塔克作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之后的又一个大手笔。至此,接班人已经基本有了眉目,乔治·索罗斯——全球金融界的一代枭雄终于功成身退。
命运多舛 孕育个性
乔治·索罗斯1930年生于匈牙利一个犹太人律师家庭。1944年,德国入侵匈牙利时,他的父亲为家人买到了伪造的身份证并出钱为他们找到了一个藏身之地——布达佩斯的地窖之中,从而使他们幸免于难。索罗斯称,1944年是他生活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他从生死危难中学会了生存的技巧,这其中的两条经验对他此后的投机生涯很有帮助,第一是不要害怕冒险,第二是冒险时不要押上全部家当。
1947年索罗斯在英国定居,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学习哲学。1956年,26岁的索罗斯结束了他在伦敦一家银行的工作,揣着5000美元来到了美国的华尔街。他先后做过套利交易员和金融分析师,先从事证券买卖,后做研究,成为欧洲证券问题专家。
索罗斯不仅在金融界屡屡创造传奇,他自己的奋斗历程本身也极富传奇色彩。索罗斯从小经历纳粹统治和大屠杀浩劫,大学毕业后依然时运不济:出国受阻,工作难找,刚开始工作表现不佳等等,这使得索罗斯在困境中磨砺,养成一种忧患意识:凡事在设计时便先找出可能发生的错误,时时提高警觉心。然而,这种思维定式又迫使他对现实和命运进行抗争与拼搏。
他为找工作到处给银行、证券公司总裁写信自荐,虽均石沉大海,但仍不断努力。一次偶然的机会,经同学帮忙,索氏踏上美国之路,进入证券界,做了一名小小交易员。后来以欧洲证券师兼交易员身份写了一份自认为“闭门造车”的对欧洲投资分析的报告而得益,受当时“德瑞富斯基金”和J.P摩根等机构推崇,实现事业上第一次突破。
1966年,索罗斯用其所在公司的10万美元成立了一个专门帐户炒股,此后成立了一个小型基金,名为“第一老鹰基金”,1969年又用400万美金成立“双鹰基金”,专门经营证券的投资与管理。1973年索罗斯创设自己的“量子基金”,一个为商品、货币、股票、债券和精密金融仪器等筹集投机资金的基金会,又称索罗斯基金,资本额为1200万美元,它通过预测国际经济变化来获利。
在过去30多年里,“量子基金”的年均回报率高达30%以上。1988年至1993年,基金会的股本提高了400%。1998年时达到顶峰,当时管理着220亿美元的资金。1981年,美国《社会事业投资者》杂志把他评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理财能手”。1987年至1988年,索罗斯曾任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首席经济学家。
索罗斯被媒体称为股市天才、金融巨子和金融投资家。他被看作是一个变化无常、思想跳跃性很强的人。性格即命运,他多变的性格犹如动荡不定的金融市场,把握市场脉搏也就如同把握自己。他多年的老友、摩根—斯坦利资产管理公司老板巴顿·比格斯说,索罗斯对市场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直觉。他率领旗下的量子基金、老虎基金等创造出一个个既令人惊羡又让人诅咒的“传奇故事”。
横扫欧洲 重创东南亚
“金融大鳄”,人们这样称谓索罗斯。鳄鱼,一种令人又憎又惧的动物,索罗斯的行迹带给人们的正是这样的感受。纵横融海数十年,索氏所到之处,风声鹤唳,落叶萧萧,风头之健,无人能出其右。
索罗斯起家于宏观投资,具体而言是在全球股票、债券和货币涨跌的大趋势上下注。他的投资策略是“选择时点、全力出击”,等待市场出现明显的变化或转机时以大手笔杀出,通过资金的放大效应大获其利。这种投资策略在需要过人胆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于经济发展的预见性和判断力。在国际资本市场,惯于打狙击战的索罗斯嗅觉之灵敏众所周知。
索罗斯的对冲基金成名于狙击英镑,对于英国金融界来说,索罗斯将永远背负着破坏英格兰银行金融秩序的恶名。1992年9月欧洲货币危机期间,由于英国经济常年不景气,导致国内通胀加剧。在这种环境下,英镑贬值应该是很正常的。但是,欧共体自1979年实施的联合汇率却使得英镑居高不下,索罗斯敏感地捕捉到了这里面隐藏的投机机会。他统领旗下的量子基金与英国政府抗衡,投下巨额赌注与英镑较量。
不过,要动摇欧共体联合汇率下的英镑并非易事,这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对索罗斯来说并非难事,他以5%的保证金方式大量借贷英镑,购入马克,以期在英镑下跌后再买进英镑还债而净赚马克。当时他动用的是量子基金的10亿美元,这10亿美元的豪赌给索罗斯带来的果然是好消息——英镑重跌,短短1个月就净赚了15亿美元。一系列胜算之后,1992年10月,量子基金增值到70亿美金。索罗斯的一系列举动使英镑陷于危机,严重损害了英国为防止货币贬值所做的努力,受挫的英国央行只好宣布退出欧洲货币汇率机制。从此,索氏有了一个新的头衔——“令英格兰银行破产的人”。
索罗斯并未就此收手,而是将触角伸向了亚洲。他参与狙击东南亚汇市,引发危及全球经济的亚洲金融危机。这一次,他在赚取财富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诅咒。1997年,对东南亚各国来说是不堪回首的一年。从5月开始,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机者开始对泰铢发动了攻击,并推翻了这个多米诺骨牌。泰铢、印尼盾、马来西亚元、菲律宾比索兑美元汇价狂跌;新加坡、韩国、台湾等亚洲三小龙在劫难逃,香港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纽约道·琼斯指数、伦敦和东京的大型股市也不可避免地卷入这一泥潭。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曾说:“我们花了40年建立起的经济体系,就被这个带有很多钱的白痴一下子给搞垮了。”对于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损的国家来说,索罗斯无疑是制造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
索罗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果真“罪不可赦”吗?“苍蝇不叮无缝蛋”,东南亚国家,特别是泰国,如果不是自身有“缝”,索罗斯的目光怎么能被它吸引呢?1997年的索罗斯已经67岁,但是他的思想时刻也没有停止思考,他早早地盯上了泰国。近10年来泰国的发展迅猛,但与此同时,泰国的外债额也与日激增。到1997年,泰国的外债高达900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泰国实行的12%的高利率政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资金,在900亿美元的泰国外债中,1年期以下的短期外债就占了400亿美元,可见,大多数资金是冲着高利率投机而来,这无疑埋下了危机的隐患。
索罗斯还发现亚洲国家金融货币体系有个缺陷——跟美元挂钩。索罗斯曾这样辩解,“1996年底,(我)已经确定这种体系必将崩溃。”“其实,不管有没有我们,危机都会发生。”“应该说,我的集团是引发危机的金融市场的一部分。”
对于自己的种种惊人之举,索罗斯这样解释,“我是一个很难让人了解的人,我一直扮演着两个角色,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也有道德的规则,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此外,你还要记得我不只赚了数十亿元,也亏损了数十亿元。因此,作为参与者,无论输赢,我们都要遵守规则,作为关心社会道德的人,我希望改善我们的规则。”“我想做点什么事,死后可以流传。我不得不做的事情越少越好。”
接连受挫 意欲隐退觅后人
圣经曰:七个丰年之后必然会有七个荒年。亚洲金融市场炒作和随后的经济危机,让索罗斯名噪全球。但此后却时运不济,晦气从此找上门。1998年,挟东南亚市场成功炒作的余威,索罗斯指挥旗下的量子基金挥兵杀入俄罗斯市场,但因俄罗斯无力偿还所欠债务,致使量子基金遭到重创,大赔了近20亿美元。在日本市场,索罗斯也大败而归,他错误地认为日本经济在2000年会稳步复苏,于是大做多头股票,抛空债券,没想到日经指数一跌再跌,致使索罗斯的基金损失惨重。1999年1月1日,欧元启动。索罗斯看好它会上涨,但是随后欧元的疲软走势有目共睹,1年多时间里索罗斯基金为此损失了10亿多美元。
在一次次的损失中,对索罗斯打击最大的是他在美国高科技市场的炒作。从俄罗斯归来,索罗斯将其基金转移到美国的网络股,试图从新兴的科技股中捞回损失。不料,2000年3月15日却发生令人惊恐的一幕: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重挫124点,而一度沉寂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却陡升320点。在随后的5个交易日里,索罗斯的旗舰量子基金从年初的盈利2%一下子沦为亏损11%。4月28日,索罗斯表示,今后不会进行证券市场的豪赌了。美国股市“泡沫”破裂,索罗斯败走麦城。
索罗斯经过“清盘”、重组之后又整理起了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不巧的是,曾经帮他主管投资的几员大将贝森特、德拉克米勒、罗迪特等纷纷退出,年届70的索罗斯不得不亲自出马,插手主管投资经营,对SFM进行重组,采取较为保守和低风险的投资策略。其所辖资金总额又在不断回升,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到目前资产已达110亿美元,是国际金融市场上最有影响的对冲基金之一。
投机——成功,是索罗斯人生的主题,公司的起死回生并没有带给他成功的喜悦。一连串失败,让他身上的光环逐渐散去。他的身影更多地出现在其位于华盛顿郊区的私家花园里,常常独自在小径上行走的脚步变得蹒跚而苍老。
“我已经不想再刷新记录……我老了,得保守一点才是。我就像一个上了年纪的拳击手,不该再回到拳击场中。”索罗斯在对英国广播公司记者发表谈话时发表了此番感慨。年事已高的索罗斯显得力不从心,寻找接班人被提上议事日程。其实早在2000年6月他就透露要找个接班人,人们最初以为索罗斯的长子罗伯特·索罗斯会顺利登台,但现在看来,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小索罗斯并不领情。
虽然索罗斯称SFM最高管理者的位子不是世袭的职位,但2000年SFM重组时,他特意安排儿子罗伯特负责公司的统筹工作,掌握全部的资金管理。当时,索罗斯并没给儿子“封官”,但他言谈之间早就流露有意培养罗伯特为接班人,并公开表示儿子将掌握所有实权。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儿子不但不领情,反而急于放弃这个职位。对于儿子不能承其父业,索罗斯也难免有些神伤。这就需要一个更为可靠的首席投资官。
在美国著名的猎头公司罗索尔—雷诺兹公司的帮助下,2001年10月,索罗斯聘用威廉·斯塔克出任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此前斯塔克曾有管理600亿美元资金的经历。2002年1月,44岁的基金经理人罗伯特·毕晓普又进入了索罗斯的视线。在进入SFM之前,他是拥有70亿对冲基金的公司的主管,负责20亿全球循环股票的投资组合。进入SFM后,毕晓普要对54岁的首席执行官威廉·斯塔克直接负责。两人联手,全权负责索罗斯基金的管理和投资,成为索罗斯事业的接班人。
2002年1月30日,索罗斯宣布对毕晓普的任命后,又一次提到了隐退的想法。他暗示道,自己仍将涉足公司的管理事务,但希望能分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退休之后,索罗斯有两个愿望。一是专注于慈善事业;第二个愿望是能够潜心研究哲学,整理自己的哲学思路。
“经济历史是由一幕幕的插曲构成,我们都是基于谬误与谎言,而不是真理。这代表赚大钱的途径。我们仅需要辨识前提为错误的趋势,顺势操作,并在它被拆穿以前及时脱身。”当你发现绝大部分市场参与者在判断上发生错误时,也就是你可以运用基本经济智慧获利的机会。这就是著名的“索罗斯机会”,也是索罗斯留给我们一个有趣的、值得思索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