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要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中国论文,试论论文,要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就我国产业结构的整个良性循环的升级发展机制来说,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之间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循环关系。本文引入外资产业转移这个驱动循环机制的因素,形成图A、B、C三种变形模式,阐述了教育是先导性驱动因素;同时对以“风筝模式”为特征的产学合作进行论述。
众所周知,东亚经济发展存在着“雁行格局”,领头雁是日本,位于两个侧翼之前的是“四小龙”。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正在努力改变这种格局,其强势之举就是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普遍认为,升级的核心在于技术进步,那么,怎样才能从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出发来驱动技术进步呢?笔者曾对教育、科技与经济三因素的循环关系作过阐述,本文将着重研究外在因素对循环机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其中的先导性驱动要素作出分析。
(一)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制与模式
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是工业结构升级,推动工业发展的动力是科学技术,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由人才来掌握,人才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而办教育又需要一定的投资。这样,在教育、科技、经济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循环关系。
教育投资本是政府部门的事,企业如何办学?又如何通过投资办教育来提高科技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呢?企业通常的做法是:用资金购买专利和技术,用薪金从学校招聘人才。此外,就是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来推动技术进步,由此构成如图A所示的循环作用机制。
图A中的实线部分,表示教育、科技、经济三者的循环关系,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作用机制。教育投资多—→培养人才多—→科技水平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效益好—→再进行一定量的教育投资。如此形成良性循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呈螺旋形发展。反之,教育投资少,科技发展因人才缺乏而动力不足,就可能出现恶性循环,产业结构升级也就成了镜中之花,甚至出现产业衰退被淘汰的问题。
图A
图A中的虚线部分表示产业结构升级的外在驱动作用,其主要的驱动因素是引进外资和技术,以此向循环机制的各因素都注入活力,驱动良性循环,这也是许多企业争相引进外资的内在原因。
必须看到,不少企业在引进外资时,往往注重形式上仿效,甚至认为用外资作招牌会形成较大的无形资产,有利于产品的市场营销,很少思考引进外资和技术的作用机制问题。主要表现是:追求近期利益,把教育看作是多余的或者是附属的因素。就整个良性循环的升级发展机制来说,教育、科技、经济三因素处于同等重要位置,无论以哪一个因素为先导来驱动循环,都是正确的。但是,从近期利益出发,企业办教育似乎与经济效益并无直接关系,甚至是负的相互关系,只有科技才是与经济效益正相关的因素,由此决定引进外资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的投资取向。原有的循环机制将被打破,从而变形为下列模式,如图B所示。
图B
图B中的实线部分表示变形后的企业升级的内在作用机制,虚线部分则成了外在作用机制。其中,投资办教育则只是一种象征性因素而名存实亡。
世界各个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遵循图A所示的作用机制,就能真正搞好产业结构升级,遵循图B所示的作用机制,只能使产业结构升级出现短暂的兴旺,而且,企业的产品很可能跌入令人困惑的“生命周期陷阱”。
(二)教育是驱动升级的先导性因素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忽视长远利益的急功近利行为固不可取,不考虑近期经济效益也不现实,人们总希望将近期利益和长远打算结合起来。在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上,也可以将图B和图A的作用机制结合起来,分成两步运作:第一步,以科技进步为先导,按图B所示的实线部分运作,产生近期利益;第二步,在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时,立即变更先导性驱动要素,按图A所示的实线部分推动循环机制发展。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来研究,科技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因素,而教育不但不容忽视,并且是先导性驱动要素。强调教育的作用就是强调长远利益,没有长远利益,近期利益就不会持久。不把教育、培训作为重要的驱动要素,即使能获得眼前利益,企业也会失去未来。
前几年,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曾为举世瞩目,人们探索其奥秘时总结出两点经验:一是二战结束后日本实行了“教育立国”的战略;二是重视应用科学和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正是“教育立国”的战略,为日本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很快学习和掌握了世界先进技术。也正是重视应用科学和技术,才使日本很快地在世界市场上不断推出新产品,其中半导体和汽车工业更是处于领先地位,使日本从战争废墟上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然而,在一段时期内,日本过分追求应用技术的效果,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技术模仿和工艺创新上,相对忽视了基础科学的研究和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日本成了对基础科学研究投资最少的一个。正如一些经济研究专家指出的:80年代后的日本,并不象美国那样重视教育和基础研究,而是设法购买美国人的研究成果再付诸实践,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于是,有人就此发表评论说:日本人非常精明。美国人花钱办教育、出成果,日本人只需购买专利就产生效益,这等于为日本人省去了巨额的教育投资。相比之下,美国人太傻了。
90年代后,高科技产品在世界经济领域脱颖而出,并逐步居于主导地位。这时,美国再次跃居世界前列,在电子、计算机、化工、生物、农业、航空航天技术等方面繁花似锦,带动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发展。而日本则显得力不从心,由于人才缺乏,研究领域偏狭,设备老化,产业不但升级困难,而且日渐衰落、效益下降。由于企业对教育的投资日渐减少,良性循环反而失去强劲的驱动力。面对美国、欧洲的发展和东亚各国产业升级的挑战,日本这才猛醒过来,立即作出调整,要加大教育投资,更多更快地发展知识密集度更高的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生产附加价值更高的产品,而转移传统的技术产品。现在,日本突出发展知识密集度更高的产业,实际上就是进一步突出教育作为先导性的驱动要素。
一个值得重视的动向是:发达国家正以高科技为目标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大量转移那些相对落后的技术,即使象日本这个对技术相当保守的国家,也将一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外移。有关资料表明,到1998年,日本的彩电之类产品将有80%移向海外生产。由此造成的“国内产业空洞化”,表面上看,起因于“经济不景气”,实质上则是为高科技的发展腾出大市场。日本这场产业转移——升级战略的明显特点是:将基础教育的发展作为重要的驱动因素,而不再片面强调应用技术方面的培训和模仿。
国际产业结构升级的形势,引起我们对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在国际经贸促进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实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也很大,我们既为GNP年均以8%的速度递增而自豪,也为大量引进外资与技术却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而困惑。扭曲这种发展的原因固然有很多,其根本的原因还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中没有将教育作为先导性驱动因素。现在,我国高中毕业以上的人,仅占全国人口的11.4%,按现代化要求则必须超过80%才行,忽视如此大的教育方面差距来谈论经贸与产业结构升级战略,那只是在鼓吹一种被动性接受国外产业转移的战略。
(三)驱动要素的整合作用及其有效形式
引进外资产业的重要作用是什么?外资产业不仅能以技术为核心驱动循环发展的机制,而且引入竞争机制,对同类行业的发展产生激励作用,这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但是,各地争相引进外资也可能打乱我国产业的布局,甚至会盲目接受国外落后产业的转移,背上沉重的包袱,反过来又将遏制产业结构的继续升级。外商投资非常重视近期利益,必然忽视教育,这将强化和加大我国经济发展的扭曲度。那么如何积极利用外资、构成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发展形式呢?
如果把图A的结构稍作改变,就构成一种风筝形的整合模式,如图C所示。
图C
图C中,任何一个要素都要受到来自其它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教育、科技、经济、外资这4个因素彼此相关、形成整体,缺少某一个因素的作用都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所谓整合作用,就是这4个因素在一个整体内,彼此推动,互相促进,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其具体的“整体”形式,就是产业与科研院校、机构相结合的产学联合体。它不仅能够自觉地将教育作为先导性驱动因素,而且技术起点高,代表着整个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方向。
在这方面,美国的举措最为有力。美国政府倡导企业与大学进行形式多样的科研合作,企业向大学进行科研投资,共担风险,共享利润,联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美国企业每年进行这类风险性投资高达50亿美元,其中杜邦公司每年就向多所大学提供600万美元的科研补贴,并与哈佛大学医学院签订风险合同,一项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资助就高达6000万美元。在整合作用下,教育、科研获得较大的投资,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也获得迅速发展。有关资料表明,美国教育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抢占了全球制高点,同时带动了信息产业发展,使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70%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此外,美国的一些科研院校和机构,也积极与外资产业联合,仅日本,就有500多家企业每年拿出数千万美元资助美国的教育、科研机构,共同进行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这种特殊的跨国经贸合作,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我国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已开始注重教育投资,一些产学联合体也开始形成,有的已经开拓了国际市场,但其缓慢的发展速度仍赶不上时代的要求,主要原因还在于各自缺少优势。企业看不到学校的科研优势,不会轻易背上教育投资的包袱,学校如果看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优势,对产学联合也缺乏信心。缺少优势的联合,只能是一种形式,不能驱动循环机制,也不能吸引外资产生整合作用。为了推动产学联合,我国既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确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科研机制,还必须对产业结构升级制定出相应的人才素质标准。在吸引外资方面,要对真正的产学联合体实行政策优惠,让外资产业转移出现自动的优化和选择。
在真正的产学联合体中,不仅要突出技术上的优势,而且要对教育投资、科技水平以及经济效益之间的递进关系,提出相关的量化指标,以此表达整合作用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外资和技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以发展的优势逐步形成对我国有利的国际分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