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校办产业的政策是不能动摇的_市场经济论文

发展校办产业的政策是不能动摇的_市场经济论文

发展校办产业的方针不能动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针论文,校办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校办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并且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一方面,校办产业具有直接的育人作用,加强了对学生的生产劳动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间接的育人作用,通过筹措教育费用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正如陶西平同志所说:“实践证明,校办产业既是经济改革的产物,也是教育改革的产物,更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结果。校办产业的发展,继承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又闪烁着改革开放的光辉。实践证明,校办产业有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利于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各项改革,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它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但是,最近一个时期又出现了一些对校办产业的非议:有人认为,校长应该姓“教”,而不应该姓“钱”,发展校办产业分散了校长的精力;也有人认为,对校办产业实行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造成了国家税源的流失,因而主张取消这些优惠政策……这些议论,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校办产业工作者的决心和信心,造成了某些地区校办产业的滑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应该对校办产业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政策?笔者试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以供决策者参考。

一、必须把发展校办产业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方针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仍然必须坚持大力发展校办产业的方针。这是由以下基本因素决定的:

1.大力发展校办产业是筹措教育经费的需要

我们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我们要实现“到下世纪中叶,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宏伟经济建设目标,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要发展教育,就必须增加教育投资。然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所能投入教育的资源十分有限。因此,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经费紧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必须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方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其中明确指出,校办产业收入是教育经费的一个重要来源。

2.大力发展校办产业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纲要》的一个基本精神。为此,《纲要》强调:“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发展校办产业或开展勤工俭学是对学生进行生产劳动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许多劳动技术教育基地都是与校办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此外,在发展校办产业的过程中,学校直接参与生产和经营,直接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而加强了学校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联系。这样有利于学校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教育的需求,使学校更好地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因此,大力发展校办产业也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

3.大力发展校办产业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

《纲要》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贯彻积极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建立职业技术教育的实习场所。校办企业能够为职业技术提供实习场所,是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历史上,黄炎培先生所开创的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就是与学校办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建国以后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展,也多数采取了勤工俭学的形式;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校办企业同时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实习场所。把兴建职业技术教育的实习场所与发展校办产业结合在一起,既解决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实习场所问题,又可以用校办产业的收入补充职业技术教育经费。这种一举两得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必须坚持对校办产业实行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

把发展校办产业作为一项长期的方针,就必须坚持对校办产业实行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这是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国家给予校办产业的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越来越成为校办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与传统的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具有许多新的特征,其中,与企业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市场经济是价值经济。市场经济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以最小的投入求取最大的产出,是市场经济的“铁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或经营的直接目的是获取利润。换句话说,获取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2)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必然结果。由于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力图使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企业必须增加积累,不断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否则,企业就不能维持生存,当然更谈不上发展。也就是说,竞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在压力。

(3)市场经济是平等经济。等价交换、平等竞争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是面向市场的市场竞争的主体。离开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平等地位,就不可能开展有效的竞争,就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要使企业在竞争中具有平等的地位,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税收制度和价格体系。

由于市场经济具有上述特征,所以,建立合理的税收制度、公平税赋就成为培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如果税赋过重,企业无利可图,它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如果税赋过重,企业无法进行自身的积累,无力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它也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如果税赋不均,就会造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的不平等,从而无法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校办企业既然是企业,必然具有与其他企业同样的特征,与其他企业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它肩负着用自己的收入补充教育经费的重任,它具有对学生进行生产劳动教育的功能。假如校办企业不为教育部门补充教育经费,那么,要使教育发展达到同样的规模、速度和质量,国家必须从来自税收的财政收入中划拨更多的教育经费。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办企业所补充的教育经费与上缴给国家的税金的性质完全相同,区别仅仅在于形式:前者是把一部分收入直接投入教育,后者是把一部分收入先上缴国家财政部门,然后再由财政部门投入教育。正因为如此,《纲要》明确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由此我们看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把校办产业的减免税部分视为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同时这也意味着校办产业所补充的教育经费实际上等同于上缴给国家的税金。

有人认为,给予校办企业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造成了企业之间竞争地位的不平等,使非校办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主张取消对校办企业的优惠政策。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至少应该说是一种误解。从实际情况来看,1993年全国校办产业利税总额为98.68亿元,其中,上缴国家税金16.79亿元,占17.0%;补充教育经费43.99亿元,占44.6%;两项相加,相当于利税总额61.6%。如果承认校办企业补充的教育经费相当于上缴给国家的税金的话,那么就应该承认目前校办企业的税赋不是比其他企业轻,而是比其他企业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取消了国家给予校办企业的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那么,校办企业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三、必须坚持改革和完善校办产业管理体制

把发展校办产业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方针,必须改革和完善校办产业管理体制。针对当前实际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和完善校办产业管理体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校办产业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服务职能

作为校办产业的管理部门,应该转变观念,摆脱那种包办代替、行政命令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强化监督和服务。要依据国家有关的政策和法规对校办企业进行监督,防止违反政策或法规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发生。对于打着校办产业旗号偷税漏税的“假校办”,要坚决予以取缔。“假校办”虽然是极个别的现象,但却败坏了校办企业的声誉,严重干扰了国家的税收管理。校办产业管理部门一定要克服本位主义倾向,协助工商、税务部门坚决查处、依法取缔“假校办”,决不能心慈手软,更不能姑息养奸。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出了几个“假校办”,就否定校办产业的积极作用,从而试图取消对校办产业的优惠政策。其实,“假校办”并不是由于国家给予校办产业的优惠政策所造成的。在非校办产业部门,不是也存在着偷税漏税的现象吗?校办产业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显著的,绝大多数校办企业是遵纪守法的,我们怎么能因为出现了几个“假校办”就因噎废食呢?

校办产业管理部门在强化监督职能的同时,还要坚持为校办企业服务的方向,想方设法为校办企业排忧解难。在资金、信息、供销渠道、技术、人才等各方面为校办企业提供服务,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育人效益。

2.强化校办产业的直接育人功能

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教育经费紧缺的矛盾比较突出,校办产业筹措教育经费的功能得到了强化。相对来说,其直接的育人功能,即对学生进行生产劳动教育的功能有所削弱。

对学生进行生产劳动教育是校办产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教育经费紧缺的矛盾必将得到缓解,但是,对学生进行生产劳动教育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校办产业继续向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筹措教育经费的间接育人功能会逐渐削弱,而对学生进行生产劳动教育的直接育人功能却必然得到加强,这可能是历史的必然。因此,校办产业管理部门以及每一个校办企业都应该提高认识,重视对学生进行生产劳动教育,强化校办产业的直接育人功能。怎样才能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采用什么方式才能使学生的劳动观念得到加强,组织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才能更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3.转变校办企业经营机制

转变校办企业经营机制,使校办企业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经济实体,同时把校长从繁重的创收事物中解脱出来,这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关于校长究竟应该姓“钱”还是应该姓“教”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之所以产生这种争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校长在抓创收方面花费了大量精力,以致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其实,产生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发展校办产业本身,而在于:(1)教育经费相当紧缺,致使校长不得不天天“愁钱”;(2)校办企业经营机制不完善,或者校长的管理方法不当,使校长陷于校办企业的具体事物而不能自拔。但是,如果因为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就认为校长抓校办企业是不务正业,甚至认为应该取消校办企业,同样也是因噎废食之举。

毫无疑问,管理教育教学工作是校长的主要任务。但是,如果承认校办产业具有对学生进行生产劳动教育的直接育人功能,其必然的逻辑是承认校办产业是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校长抓校办产业,同样也是务“正业”。更何况,在教育经费不足的实际情况下,即使是纯粹姓“教”的校长,也难为无米之炊。

但是,强调发展校办企业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校长就应该用主要精力去抓校办产业而可以忽略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在于转变校办企业经营机制,把校长从繁重的管理校办企业的事物工作中解脱出来。例如,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校长与校办企业的厂长或经理签定承包合同,包死校办企业补充学校经费的基数,其余的事放手让校办企业的厂长或经理去做。还可以试行股份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由校长兼任董事长,只管大政方针一类的事。此外,还可以创办区(县)或市一级校办产业公司的直属企业,办学的办学,办厂的办厂,共同目标为教育。这些都是把校长从繁重的创收事物中解脱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们深信,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针,只要我们不断地总结新的经验,校办产业必将呈现出更加健康的、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必将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标签:;  ;  ;  ;  ;  

发展校办产业的政策是不能动摇的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