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激进式发展的困惑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激进论文,对策论文,困惑论文,中国高等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采取了大规模扩招的方式,培养出大量人才,大城市人才供大于求,大量人才由大城市流到中小城镇及农村,流到任何需要人才的地方。这种发展策略有点“城市包围农村”的味道,也许不很贴切,但姑且称之。剖析这一战略走向,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高等教育人才基本被大城市吸收;第二阶段城市人才供过于求,城市大学生失业率高但中小城镇人才缺乏;第三阶段大城市就业压力大,大学生开始向中小城镇流动;第四阶段大学生总体供求平衡,各个地区都能够获得所需的人才,人才自由流动。这种战略概括而言具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激进式,即在短时期内大力推行扩招,高强度就业压力使得人才回流;第二种则是渐进式,即实行有节奏有规律的扩招,为人才回流留下充分的时间。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了这种战略,现实情况却是我们在激进式“城市包围农村”的路子上徘徊。这种战略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比较落后,民众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而社会对人才需求很大的情况下做出的。它极大的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了大众化的目标。由此可见,这也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潮流之举。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这一战略会带来负面效应,即“失业陷阱”。
一、“城市包围农村”战略的困境
这一战略以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为标志,如表所示:
全国高等教育招生与毕业生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前四项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后一项引自钟岩《关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由此可见,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招生规模几乎达到了1998年的五倍。相对应大学生也由供不应求时代转向了表面上的供过于求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凸现,直接表现为待业人数直线上升,2001年待业人数34万,到了2005年达到了79万,2006年待业人数竟然达到了124万之多。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包围农村”的第二、第三阶段交叉时期,一方面城市大学生已严重供大于求,城市大学生失业率居高不下,而中小城镇人才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小部分大学生迫于就业的压力开始走向中小城镇就业,但是这部分大学生很大比例是家里有关系有门路的人,他们回去可以找到条件非常优越的工作,由此看来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流动。这个交叉时期是个非常关键也是个非常敏感的时期,这一时期大城市学生失业严重与中小城镇大学生回流滞后性并存,社会一方面要承受巨大的成本,包括人才浪费与失业救济等成本;另一方面大量的失业人员无事可干,游手好闲,而且有些人把自己的失业问题归于社会责任,对社会不满,这又对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已责无旁贷。理论上讲,大城市毕业生供过于求,而中小城镇供不应求,最终会导致大学生由大城市向中小城镇的流动,长期来看这是完全能够实现的,但我们无法预期。正如凯恩斯所说,“长期我们都不存在了”。实践来看,实现大学生由城市到中心城镇的流动绝非易事,制约这种流动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的定势。长期以来,人们都怀着“读大学出人头地”的理想与愿望,父母及亲朋好友都对大学生寄予了厚望。倘若大学毕业还要回到小城镇,在很多大学生眼里这是辜负了父老乡亲、亲朋好友的期望,也是毁掉了自己的理想,心里抵触情绪特别严重。而且思维的惯性会起到长期的影响,在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
(2)高额的个人高等教育成本。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人成本也在不断增加。2005年山东经济学院大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年平均消费支出为13577.5元,大学四年总体消费54310元。如此之高的个人成本,对低收入阶层来说,供应孩子读大学需要“砸锅卖铁”。一般而言,高成本要对应高收益,这就使得他们走上了寻求高收益之路。反应在工作地点选择上,首选大城市大城市的期望收入高,还可以享受更多的公共资源,而且大家普遍认为大城市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带来更好的发展空间。
(3)人才流动的“棘轮效用”。“棘轮效用”主要是指流动的单方向性。人才流动的“棘轮效用”指人才由小城市流到大城市是相对容易的事情,但是由大城市流向小城市却要遭受很大的阻力,主要原因在于大城市对于小城市的优势大、环境好、机会多等。同时,一部分学生留在大城市,其他同学的“攀比心理”也会起到很大作用,这种思想也会阻碍人才的流动。
马克思认为,“从商品到货币是个惊险的跳跃”。对我们的大学生就业来说,从大城市到中小城镇及农村也是个惊险的跳跃。当前情况下,很多因素制约着这一跳跃。由此可见,要实现人才的流动维持人才城镇乡村的供需平衡并非易事。而且当前策略下潜藏着很多问题,要想顺利的实现“跳跃”必须分析出潜在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二、困境背后深藏的问题
在实行“城市包围农村”战略过程中,我们只注意了招生规模的增大,忽视了一些其他问题,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概括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就社会角度来看:
(1)人才浪费严重。大学生失业率越高意味着人才浪费越严重。在大学盲目扩招的浪潮下,许多学校患上了“热门专业近视症”,不问人才的供求状况,认为热门就有市场。结果导致这部分人才供大于求,加剧了失业。长期以来,我们的人才培养缺乏合理的宏观调控机制,教育结构存在很大问题。就当前教育状况来看,倘若整个社会需要100万个研发人才,因研发工作待遇高、福利好,大家都想成为研发人员,可能会培养500万个研发人才。由此,会有400万个研发人员失业或者从事非研发工作,由于高级人才的资产专用化程度很高,这样的培养成本几乎变成了沉默成本,是个极大的浪费。
(2)职业搜寻增大了整个社会的成本。经济学在对失业问题的解释中有一个非常有效的理论——职业搜寻理论,它以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为出发点分析了失业问题。这一理论认为人们寻找工作的时间与收益和成本都成比例;而且边际收益递减,边际成本递增,当劳动者搜寻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就实现了劳动者的最优搜寻时间。众多的大学生正在做着职业搜寻的事情,尽管期望收益与社会实际提供的报酬相差甚远,但是他们坚信职业搜寻会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加剧了大学生失业问题,带来了直接、间接,或明或暗的成本。同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频繁的跳槽,导致人才频繁流动给企业与社会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就学校角度来看:
(1)学校定位趋同化。不同层次的学校对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而我国高等教育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众多高校偏离了应有的方向,走向了趋同化的道路。在办学目标上,把学校定位于教学科研型大学,拼命地扩地盘、增学生,“学院改大学”、“单科型向多科型发展”成为一股“强流”。在办学层次上,追求“高层次”,专科院校要升本科,上了本科上硕士,有了硕点申博点。在人才培养上,整齐划一,各个学校都要培养研究型人才。甚至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偏离自己的本质,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追求所谓的学术,导致培养的学生“不伦不类”,“文也不行,武也不能”。
(2)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近年大学扩招,学生数量直线上升,人才培养质量却在下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毕业生素质之间的落差不断增大。高校把精力放在“求大求全”上,忽视了真正的主人——学生。以前大学里基本都是小班授课,现在一堂课几百人,难以保证听课质量;学校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应该开设的课程没有开设,无需开设的却要逼着学,学生对课程选择缺乏自主性;中小学的“填鸭式”教育在大学里依然随处可见,没有良好制度约束下的授课老师只认金钱不认人;空头理论讲的“龙飞凤舞”,实践能力“一窍不通”,实践教学成为一种虚设。一些学生在大学里迷失了方向,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找不到人生的航向标;部分学生自控力和自主力差,把大学视作玩的“天堂”,逃课、荒废学业不是个别;众多学生“眼高手低”,怀揣“天之骄子”的梦,理论学不好,实践经验一片空白。
(3)高等职业教育是被遗忘的角落。目前,在大学生总体就业难的情况下,职业学校的学生却供不应求,以致出现了企业招聘一个管理人员来了100多人应聘,招聘十个高级技工却一个也招不到的现象。这充分暴露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处在社会的边缘,是被社会遗忘的角落。人们宁愿去读普通院校的专科,也不愿意读职业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很多是从中专改制过来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人才培养经费相对不足,管理也欠缺,培养人才的模式严重滞后,以致培养的人才难以达到预期的标准,出现了社会对高级技工大量需求,而高职院校却培养不出企业满意的高级技工的现象。
(4)辅助教育体系处于无序状态。长期以来,我国采取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考招生,函授学习等一系列手段,提高公民的素质。但是这些教育多流于形式,作用令人汗颜,学生读书是为了混学历,学校是为了赚钱,学生很难学到真正的知识,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双重浪费。同时还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同时,培训体系不健全,商业培训居多,逐利成为唯一目的;另一方面培训管理缺乏制度性,培训市场显得混乱,培训要价高,质量却得不到保证。
三、走出“困境”的对策建议
当前情况下,必须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放慢激进式战略的步伐,给人才流动留下必要的时间。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循序渐进,实行有节奏的扩招;调整结构,实现总体及结构供需平衡;注重质量,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把城市与农村结合起来,注重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摒弃“唯高学历是从”的思想,既注重正规高等教育又充分利用短期培训效应,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之契机解决大学生人才培养运用问题。目前,国家已经重视扩招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开始放慢扩招的步伐,在短期战略上有所调整。在具体工作中,应该把握以下指导思想:按需供应、人尽其才;充分流动、优势互补;适度储备、目标长远。所谓按需供应、人尽其才就是必须按照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数量、各种人才的结构及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培养大学生,使整个社会形成一个人才供需大体平衡的局面,使每个人的所学所能都得到比较好的发挥,避免人才资产专用性导致的无形浪费。充分流动、优势互补,有流动才有活力,流动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人才的能量。适度储备、目标长远,人才的培养具有滞后性,因此必须做好整个社会的人才培养及储备工作,目标放长远,把当前人才需求与未来人才需求结合起来。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运用改革的方向及对策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推进普通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避免无序扩招;严格控制专业设置的审批,加强教学评估与监督,对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督促与帮助高校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自我纠错与自我调整与完善,各高校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推进改革加强管理;注重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教育;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补助支持,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基本的读书保障;健全教学评改机制,把评课的权力交给学生,把整改的力度落到实处;邀请专家、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参与学校课程的设计,使得课程真正能起到培养学生素质的作用;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就业技能,最终着力于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具备高智商(IQ)、高情商(EQ)和高灵商[4](SQ)的高素质人才。
2.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李开复博士在《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中提到,中国的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职业专科学校之间的比例保持在1:20:40左右较好。目前,中国很多高校“求大求全”,把自己长远定位于教学科研全能型学校,造成了高校定位趋同化,埋没自身特色的问题,使自身优势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我国人才培养结构的矛盾,已到了不能忽视、不敢忽视的程度。为此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同时注意规范高等职业教育。首先,国家要对高等职业院校给与政策及资金支持,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其次,可以充分利用民间资本,鼓励民办学校加大职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前提是必须对民办学校加强监督与指导,使他们能够培养出符合标准的人才。第三,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规范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使其着力培养高级技工人才。
3.完善辅助教育体系
国家要下大力气规范成人教育,切实把成人教育质量作为办学的第一宗旨。为此,加大对成人办学的评估与监督工作,改目前的“宽进宽出”为“宽进严出”,把学习知识提到比拿学历更高的地位。学校要摆正思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规范学校管理、充实师资力量,摒弃把成人教育看成创收的做法,要把成人教育作为一项伟大的事业来完成。职业培训体系在我们国家应该被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充分释放培训体系的能量。为此,首先要规范培训市场。加强对培训的督导工作,可以借助中介组织的作用,完善约束机制。其次国家要创办一些免费培训项目,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不断提高民族意识与民族素质,比如循环经济推广工作的教育培训。第三,加强对农民知识培训的力度,培养“新农民”,造就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新形象。
4.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实现大学生就业的根本保证。但是在社会信息不对称,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合格的人才也未必找到合适的“婆家”,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努力完善就业市场机制。首先从规章制度上明确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职责等,协调他们的关系,使得人才的招聘运用走上规范的道路,避免企业及学生的后顾之忧。其次加强就业平台建设。多组织就业招聘会,加强信息的互通。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网络便捷、迅速而且成本低的特点,促进人才交流。第三加强就业培训体系,为大学生由学生到员工的转变提供良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