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社会资本的文化解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文,我国论文,社会论文,文化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91.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5)03-0063-05
一.我国企业社会资本的文化解构
企业社会资本(Corporate social capital)是指那些能够被企业所控制的,有利于企 业实现其目标和实现目标活动的,嵌入于企业网络结构中显在的和潜在的资源集合(周 小虎、陈传明,2004)。换句话说,企业社会资本就是企业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 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提出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就是强调企业不是孤立的行动个 体,而是与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发生种种联系的企业网络上的环节。现代企业的发展不 仅是人、财、物、技术、信息的选择和组合的结果,更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 本的运动过程。经济资本存在企业的银行账户中,人力资本体现在企业人员的头脑中, 而社会资本则镶嵌在企业的关系结构中。
对社会资本的定义不同,社会资本包含的内容也不同。然而,正如舒勒(Tom Schuller )和巴伦(Stephen Baron)等人所指出的:“纵观不同的社会资本文献,信任和网络被认 为是社会资本的两个关键内容”。普特南(1989)将社会资本建立于公民精神之上,并指 出社会资本的组织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等;我国一些学者认为社会资本来源 于规则、规范、社会信念与网络(谢舜、肖冬平,2004)。美籍日本学者(Fukuyama)在他 著名的但富有争议的“信任”(TRUST)一书中发现:信任程度直接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 。而决定信任程度的社会资本则与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人力资本可以 通过教育培训得到发展,而社会资本的形成往往受到民族文化,历史遗产,风俗习惯, 宗教传统和区域因素的影响。有些民族环境下的企业内部具有很高的信任程度,形成巨 大的社会资本,而有些民族由于历史文化及政治因素等原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低 下,社会资本的力量十分单薄。
与企业社会网络联系在一起的是企业规范,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规范,它们也是企业 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奥斯特罗姆等人从广义的意义上定义了规范(rule),规范就 是具体规定什么样的行动(或结果)是需要的和被禁止的,或者被允许的和被授权制裁的 (如果规则不被遵守的时候)(Crawford and Ostrom,1995;E.Ostrom,Gardner,and
Walker,1994)。奥斯特罗姆认为,规范就是人类致力于建立秩序和增加社会结果的可预 测性的努力的结果;规范能够被用来增加许多个体的福利,或者当集体选择过程受到某 一已经建立的子群体的控制时,被该群体用来为自己群体增加超过其他群体的更多的利 益;格鲁塔特(Grootaert,1998)甚至将“正式化的制度结构,例如政府、政体、法律规 则、司法系统、公民和政治自由”作为社会资本的最主要包含的内容。
可见,上述关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结论:不同企业社会资本的强 弱直接受其文化的影响,其中主导因素有三个,即诚信、规范和网络。一个企业的诚信 水平和规范化水平决定了该企业社会关系网络水平,进而决定了其社会资本量的大小。 企业社会资本构成模式可用示意图表示(图1)。以下分别探讨三个要素。
企业诚信水平 指企业对顾客、对员工、对同行以及对社会履行契约的程度。它反映 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对契约、规则和法律的忠诚和信誉,也是企业间建立信任、实现交往 的基础。一个企业诚信水平越高,其履行契约的意识和能力越强,其市场信誉越好,社 会关系网络越大,其社会资本量越高,经营效率和效益就越高。可以说,企业诚信水平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企业成功的保证。
制约我国企业诚信水平的文化因素有:
1.相对封闭的特殊诚信。中国传统的小农意识以及家族文化使得企业将人与人之间的 信任建立在血缘、家族、出身以及地域之上,即以自我为中心划圆,对圈子之内的人实 行诚信原则,而对圈子以外的人则实行非诚信原则。即使圈子以内也有明显的层次性和 等级性,如图2。这种狭隘的诚信传统被一些人类学家称之为“特殊诚信”。这也是为 什么“家族企业”在中国广为流行的原因。
值得强调的是,图2中各个网络边界用虚线表示中国传统信任结构的弹性、扩展性和相 对封闭性。中国人的“信任格局”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网络,各网络的分布也从来就不 是静止的。所谓的“中国将信任家族以外的人看作是一种不可允许的错误,中国人所信 任的只是自己的家庭成员,对外人则是极度地不信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是西方学 者对中国传统信任文化的一种误解而已;中国文化是家庭文化的典范,但中国社会本质 上是“关系本位”或者说“伦理本位”的社会,而不是西方学者认为的“血缘本位”( 孙建华,2003)。
特殊诚信文化在商品不发达时代,有助于通过“哥儿们义气”或血缘关系增强企业凝 聚力,但市场经济的“公开、平等”原则要求一种与之相配的“普遍信任”的文化环境 。因此,建立于社会公信之外的特殊诚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尤其影响到公 司治理结构、优秀人才选拔与使用,企业团队精神等。此外,中国传统的臣民文化孕育 了一种在血缘群体内“忠、孝、仁、义”的伦理观念,将人们的诚信视野局限于小团体 范围内,即单纯忠诚于企业或团体,而很少意识到对社会公共领域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 ,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商业交往中出现假冒伪劣、诚信缺失现象的缘故。
2.排除商业功利关系的伦理诚信。中国诚信文化主要是一种道德规则,着眼于人与人 之间的伦理关系,并排除了商业上的功利关系。而西方诚信文化则主要是一种商品交易 规则,所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契约精神,是人们在商业活动中对自身承诺的履行 和对责任的承担,以及对自身信誉的珍惜和维护。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将诚信置于伦理 范畴,上升到强调能人治国,崇尚个人魅力,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而轻视制度法制建 设。中国诚信追求的是“报效国家”、“忠于企业”甚至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伦理智 慧,而商业社会所追求的是以契约和法制为基础的理性精神。所以适应当前的商业社会 ,中国传统诚信必须超越单一的、维护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的功能,在公平的基础上 建立起一种对利益相互承诺的关系。
企业规范化水平
企业规范是指规定或制约企业成员行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企业行为规范是企业 为自己规定的活动原则、办事规则、言行标准和其他行为的约束条件。企业规范化水平 指企业各种规范的完善性和履行规范的有效性。良好的企业规范可以使各个层面的员工 都有机会去参与到企业流程甚至管理模式的设计当中,去寻求企业规范与个人自我之间 的平衡,从而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
企业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目标借助一定规范而组织起来的经济实体。规范是组成和维系 企业发展的措施、手段和标准,用来建立和协调企业内外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企业内部 控股关系、代理关系、雇佣关系等,以及企业外部关系,包括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企 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所在社区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说企业本身就是各种关系网络的 集合体。企业网络之间的连接靠的是各种明文规定的或约定俗成的规范。规范通常以契 约的形式来体现,如企业合作协议、劳工合同、财务制度、借贷关系等。因而,企业及 其成员的规范意识和履行规范的愿望与能力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行的保证。规范越明确, 越具体完善,其运行就越有保证,运行效果才能更好。
制约我国企业规范化水平的文化因素有:
1.淡漠的规范意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通常使一些企业把企业规范建立在“血缘” ,“地域”,“出身”和“哥们儿”的文化意识之上;解放之后中国国内多年的政治运 动,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又成为人与人之间在组织中建立社会关系网络的一个重要准则 ;改革开放之后,人们传统的建立于臣民文化之上的价值观受到冲击,自我解放、利益 诉求和社会参与等现代公民自主意识的增强与相对滞后的制度、法律以及道德等社会规 范建设之间的鸿沟也是构成“规范意识淡漠”的重要原因。契约观念不强、规范意识的 淡漠对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公司战略决策的制定,管理 风格以及员工晋升提拔等起到十分消极的作用。
2.“辩证”的规范意识。儒家文化的“中庸”思维方式也是影响企业规范化水平的重 要因素。中庸之道本身并无不妥之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偏,恰到好处,若 任何一种超过度量,就是列宁讲的,真理前进一步就是谬误。但如果把这种思维方式用 在企业规范上,就可能出现“弹性规则”:任何规则都是人定的,因而都是可变的。企 业间的三角债、招标过程中的“暗箱操作”,甚至司法领域“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等 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结果。
企业社会关系网络
网络的概念是卡斯特斯(Manuel Castells)首先提出的,在他的三部曲《信息社会》的 “网络社会的兴起”中第一次将网络定义为一套相互联系的节点。网络就是“开放的结 构,能够毫无限制地扩大,将新的网点联系成一个整体,只要他们共享交流的代码(如 ,价值观或者行为目标)”(Castells,1996)。作为社会资本的社会网络,布迪厄认为, “社会资本就是实际和虚拟资源的总和,个人或者群体通过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了的相 互熟悉和认可关系的优势而逐渐增加这种资源”(1980);科尔曼在他的社会资本定义中 也强调了社会网络、社会结构的重要性。因此,在上述情况下,社会网络指的就是镶嵌 于社会结构之中的人与人、团体与团体等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复杂网络;帕特南在他的社 会资本概念中也强调这种网络,但他称之为公民参与网络(networks of civic
engagement):“任何社会,现代的或传统的,专制的或民主的,封建主义的或资本主 义的,都是由一系列人际沟通和交换网络构成的。”他认为,正是公民传统中的公民参 与网络这一社会资本的基本组成部分促进了社会信任(social trust)和互惠规范(norms of reciprocity)的产生。他把这种网络的重要性做了如下归纳:公民参与网络增加了 人们在任何单独交易中进行欺骗的潜在成本;公民参与网络培育了强大的互惠规范;公 民参与网络促进了交往,促进了有关个人品行的信息流通;公民参与网络体现的是以往 合作的成功,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模板,未来的合作在此之上进行。
中国社会关系网络伴随中国信任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即传统的人际关系网络总是以自 我为中心,由“亲”而“疏”向外扩散,形成的一种“差序格局”(费孝通,1985),但 这种关系网络不是全封闭的,而是非常灵活的、可变的。虽然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是 先天赋予和无法改变的,但是在后天的生活中,人们仍能通过多种方式如认干儿子、拜 把子、套近乎、做人情等(杨宜音,1999;郭于华,1994;乔健,1982;yang,1994), 将这种先天注定的血缘关系进一步泛化、扩展和延伸到与没有血缘联系的其他人的交往 关系之中。尤其近年来我国社会关系网络随着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观的转变而呈现出各 种不同的基于“关系本位”的网络形式,诸如“利益驱动型网络”、“政治制约性网络 ”、“风险分担型网络”等等。
中国企业关系网络尽管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是在我国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因而具 有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其中最典型的是网络联系的情感性,对华人家族企业网络的研 究证明,除具有一般企业网络的基本特征,诸如网络成员企业独立、平等;企业之间相 互依存、优势互补;网络组织的开放性;抗风险性以及非正式组织特征外(胡军、钟永 平,2003),华人家族企业网络展现出其特有的浓厚传统家族文化色彩,则是其他国家 和地区的企业网络所没有的。郑伯、任金刚等(1998)认为,华人家族企业网络属于“社 会情感网络”,其特征是“讲求彼此间的情感与感受”。企业网络的情感性特征有助于 强化企业间的联系,减少交易过程中的繁杂程序,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但这种特征与中 国传统的“规范”习俗相结合,淡漠的规范意识和辩证的规范心理就可能使本来严肃、 严格的诸如契约、制度,甚至法律等规范被基于亲情、友情和利益关系所取代。
中国企业网络的上述特征有其本身的优势,好的企业联合可以通过一个电话或双方代 表的口头承诺来完成整个交易过程。然而,这种交易在现代市场体系下会受到各种各样 的制约,诸如交易主体的利益驱动、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使得“关 系交易”面临的风险远远大于其节约的成本。因此,中国传统企业网络必须进行现代性 转换,尤其需要向公民参与型企业网络过渡,即建构基于企业公民行为基础的企业网络 。
二.我国企业社会资本的提升策略
上述对我国企业社会资本的文化解构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制约我国企业社会资 本的主导因素是企业传统诚信和规范文化,两者既是我国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源泉,同 时也制约着企业关系网络的生存和发展。因而提升我国企业社会资本国际化水平,就必 须对我国传统诚信和规范文化进行现代性转化:由相对封闭的特殊诚信向开放式普遍诚 信的转变;由随意型规范文化向严格型规范文化转变;由单纯情感型企业网络向契约型 、制度型和公民参与型网络转变。
1.明晰产权制度,超越产权观念。
一方面产权是信用的基础。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实现长期利益的稳 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只有在明晰的产权制度下,才能使企业成为真正承担市场风 险的独立活动主体,才能在竞争风险中加强企业员工和投资者的凝聚力和集体主义意识 ,才能使国有资产支配者负有资产责任,才能对失信或违规行为者确认责任并加以约束 与惩罚;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企业网络跨越企业边界的管理和协调功能。企业网络是 由竞争的环境变量界定,由行动者经自我利益的驱动形成的。竞争压力驱动人们从网络 中寻找资源和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网络运行所依赖的信任也由此发展起来。在市场经 济下,生产变得越来越服从于消费者的意愿。谁拥有产权有时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 是谁最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谁最有能力、并且能够以最快速度提供让消费者满意的产 品。指挥、协调的权利可以不依靠财产权产生。企业在竞争中拥有的优势既可以来自网 络之外,也可以来自其在网络中的地位。网络中的优势地位可以成为权力或权威的来源 ,网络中管理、协调的职能可以超越产权而存在。
2.强化权利和义务,营造企业公民文化
企业社会资本来源于基于公民参与的社会网络。而企业公民参与程度,或者说企业员 工的主人翁责任感首先来自于他们企业公民身份的确定以及他们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 企业公民身份包含三种权利:民事权利(civil rights),即与企业财产、个人自由和正 义联系在一起的个人权利;政治权利(political rights),主要是企业及其个人参与政 治的权利;以及社会权利(social rights),具体包括:①平等交往。在权威的科层组 织,企业网络具有三个特征:交往范围狭小、交往不对等性和交往的非自愿性。在公民 社会里,只有经过当事人商讨、权衡程序所形成的决断才具有合法性,一切有价值的理 念要想赢得公众,就要靠其无与伦比的竞争力,而不是靠任何与尊重公众的自主意志之 原则相违背的强制性的手段。②契约自由。无论企业内部沟通还是企业外部交往,人的 许多行为准则是受契约性关系制约的,契约包括法定契约与习俗契约、公证契约与隐含 契约、既成契约与增生契约等,各种契约都是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约束的统一。科层组 织强调强制性,网络组织依赖契约自由和自愿。③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充分尊重企业公 民的权利是现代社会最为明显的特征。臣民社会是义务本位的社会,强调人的忠诚和贡 献;公民社会是以人为本,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而做到这一点,需要落实企业及其 成员应有的各项权利,同时也通过各项规章制度要求企业及其成员具有自律意识、责任 意识。
3.改变传统竞争观念,树立互惠双赢理念
传统的竞争理念基于个体利益最大化,而现代企业网络是以企业之间的合作博弈为特 征的,是以合作来求竞争,以合作来争胜。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也是有条件的,是经济 行为人在一定认识能力和客观条件下,对有限的可能性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如果背信 弃义、敲竹杠能够获利并不受惩罚,而除此没有其它更合适的获利途径,人们就会选择 机会主义行为。在新经济下,通过构造企业之间因特殊契约来实现的企业网络,是伴随 着超分工组合这种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显著增加客户价值的方式进行的。通过客户驱动 和有效整合相关企业之间关系,能够大幅降低成本,赢得丰厚收益这一事实,使得领导 型企业拥有显著增加的履约资本,同时也增加了关系企业违约的机会成本,遏制了机会 主义动机。网络中的个别单位不是自我生存,而是依靠与其它单位相互连接而生存。对 方的发展是自身发展的前提,互补是企业网络的前提和基石。为产生效益而互惠、合作 是网络环境的要求,也是企业网络成员的理性选择。企业网络是一种追求合作利益的自 组织过程,这个系统中不存在命令者。作为其子系统的各个企业具有自主协调性。大家 基于对竞争压力的共同感受,对合作博弈双赢结果的憧憬,对任务、远景的深度理解, 通过信息网络和交易网络自行结合在一起。因此,机会主义倾向就大大弱化了。
4.建立虚拟企业、强化网络合作
作为企业外部网络的高级表现形式,虚拟企业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支撑、为及时抓住特 定的市场机遇而组建的一种本质为诸种企业核心能力的互补性联合的动态组织合作模式 。由于虚拟企业能使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仅将其集中于自身竞争能力强、附 加价值高的功能上,而将自身竞争能力弱、附加价值低的功能虚拟化,从而能实现企业 内部资源的最佳配置,加快企业创新,达到尽可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与传统企业模式相比,虚拟企业具有许多优势。首先,它的特性使得企业中以人为本 的管理思想更加突出。在虚拟企业中,由于网络技术的充分运用,分散的信息处理导致 组织决策权力下放,个人在信息处理方面重要性的提高要求组织管理民主化。同时,由 于虚拟企业的员工大都是知识型员工,一般具有特殊技能,其显著特征是蔑视权威、强 调自我实现、优越感强。所有这些都减少了组织中的官僚气氛,使虚拟企业更具民主开 放性。其次,虚拟企业治理结构是以“共同治理”为显著特征,不同的成员组织共同参 与到企业治理中来,结合其以往的治理经验互通长短,在“共同治理”下,使得虚拟企 业中更有可能产生平等和开放的新型企业文化。第三,由于虚拟企业内部的管理层级趋 向扁平化,传统的中层经理的监督和协调功能已被计算机网络所取代,人员间的沟通渠 道更为通畅简捷,这有助于企业内人与人之间平等友好气氛的形成,推动良好企业文化 的建立。
5.改革组织结构,强化内部网络
企业社会资本包括外部社会资本和内部社会资本。企业外部社会资本来自于企业外部 网络,如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等。而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则源于内部良好的沟通网络。就 我国目前企业而言,制约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客观因素主要是作为企业内部社会资本载 体的科层组织。首先,科层组织结构纵向信息传递的特征,使员工之间缺乏横向的信息 交流,阻碍了员工之间互信合作机制的建立。因此企业应将“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扁 平化,即减少组织层次,增加横向联结,扩大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强化员工之间 的互信合作;其次,科层组织所依靠的是行政权威的强制力,不利于员工自觉性和积极 性的发挥。而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靠的是任务、责任、目标和利益等内在驱动 因素,通过使员工获得内在报酬方式来达到激励效果。
企业网络的建立为企业社会资本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但企业网络能否在全球化背景下 良性运行和维护则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网络环境,即公民社会环境。二是网络参与者 ,即企业公民。因此,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建构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企业 社会资本形态进行改造,发挥传统企业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改变以往单纯把关系看作 是企业社会资本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而忽略企业网络中的规范、制度、信任、道德等内 容的观点,以及个人或组织利用权力来建造自己的社会资本的行为。另一方面要把企业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落到实处,把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与其相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统一起来 。既要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保证各种契约的良性运行,又要保护公民权利,同时 培养企业公民意识、企业公民精神,倡导企业公民对企业事务的参与意识,恢复企业公 民对社会对他人的信任,形成普遍化互惠惯例。
综上所述,实现我国企业传统社会资本的现代性转化的文化策略就是养成基于现代诚 信、现代规范和现代网络的企业公民行为,建立现代企业公民文化,从而接轨经济的全 球化。事实上,文化的转化并不神秘,中国50多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但依然 和谐相处.关键是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对“异文化”进行有效的识别、认同和理 解。对自身陈旧、落后的文化习俗进行更新和改造。当然,企业社会资本的现代性改造 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仅靠企业文化或企业行为策略远远不够,它必须在全社会形成 以公正、公平、诚信和法制大环境下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收稿日期:2005-03-03
标签:社会资本论文; 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公民权利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政治论文; 虚拟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