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特点及启示_教育论文

台湾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特点及启示_教育论文

台湾地区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特色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地区论文,启示论文,教育课程论文,特色论文,生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73(2011)03-0114-04

台湾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在大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以帮助学生学习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及关爱大自然,并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探讨死亡问题,澄清生命的价值,提升青年大学生对于挫折的承担能力。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台湾地区大学生命教育研究机构不断涌现,大学生命教育课程日臻完善,颇具特色,借鉴台湾地区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对大陆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台湾地区大学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的特色

(一)生命教育课程的形式:学科课程与以活动体验为主的课程并存

目前国内外生命教育的课程总的来说有如下几种类型:学科形式的生命教育课程、以活动体验为主的生命教育课程、以生活内容为本位的综合性的生命教育课程和单一主题形式的生命教育课程。以生活内容为本位的综合性的生命教育课程以英国为代表,英国的文凭与课程局(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强调英国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因而主张在课程设置方面,把几门与生命相关的学科内容组织起来,通过多方面的学习,让学生能了解自己、正确发展人际关系,从而发展成为一个合格公民,因此,英国的生命教育课程具有以生活内容为本位的、与公民教育主辅相成的特点。单一主题形式的生命教育课程则以美国为代表,简单讲就是将生命教育的内容按照某个与生命相关的问题组织起来,这些问题可能是某一历史阶段的社会热点,也可能是现实生活中长期困扰某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热点问题。如美国从1928年起,就开始探讨有关死亡主题的教育,并在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学校中推广“死亡教育”。与英美等国不同,台湾地区开设多元生命教育课程以适应和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科形式的生命教育课程,即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学生所在系科、不同的学生群体等,将生命教育的内容按年级、学期、单元等划分为若干层次,教师采用讲演、讨论、价值澄清等教学方法来设计课程。如彰化师范大学于1995年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单独开授2学分“生死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生死学及其教学方法,同时,在通识教育课“人生哲学”中专门加入“防治自杀”与“临终关怀”,共计4小时课程;吴凤技术学院是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其学生大多学工商、经济等专业,学院在2005年在大量的专业课程之外,专门开设“关爱生命”的课程,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在经济变迁的时代里应对时代的挑战与冲击,提升生命韧性;另一所台湾著名的南华大学,是台湾地区校院第一所设立生死研究所的大学,并且还设立大学部生死管理系,招收生死所一般生、生死所在职生、及生死所硕士先修班等不同层次的学生,课程设计以生死学为核心,包括生死学基本问题讨论、生死教育、心理生死学、社会生死学等课程。

以活动体验为主的生命教育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组织要素,通过教师的引导、升华活动体验的课程设计形式。由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台湾大学与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对以活动体验为主的生命教育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是不同的。台湾中小学以活动体验为主的生命教育主要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组织,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如“成人礼”、“停水体验”等,课程实施过程中贯穿游戏、表演、影片欣赏等活动,以改变学生被动、呆板的学习状况,帮助中小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并积极奋发创造完满人生。而台湾大学生命教育以活动体验为主的生命教育则主要强调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反思等过程,以达成对生命教育有关主题的认识与理解。如台湾彰化师范大学,专门开设了3学分的生死教育远距离教学课程,将大量教学资源放于教学平台,安排十次面授时间,组织多位助教以辅导或给学生提供咨询,学生自主阅读教学平台的资源,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不断进行讨论与互动,分享心得与体验,从而获得极大的鼓励与支持。

(二)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关照现实生活与关怀人生终极目标并重

20世纪末,台湾青少年出现许多问题,包括自杀、滥用药物、暴力、帮派等,社会“伦理观念模糊、暴力猖獗、家庭功能式微、社会不正义,乃至政经乱象等。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成为自私、贪婪的工作机器,充满效率与享乐的迷思,实则与自己、别人以及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疏离而不自觉”。1999年,台湾地区发生921大地震,造成重大生命死亡,面对死亡,人们的恐惧情绪弥漫,生命教育计划得以延续推进,向下延伸至小学,向上延伸至大学,由此形成一贯化、全程化的学校生命教育体系,将生命教育的理念纳入到从小学到中学16年的学校教育体系中。2006年,台湾地区正式确定生命教育课程为高中正式选修课程,推出八门选修课程,包括生命教育概论、哲学与人生、宗教与人生、生死关怀、道德思考与抉择、性爱与婚姻伦理、生命与科技伦理、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等。

与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形成相似,台湾大学生命教育课程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90年代初,大多数高校教师常面临如下现实问题:学生因车祸丧生、重病去世甚至是自杀身亡时,如何安抚班上的同学?如何安慰死者父母?如何应对大学生的自杀行为等等,这些关于大学生活中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台湾大学生命教育早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台湾大学生命教育课程主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台湾大学生命教育实践的发展,台湾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与范围不断扩大。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不仅关注大学生当前的现实生活,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热爱自我,尊重自我,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能力等,同时,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也涉及社会正义、社会关怀、探索生命的意义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藉由生死教育来探索生命真意,追求人生之终极真实。如,台湾辅仁大学成立“专业伦理课程委员会”,在各学系推动专业伦理课程,将人生哲学、大学入门与专业伦理三门课合称为全人教育的基础课程。台湾东海大学开设“生命教育学程”,大二以上学生必修“生命教育概论”、“生命发展与关怀”与“自然科学与信仰”三门课程,修毕该学程者颁发“生命教育学程结业证书”。台湾元智大学强调“生命伦理学”在课程中的比重,认为其可引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重视,引导大学生在生命科技突飞猛进时,注意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冲击与省思。

(三)生命教育课程的师资:正规培训教师与社会力量相结合

拥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台湾教育当局在开展生命教育初期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因而相当重视对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1997年,台湾教育当局就积极选拔、培养合格的“种子教师”,作为开展生命教育课程的后备人选;委托已有生命教育基础的大专院校筹设生命教育课程,规划生命教育通识课,储备生命教育课程的新师资。台湾大学生命教育的师资中一部分是由来自专门研究机构的专家教授担任,如,台湾大学的孙效智,台湾铭传大学的钮泽承、台湾辅仁大学的林思伶等,另一部分教师由分散在台湾一般高校、一般大学、师范学院、技术职业学校等专门研究机构培养出的生命教育种子教师与辅导员来承担。对于承担生命教育的在职教师而言,通过指派或自愿报名的方式,有机会参加教育培训、国际国内研讨,如“生命教育研习班”、“生命教育工作坊”或“生命教育训练营”等,研讨会的内容涉及到生命教育教学的各个单元,包括人生真相的探讨、生涯规划与生命典范、推广计划成果分享以及生命教育内涵等丰富的内容。通过培训教师不仅要强化相关课程学理知识,教师还需重新审视并提升自己的人生观、伦理态度、人格统整以及灵性层次。台湾大学生命教育课程除了由一批正规培训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承担外,一部分社会团体、基金组织、慈善机构、宗教文化团体也会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其中。如,台湾周大观文教基金会、莲花临终关怀基金会、彰化县生命线、台湾生命教育协会及世界宗教博物馆等,都曾积极参与台湾大学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四)生命教育课程的外部保障:制度与强有力的行政支持相结合

台湾地区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在外部保障方面,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的行政支持:(1)台湾教育当局层面的行政推动作用,表现在:第一,组织机构的建立。2000年,台湾教育部又成立“推动生命教育委员会”,下设“研究发展”、“师资人力”、“课程教学”、“倡导推广”等若干小组,具体负责生命教育的研究发展、师资培训、课程与教学设计及宣传推广等各项相关工作;第二,政策与制度的设计。2000年,台湾教育部成立,负责研究制定整个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推动计划并针对实施需求进行评估,负责学校生命教育的绩效评估;第三,负责遴选并督导所属推动生命教育的资源中心学校,对所属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绩效评估;第四,组织专家进行生命教育学习环境与措施的研究,整合民间团体与个人的力量配合推动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正是在教育当局的积极推动作用下,台湾生命教育成为真正有价值的教育。(2)学校层面的行政支持,表现在,第一,制定生命教育的实施计划,重视学校人文环境,塑造学校的优质文化,建构快乐学习、热情生活的校园环境,给学生提供成功的经验;第二,学校积极设计生活化、融入式的生命教育课程,包括教材、活动及资源中心,建立关怀生命的校园环境;第三,举办各类教育主题的研讨会,吴凤技术学院从2004年到2006年分别举办“海峡两岸四地生命教育教学研讨会”、“台湾地区自杀防治研讨会”“亚太地区生命教育教学研讨会”及“生命斗士、社会服务带入生命教育教学研讨会”等。学校积极聘请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做专题报告,鼓励教师从事生命教育的课题研究,研讨会论文、研究成果均编撰成册。正是学校层面的有力推动,台湾大学生命教育课程成为真正有特色的、有实效的课程。

二、台湾地区大学生命教育课程对大陆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寻求高校生命教育课程行政与制度上的合法性

2000年,台湾当局成立专门的“推动生命教育委员会”,制定十二年一贯化学校生命教育体系,制定教师研修、校园资源整合等制度,台湾的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很大程度得益于政府的强力行政推进,20世纪90年代,大陆开始重视高校生命教育,但是这一时期高校生命教育在推行和发展动力上主要源于一部分教师和学术机构的自发努力。一定程度上讲,我国现行高校在行政管理方式上仍以集权式的行政管理为主,这决定了高校生命教育的开展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国家的重视及行政的主导。因此,仅仅靠一部分教师和学术机构、一部分地区和高校来推动中国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和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承担起责任,成为生命教育的发动者与引领者,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生命教育之于高校大学生的重要性,加强对高校生命教育的政府干预,确立起高校生命教育的制度合法性,正式设置高校生命教育课程,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多种手段,整合多种教育资源来加强高校生命教育,这是大陆高校生命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性因素。政府与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高校生命教育积极的行政支持:(1)成立专门的高校生命教育统筹委员会,负责发展和推动高校生命教育,设立专门的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开展大陆高校生命教育的内涵、途径、方法、实施状态等的研究。迄今为止,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们对于人、生命、死亡等的诠释为生命教育提供了浓厚的理论基础与哲学依据,然而,人们只有在具体的社会条件下,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存在状况与表现形态,因此,大陆高校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必须建立在更广泛的社会学、文化学与哲学的基础之上。(2)完善师资培养、选拔与培训制度,做好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及经费的保障等政策的制定。(3)营造全社会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社会氛围,积极鼓励与推动各种有关生命教育团体的建立,让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大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因为受到社会上消极思想的影响,营造珍爱生命的健康氛围有助于大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生命观。

(二)追求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实施形式的多样性

台湾的学校在制定生命教育计划时,一般遵循知情意行四个层次,“知”即认识生命的价值,通过系统的课程来学习;“情”指通过活动培养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意”与“行”则是指通过个人的体验与实践把内在的对生命的认知与情感外化为个人的行为,并在实践中加以深化。表现在生命课程形式上,就包括学科形式、以活动经验为主的融入式生命教育课程。大陆高校的生命教育一般以渗透入“两课”的形式开展,也有的高校辅之以一定主题的讲座,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设置很少。有些学者认为高校学生与中小学生不同,他们思想较为成熟,知识比较丰富,没有必要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采取融入式生命教育课程就可以。笔者倒认为,高校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非常必要。如,南京师范大学选修博雅课中有一科叫“性科学与人”,自开课以来,每学期的选课就如一场“争夺战”,选修课开放一般不超过半天时间,此门课程的选课状态就基本处于满员甚至“爆棚”的状态,火到抢不着“入场券”。从这一事例,我们可以看到国内某些高校在生命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已经走在前列,但同时,也能感受到高校生命教育课程还不太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需求。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应多途径进行:(1)设置专门生命教育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尽可能满足大学生叩问生命意蕴、渴望成长关怀的需求,这是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最为有效的模式之一。(2)以思想教育课为主体,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3)开设专题式的生命教育课程。利用讲座、论坛等形式,有针对性对大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进行灵活的生命教育。如“人生与信仰”、“人生与死亡”等,邀请专家进行深入剖析,化解学生心中的困惑与疑难,了解生命的成长与意义,提升对生命的体认。(4)体验性的生命实践课,让大学生参与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反思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等,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三)强调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生命教育,一言以蔽之,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然而到底什么是生命教育,其内涵如何,不同的国家与地区的理解不同,强调的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一般大学、师范大学及技术学院都设有生死教育研究机构,这与台湾大学生命教育研究的传统及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有莫大关系。随着生命教育实践发展,台湾大学生命教育也开始关注生命本真意义的追寻,具有了伦理的价值取向。当然,与英、美等国相似,台湾的生命教育在早期也曾得到过社会福利团体与民间组织的资助,包括宗教组织的支持,因而,台湾大学生命教育课程也一定程度上包含有宗教的价值取向。目前大陆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很大程度上集中表现在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等内容方面,总体上,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尚未形成一个统一、完善的体系,不同高校、学术机构或从事生命教育教学与研究的人,其所教授或研究的内容会有所不同。纵然生命教育内容的确定与取舍受制于一定社会需求与人的发展因素的制约,大陆与台湾的社会环境也不同,在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中不能包含宗教的价值取向,但台湾大学生命教育课程多样化的价值取向仍启示我们,高校生命教育课程设计应立足高校学生的心理与各地实际情况,确立不同的目标层次,根据儒家生命思想和社会现实发展问题,本研究小组认为生命教育至少应包括生命自我存在、生命社会存在、生命价值、生命动力和生命权利五大主题,相应,大陆高校生命教育课程至少应包括:(1)心理健康价值取向的高校生命课程,正确面对生命中的偶然,正确对待天灾、人祸等不可预知的生命无常;能够直面人生的痛苦与困难,从中体会对生命的意义,并能积极地摆脱痛苦和失落。(2)生活价值取向的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了解人际关系相处的各种原则及其存在的问题,了解家庭对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反思当前家庭在生命教育和生命归宿功能方面的问题,并能寻求解决之道;了解国家对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反思当前国家在生命教育和生命归宿功能方面的问题,并寻求相应解决之道。(3)伦理价值取向的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了解自然生命诞生的原委;融自身于宇宙万物中,体会宇宙生命秩序;理解人的生命根基,学会应对各种生命的虚无主义,包括价值虚无与存在虚无;了解实现生命超越的追求方向,明确真、善、美三者之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明晰教化对生命成长的作用和实现途径;能够从信仰角度认识死亡,厘清人生方向寻求生命终极关怀等。

标签:;  ;  ;  ;  ;  ;  

台湾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特点及启示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