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宋明理学_理学论文

赣南宋明理学_理学论文

宋明理学在赣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学论文,赣南论文,宋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宋明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是宋代以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基本派系。理学在赣南的流传和演变,在赣南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即使在整个宋明理学史上,赣南之理学亦具有特殊的、不可忽视的价值。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下列重要史实中得到说明:

其一,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曾两度为官赣南,前后凡六年之久。先为南安司理参军,凡三年,此时有洛学祖师程颢、程颐兄弟一同受学;再为虔州通判,又三年,此时正值周敦颐讲学著述之盛年。这一时期,周敦颐理学思想是如何演变的?二程兄弟与周敦颐有怎样的思想联系?这些都是宋明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不研究周敦颐在赣南的学术活动,就难以正确解答上述问题。

其二,明代中叶,王阳明在赣南镇压农民起义期间,也同时广泛聚徒讲学,大力宣扬其学说和主张。著名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正是这一时期提出的主张。此后,王阳明穷一生心力揭示的“致良知”说学,实际上是“破心中贼”思想在理论上的提升和发展。如果以“致良知”的提出作为王阳明心学完全成熟的标志,那么,“破心中贼”的主张,无疑是王阳明思想走向成熟的前提和关键环节。

其三,赣南之理学,是赣南乃至江西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特别是明代,是赣南以阳明心学为主体的理学兴盛时期。此时,王阳明在赣南的讲学,影响之大,吸引了四方学者。赣南的王门弟子,人数之众亦非他乡可比。这一时期,堪称人文荟萃,成为赣南文化史和理学史上的一大盛事。

因此,研究赣南之理学,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不重视赣南理学的研究,就难于深入、全面地把握整个宋明理学;另一方面,不研究赣南理学,也难于透彻地了解赣南乃至江西历史文化的发展。

理学在赣南的流传和演变,大致说来,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两宋时期,理学初步流传,此时以周敦颐、朱熹的学说为主;二是元代,理学在赣南的流传转入波谷时期;三是明代,出现了以阳明心学为主体的理学兴盛时期;四是清代,理学在赣南渐趋衰微。兹试述如下:

(一)两宋时期,理学在赣南的初步流传

理学在赣南的流传,可以最早追溯到北宋仁宗庆历、嘉祐年间。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公元1017—1073,字茂叔,人称濂溪先生)出任南安军(含江西大余)司理参军,达三年之久。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年轻的程颢、程颐兄弟,曾受父亲程珦之命(此时程珦为大理寺丞知兴国县),拜周敦颐为师,始受濂溪之学。清人张伯行《周濂溪年谱》载:“庆历四年,濂溪先生为南安军司理参军。庆历六年,大理寺丞知虔州兴国县程公珦,假倅南安,视先生气貌非常人,与语,果知道者。因与为友,令二子师事之。”是年冬,由于王逵的推荐,周敦颐调任湖南郴州郴县令。从时间上看,程颢、程颐兄弟师事周敦颐,虽不足一年,但是,二程兄弟“从汝南周茂叔问学,穷性命之理,率性体道,体道成德,出处孔孟,从容不勉”。[①]正是在师事周敦颐之时,年轻气盛的二程兄弟毅然绝意科举,决定穷一生之心力专事“圣贤之学”,由此可见,二程兄弟的赣南问学,深受周敦颐之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把周敦颐为官南安、授学二程,视为理学流传赣南的开端。

不过,赣南本地学子受濂溪之学,却是嘉祐年间的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周敦颐迁国子博士,通判虔州,1063年升虞部员外郎,仍通判虔州。此时,始有赣县士子曾准、陈衮臣师事周敦颐,一同受学。据同治《赣县志》载:“赣之理学,启自曾、陈北面濂溪,月溯讲学,而郡之人士悉知所尚”。[②]可以说,曾、陈受学周敦颐,标志着理学在赣南埋下了火种,并开始实际流传。

曾准,字子中,赣县人,嘉祐进士。北宋著名诗人曾几,便是曾准之少子。曾准自幼资质颖异,笃志嗜学,经史百家之书,无所不观。所读之书,皆亲手抄录,每日诵读,用力甚勤。曾准十分推重周敦颐的人格和学问,在周敦颐通判虔州时,即拜其为师,还引同乡胡玠、陈衮臣一同受学。据《赣县志》载:“周元公(即周敦颐)通判虔州,准拜悟,耽相契洽,坐谈移日。曰:‘准不遇公,几于诵读误’。由是潜心理道,往复辨晰,恍然有得。乃语同邑胡玠、陈衮臣等,敦请元公月朔讲学于明伦堂。自此郡人士悉重理学。”由此可知,曾准实为赣南接受和传播理学的第一人。

陈衮臣,字廷辅,治平二年进士,是周敦颐在赣南的另一著名弟子。但他并不是一位秉赋很高的人,史称他“资性素钝,力学攻苦,终朝强记不数行,又善忘”,[③]实是一个资质愚钝的人。后来潜心修炼,“昼夜静息,澄心明理”,遂茅塞顿开,激发了悟性,在曾准的引荐下,拜谒周敦颐并执弟子礼,潜心理学,“参究《太极图说》,发明宗旨。”[④]

曾、陈之后,北宋时期赣南以理学著名者,还有兴国人士李朴。李朴,字先之,绍圣进士,曾历两京国子监教授,后移虔州。其政治态度,既不满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更不满蔡京的弄权,他说:“熙宁以来,政体屡变,一二大臣所学不同,互相排击,失之于治,必至不可胜”。[⑤]对于王安石的新学,李朴持反对态度,认为“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是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⑥]故在学术上倾向于程颐之学,因此也得罪权臣蔡京。蔡京便以“元祐学术不当领师儒”为由,罢免了李朴的虔州教授一职。李朴之学,虽倾向于程颐,但多由自得,冯熙谓其学“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⑦]严格地说,李朴之学与程颐理学路数不同,不应归之为程颐学派。

南宋时,赣南较著名的理学家,有朱子学者曾兴宗。曾兴宗,字光祖,宁都人,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举解试,授广东肇庆推官。曾兴宗是大理学家朱熹唯一的赣南弟子。庆元初年,朱熹因卷入赵汝愚与韩侘胄之间的政治争斗,本人受贬,其学术亦被斥为伪学而遭禁。因师从朱熹之故,曾兴宗也受到牵连,罢官归乡。晚年,筑室谷,开堂讲学,继续宣扬朱熹学术,四方从学者甚众。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两宋时期,赣南之理学,主要是周敦颐和朱熹之学,次为程氏兄弟之学。其他如张载之关学,陆九渊之学,皆未传于赣南。传濂溪之学者,除周敦颐及门弟子曾准、陈衮臣、胡玠等人外,尚无再传。故濂溪之学,曾、陈之时,影响尚著,曾、陈之后,学脉未显。曾兴宗传朱子之学,虽受“庆元党禁”之累,然从学者仍旧不减,实属难得。

(二)元代,理学传播的低谷时期

进入元代,朱子学虽列为官学,但元代之理学,既不如宋代之繁荣,也不如明代之兴盛。理学的发展,实际上转入波谷阶段,其在赣南的流传,情形也大体如此。这一时期,赣南之理学人物,较著名的仅有于都学者刘君贤一人而已。刘君贤其人,一生以授徒讲学著书为务,博观经史,深研理学,兼通天文地理。所著《学问要编》、《昌雩集》等书,后人评价甚高。宋惟驹称《昌雩集》“洞察天文地理之奥,综括理学经济之要,博古今得失之变,卓识确论,裨于学者甚大”。[⑧]又谓“试取是篇观之,令人襟正危坐,如见当日内圣外王,一片用世之心。”[⑨]

(三)明代,以王阳明心学为主体的理学兴盛时期

到了明代,尤其是明中叶以后,王阳明心学迅速崛起,出现了“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⑩]的盛况,其影响之大,传人之众,流传之广,已远远超过了处于正统地位的朱子学。由于王阳明的一系列活动,赣南出现了以阳明心学为主体的理学兴盛时期。

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王阳明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处,奉命镇压赣、粤、闽、湘四省边境的三支农民起义队伍。这三支起义队伍:一是以詹师富、黄猫狸为首,活动在福建漳南;二是以谢志珊、蓝天凤为首,活动在今江西上犹、崇义与湖南桂东、横水、广东乐昌相连的地带;三是以池中容兄弟为首,活动在浰头一带(以广东龙川县为主,毗连江西龙南、安远一带)。王阳明用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就把这三支农民起义队伍一一镇压了,完成了他在赣南的赫赫事功。王阳明正是在赣南“破山中贼”之时,提出了“破心中贼”的主张。出征三浰途中,王阳明在给门人的信中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11)因此,王阳明在兵马倥偬之中,念念不忘“破心中贼”之事。除了“抚新民,举乡约”(12)以外,他还在各地普遍设立社学,并在赣州建造濂溪书院,聚徒讲学。为了树立为学宗旨,王阳明刻《古本大学》于赣州,又刻《朱子晚年定论》于于都,并完成有名的《训蒙大义》。此外,影响深远的《传习录》上卷,亦在此时由门人薛侃刻印出来。此时的王阳明,名声大震,四方学者,皆慕名前往赣州受学,其中最著名的有江左王门学者邹守益、欧阳德、何廷仁、黄宏纲,以及闽粤王门的薛侃。邹守益为王门重镇,黄宗羲尊其为王学嫡传,称“阳明之没,不失其传者,不得不以先生为宗子也”。(13)何廷仁、黄宏纲二人均来自于都县,是王阳明高第弟子,深得同门推重。此外,何廷仁之兄何春元,赣县刘潜,兴国谢魁和钟园,宁都赖元、管登,会昌刘澜,以及龙南人氏月华等人,均是王阳明在赣南的及门弟子。再传弟子则有南康刘昭文,宁都李大集,于都李一龙,会昌胡夷简、赖贞,兴国肖钰,以及信丰李端仪等人。这时的赣南,俨然成为人文荟萃之区,阳明学盛极一时。

王阳明的赣南弟子,最著名的当首推于都何廷仁、黄宏纲二人。何、黄二人,与浙中王门的钱德洪、王畿,皆以善于推演师说著称,很受同门推重,一时有“浙有钱、王,江有何、黄”之称誉。黄宗羲在其名著《明儒学案》中把何、黄二人列入江右王门,专门论述;《明史·儒林传》则把他们合并列传。

何廷仁(公元1486—1551),字性之,号善山,嘉靖举人,官至南京工部主事。早年知广东新会县,即服膺陈献章之“江门心学”。闻王阳明讲学赣州,便前往拜谒,执弟子礼受学,后成为王门高足。王阳明在赣南,时有军务在身,常常无暇亲临讲席,何廷仁便与黄宏纲、欧阳德、薛侃等王门诸子,接引来学,释疑解惑。后随王阳明至越中,直至阳明殁后,仍大力宣扬阳明之学。对于王阳明的“良知”之学,何廷仁有自己独特的阐释,尝谓“吾人须从起端发念处察识,于此有得,思过半矣”。(14)认为“知过即是良知,改过即是本体。”(15)何廷仁为学,务求实,反对虚玄高论。故黄宗羲评价说:“先生论学,务为平实,使学者有所持循。”(16)

黄宏纲(公元1492—1561),字正之,号洛村,举正德十一年乡试。值王阳明讲学赣州,黄宏纲即前往受学,此后长期追随在王阳明左右,成为王门得意弟子。王阳明殁后,又居其家三家,以尽弟子礼。黄宏纲历任汀州推官,至刑部主事。为人耿直,为官刚正不阿,黄宗羲谓其“生平厚于自信,而薄迎合,长于持重,而短机械”,(17)最终难于立足官场,遂致仕而归,每岁与著名学者邹守益、聂豹、罗洪先等放舟青原,讲学论道。黄宏纲之学,前后变化较大,《明儒学案》谓其“始者持守甚坚,其后以不致纤毫之力,一顺自然为主。”黄宏纲认为,为学之道,在于顺应人心“天然自有之良知”,无须向外求索。黄宏纲亦不同意王阳明著名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名教法”,认为,“自先师提揭良知,莫不知有良知之学,亦莫不以意念之善为良知。以意念为良知,终非天然自有之良。”(18)若以意之文善为良知,为学必然是“只在念起念灭下工夫,一世合不上本体。”(19)此外,黄宏纲还试图调和王阳明与宋儒之分歧,认为王阳明的“良知”和周敦颐所谓的“诚”是一回事,并无不同。他说:“阳阳之良知,原即周子‘诚’,一无为之本体”。(20)由此可见,作为王门弟子,黄宏纲不但善于推演师说,能得“良知”学之宗旨,而且不拘泥于师说,有所创获,实有功于师门。

与何廷仁、黄宏纲同时受学于王阳明的赣南弟子,还有何春元、刘潜、赖元、谢魁、钟元、管登等人,也是值得注意的人物。

何春元,字元之,何廷仁之兄,宏治十七年举人。王阳明在赣州讲学,何春元“偕其弟廷仁师事王守仁,闻其教,若有所得。公(指王守仁)语及门曰:“何元之工夫真近里著己也。”(21)何春元为政作官,亦多效仿王阳明,《赣州府志》谓其“所至均户役,立社教,崇礼教,不事法令,专务德教。”且不忘宣扬王阳明之学说,“每朔望,集诸生于明伦堂,讲明人心道心之旨。”[②②]

刘潜,字孔昭,赣县人,正德八年举人,官铜陵时,即讲授理学,为“诸生辨析精一危微之旨,参究太极图说,由是士知理学。”(23)闻王阳明讲学赣州,即辞官乞归,师事王阳明。由是“闻致良知之说,而学益精”(24),家居十余年,着力宣扬阳明学说,为赣南士人所推重。

赖元,字善长,号蒙泉,宁都人。师从王守仁,闻良知之训。返宁都后,与何廷仁、黄宏纲反复论学,书信往来不断。黄宏纲说:“近宁都人相次兴起,皆善长一人倡率之功”。(25)赖元实是宁都倡导阳明学说的第一人。另外,宁都的王门入室弟子,还有嘉靖举人管登。《赣州府志》谓:“王公守仁论学虔中,登偕何、黄诸子受业焉”。王阳明也很器重管登其人,谓其“信道笃而入道勇者也”。(26)

龙南人月华,亦为王阳明及门弟子,《龙南县志·儒林》谓其“少以经学名,后从王守仁为良知之学。归日坐一室,超然默悟,学者宗之。”

会昌县师事王阳明者,惟有刘澜一人,《赣州府志》谓其“同于都何廷仁、黄宏纲从王守仁学,得天人性命之旨”。

王阳明再传弟子,南康有嘉靖进士刘昭文,据《南安府志》载,刘昭文曾从学于王门重镇邹守益,学“良知”之教。信丰人李端仪,“闻王阳明讲学,心窃慕之,后受业何善山之门,探本穷源”。(27)于都县有李一龙、李乔崇等人。李一龙,字子乾,“闻何廷仁讲良知之学,欣然受业,久而有省,谓人情物理,皆良知之用,使弃于人情,遗于物理,即此知已非良知”(28)。李乔崇,字期原,博综六籍,师事何春元,得良知之学,认为“真一之道,乃修身正心诚意”。(29)宁都人李大集,字蒙泉,为诸生时,从于都黄宏纲学良知之说,其学力主实践,调和薛瑄之朱子学与王阳明良知说之分歧。尝曰:“学以实践为归,若薛文清之王敬,王文成之致良知,譬如舟车各适,殊途同归,不实践非真儒也。”(30)会昌县亦有胡夷简、赖贞二人。胡夷简,字近道,师事吉水著名王门弟子罗洪先,学良知之学,经过于都时,又从何廷仁,黄宏纲游,辩论学术,晚年讲学,颇受学子拥戴。赖贞,字洛川,太学生,工诗文。尝从罗洪先讲学庐山白鹿洞书院,宣扬良知之学,三年不辍。兴国人肖钰,字贵登,亦师事罗洪先,《赣州府志》谓其“天资英迈,读书过目成诵。从吉水罗洪先学,究心宗旨,务在力行”。

除阳明心学之外,明代赣南还有陈献章“江门心学”和朱子学的流传,代表人物分别是俞溥和李诔。

陈献章之学,主张“学者以自然为宗”,(31)提倡“静坐中养出端倪”。(32)其江门心学实开明代心学之先河。信丰人俞溥,是陈献章学术在赣南的真正传人。据《赣州府志》载:“俞溥,字德洪,信丰人,为陈献章弟子。宏诒间贡授泾府审理正,忧归不赴,授徒讲学,与学者讲尊德性。”

于都人李诔,字源甫,隆庆进士,历官宝应知县,户部给事中,广东按察史,广西参议等职。李诔十分推崇朱子学者薛瑄之河东理学,他是明代赣南朱子学最重要的人物。李诔不满意王阳明的心学,认为有涉禅之弊。据《赣州府志》载,李诔“幼读薛敬轩《读书录》,响慕之。久之恍然曰:‘夫尊德性而遗道问学,恐堕于禅。圣贤之学,舍却存心致知,别无异径。自心性之说兴于是,与朱子疏注有异,甚者以阴符参同曹溪柱下,荒渺浅疏之谈,窜入语孟,剽驳朱子,不遗余力。颜子择手中庸,服膺勿史,朱子之学实本于此。’”晚年辞官家居,聚徒讲学,并刻薛瑄《读书录》,以教后学。明代赣南,尤其在于都县,何廷仁、黄宏纲、何春元、管登等人,皆为王门弟子,良知之学已成为一种学术时髦。唯李诔不随时俗、孤峰突兀,揭阳明学之弊而独倡朱子之学,其学术精神亦属难能可贵。清代,理学在赣南渐趋衰微。

综前所述,赣南之理学经历两宋时期的初步流传——元代的低谷时期——明代阳明学为主体的繁荣——清代的逐渐衰这样四个阶段。这条演变线索是与整个宋明理学的发展轨迹相一致的。大体说来,宋明理学的演变,首先是两宋时期濂、洛、关、闽、陆诸家学术的先后涌现,占据了当时思想舞台的中心;至元代,理学的发展跌入低潮,进入明代,阳明学异军突起,席卷全国,其声势之大,几乎淹没了其他各派学术;到了清代,由于考据学的兴起,理学走向式微。理学在赣南的流传与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明理学嬗变的特点。

注释:

①《二程集》第328页

②同治《赣县志》卷三十四,《人物志·理学》

③ ④《赣县志·陈衮臣传》

⑤ ⑥ ⑦《赣州府志》卷五十四

⑧ ⑨ (21) ②②《赣州府志·儒林传》

⑩《明史·儒林传序》

(11) (12)《王文成公守仁年谱·正德十三年条》

(13)《明儒学案》卷十六《邹守益传》

(14) (15)《善山语录》

(16) (17) (20)《明儒学案》卷十九

(18) (19)《洛林语录》

(23) (24)《赣州府志》卷三十四

(25) (26) (28) (29) (30)《赣州府志》卷五十四

(27)《赣州府志》《儒林补遗》

(31) (32)《白沙子》卷二,《与贺克恭黄门》

标签:;  ;  ;  ;  ;  ;  ;  ;  ;  ;  

赣南宋明理学_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