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醇啤酒的研制

低醇啤酒的研制

张淑芝, 贾丹丹, 王宇[1]2003年在《6°P低醇啤酒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本公司的小试设备进行了6°P 低醇啤酒的试制,重点介绍了低醇啤酒的控制和酿制方法。

涂俊铭, 邱昌恩, 陈少英, 邵锦震[2]2002年在《低醇啤酒的研制》文中提出采用跳跃式糖化法生产含低发酵性糖的麦汁 ,再用低醇啤酒酵母发酵 ,生产低醇啤酒。糖化工艺为 :采用1∶2.5的麦芽加水比 ,45℃保温30min,逐步升温至55℃ ,然后加沸水快速升温至72℃ ,最终麦芽加水比为1∶5.0 ,碘试反应完全后 ,逐步升温至82℃ ,保持5min,过滤。其他同普通麦汁糖化工艺。发酵工艺为 :发酵温度8℃ ,pH5.2~5.4 ,酵母接种量18×106~2.0×106 个/ml,发酵周期18天。中试结果表明 ,发酵度低于50 % ,酒精含量为普通啤酒的2/3 ,满足低醇啤酒的要求。低醇啤酒在风味上存在一定缺陷 ,有待完善。(庞晓)

孙海东[3]1997年在《低醇啤酒的研制》文中指出采用低温接触法,通过二氧化碳使酵母浮在麦芽汁中,酵母在低温下代谢缓慢,将很少的糖转化为酒精,同时使酵母的香味扩散到麦芽汁里而生产的低醇啤酒,其酒精含量一般在0.05%左右,但仍然保留着传统啤酒的色泽以及滋、气味。

孙海东[4]1997年在《低醇啤酒的研制》文中指出采用低温接触法,通入二氧化碳使酵母浮在麦芽汁中,将少量的糖转化为酒精。其酒精含量一般不足0.1%,同时使酵母的香味扩散到麦芽汁里,仍然保留着传统啤酒的色泽气味。

常宗明, 刘广丰[5]2004年在《低醇啤酒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般认为,低醇啤酒的酒精含量应控制在0.5~2.5%(V/V)。目前,低醇啤酒的制造方法主要分为限制发酵法和正常发酵后脱酒精的生产方法两大类。不同的生产方法各有特点,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已有设备,探索出合理的低醇啤酒糖化工艺,找到有效降低低醇啤酒酒精含量的工艺措施,使成品啤酒的酒精含量控制在1.8%(V/V)以下。首先在实验室条件下,以麦汁最终发酵度为指

康慧, 张华峰[6]2003年在《我国保健啤酒的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我国保健啤酒的研发现状,着重介绍了保健啤酒 的生产工艺。展望了我国保健啤酒的前景,提出了入世后 的发展对策。

宋玉书, 单正宝[7]2003年在《6°P 低醇啤酒的研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和一些特定消费群体如司机、女士及酒量低者的需求,低醇啤酒的开发成为一种新的趋势。1 工艺设计国标 GB4927-2001规定酒精度为0.6%~2.5%(V/V)的啤酒为低醇啤酒。生产低醇啤酒在技术上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要将酒精度降下来,

邱保方[8]2004年在《低醇啤酒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低醇啤酒是一种酒精度只有0.5-2.0%(m/m),具有一定保健功能啤酒饮料,其风味、外观与普通啤酒基本相似。本文对低醇啤酒酿造中使用的投料水,原料、辅料、添加剂的选择,糖化、发酵工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论文对石梁酒业公司酿造用水离子进行跟踪分析,得出酿造用水适合低度淡爽型啤酒。对国产麦芽和进口麦芽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低醇啤酒的原料是经过高温焙焦的加麦麦特卡夫和澳麦斯库纳,(-淀粉酶活力相对较高,蛋白质适中。辅料为粳米和少量的低聚糖粉。辅料大米比例是25%,低聚糖粉的添加量为糖化麦汁的0.67%。对低醇啤酒的糖化工艺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低醇麦汁的碘值控制要小于0.45。其最佳的工艺流程和工艺条件为:糊化锅添加耐高温(-淀粉酶8(/g大米,进料温度设定60℃,升温至95℃保温10min,再升温到100℃保温 30min。糖化工艺为蛋休45-46℃60min,加转苷酶0.05TGU/g麦芽,采用潜入式糖化至糊化醪中,其糖化温度为72℃,保温60min,再升温到75-76℃,保温10min送过滤。对一株啤酒酵母进行了低发酵度的筛选,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酿造出的酒体口味纯正,柔和。通过品评,发酵度为50%左右低醇啤酒口感较好。发酵控制的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8.5-9℃,麦汁溶氧为8mg/l,酵母添加量为11-12(106个/ml。大生产制出的成品低醇啤酒酒精度一般在1.7-1.85%(m/m)。市场反映较好。

王志坚[9]1990年在《6°低醇啤酒的研制与开发》文中认为6°低醇啤酒于1987年通过河北省科委技术鉴定,受到与会专家一致的好评,荣获邯郸市和河北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

郑义刚, 黄勇, 韩贞圣[10]2006年在《8°P低醇碑酒的研制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全麦芽高温浸出糖化法,在煮沸锅中添加低聚异麦芽糖,以降低麦汁最终发酵度, 通过高浓稀释过滤,生产出了含双歧因子的8°P低醇啤酒。这种具有保健功能的低醇啤酒满足了消费者追求健康饮食的需求,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 6°P低醇啤酒的研制[J]. 张淑芝, 贾丹丹, 王宇. 啤酒科技. 2003

[2]. 低醇啤酒的研制[J]. 涂俊铭, 邱昌恩, 陈少英, 邵锦震. 酿酒科技. 2002

[3]. 低醇啤酒的研制[J]. 孙海东. 适用技术市场. 1997

[4]. 低醇啤酒的研制[J]. 孙海东. 江苏食品与发酵. 1997

[5]. 低醇啤酒的研制[J]. 常宗明, 刘广丰. 啤酒科技. 2004

[6]. 我国保健啤酒的现状与展望[J]. 康慧, 张华峰. 食品工业科技. 2003

[7]. 6°P 低醇啤酒的研制与开发[J]. 宋玉书, 单正宝. 啤酒科技. 2003

[8]. 低醇啤酒的研制[D]. 邱保方. 江南大学. 2004

[9]. 6°低醇啤酒的研制与开发[J]. 王志坚. 酿酒科技. 1990

[10]. 8°P低醇碑酒的研制开发[J]. 郑义刚, 黄勇, 韩贞圣. 啤酒科技. 2006

标签:;  ;  ;  ;  ;  

低醇啤酒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