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医院 410005
【摘 要】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止血调节临床检验试验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深静脉血栓患者76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人群3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样本均采用止血调节临床检验试验检测ET-1及TM等各项指标。观察两组检测结果的对比情况、评估止血调节临床检验试验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样本TM、TpP、D-D、TAT检测指标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止血调节临床检验试验诊断深静脉血栓,检出率98.68%,与静脉造影诊断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可根据止血调节临床检验试验检测结果,诊断及排除深静脉血栓。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止血调节临床检验试验;静脉造影
前言:
深静脉血栓临床较常见,如血栓脱落,容易引发肺栓塞,进而导致患者死亡。静脉造影为深静脉血栓诊断的金标准,但属于创伤性操作的一种,患者接受度较低。本文于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深静脉血栓患者中,随机选取77例作为观察组,探讨了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止血调节临床检验试验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深静脉血栓患者中,随机选取76例作为观察组。样本临床资料如下:性别:男性38例,女性38例。年龄(36--79)岁,平均(60.48±3.59)岁。
同时选取同时期来院健康检查的人群36例作为对照组。样本资料如下:性别:男性18例,女性18例。年龄(41--90)岁,平均(60.50±3.61)岁。
两组样本临床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2.1 观察组纳入标准
纳入观察组的患者需符合以下条件:(1)患者均经静脉造影确诊为了静脉血栓。(2)76例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均位于下肢。(3)患者无血液系统疾病。(4)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慢性病。(5)知情同意。
1.2.2 对照组纳入标准
健康检查结果提示,对照组36例样本均健康,无任何疾病。
1.3 方法
1.3.1 标本采集方法
两组标本采集的方法如下:(1)晨起8:00空腹采集肘静脉血。(2)采用CATD管保存血液。(3)3000r下离心10min。(4)-20℃环境下保存。
1.3.2 止血调节临床检验试验
止血调节临床检验试验方法如下:(1)准备内皮素-1、血栓调节蛋白、P-选择素、D-二聚体等试剂。(2)采用ELISA法进行试验。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止血调节指标检测结果的对比情况,包括ET-1、TM、TpP、D-D、TAT共5项指标。观察止血调节临床检验试验诊断深静脉血栓的检出情况。
1.5 诊断准确率判定方法
将止血调节临床检验试验诊断结果,与静脉造影结果对比,判断前者诊断结果是否准确。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处理数据,计数采用(%)表示,计量采用(均数±标准差)方法表示。P<0.05代表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止血调节指标检测结果的对比情况
两组患者止血调节指标检测结果的对比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止血调节指标检测结果的对比情况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指血液非正常的在深静脉内凝结,致使下肢静脉回流发生障碍的一种疾病。导致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较多,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均容易导致疾病发病[1]。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轻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严重甚至容易引发肺栓塞,导致患者死亡[2]。
止血调节临床检验试验检测指标主要包括ET-1、TM、TpP、D-D、TAT等[3]:(1)ET-1:机体内,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在于通过ET-1调节血管张力。病理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丧失,止血调节试验通常可见ET-1指标上升现象。本组深静脉血栓患者ET-1(22.58±1.47)ng/L,健康人群ET-1(22.60±1.50)ng/L,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ET-1检测在诊断深静脉血栓方面,特异性与敏感度均较低。(2)TM:TM属于糖蛋白的一种,广泛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中。当机体血管出现病理性变化时,血管内皮细胞表面TM逐渐脱落,止血调节实验通常可见TM指标上升现象。本组深静脉血栓患者TM(3.61±0.96)ng/mL、健康人群TM(2.58±0.97)ng/mL。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可以将TM作为一项参考指标,对深静脉血栓进行诊断。(3)TpP属于可溶性多聚体的一种,当凝血酶将纤维蛋白肽A及B切割后,desAABB则会形成。该可溶性多聚体,属于纤维蛋白的直接前体,称为TpP。TpP属于反映血栓活性的主要指标,深静脉血栓患者,多伴随TpP指标上升的现象。本组深静脉血栓患者TpP(19.72±1.87)ng/mL、健康人群TpP(2.30±1.88)ng/mL。(4)D-D:D-D由纤溶酶裂解而形成,该指标与深静脉血栓的关系,与TpP大致相同。深静脉血栓患者,D-D指标同样有所提升。本组深静脉血栓患者D-D(5.00±1.43)mg/L、健康人群D-D(0.15±0.02)mg/L。(5)TAT:TAT属于抗凝血酶复合物的一种,随着机体凝血活性的增强,凝血酶量逐渐增加,TAT指标同样显著上升。本组深静脉血栓患者TAT(13.11±1.62)μg/L、健康人群TAT(6.70±0.69)μg/L。可以看出,除ET-1外,TM、TpP、D-D、TAT4项指标,均可作为止血调节实验的主要观察指标,用以诊断深静脉血栓。
静脉造影为深静脉血栓诊断的金标准,但属于创伤性操作的一种,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较大。对比止血调节临床检验试验与静脉造影诊断深静脉血栓的检出情况可以发现。采用止血调节临床检验试验诊断深静脉血栓,检出率98.68%。与静脉造影诊断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该方法安全性强,且诊断准确率较高。
综上所述,临床可根据止血调节临床检验试验检测结果,诊断及排除深静脉血栓。
参考文献:
[1]刘次云,肖绍升,张斯怡. 应用气囊止血带对下肢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临床医学工程,2016,23(07):957-958.
[2]余永强,谷欣,刘毅君. GCS评分和止血药物使用时间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中国医药科学,2014,4(13):199-201.
[3]樊庆玲,侯世文. 围手术期应用止血药物与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J]. 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0):53-54.
作者简介:
雷平,1977年1月20日,邵阳,湖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主管检验师,硕士研究生。
论文作者:雷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8
标签:患者论文; 静脉血栓论文; 静脉论文; 指标论文; 造影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