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情境 创设方法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创设或者加入具有丰富色彩、形象生动的场景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对教学知识内容进一步理解,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能够充分重视情境教学,基于教材实践从不同的教学方面创设教学情境,促使语文课堂有效构建。
一、巧设直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前进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中的支撑,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基础与前提。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将与阅读文本相关的内容以图像、动画或者短片等形式呈现出来,巧设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还原阅读文本中所描述的画面,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刺激感,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充分激发起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为更进一步地阅读教学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授《春》这篇课文时,本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万物复苏、草木花卉争荣的景象,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对现阶段学生们而言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所以,为了让学生们对本篇课文产生阅读兴趣,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展开了教学。在上课开始后,笔者通过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了一些有关春天景色的图片,让学生们对春天的景色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笔者再让学生们对课文进行阅读,感受作者笔下的春天与自己看到的春天有怎样的区别。当学生们开始阅读后,学生们的脑海中开始浮现出了各种春天时的景象,与此同时,学生们抓住了文章的描写方法,深刻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这样一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通过巧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文本
一堂好的语文教学课,不应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更应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参与到其中,通过一个个问题来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分析思路,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语文课充满着波澜,使学生置身在流连忘返的情境中,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比如,在学习《我的母亲》这一课时,学生在阅读时,有对母亲行为的不理解,有对文章手法的疑惑,有对词语运用、段落安排的质疑,也有对当时生活的不了解。具体问题如下:(1)为什么大哥欠了很多债而母亲不骂他?(2)文中的母亲为何在两个嫂子打骂孩子的时候只装作没有听见呢?(3)母亲为什么忍不住要哭?(4)为什么“我”会认为“我”的眼睛得病时擦进了什么细菌呢?(5)为什么要写几个嫂子?(6)母亲为什么会对“我”这么严格?(7)母亲为什么不在别人的面前打骂“我”?(8)为什么母亲重罚“我”却不让我哭出来?( 9)“我”和大哥二哥是亲兄弟吗?(10)为什么要写“我”掷铜钱之类的事?(11)为什么母亲那样责备、行罚于“我”,我能称她是“慈母”?(12)“母亲”并非亲生,却担起全家,为什么?等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问题时对课文文本的建构进行分析,在问题引导中能让学生走进课文,理解母亲,感悟母亲的伟大之处。
三、强化课堂朗诵情境,塑造学生良好品格
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具有一定的韵律性、节奏性,只有在课堂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朗读,才让学生能读出情感、读出韵味,更好的理解古诗词的传达的作者情怀,从而不断的塑造学生完善的品格和人格。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的强化课堂的朗诵情境,让高质量的朗诵教学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例如,在学习《观沧海》古诗内容时,教师要积极的强化朗读教学。其一,需要教师先进行断句,而在断句中要求做到精准,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诗句可以按照以下的进行断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而让学生知道在哪里停顿。其二,范读。当断句结束之后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示范朗读,而在示范朗读中应当把握朗读的节奏,如声音要随着作者情感的抒发而提高,语调要随着表达的深入或深沉或高亢,总之要精准的把握节奏,有效的读出古诗中所表现的作者情感。最后,学生朗读。语文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根据教师的断句和示范朗读进行朗读,并让学生在朗读中结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抒发出情感,去更深入的体会古诗中所传达的作者远大志向、高尚情怀,进而助力学生良好情操的形成。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能够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的优势激活语文课堂,通过巧设直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文本;强化课堂朗诵情境,塑造学生良好品格等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语文课堂中。
参考文献:
[1]曹颖.创设教学情境,让初中语文课堂有滋有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6):86.
[2]赵国超.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2):249.
论文作者:关明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4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母亲论文; 学生们论文; 教师论文; 课文论文; 兴趣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