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位于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正西方向,行政区划隶属兰坪县营盘镇所辖。矿床受地层、岩性、构造运动、变质作用、热液蚀变作用等诸多因素控制,其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比较复杂,时、空分布及矿产共生等均具一定规律性,呈现多期成矿特征,区域上从海西期(石炭纪)~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均有成矿作用发生,但主要集中在喜山期成矿。
1区域地质背景
猴子岩铜矿,位于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结合部之古特提斯构造域,处三江造山系中南段扬子地台西缘的多岛弧盆系内,属兰坪-思茅双向弧陆内盆地北段西缘的云岭-景洪弧后盆地,总体构造线呈近南北向。
受澜沧江大断裂长期活动的影响,区内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以铁各断裂为界,将兰坪-思茅陆块由西向东划分为碧罗雪山岩浆岩带、澜沧江冲断带两个部分。断裂两侧的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及变形变质存在明显的差异。西侧主要由晚古生界二叠系吉东龙组残留沉积浅变质岩和中三叠统碰撞型中、酸性火山岩建造组成,并以发育韧性剪切带为特征;东侧主要发育上三叠统小定西组及侏罗系红色碎屑岩建造,以大型逆冲断裂、线性紧闭褶皱构造为特征。
古新世末期,发生了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受由西向东强烈挤压推覆作用,坳陷沉积物全面褶皱隆升,并伴随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产生大量线性紧闭褶皱、轴面板劈理、脆性结构面等浅表层次的构造形迹,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和线性同斜褶皱,引起了广泛强烈的热液活动,并提供丰富的成矿物质源。
本区是寻找铜、金、银等金属矿床的远景区。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中三叠统忙怀组(T2m)、上三叠统小定西组(T3xd)及中侏罗统花开佐组(J2h)(图1)。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忙怀组(T2m):矿区范围内仅出露于罗松场西,岩性为灰色、灰绿色变质英安岩,英安质火山角砾岩。与中侏罗统花开左组二段(J2h2)呈断层接触。
小定西组(T3xd):呈南北向带状出露,中部被近东西向断裂F5切错,北东角为组成阿玛尼倒转背斜的核部地层,南东角为组成青菜塘倒转背斜的核部地层。岩性为灰绿色安山岩,灰绿、灰紫色玄武安山岩,灰色沉凝灰岩。
花开左组(J2h):矿区范围出露最广,根据岩性组合将其分为两个岩性段。
花开左组一段(J2h1):岩性为紫红色复成分砾岩,底部富含火山质成分,向上火山质成分迅速减少,与下伏小定西组(T3xd)呈不整合接触。
花开左组二段(J2h2):岩性为杂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夹泥灰岩,与下伏花开左组一段(J2h1)呈整合接触。
2.2构造
矿区主要构造线方向呈近南北向。各主要断裂特征如下:
F1断层:近南北向分布于矿区西部,西盘为忙怀组英安岩,东盘花开左组二段之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灰岩,为一逆冲断裂。
F2断层:近南北向分布于矿区西部,西盘为花开左组二段之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灰岩,东盘小定西组安山岩、玄武安山岩,为一逆冲断层。
F3断层:近南北向与F2断层大致平行分布,西盘为小定西组安山岩、玄武安山岩,东盘花开左组二段之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灰岩,为一逆冲断层。
F4断层:发育于矿区中部,为阿玛尼背斜派生的轴部断层,断面向东陡倾,为一正断层。
F5断层:为一平移逆冲断层,断面向南陡倾,将F2、F3断层切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矿区变质矿物共生组合为:绢云母+石英±绿泥石±钠长石,绢云母+石英+方解石,绢云母+石英+绿泥石等,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类型,属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时期为喜马拉雅期。主要岩石类型有变质砂岩、变质灰岩、变质火山岩及绿片岩。
动力变质:动力变质作用多沿断层部位发生,常见岩石形成不同程度的片理化、角砾岩化、碎裂岩化及泥化现象。
2.4围岩蚀变
与铜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蚀变褪色等。
硅化:主要表现为石英脉,成矿期的硅化石英脉,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含铜硫化物石英脉,呈灰白色-黄褐色,与主成矿阶段同时生成,石英结晶较好,无明显破碎,与铜硫化物呈共生关系;第二阶段多为石英方解石脉,含少量铜硫化物,为成矿晚期阶段产物。
碳酸盐化:以方解石为主,及少量的菱铁矿、重晶石、铜硫化物组成的复合脉体。常见其穿切成矿期第一阶段的石英脉体,应为成矿晚期的产物(即硅化的第二阶段的产物)。方解石、菱铁矿呈白色-浅黄褐色。
黄铁矿化:呈半自形-它形粒状,常被铜的硫化物交代切穿呈不规则粒状,晶粒较细,分布不均,浸染状、脉状分布于矿体中或其边缘。
褪色蚀变:表现为紫红色等深色岩石褪色为浅色岩石,围绕矿体发育,褪色强弱与矿化强弱一般呈现正相关关系。
3控矿条件
3.1构造控矿
皱褶控矿:矿区主要发育线性紧闭褶皱构造,北东部为阿玛尼背斜,西部为猴子岩倒转背斜,南东部为青菜塘倒转背斜。沿核部小定西组火山岩裂隙、片(劈)理带,以及轴部断裂中有铜矿(化)体产出。
断裂控矿:控矿断裂为近南北向控矿。沿断裂带有铜矿化侵染分布,发育硅化、黄铁矿化、碳酸岩化、炭化、褪色蚀变等。随着离开断裂带,铜矿化即减弱或消失。近东西向断裂发育程度较差,对矿体形态的影响较小。
3.2层位、岩性控矿
含矿岩性主要为上三叠统小定西组(T3xd)中基性火山岩,中侏罗统花开左组(J2h)含砾泥岩夹薄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片理化变质砂岩。
猴子岩铜矿控矿因素中构造是主要因素,背斜构造控制着矿化带的分布,断裂构造为导矿构造,次级断裂构造为有利的容矿构造。而有利的层位和岩性条件,主导矿体的产出并控制着矿体的形态和产状。
4找矿远景评价
猴子岩矿区,成矿地质背景特殊,处于一个铜矿矿区毫无疑义,长期以来,因受交通、经济、地理等条件的制约,矿产勘查和综合研究等,总体上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因此进一步发现铜矿体的前提条件是存在的。现对矿区找矿远景分析如下:
1、地层:小定西组(T3xd)是提供丰富成矿物质的主要含矿层位,已知科登涧、金满、连城、宝塔等铜矿均分布其中,是矿体赋存的主要场所,小定西组(T3xd)、花开左组(J2h)地层分布区是寻找类似矿床最有利的地区。
2、构造:断裂多与区域构造线一致,具备良好的导矿构造体系,并控制了浅变质岩、地层及其它次级构造的分布格局,沿断裂发育碎裂岩化、糜棱岩化,矿床点均沿与其平行的南北向断裂带分布,多数矿体产于南北向断裂组及派生次级断裂的破碎带内。区内发育大量线性紧闭褶皱、脆性结构面等浅表层次的构造形迹,具备良好的容矿构造体系。在区内具一定的找矿潜力。
3、矿化蚀变特征:矿区内矿化带长约2500—6000米,宽约10-30米。具硅化、碳酸盐化、绢(白)云母化、黄铁矿化、褪色蚀变等。区内所有矿化蚀变构造破碎带中,均有后期构造热液叠加改造现象,推测其成矿流体应主要为构造中温热液,部分来自大气降水。后期构造运动的中温热液活动,对矿体富集有较大影响,在导矿及容矿断裂与浅色含矿层相交部位,矿化富集,富矿呈不规则脉状、囊状产出。矿化蚀变显示深部具良好的找矿前景。
综上所述,矿床受地层、构造、围岩蚀变三重控矿因素控制明显。铜元素在沉积阶段初始富集的基础上,经多期次构造中低低温热液活动进行改造、叠加进一步富集成矿。具备形成脉型铜、银共生多金属矿的有利地质条件和寻找相应矿产资源的找矿潜力。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地质局第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兰坪幅)[R].1974.
[2]云南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区调三分队.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兰坪县幅)[R].1990.
[3]云南地质矿产勘查院大理地质矿产所.云南兰坪猴子岩铜矿地质勘查报告[R].2013.
论文作者:刘愿强,杨学雄,洪钟明,张国贵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1
标签:定西论文; 矿区论文; 断层论文; 成矿论文; 铜矿论文; 花开论文; 矿体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