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北京综合试卷物理部分分析_高考论文

2011年高考北京理综卷物理部分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论文,物理论文,理综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0年是北京新课标高考的第一年,当年高考卷物理部分并未出现大的波动,很好地实现了平稳过渡。2011年是第二年,高考卷物理部分依然波澜不惊,尽管与最近几年的试卷有几分神似,但也悄悄发生了一些变化。

从试卷结构来看,与2010年几乎完全一样,8道单项选择题,1道实验题,1电1力两小题,3道计算题,1力2电,分别采取了2~3个小问。在信息呈现方式上,文字叙述依然是主力,但图形、图表也不少,共10张图,其中有装置图、电路图、坐标图、示意图、结构图等。

从试卷考查的内容看,主干知识依然是考查的重点,特别是力学和电磁学部分,例如平抛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部分电路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洛仑兹力、双缝干涉测波长等。

从部分考生作答试卷的感受看,今年的物理题确实不太难,至少相比理综卷中的化学、生物部分,试题叙述方式非常符合考生的口味,难度设置非常有梯度,容易题在前面,难题靠后。考查的模型都是学生熟悉的,例如第13题,核反应(β衰变)方程式的判定;第14题,双缝干涉测波长的原理;第15题,同步卫星的特点;第16题,波动特征量和振动特征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第17题,动态电路分析;第18题,“蹦极”过程中的力和加速度关系;第19题,断电自感现象;第20题,量纲之间的换算关系。第21题(1),多用电表欧姆挡的使用;第21题(2),利用平抛运动规律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第22题,单摆模型;第23题,质谱仪;第24题,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这些模型在物理教学中就是经典模型,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考生能感受到“平时学习内容”和“高考考点”之间的有机衔接。另外,本试卷计算量也不大,全卷主要的数学运算在实验题(2)的④⑤部分。其他部分基本上是物理量的推导,特别是计算题,三道题全部都是物理量的推导,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生数学运算上的难度和耗时,强调了物理本身的逻辑推理,与2010年、2009年的高考题相比,风格发生了微妙变化。

一、考查能力和试题难度的分层

高考作为大学选拔性考试,试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十分重要。但另一方面,不管是否合理,目前的现实是高考对高中学科教学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高考试题是否能有效地鉴别考生的学科能力,能否有效地推动高中教学改革朝良性方向发展,这应该是评价一份高考试卷时应该考虑的因素。示范性高中的考生大部分觉得今年的试题难度比预想的低,也比去年低,特别是最后一道题,文字叙述简洁、直接,字数不多,模型也不太难。但考虑北京地区考生水平并没有都达到示范性高中考生水平,仍存在区域内的差异。所以就试题难度来说,分层还是十分明显的。

选择题的第13、14题难度为易,学生只需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就可以做出正确判断。选择第15、16、17、18题难度中等。第17题要求考生利用欧姆定律进行逻辑推理,第18题要求建立物理模型,从“图”中读出信息。

实验题第21题第(2)题第⑤问,难度较大,为了使被碰小球平抛运动射程最大,仅更换了两球的材质,需要考生分析射程最大的条件即发生弹性碰撞,而且会算弹性碰撞的末速度,这几乎达到了计算题的难度和耗时。

计算题22题非常基础,23题(1)(2)问也比较基础,但第(3)问难度陡增,需要考虑入射狭缝的宽度,这就要求读懂题意,会分析题意,会感知变化。

计算题24题难在物理模型和物理过程的建立,因为电场的性质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给出了一个φ-x图象,初始条件也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给出了动能和电势能之和,这对物理水平中等偏下的考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可能第(1)问就拿不上分,但对物理水平中等偏上的考生又有一点儿“不给力”,很难进行区分。

总的来说,试题有难有易,中等难度居多,不管是什么层次的考生,都有发挥的机会,能有效地区别考生能力的高低。

二、朝向“物理”的回归

选择题15、16题难度为中等偏易,第15题考查同步卫星的参量哪些是确定的,只要知道同步卫星需要与地面某一点保持相对静止,因此轨道面必须与赤道面重合,由于运动周期等于地球自转周期,因此轨道半径也是唯一的,进一步推出线速度大小也唯一,只有质量可以不同,这些也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重点分析的问题。这与往年万有引力侧重计算不太一样。第16题考查机械波的波动特征量与振动特征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波动特征量有周期、频率、波速、波长,振动特征量有周期、频率、速度、振幅,这两组特征量是容易混淆的。出题人还刻意把正确答案隐藏在选项D,这也无形中增加了难度。学生平时对于套公式计算并不怕,就怕基本概念的理解,但对于物理的学习,基本概念是建立物理大厦的基石。对于初学者,基本概念是入门的手杖,对于有一定物理学习经历的人来说,基本概念是更进一步的台阶,忽视基本概念的理解,以为物理就是字母和数字的推算,显然是极大的误区,也隐藏着极大的危险,会造成学习者对物理的理解水平停滞不前。举一个实际教学的例子:“D形盒式回旋加速器”是高中课本上的重要模型,粒子最大速度对应着最大旋转半径,即D形盒半径R=,所以最大加速动能,分析这个结果可以看出,最大动能与磁场强度B有关,却与电场无关。而加速器是利用电场使带电粒子加速,利用磁场使带电粒子偏转。这显然与直觉有相悖的地方。许多学生满足于数学结论,不愿意从物理上深入理解表达式背后的原因,这显然离物理学习的路越来越远,在这些学习者心中,物理不是看世界的观点,而是解题的工具。数学计算在物理中的比重、地位、价值显然是很值得深思的。前几年《考试说明》中规定高考要考查考生“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2009年、2010年的最后一道题也全是无穷过程的归纳推理,对数学工具要求很高,显然并不利于引导物理教学和鉴别考生的物理水平。诚然,物理因为有了数学工具的帮助而成为精确的自然学科,但数学只是物理的书写方式而已,是“形”的层次,自然界的规律才是“神”的地方,才是学习物理应该努力的方向。高中物理也有许多规律不能用数学语言表达,例如牛顿第一定律、楞次定律,它们的精妙伟大并没有因为不能数学化而被削弱。特别是高中物理,学生学习的基本都是经典物理部分,物理模型、情景最好可以被学习者能够直观、直接地感受到,否则不但学习物理的难度会变大,而且学习乐趣也会减少。物理学习也罢,授课也罢,重视悟“理”,这就是第15、16题给我们的启示。

三、主人公总是那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高中生

选择第19题背景叙述较长,主人公是一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高中生,对断电自感现象充满了兴趣,这位高中生在2010年高考题中出现在第23题,“利用霍尔测速仪可以测量汽车行驶的里程。除此之外,请你展开‘智慧的翅膀’,提出另一个实例或设想”;在2009年高考题中出现在第23题,“请你提出使显示仪表的流量指示变为正值的简便方法”;在2008年高考题中出现在第20题,“某同学首先分析了等号右侧量的单位,没发现问题。他进一步利用特殊条件对该解做了如下4项分析和判断”;在2007年高考题中出现在第23题,“设想改用太阳能电池给该车供电,其他条件不变,求所需太阳能电池板的最小面积。结合计算结果,简述你对该设想的思考”。可以看出,一些人认为这些考查方法不太正统,考点不是主干,实际上是忽视了那些真正爱思考物理问题的孩子,只要物理现象有趣、物理结论匪夷所思,他们便会抑制不住“智慧的翅膀”。保护这些孩子的兴趣是物理教育者应该尽力去做的事情。

一份试卷,特别是高考试卷,承载了众多人的期待。考生想用它来证明自己,高校想用它看清考生的能力,教师想用它来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把握物理教学的走向,教育部门想用它来引导和促进教育规划。2011年的北京高考理综卷物理部分显然能很好完成它的使命。

标签:;  ;  ;  ;  

2011年高考北京综合试卷物理部分分析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