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村级党组织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组织论文,新形势下论文,村级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07)03-0014-03
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亟待提高处理不同利益诉求的能力。当前,以身份为划分标准而形成的农村阶层体系正逐渐被以职业为基础而形成的农村阶层结构所代替。农村阶层分化的过程,是资源重新配置和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的过程。农村发生社会阶层分化后,村级党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承担的任务和工作方法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使村级党组织班子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在目前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认真研究这一新变化对农村党组织班子建设的影响,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探寻有效的对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村级党组织面临的挑战
(一)村级党组织所承担的任务发生了变化。近年来,随着农村中各种类型新经济组织的发展,部分农民不断地转换职业和就业空间,发生垂直上升的阶层流动,农村中出现了各种社会阶层并存的局面。村级党组织作为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工作任务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往直接管理具体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事务转变为为农村各阶层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党员队伍的模范带头作用来带领各阶层群众致富,以此获取农村各阶层群众的倾心支持。
(二)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应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过去,农村党组织对村级事务实行“一揽子”统包的领导方式。党组织和群众的关系是一种单向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这样的单向关系中,党组织直接面对群众,党群关系缺少中间环节。如果党支部成员素质不高,很容易造成党群关系紧张。面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新任务,村级党组织从农村各种矛盾中“解脱”出来,由单向直接管理发展为总揽全局、间接领导,寓领导于服务之中,使农村各阶层群众切实感到党支部能够给他们带来实惠,能真心实意帮助他们当家作主。
(三)村民推选的信得过的“带头人”常常使村民自身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改革开放后农村各阶层群众对村干部的评判标准发生了变化,尝到致富甜头的村民,更希望选择致富能力强的经济能人,而不是仅有道德力量、人格魅力的人来带领村民共同富裕。在这一大背景下,农村中一批先富起来的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种养殖大户进入了村干部的行列。尤其是在许多地方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实行“一肩挑”之后,一批富人能人成为农民改善自身生活境况的希望和期盼。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有一部分“领头羊”在当政后或者一心一意为自己谋取私利,或者当“官”不理政,当选后终日忙于自己的商务,对村中的事情几乎无暇照管,更谈不上带领全村人民共同致富及村庄的长远发展了,从而将广大村民置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要么维持现状等待其任期届满,要么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将自己亲手选上的村委会主任再亲手予以罢免。
(四)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影响和制约着村级党组织的威信与作用的发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在一些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庄,村级组织经济有实力,服务有手段,党组织一呼百应,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干群关系一般比较融洽。在我国现阶段,有相当多的村庄,村党支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不明,发展经济的能力不强,集体经济薄弱,党组织很难从物质条件上为村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群众意见大,村干部威信低,党组织在开展工作时举步维艰,党组织很难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其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二、新形势下村级党组织班子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村领导班子成员素质偏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当前新形势下,切实维护和发展农村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对村领导班子成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素质,具有较强的致富能力。但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农村,村干部的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多是一些守摊型干部,多是一些“老实人”。这些人虽然遵纪守法,但缺乏创新精神。当村干部日久,政绩平平,绝大部分农村党支部工作处于低水平状态。支部领导班子特别是支部书记缺技术、少本领,相当多的一部分村干部面对市场经济束手无策,缺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有的村干部自己尚不能致富,更没有能力带领群众致富。而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和农民生活相对富裕的农村,村干部大部分是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较富裕阶层,他们当中虽然不乏德才兼备者,但相当多的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知识培训,由于经验缺乏,不会排查处理村民矛盾和纠纷,处理村务方法简单,其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部分地方“两委”关系不协调,影响了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在一些农村,实施村民自治后,在如何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对村委会工作的领导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村党组织与村委会关系不协调的情况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一是相互对立,即党支部和村委会互不服气,明争暗斗,各管各的事。一些村委会和村党支部比大小争权力,有的村委会主任、甚至一些群众认为,村委会主任是全体村民选的,党支部书记是党员选的,书记管党务,主任管村务,“两委”变成两驾马车。有的村党支部放松了在村级组织中的领导责任,疏于过问村务。二是领导关系错位,各唱各的调。村“两委”大事不讨论,小事不商量,遇事推诿、扯皮,影响了村庄内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的村委会主任和支部书记各讲一套,对村庄经济发展思路不清晰,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干脆埋头自家事业,无心照管村里工作。三是各拉各的人。有的村“两委”选举,由于掺杂着家族、帮派、姓氏、自然村落等因素,选出的村“两委”干部缺乏公心,最后演变成了拉一帮人、造单方福的局面;还有的村委会主任竞选时迎合一些群众的不正确心态随意许诺,当选后为兑现承诺,亦不顾乡、村大局,不惜损害与村党支部间关系的协调,办事不公、拉帮结伙随之产生。四是双放双让,即党支部和村委会都不能认真履行职责,相互推诿,放弃工作,致使村里无人管事。
(三)部分村级党组织建设现状与农村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日益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调节的进度加快,农业劳动者中从事种植业的人数减少。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从事种植业收益低,农民在农村无法维持最低生存水平。由于外出打工收入比在家务农的收入更高,一大批有文化知识和技能、头脑相对灵活的中青年农民、农村党员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以各种方式寻求在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从而对村级党组织人才选拔、党员作用发挥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由于许多村级党支部班子缺少高素质人才群体的支撑,导致了村干部队伍的不稳定和后继乏人,使许多地方村级党组织建设陷入困境。与此同时,大量农村中青年党员外出打工而且分散在全国各地,也给党员教育和管理带来了困难,导致了流动党员中的“三不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分配的工作)、“口袋党员”(党组织关系接转证明长期放在个人身上,造成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都不能管理)在增加。这种党员学习、管理的失位,致使一些农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缺少带头人,党组织的涣散状况直接影响到了党的“富农”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经济基础薄弱限制了村级党组织工作的开展。近年来,村级集体经济在一些地方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情况不容乐观,集体经济总体还比较薄弱。村党组织没有固定的村财收入,陷入“无钱办事”或办事实力不强的境地,村党组织的工作失去了联系群众的主要物质基础。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就很难从物质条件上为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其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难以充分显现,导致农村社会各阶层对党组织缺乏认同感,农村各项工作难以开展。
三、村级党组织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
(一)不断改进村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适应农村党员干部改进领导方式的迫切需要,特别要重视领导素质、领导能力的培养。依托党校举办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通过培训,教育和帮助村党员干部转变观念,改进领导方式,从过去的行政指挥为主转变到为农村各阶层服务上来,从过去的行政命令为主转变到善于同农村各阶层群众商量办事、用示范的办法推动工作上来,从过去的“家长制”、“一言堂”转变到以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依法治村上来。
(二)加强对村干部队伍中致富能人的教育引导。针对我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后,村班子成员中致富能人新手较多的实际情况,要切实抓好对他们的教育培训工作。让那些从来没有当过村官的“老板”、经济能人,熟悉并掌握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更快地适应村干部的新角色。乡镇等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引导,着力提高素质,强化其为村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提高为民办实事的能力。同时要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对致富能人的教育引导是一个长期任务,非一朝一夕之事,应长期进行,持之以恒。
(三)进一步拓宽选人的渠道。在当今我国农村的发展实践中,一方面,许多有本事、有能力的人显现出来了,为村干部的选拔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大批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又给村干部的培养选拔带来困难。针对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缺乏熟悉市场经济知识和发展经济能力的问题,应把选人视野扩大到农村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种养大户等致富能人。致富能人的致富经历易使他们在村里形成某种榜样和示范效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农民更容易接受他们的带动。要拓宽选人渠道,注重从复员退伍军人、打工回乡人员、回乡大中专毕业生的优秀分子中选拔村干部,把那些思想品质好、致富能力强、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人选上来。
(四)努力建立健全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两委”协作共事机制。要不断完善村“两委”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村“两委”的具体职责和工作程序,建立起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协调一致、良性互动、高效运转的运行机制。科学、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干部管理机制,是“两委”关系协调的基础。在大多数农村中,应倡导建立“两推一选”的党支部选举制度,即党支部委员候选人由村民推荐,党员推荐,经“村民推荐”和“党员推荐”被确定为村级党组织委员会人选后,经全体党员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实行“两推一选”,扩大村党组织的群众基础,增强民众的信任度,既是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发展,也是村民自治内涵的拓展,为村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实行两委干部交叉任职,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减少职数”,有利于“两委”加强沟通,减少摩擦。目前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两委”的设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肩挑”,即通过党支部书记被群众选举为村主任,或村主任通过党内选举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方式。另一种是“二元化”,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分开设置。在实际工作中对两种模式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优化村干部设置,本着“减少职数、增加报酬、减少负担、提高效率”的原则,合理调整村干部设置,力求在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上求突破,从制度上对“两委”关系加以详细、具体的规范。与此同时,要将强化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与保障村民自治的民主权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制定村委会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村党组织参与村重大决策制度、党组织保障村委会依法行使自治权制度、村民评议村“两委”制度,把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村级党组织工作的着力点要放到督促村委会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实行自治上来,村级党组织要通过规范村干部施政行为实行对村务管理的有效监督,要通过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五)以集体经济为依托,增强村党组织的聚合力。村党组织的根本任务,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当地经济建设搞上去,带领各阶层群众奔小康。农村经济发展了,各式各样的阶层利益矛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党组织在经济建设中没有作为,在农村各阶层群众中就没有地位。村级集体经济没有实力,党组织在农村各阶层群众中就没有凝聚力、吸引力和号召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各阶层群众的收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农村社会各阶层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是农村党组织增强凝聚力、吸引力的物质基础。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一是走资源开发的路子。在集体经济薄弱的村,以村集体和农户股份合作开发的形式,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在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村,由村集体组织开发技术含量高、规模比较大的项目。二是走盘活资产的路子。对集体所有的房屋、企业、场地等资产实行租赁经营、参股经营、有偿转让。三是走发展特色产业的路子。四是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实行有偿服务,加快土地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