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反导格局演进中的印度因素——兼论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此论文,印度论文,中国论文,格局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国际反导弹体系正以加速度扩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美国已完成各类反导试验80余次,俄罗斯加快了S-300/400/500系列反导系统的研发和部署进度,中国也在2010年和2012年两次成功实施中段反导试验。相比之下,号称“世界第四军事强国”的印度在1998年一连6次核试验之后“平淡”了不少。然而,印度在国际反导格局中的角色不应被忽略。作为一个始终希望做“有声有色的大国”、拥有全球第二人口规模的国家,印度一直将战略攻防能力视为“成为大国必须具备的要素之一”,不遗余力地加以发展,从而在事实上对全球反导格局的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印度反导系统的发展成为全球反导格局变化的重要部分
印度防务界普遍认为,印度处于巴基斯坦和中国两个有核国家威胁下,必须拥有足够的战略打击和防御能力,才能形成“对称威慑”态势,保证大国地位和国家安全。因此,印度在不断强化“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同时,也在导弹防御方面下足了功夫。表面上看,与当年轰轰烈烈的核试验相比,印度的反导体系建设显得“少了些气势”,但事实上,印度对于反导系统的热情相当高,与发展核武器相比毫不逊色。
印度有关导弹防御的理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末:1996年8月,印国防部在年度国防报告指出,有必要推行导弹防御战略,将初级防空网提升为具有一定反导能力的防空系统。2001年5月,印度政府率先表示欢迎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并愿意同美国就“联合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防御体系”进行对话,次年又派专家观摩了美国在科罗拉多州进行的导弹防御模拟演练。2004年,印度国防参谋部正式向政府提出构筑导弹防御体系的建议并获得批准。此后,印度的导弹防御体系建设渐入快车道,尤其是在以色列IAI公司(主要产品为“箭-1/2”式反导系统)协助下,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先后研制了“先进防空导弹”(AAD)和“大地防空导弹”(PAD)两种反导弹武器,组成“双层”反导拦截系统。
根据DRDO方面提供的资料,AAD拦截弹长7.5米,质量约为1.2吨,直径小于0.5米,采用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飞行速度达到4-6马赫,动力射程达200公里,既可摧毁高速飞机,也能摧毁飞行高度仅50米的低空目标,再加上由轮式卡车机动发射,可覆盖相当广阔的区域。而PAD则是在印度自行研发的“大地-2”短程弹道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导拦截弹,采用两级助推器,最大拦截高度可达80公里,杀伤远距超过100公里(反导弹),能拦截速度为5马赫,射程为300-2000公里的弹道导弹。据相关媒体报道,印度自2006年就开始对上述两种拦截导弹进行工程测试,到目前已完成10余次试验,准备不久先部署在新德里、孟买等大城市周围。此外,自1997年起,印度还从俄罗斯购买了相当数量的S-300防空导弹①,该武器系统同样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导能力(有专家称其作战效能不亚于印度的AAD),与AAD和PAD共同构成印度的导弹防御系统。
从当前国防战略走向和装备发展情况来看,导弹防御系统建设已成为印度军事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将着重围绕三大方向进一步发展完善:一是使系统逐步具备拦截多批次、多目标的能力;二是扩展系统的拦截高度,从目前“可拦截射程300-2000公里弹道导弹”向“拦截5000公里以上射程弹道导弹,特别是来自北方的弹道导弹”发展②;三是将发射平台从陆地延伸到海上,同时引进更多的高性能预警和跟踪雷达,并着手开发遥感和空间预警卫星技术,最终建立由陆基中、末段和海基中段防御系统构成的全方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虽然面临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压力,但得益于巧妙利用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防范和遏制,印度开展反导系统建设环境较为“宽松”,不仅能从法国、以色列等西方国家引进先进的电子设备,甚至美国也有人主张向印出售“爱国者-3”和“宙斯盾”反导系统③,帮助其实现“反导大跃进”。
二、印度推进核导弹计划成为周边国家发展反导系统的直接动力
自1998年核试验后,印度制定了“战略威慑力量”发展计划,近期目标是对巴基斯坦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中远期目标则是逐步接近和超过中国的核力量水平。
根据美国科学家联合会(FAS)2012年7月发布的《2012印度核力量》报告统计,目前印度拥有80-100枚核弹头(与巴基斯坦的核弹头数量基本相当),核打击的主力是空军的多用途战斗机和地面发射的“烈火-1”、“烈火-2”弹道导弹,其海基核力量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印度核力量中,最具打击力的是短程的“大地-1/2”、“烈火-1”短程弹道导弹和“烈火-2”中程弹道导弹,其中“大地-1/2”射程为150公里和250公里,“烈火-1”射程为700公里(足以覆盖巴基斯坦全境),可以携带一个1000公斤重的核弹头,而“烈火-2”在保持与“烈火-1”同等载荷的基础上将射程大幅提升至2000公里,打击范围进一步扩展到整个中国西部和中部的部分地区,包括重庆、成都、西安等一批特大城市均在其有效射程范围之内。相比之下,印度的海上核力量目前拥有的“海洋”潜射弹道导弹射程不超过300公里,且运载这种导弹的“歼敌者”级核潜艇服役时间一拖再拖,基本不可能在2014年前形成战斗力,至于另一种名为“丹努时”的舰载弹道导弹虽然号称射程达到400公里,但严格地说只是试验产品,因此仅具有“象征意义”。
尽管现状不够令人满意,但新德里对发展其核力量依然雄心勃勃。根据印度《Bharat-Rakshak》杂志报道,印因政治因素被迫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权利后,正把自己的核军备建设重点放在提高生存能力和打击威力上面,确保“二次核反击”具有“不可抵抗的毁灭性”,从而迫使对手打消与印度进行核战争的任何念头。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官员也曾透露,该国计划在2005-2015十年间投资至少50亿美元,建立一个拥有300-400件核武器的核武库。④相比之下,目前法国、英国和中国的核武库也分别仅有400、300、250件核武器,这就意味着印度的战略企图不仅是压倒巴基斯坦和防范中国,还有着跻身世界核力量“三甲”的远大目标。
2012年4月19日,印度成功实施了“烈火-5”远程弹道导弹首次试射,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因为按照印度先前的说法,发展导弹核武器主要是应对“来自巴基斯坦和中国的核威胁”,但“烈火-5”的打击范围远远超出了新德里宣布的“威慑中国”这一目标。事实上,印度现有的“烈火-3”、“烈火-4”尽管技术水平不够先进(体积大、有效载荷不足、精度不足以打击“硬目标”),但两种导弹的射程毕竟足以覆盖中国大陆全境,而印度并未将重点放在对这两种导弹技术水平的提升上,反而进一步追求更远的射程,将包括西亚、北非、南欧、中欧、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以及东面的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绝大部分地区都涵盖其中,这背后隐藏的是印度一直以来的世界大国梦想。在印度看来,拥有射程超过5000甚至10000公里的远程弹道导弹,正是作为“有声有色的大国”所必须依托的物质基础。
但另一方面,印度政府这种不加掩饰地谈论和炫耀核军备的行为,以及不少激进的印度媒体推波助澜(2012年4月19日印度成功试射“烈火-5”后,该国多家媒体都以“印度发射可以达到北京的导弹”为标题来报道),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印度周边国家,尤其是巴基斯坦和中国的不安和警惕。巴基斯坦虽然财力和技术与印度相比更显得捉襟见肘,但还是努力扩大与中国、南非等国的军事技术合作,完善自身防空导弹系统,尤其是增强拦截近程弹道导弹的能力。而中国一方面对印度国内各种反华声浪采取了“冷处理”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加快了自身的反导体系建设。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在2010年和2012年进行的中段拦截反导试验,与其说是对美国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回应,不如说是对来自印度日益增强的核导弹威胁的直接应对。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对外公布的是“成功实施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美国国防部事后发表的声明也间接证实了两次拦截高度均在“外大气层”),而印度虽然宣称PAD为“大气层外反导系统”,但最大只有80公里的拦截高度严格而言还未达到中段拦截的技术水准。两国所进行试验的“技术含金量”差距较大,因此各国对印度反导试验的关注度相对低得多——但不论怎样,印度发展导弹核武器给中国和巴基斯坦带来的威胁毕竟是实实在在的,因此将其称为“周边国家发展反导系统的‘催化剂’”并不为过。
三、对全球力量格局的影响
印度发展战略攻防力量,不管是作为“矛”的弹道导弹,还是作为“盾”的导弹防御系统,都对国际力量分布尤其是安全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打破了南亚地区脆弱的战略平衡。由于印度的常规军力对于巴基斯坦具有绝对优势,尤其是印空军和地面防空系统可有效防范巴战机渗透,印海军更是有能力封锁巴海岸线,巴方只能更多地依靠核弹道导弹进行反制,而印度反导系统的建成运行使得巴方“以核止战”的战略受到严峻挑战——事实上,就在印度成功进行反导试验不久,巴国内就有媒体指出:印巴两国因克什米尔归属发生核战争时,印度有能力“将巴基斯坦从地图上抹掉”——重压之下,巴基斯坦必然会选择谋求其他领域的“不对称优势”,以实现与印度的“再平衡”,这无疑将影响整个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
二是引发南亚乃至中东地区新一轮军备竞赛。首当其冲的仍然是巴基斯坦,该国历届政府都强调,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与领土完整,将不惜花掉国家最后一个铜板⑤,面对曾肢解过自己国家的印度,巴基斯坦对国家安全的渴求更为强烈。因此,两国间升温的军力比拼将如同经济领域的“凡尔登”,让双方“失更多的血”。同时还应看到,印度无论是发展射程更远的核导弹,还是研发自己的导弹防御系统,都越来越让巴基斯坦在伊斯兰世界的盟友感到不安,尤其考虑到前几次印巴战争时印度与部分伊斯兰国家关系紧张的历史,很难有充足的理由说服这些财大气粗的阿拉伯国家不有所表示——更何况伊朗的“导弹威胁”是现成的,用于对付后者的武功同样也能防范前者。这样一来,整个南亚、西亚的许多国家都将自觉或被迫卷入旷日持久的军备竞赛中。
三是对中国国家安全和利益产生一定影响。尽管正如部分评论人士指出的,印度和中国的导弹防御水平不在一个层次上,后者所进行的试验在技术上更接近美国,而前者虽然也进行了一定数量的反导试验,但相当部分显然属于较低水平的重复而鲜有技术上的突破。但无可否认的是,印度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相当快的进步,一定程度上甚至接近了比该国起步更早的欧洲。而对中国来说,印度不仅对中国国防力量建设形成较大的压力,也对中国外交、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带来新的挑战。例如在中印边境主权争端问题上,有导弹防御系统这个“金钟罩”保护(即使这种保护的有效性只是新德里一厢情愿的臆想)的印度很容易失去通过外交方式解决问题的耐心,采取类似于上世纪60年代初那样的强硬举动。届时,中国是否仍然像上次一样坚定不移地捍卫自身的主权利益,显然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课题,甚至影响到国内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当然,上面所作的分析是按照“最坏的情形”作出的推理,从印度高调宣布建设自身导弹防御系统之后的推进情况来看,实际效果同预期仍有不小差距,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印度国内主张冒险的企图。从大的方面来看,不论是印巴局势,还是中印关系,目前总体上或多或少地具有缓和的积极因素。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由于“挑战方”实力不济带来的“缓和”实际上是一种相当脆弱的和平,一旦“挑战方”认定自身同“被挑战方”的实力差距已经缩小到足以承担冒险的代价,冲突往往就很难避免——1962年和1971年的战争都是很明显的例子。
四、全球反导格局变化背景下的中国应对思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提出构筑导弹防御系统构想之初,中国仅表达了反对意见,主要是出于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避免重蹈前苏联覆辙的考虑。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日益严峻复杂,过去极力避免的分歧矛盾越来越凸显,缺乏有效的防卫力量不仅难以为经济建设继续提供可靠保障,还可能导致外交“偏软”进而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甚至成为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导火索”。另一方面,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也为自身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在此背景下,加强包括导弹防御系统在内的战略攻防力量建设自然成为中国的战略选择。
然而也应看到,无论是2009年公开展示的远程核导弹阵容,还是最近两次中段反导拦截试验,中国仍然未能充分发挥对潜在对手的威慑、遏制作用,这当中既有美国“重返亚太”及部分国家“联美制华”、“倚美抗中”的大背景影响,也与中国自身政策设计、力量建设、手段运用等方面的不足有一定关联。具体到反导体系建设这一领域,除了加紧完善能基本应对主要威胁方向弹道导弹(尤其是中近程导弹)的反导体系外,还应从四个方面建立更高层次的应对:
一是尽快健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体系。尽管国内不少专家、研究机构甚至政府部门都提出了涉及国家安全、发展和利益的战略,但很大程度上还处于相对无序的状态,缺乏统一、完整的国家安全战略体系,对不少问题只有较为原则、笼统的政策主张(如“南海主权纠纷问题”),一旦问题激化,它对国家安全和利益将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需动用哪些力量参与解决,如何把握不同事态的反应强度,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以一定的形式固定下来,既昭示国内民众并获得理解支持,也警示对手把握尺度,不敢轻易越过“底线”。这虽然与应对印度反导系统建设直接关联度不大,却有助于整个国家安全体系在应对此类挑战时的有效运作。
二是外交上采取更加务实灵活的态度和举措。所谓“务实”,就是坚持在涉及国家安全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不动摇、不退却,坚持“有所予必有所取”,尊重其他国家的合法权益,包括支持其他国家为免遭核打击所采取的必要防御措施,同时也要更加鲜明地提出自身的利益诉求,将“中国能够接受何种条件”等信息明确地传达出去,如“一旦有核国家对中国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将保留采取必要手段消除威胁的一切权利”等。而所谓“灵活”,就是对一些短期内过于理想化、在国际上一时难以形成共识的议题(如“哪些国家‘合法’拥有核武器”),予以有条件的搁置、妥协或利益交换。如印度反导问题,目前的状态是美国、俄罗斯两个有尖锐矛盾的国家对印态度“不谋而合”,而中国却有“多面碰壁”之感,应该说这不仅仅是战略目标和国家实力的碰撞,也有外交上灵活性不够、在宣示立场的同时缺乏实质性应对举措等问题,值得中国政府反思。
三是军力建设和运用上须更富多样性。经过10余年的发展,更新后的中国核武库已经大大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但无论是对印度还是对日本,仍然缺乏足够的常规力量投送手段,这就使得核武库的威慑作用很大程度被“浪费”,甚至被认为“虚张声势”,因为不管是中印边界划分问题还是钓鱼岛争端,如果确实发展到需要武力才能解决的阶段,所依靠的仍然是常规军力,确切地说是以有效核武器作为威慑和后盾的常规力量。另一方面,借鉴美国构建反导系统的做法,可进一步提升与巴基斯坦的军事合作水平,尤其是技术含量,条件成熟时可协助其构建针对重要设施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利用自身在资金、技术和信息上的优势,帮助巴基斯坦提升其防御核攻击的能力。长远来看,还可以考虑在巴基斯坦设立军事设施,并顺势将导弹防御系统的覆盖范围延伸过去,即使只是一种心理上的,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让印度有所顾忌。
四是加大对高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与一般的武器系统不同,导弹防御的关键技术几乎覆盖了所有高科技领域,如高速计算、微电子、航空航天工程、远程测量跟踪、网络、通信、传感、模式识别技术,特别是高效高能量激光技术、新材料、新制造技术等,以及这些科技应用领域背后提供强大支持的基础科学研究,它们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也是惊人的。只要不像前苏联那样出现根本性的政策导向失误,这类大型科研应用项目对国家经济水平的改善尤其是产业结构的优化都具有积极意义。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对其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就功不可没。自20世纪90年代对全球经济发展发挥巨大推动作用的英特网也是源自美军方当年为应对苏联威胁而研发的“阿帕网”。印度战略攻防力量的发展,已对中国的国防高科技事业发出了挑战,但压力的背后也蕴含着机遇,如能以此为契机带动、引导中国国内的高新技术加大投入,加快研发和推广应用,将为中国经济加速升级换代,和提升竞争力提供难得的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注释:
①苗鹤青:《南亚版NMD即将启动》,《国际展望》2006年第17期。
②田永忠:《印为军事大国“狂”》,《环球军事》2012年6月(下)。
③[美]克斯利托弗·格里芬:《鹰与象的联盟——美印军事合作与展望》,《国际展望》2006年第23期。
④印度国防部官员在2004年曾对外宣称,将在未来七年的后五年中向三军提供300-400枚裂变和热核武器。参见《兵器知识》2011年11(A)期,《要升天的印度核魔》一文。
⑤苗鹤青:《南亚版NMD即将启动》,《国际展望》2006年第17期。
标签:军事论文; 弹道导弹论文; 反导系统论文; 中国导弹论文; 中国巴基斯坦论文; 武器论文; 中国军情论文; 中印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