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一)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一)_邓小平理论论文

略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设中国特色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主题

如果承认人类社会历史是按照客观规律向前发展的,那么,就必然会承认,历史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必然有自己的主题,区别仅仅在于,历史创造者是否意识到这个主题。历史创造者如果能够充分意识到当时阶段的历史主题,就能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更自觉更有成效地从事历史创造活动。但是,充分认识并把握历史主题又是很不容易的。

回顾历史,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探索,经过曲折,才明确认识到,当时阶段中国的历史主题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依据这个历史主题,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在这条总路线指引下,革命就比较顺利地向前发展,直至取得伟大的胜利。

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历史主题转换了。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对历史主题不明确,不知道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甚至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实际上是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历史主题,走了很曲折的路。粉碎“四人帮”以后,经过拨乱反正,邓小平总结了长期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

邓小平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基本结论也就是历史主题。

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主题,成为全党和全国广大人民的共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初级阶段以后,只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就必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历史主题决不会改变,也不可能同时有两个历史主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主题在实践方面的展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既是实践的主题,也是理论的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个历史主题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逐步展开。这两个方面的展开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

经过二十八年的努力,在实践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主题已经全面而深入地层开。

在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后,邓小平进而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实行一系列的改革,要实行对外开放。依据邓小平的这些主张,十三大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路线。这是历史主题在实践方面展开的第一个层次,就是确定了总战略。

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主题在各个层次逐步展开。改革,开放,发展,都提出了许多新课题。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定,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们改革的目标模式。我们依据历史主题和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又先后制定了东部加快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以及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多项战略。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并提出了七个方面的要求。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确立了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进一步扩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主题的内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在东西南北中各地区的实践,更是多姿多彩。随着历史的前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主题,必将进一步展开,呈现出更丰富更壮丽的局面。

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纵观三十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呈现出若干阶段性。对此,学者们已经在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人认为,“在改革开放中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第二个阶段是从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到二十世纪末;第三个阶段从二十一世纪开始。”(龚育之《党史札记二集》第163页)对这个问题,学者们可以各抒己见。这近三十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紧密相连的发展过程。对这段历史,可以细分阶段,比如,再分出一个拨乱反正阶段,也可以粗分,阶段就会少一些。但我以为,从历史角度看,三十年不过是短暂的瞬间。将来的人们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更宽广的历史视野来看,很可能这三十年都在一个历史阶段内,都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步阶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主题在理论方面的展开

邓小平说,总结我们的经验,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当然,不应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邓小平又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创立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总题目,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市场经济论、民主政治论、精神文明论、时代主题论等许多基本的理论观点。十四大将邓小平创立的理论归纳为九个方面,称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十四大同时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名称)。理论界一些人则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的名称,这是中国语言求简练的习惯所致。也有人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不太像一个名词”。

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定名为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

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得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拥护,很快转化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从而证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真理性和有效性。

需要强调的是,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主题,提出了一系列基本原理和观点,构建了科学体系的基本框架,为这个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一个学术会议上,我听到一位学者讲理论形态,据他说,已经出现了新的理论形态,我感到新鲜,更感到费解。后来,又看到阐述同一问题的文章。文章说,邓小平创立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形态,以后还要有这个理论的“成熟”形态。这种“三级分”、步步高的看法似是而非。言下之意是,邓小平理论还不是成熟的理论形态。这种说法在客观上是对邓小平理论的贬低。十四大文献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十五大文献对此又加以重申。对这个重要判断要全面准确地理解。“第一次”,是说理论的首创性;“比较系统”,是说理论内容的丰富性和逻辑性;“初步”,是说这个理论只是开了个头,远没有穷尽真理,还要不断丰富发展。但是,决不能将“初步”与“不成熟”简单地划等号。列宁就将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两本书称之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最初著作”。(《列宁选集》第2版第3卷第189页。第3版改译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头两部著作”,但这确是“最初著作”)

应当说,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1992年初南方谈话这一时期,以邓小平为主创立的理论,是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初著作,也是基本著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主义理论概念,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原理。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比如,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和平在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等等。这些理论观点和原理,都是长期实践经验和现实情况的科学概括,又经过了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多年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理论。这样的理论还不是成熟的理论吗?

这里还有一个如何理解“始于毛,成于邓”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于毛,成于邓”,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那么,“始于毛”,毛又始于何时呢?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开始认真探索的标志。从这时算起,到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历了23年之久。在此期间,邓小平作为中央的一位领导人,对中国社会主义有自己的思考探索,1962年关于生产关系形式的探索,1975年整顿的实践,都是突出的例子。“成于邓”,1987年十三大说已经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大家一致认为,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这个理论体系的完成。1992年十四大说,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并对这个理论的科学体系进行了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1956年开始探索,到1992年初最终形成科学体系,前后达36年之久,是四分之一世纪。邓小平在前人探索基础上进行理论创造,也有13年之久。这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经受实践反复检验的过程。“成于邓”,应当理解为形成于邓,成熟于邓。

近三十年来,我们的理论是围绕历史主题不断展开的。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和深化,历史主题的进一步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标签:;  ;  ;  ;  

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一)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