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宗·水源·路之冲
——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策展构思
董志强 多杰本/ 文
2019 年2 月28 日——6 月30日,首都博物馆和青海省博物馆具体承办的“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览在首都博物馆成功对外展出。展览从实物的角度集中反映和印证了青海历史上先民们因交流交往需求而形成的羌中道、吐谷浑道、唐蕃古道、茶马古道,自古以来就是贯通东西、连接南北,促成中西方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通道。从而证明地处祖国西部边陲的青海,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在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
展览一经展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四个月的展期,接待国内外各类观众近50万人次,讲解600 余批次,观众留言2000 余条,网络点击量3500 万余次。在宣传大美青海、展示青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多元文化、“一带一路”历史地位以及当下战略支点作用,取得巨大的成功,现展览已圆满落幕,回眸展览,同仁们策展艰辛与纠结不再赘述,但有许多点睛之笔,不吐不快,值得总结。
一、“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览
青海既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当今“一带一路”倡议打造的战略支点。为了讲好青海在“一带一路”中的故事,展示过去有地位、现在有成就、未来有前景,结合青海历史发展进程和多元地域文化特色,客观再现古代青海境内的羌中道、吐谷浑道、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的交通功能与历史风采,呈现青海独特生态景观与人文风貌,体现青海在“一带一路”中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由京青两地政府联合在首都博物馆推出《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览。展览共分源远流长、汉风羌道、吐谷浑国、吐蕃东进、海纳百川及“一带一路中的青海”视频,6个单元442 件文物精品均是见证千年丝路历史的“活化石”,是青海马家窑文化、宗日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的典型代表,又有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众多精品文物,印证了青海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干线。
这些众多的精品文物中既有精美的彩陶、早期铜器,也有特色鲜明的金银器、丝织品,还包括大量的宗教艺术品等,最大限度地向观众集中展示了悠久、厚重的青海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源远流长的人类不同文明,在这片区域交流交融,呈现出多样的文化现象和文明成果。
结合使用AR功能,开展导游服务,可以把只能平面表现的地理信息通过立体图展现出来,可实时获得旅游景点、美食店等旅游信息,使游客能在脑海里勾画出要去的地方路径,获得需要的相关讯息,让游客的体验更加愉快。
二、宏观视野下的展览名称确定
“山宗·水源·路之冲”的策展是基于宏观视野下,从青海地理和历史的大背景中抓住了青海“万山之宗、江河之源、丝路要冲”这三个鲜明的地域特色。
(一)青海地理概况
就地理区块而言,青海省与西藏藏族自治区同属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 米之上,被誉为“世界第三极”。青海省所处的位置便是青藏高原的东北端,其北依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望,南抵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与西藏、四川相邻,西靠阿尔金山与新疆分野,东侧依黄河谷地越祁连山余脉与甘肃相通,中部则是广阔无垠的柴达木盆地。
回到家,妻子正在电脑上弄什么东西,没有理他。他心里发虚,主动搭话,妻子则是淡淡地回应。等妻子离开书房去淋浴,他心里紧张地瞄着妻子忘在电脑桌上的手机。淋浴的的哗哗声刚一响起,他就悄悄过去,快速翻看着手机内容……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不仅需要满足在校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同时也担负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专业人才这一重任。所以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要尽量考虑这一因素,在建设中要考虑满足培养当地专业人才所需环境和设备资源,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共享,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艾考夫应征入伍,在法国军团里担任“军膳监导”。他是位肯动脑筋又用功的人,下力气研究军膳如何保持营养和新鲜,精心制造出各种适宜行军作战且美味抗饥的食品,制成罐头供应军需。这对于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解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和军膳济给的及时,起了莫大的作用。后来,罐头食品风靡世界,艾考夫功成名遂。以致当1818年“一战”结束后,他被法国总统授予“自由骑士勋章”。
青海地形概貌
青海境内古道示意图
古道沿线发现的具有东西方文化交流内容的重点文物分布
(二)农牧兼蓄的二元结构文化
山水万重的青海,地貌南北三分,文化农牧兼蓄。在自然生态环境影响下,青海省90%的区域为半农半牧区或纯牧区,而湟水谷地、共和盆地、循化盆地等区域为重要的农业区。从地缘关系上看,青海的农牧区二元结构使它不可避免地受到草原游牧文化、高原游牧文化和东部平原农耕文化的影响。
(三)青海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
扼守冲要的青海,民族聚居融合,交通连接中外。秦汉时期,青铜时代的青海主人——羌人,卷入了中原王朝与匈奴的角逐,中原王朝的势力随之进入河湟。魏晋以降,中原板荡,逐鹿之燹延及青海,来自辽东的鲜卑族吐谷浑部终在群羌故地建国。地跨数千里、立国三百余年的吐谷浑,在隋、唐与吐蕃接踵发力下灭国,青海又成了唐蕃交锋之前沿。“安史之乱”后,吐蕃一度控制青海百余年。11 世纪初,吐蕃之余绪建立了青唐政权,后亡于北宋。此后的金、西夏政权及元明清时期的大一统王朝,日益加强在青海地区的经营与统治。青海历经数千年的文化、政治、军事、交锋与融合。一方面反映了青海因山川形胜之利而扼守冲要,虽一地之烽烟,而每每与天下格局的变动互为因果。另一方面,此间多个民族在青海的迁徙、融合与汇聚不绝如缕,连接周边、通往域外的交通干道亦次第开辟,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展览内容策划力求大格局、新视角
展览内容策划上,将青海“锁钥之地”的战略意义放到历史和地理的大背景中,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多重角度进行审视,并从“文化交流”的视角娓娓道出农耕与游牧、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中原与地方政权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以期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
在中国史前时期,考古发掘和研究发现,陶器、铜器、玉器、粟黍、小麦、驯养动物及海贝等遗存,反映出先民所创造的本地文化与中原文化、欧亚草原文化、南亚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青海在这一时期就存在联通中国东部、西部、连绵至中亚、西亚,远抵东欧的通道。它是一条农耕传播之路、玉石之路、青铜之路。
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类型
碳酸氢钠(化学式:N aH CO3)俗称小苏打,白色细小晶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苏打,溶液呈弱碱性,加热易分解。
高12.5 厘米,口径24.2 厘米,腹径24 厘米,底径9.9 厘米
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
合理有效的节水管理机制是保障节水效果的关键,通过有效的节水管理可节省超过约30%的用水,其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奖惩机制、合理调配机制、高效配置机制、交换机制以及水权交换机制等。现有水价政策对上述管理机制的形成产生了一定阻碍,在价格固定的情况下,水费收入由供水量决定,灌区为获得更大收益,往往会提倡农民用水,不利于节水意识和节水机制的形成。
(183)尖叶细鳞苔Lejeunea neelgherriana Gottsche.杨志平(2006);余夏君等(2018)
在马家窑文化晚期,同德宗日文化及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多人连臂舞蹈纹及二人抬物等人物形象,均出现在马家窑类型分布的西部边缘地带,具有地方特色,但此类舞蹈纹类题材还广见于距今11000-8000 年的近东和东南欧地区,说明舞蹈纹类题材也有向东传播的可能。
圆銎宽叶倒钩铜矛
青铜时代 齐家文化
长62 厘米,宽19 厘米,厚4.9 厘米
西宁市沈那遗址出土
铜鎏金观音像
青海出土的这件阔叶形倒钩铜矛,与欧亚草原典型的塞伊玛—图尔宾诺倒勾铜矛相比,器身较宽,矛锋圆钝而非尖锋,倒钩与系耳异侧,明显仿制于典型的塞伊玛—图尔宾诺倒勾铜矛,故被称为“塞伊玛—图尔宾诺式倒勾铜矛”,是东西文化交流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秦汉时期,汉匈之间和战进一步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拓。张骞凿通西域,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四郡设立后,河西走廊成为丝绸之路主道。在这一时期青海地区的羌中道也被张骞首次记录下来。羌中道是当时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件文物出土自都兰县热水墓群,用整块酱黄色玛瑙制成,器壁厚重,透光性好,琢磨光滑,通体呈玻璃光泽,可见片状结晶和片裂开线。杯口呈椭圆形,中间内凹,两端翘起,圆底,有十二个横向的曲瓣。这件器物原料大,色彩瑰丽,加工精美,极有可能是从中亚地区传播而来的实物。
公元4 世纪到公元7 世纪,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因地方武装割据,战事纷起,丝路阻断,东西方之间的交往更加倚重“青海道”。因此时的青海道处于慕容鲜卑建立的吐谷浑政权控制下,因此也称之为“吐谷浑道”。波斯银币等文物见证了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与物资交流。
波斯银币
唐代
直径2.6 厘米;直径2.7 厘米
西宁市城隍庙街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高中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也是走入社会和跨入社会的必经之路.我们高中生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学好数学,认识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通过函数的学习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上学会更多的解决技巧,激发自身的课堂学习欲望和学习激情,才能保证数学学习的严密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今后无论遇到任何函数的题型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找到数学学习的突破口.
吐谷浑占据了青海后,打通了南北东西各方的通道,丝绸之路青海道创通,成为中原与西方进行联系的枢纽,波斯银币的出土无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隋书·食货志》中记载:“河西诸君郡,用西域之金银钱,而官不禁”,说明了该历史阶段外国金银币在河西一带流通的合法性。波斯萨珊银币的出土,反映了公元4 世纪末到6 世纪初西宁在中西贸易往来的交通线上的重要地位,也足以印证了丝绸之路青海道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繁荣盛况。
唐朝的时候,丝绸之路路网大大拓展,跨越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五省区,连接尼泊尔、印度的“南亚廊道”进入历史记录。“南亚廊道”中国段——唐蕃古道中,一半以上路段在青海境内。青海出土文物,特别是都兰墓群出土的丝织品、金银器,例如:著名的紫地婆罗钵文字锦残片、各种对兽纹锦、罗马金币等无一不承载着唐代丝路的辉煌。
如图2所示,因柴油机运转时产生热量,活塞环也随之膨胀,这时活塞环向外张开,就受气缸壁的限制,活塞环就收缩,使活塞环的两端闭口间隙变小。因此,活塞环的闭口间隙必须适合,不可太大,否则会窜气、泵油严重;闭口间隙太小,则活塞环两端面被抵住而变形,卡死在活塞环槽内造成拉缸[4]。现场实际检测的三道环的闭口间隙数据如下表。
紫地婆罗钵文字锦残片
波斯萨珊王朝(公元224-261 年)
长:30 厘米,宽:4 厘米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墓群出土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残片中部为一行连续桃形图案。图案带的边缘为青、黄彩条,排列黄色的小连珠。反面红地上,有波斯萨珊朝所使用的婆罗钵文字,德国波斯文专家解读为“王中之王,伟大的,光荣的”。藏汉文史书记载,吐蕃在公元660 年至866 年之间,向波斯等西亚诸国进行了扩张,并且使一些国家臣服吐蕃。写成于公元812 年或813 年的一则阿拉伯文史料中,当时喀布尔沙多次被称作Malik min mulk al-Tubbat,意为“吐蕃王中王”。此记载正好与该丝绸上的文字内容不谋而合。
在我国当前的煤矿建设和生产中,为了将整体的煤矿工程建设生产能力提升上来,在进行煤矿工程的建设中都已经将轨道运输建设到了煤矿矿井内部,借助煤矿轨道运输体系的运行,全面提升了煤矿生产运行效率。但是由于在轨道运输中需要对轨道运输状况进行监督,以此提升轨道监督控制效果。实践证明通过智能综合监控系统应用能够实现对整个煤矿轨道运输监控,对于提升煤矿生产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性保障。本文以煤矿轨道运输智能综合监控系统设计与应用为研究对象,结合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东庞矿系统设计应用概况进行了分析,对于提升该煤矿轨道运输能力具有重要性研究意义。
玛瑙十二曲长杯
唐代
口径长26.8 厘米,高11.9 厘米,壁厚0.5 厘米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墓群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乌镇景区将现代文化和历史文化相结合,比如蓝印花布,利用蓝印花布做各种现代的纪念品;把国际化的东西引进江南韵味十足的地方,建造了乌镇大剧院,木心美术馆等现代文化建筑。将文化多样性有效的表现了出来,所以文化对于景区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人们在物质需求达到的情况下,精神层面也需要追求及满足。所以,风景区的建设不简单是体现自然风光的美好,还需要与当地文化氛围相得益彰,才能够保证文化古迹和风景区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
这件波斯银壶,口、腹、底部饰三组镀金装饰纹带,分别为波浪纹、卷草纹、雉堞纹。波浪纹和卷草纹均属典型的希腊装饰纹样,雉堞纹是伊朗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流行的纹样,他的造型源于城堡雉堞。这件具有希腊化帕提亚装饰风格的银壶,器物的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沿东西方的商贸路线向东传播而来。
从地图上审视,青海四周环山,中间盆地的地形,使其具有了很强的封闭性。不过,闭塞的地理形态不但没有阻碍青海与中原地区、西藏地区、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反而使青海成为西藏与中原,东西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历史上“羌中道”“吐谷浑道”“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等古道线路都贯通青海境内,使青海成为联通内地与边疆,联通东西方之间的重要孔道,在上讫史前,下至当代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展览名称充分考虑到了青海的地理地貌特点和古代青海重要的交通位置,“山宗·水源·路之冲”展览标题的确定,抓住了青海“万山之宗、江河之源、丝路要冲”这三个鲜明的地域、自然、历史特色。
唐代之后,又历经宋元明清近千年的时间,青海丝路除了国际交往之外,国内段部分更因为茶马贸易的兴起,联系更为紧密。这种情况延续到民国时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明代(永乐)
通高146.5 厘米,底长63.5 厘米,底宽44 厘米
沟道形成区西北侧以陡坡地貌为主,一般坡度为65°~85°,岸坡植被发育,灌、草均有生长,但由于斜坡较陡,具备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的地形条件。沟道南东侧坡度稍缓,坡度为15°~30°,局部坡度为35°~65°;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的堆积体,最大的是沙沟滑坡。沙沟下游流通区段宽度较狭窄,宽度一般为15~30m。堆积区位于沙沟以下沟段,长度约0.4km,宽度约0.5km,面积约0.2km2,扇区堆积厚度10~15m,扇区泥石流堆积物方量约为200×104m3。
青海省博物馆藏
铜鎏金观音菩萨造像,遍体鎏金,衣饰线条流畅飘逸,面含微笑,表情慈和,身姿婀娜,站立于莲花座上。莲座前台正中刻“大明永乐年施”楷书款。明朝永乐、宣德时期,是中央政府经营西藏的重要时期,为笼络西藏僧人,宫廷制造了大批金铜佛造像,用于赏赐、赠礼。这批佛造像制作精良,选用上等红铜铸造,集合了汉藏两种风格,如佛像顶髻采用西藏风格,为双层,上顶宝珠;面相符合内地审美,脸型方颐,沉静慈祥。其铸造工艺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术水平,是永乐宫廷造像艺术的代表作,也是目前我国所发现的体积最大的永乐宫廷铜造像。
四、力求展览的内容策划和形式设计完美契合
展览形式设计通过具有韵律感的空间分割、壮阔的自然景观喷绘、浓烈的色彩配置、精到的展具设计,努力创造出与内容契合的视觉欣赏效果,体现出青海独特的地理生态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色彩方案上,选取藏蓝色和橘黄色作为形式设计的主体色调,色彩意向提取自天空、湖水、青山和沙漠的颜色,呼应了“一带一路中的青海”这一主题。展厅采用柜内密集展示方式,赢得开阔、舒朗的空间感受。
展览展标
序厅青海古道沙盘模型
展览分为五个部分
开阔、舒朗的空间设计
藏蓝色和橘黄色为主题色调
壮阔的自然景观喷绘、浓烈的色彩配置
五、展品选择 紧扣“一带一路”主题
从展品选择大维度体现青海地区,史前彩陶艺术品、唐吐蕃时期丝织品和都兰热水吐蕃墓群金质艺术品,元明清时期宗教艺术品为主。紧扣“一带一路”主题,兼顾了文物的艺术审美和历史价值,做到了观赏性、文化交流交融、文明互鉴成果体现,从而达到揭示多元文化形成渊源关系。
奔鹿纹金饰片
花草纹金饰片
人身鱼尾金饰片
金胡瓶
镶松石金覆面
骑射形金饰片
人物形金饰片
金盅座
镶松石金銙
象纹金饰片
镶松石卷草纹金三通
镶松石金带銙
六、数字化多媒体手段在展览中的运用
为全面展现青海在“一带一路”中“过去有地位、现在有成就、未来有前景”主题,还打破文物展览静态展示的局限,策划制作了一分钟和六分钟的两段视频内容,作为展览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揭示青海“山宗水源”的地理标志,以大画面、大场景,动态呈现青海独特自然景观与生态人文,“大美青海”大的价值、美的颜值,社会事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
为固化展览成果突破了传统意义展览的时空局限,此次展览策划制作了“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网上虚拟展览,满足各类观众在网络平台上的观展需求。同时对展品中的重要文物制作了二维码,观众通过手机扫码可实现实时了解文物基本信息。
七、固化展览成果 多形式延伸和扩大展览影响
展览期间,青海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精心策划该展览的同名出版物《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图录。以社会历史发展和展览脉络为主线,以精美的文物、历史遗址遗迹图片,详实基础信息介绍,专家论文阐释,客观系统全面地表现了展览主题。
配合展览举办《丝绸之路“青海道”概述》《唐蕃古道的价值内涵》《山宗·水源·路之冲——青藏高原各民族汇聚中华民族的历史》等与主题相关的专家讲座5场。策划实施了针对青少年观众的“听彩陶知识,绘彩陶纹样”、“着民族服饰,跳丝路沿线民族舞蹈”等社教活动11 场。极大提升了观众的观展兴趣和对展览内容的理解。
《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展示青海由于地理位置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多元文化所蕴含的交融信息和地域特征;展现“一带一路”中青海的深厚底蕴、美好今天、未来发展的无限机遇与活力。势必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对青海的认识。展览借助首都博物馆这个大平台,彰显青海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提升青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创青海全面迈进“一带一路”新时代。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当下,从古老的中华帝国蜕变而来的人民共和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世界环境中,以一带一路为契机,青海丝路借助现代交通科技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飞驰于青海的高速列车、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日益繁忙的航空网,必将助力于人类向这一宏伟目标不断迈进。
①流域层面,成立了石羊河流域管理局、黑河流域管理局(隶属黄河水利委员会)、疏勒河流域管理局、讨赖河流域管理局、党河流域管理局(隶属酒泉市政府),初步建立完善了与流域管理机构职责配套的法律法规、水量分配方案、调度管理办法。
(作者单位: 青海省博物馆)
标签:一带一路论文; 青海论文; 水源论文; 中西方文化交流论文; 首都博物馆论文; 省博物馆论文; 交往需求论文; 唐蕃古道论文; 青海省博物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