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多重选择问题的九种陷阱_奥斯维辛论文

历史多重选择问题的九种陷阱_奥斯维辛论文

历史选择题的九类陷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选择题论文,陷阱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添枝加叶。“添枝加叶”本是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添枝加叶”是指命题者在题干或选项中增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使观点趋于绝对化。

例1 《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这段描述说明

A.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

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

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

D.科技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物价相对低廉

解析 命题者在B项运用了“添枝加叶”的干扰方式。B项使用修饰、限制词——“消除了”,使观点趋于绝对化。依据题干中“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可知当时社会中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故B项错误。答案为A。

2.似是而非。“似是而非”原意是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识组成干扰选项,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例2 1940年纳粹德国在奥斯维辛建立了集监禁、劳役和屠杀为一体的集中营群。现在该遗址已被辟为纪念馆,目的是向人们警示

①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后果②麦卡锡主义造成的后果③犹太人和波兰人被无辜屠杀的灾难④恐怖主义造成的惨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考生如果不能正确区分法西斯主义和恐怖主义,而选D项的话,就误入了“似是而非”的陷阱。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建立属于法西斯主义,不是恐怖主义,故排除④。奥斯维辛集中营建立于二战期间,而麦卡锡主义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初,故排除②。答案为B。

3.答非所问。“答非所问”原意是回答的不是所问的问题。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命题者常常有意用一些说法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的选项设置陷阱,考生如果不对照题干仔细辨析,就会误选。

例3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解析 以上四个选项都涉及党和政府发展经济的史实。A项属于“三大改造”的内容,时间为1953-1956年,B项是1956年中共八大的内容,C项是1958年提出的,D项则是针对“左”倾错误而采取的纠正措施。A、B、C三项说法虽然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纯属“答非所问”,故不选。答案为D。

4.张冠李戴。“张冠李戴”原来是比喻弄错了对象或事实。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这类题目往往以相关的知识作干扰选项,考生如果记忆模糊,就会失误。

例4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这体现在

①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②北戴河会议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④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七届二中全会在新中国建立前召开,故排除①。建立人民公社不属于执政能力提高的表现,故排除②。答案为D。

5.鱼目混珠。“鱼目混珠”原是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这类试题通常以相近、相似、易混的知识作干扰选项,主要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

例5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许多共同问题,其中被称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的是

A.腐败蔓延 B.恐怖主义

C.政变迭起 D.民族矛盾

解析 部分考生会认为腐败、政变和民族矛盾都可以看作“21世纪的政治瘟疫”,这就误入了“鱼目混珠”的陷阱。其实,腐败、政变和民族矛盾由来已久,但恐怖主义自2001年“9·11事件”后,并未因为阿富汗等反恐战争而被消灭,反而有日益蔓延之势,成为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被称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答案为B。

6.舍本逐末。“舍本逐末”原来是指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这类试题以现象或假象否定本质和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东西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东西。

例6 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20世纪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

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解析 从表面看,A、B、C三项和题干都有联系,本身也正确,但都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D项才是其本质上的反映。答案为D。

7.主次颠倒。有些高考历史选择题将相关知识的主次关系颠倒来设置陷阱,考生要注意辨析。

例7 罗斯福说,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经济复兴 B.增加就业机会

C.国家干预经济 D.防止盲目竞争

解析 A、C、D三项都是实施该法的目的,B项是该法实施后的客观影响,部分考生易错选C项。其实此题考查的是工业复兴法实施的主观目的,而非客观影响。答案为A。

8.因果倒置。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线,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准确和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把握各种现象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8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解析 A、B、C三项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D项则是经济发展的表现,是题干的“果”,不是题干的“因”。答案为D。

9.以偏概全。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常以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来设置陷阱,考生应注意辨析。

标签:;  

历史多重选择问题的九种陷阱_奥斯维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