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审计理论创新与发展论坛综述_盈余管理论文

第三届审计理论创新与发展论坛综述_盈余管理论文

第三届审计理论创新发展论坛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三届论文,理论论文,论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3年11月23日至24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国际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以“审计创新与社会责任”为主题的第三届审计理论创新发展论坛。本次论坛共收到中外文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报告论文37篇。论文议题涉及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行为研究学、金融学、公共管理学等领域。会议期间,来自审计署、中国审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署审计科研所、《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中国审计》《会计之友》等单位和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等50余所高校的150余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议题:

一、关于审计理论创新问题

审计理论创新作为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来源,对经济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推进审计理论创新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源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审计理论创新研究任重道远,需要审计学人共同为之不懈努力。

北京交通大学张立民教授作了《关于审计理论研究创新的思考》主题报告。指出“实践发展与探索”和“理论继承与发展”是审计理论研究创新的源泉;建议从不同学科视角拓宽理论视野,从中国的社会发展阶段、制度特征和改革方向理解中国国情以及把握国际理论研究动向推动政府审计研究创新;提出政府审计与国家安全、舞弊审计与政府声誉、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动力机制、政府审计(信息)的价值、政府审计与政府职能转型、政府审计与问责制、国家治理的制度建设与政府审计、公共资源配置的现代治理模式与政府审计等内容是政府审计与国家治理的重要研究命题。

西南财经大学蔡春教授作了《审计理论创新研究之机会》主题报告。强调受托经济责任观是一种普遍适用的重要审计动因学说,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为推进审计理论创新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源泉;基于学科发展和创新视角,提出推进审计理论创新研究的途径,勾画了审计理论创新研究的初步图景;建议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的审计学科增长点,并创造性地总结和提炼出审计经济学、审计政治学、审计法学、审计行为学、组织治理审计学、新IT审计学、电商/网络经济审计学等七个方面的重点研究课题。

南开大学张继勋教授从研究方法创新角度作了《审计中的实验与行为研究》主题报告。客观分析了实验方法的比较优势与劣势,总结实验方法在审计中的应用方面,介绍审计中实验研究的要素;提出审计中的头脑风暴法、新审计风险模型下的风险判断、审计谈判、系统思维对审计绩效的改进、正式咨询和非正式咨询中的关系对审计判断的影响、复核过程、审计调整决策、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对审计判断的影响、预算和时间压力、舞弊审计中的判断等内容为审计实验方法近期十大研究热点。

二、关于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问题

国家治理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议题,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理应充分发挥审计功能,服务国家治理。与会专家借鉴美国审计署(GAO)的发展及特点,从不同视角分析我国国家审计的价值定位,并对国家审计制度、政府治理效率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美国审计署(GAO)经验借鉴问题的研究。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陈立齐教授发表了《从关注会计到着眼责任:美国审计署政府审计的转型》主题报告,从受托经济责任角度探讨了GAO的发展历史及变迁;从核心价值观“尽责、诚信和可靠”的视角出发,分析GAO的使命是支持美国国会履行其宪法职责、提高业绩表现从而确保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下美国人民的利益;同时从司法问题、政党利益、技术方法、经济利益后果、政府财务报告等方面阐述了GAO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北京大学王立彦教授发表了《从公司治理看国家治理》主题报告,从公司治理机制要素与基本结构开始,研究国家治理机制要素与基本结构,讨论公司治理中的审计委员会模式,并借鉴于国家治理审计委员会的设置。通过比较GAO的组织定位,认为我国国家治理机制中缺位独立于政府的GAO,而进行补位的关键点在于弱化审计机关与政府之间的行政关系。东北财经大学祁渊等借助风险分析框架和国家抵御力测试性框架,分析了国家抵御力特征(稳健性、富余性、灵活应变性)和表现(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阐述了国家审计贡献国家抵御力的机理与路径,并基于GAO在1980~2012年间发布的审计报告和证词解读了美国国家审计贡献国家抵御力的经验。

国家审计的价值定位问题的研究。审计署审计科研所所长崔振龙的《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政府审计的作用及其自身变革》主题报告,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总目标,讨论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价值定位。从宏观政策措施、公共政策、财政资金、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等领域研究了审计在推动改革中的作用机理和实现路径,进一步指出深化改革对审计宏观环境和具体领域的影响,并展望了审计的变革与改进。

国家审计制度问题的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叶陈刚等认为高度独立的国家审计制度具有天然的预防腐败、腐败发现与惩治腐败功能,而我国政府主导的国家审计力量与资源严重不足,审计的腐败预防、发现与惩治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无法有效抑制行政腐败。建议构建国家治理、国家审计制度与反腐倡廉理论框架、预防惩治腐败体系,顶层设计司法导向国家审计制度,并建议在人大下设审计监督委员会,构建反腐倡廉的审计公署与廉政公署在内的最高廉政审计院机制,同时提出了反腐倡廉体系的运行保障机制的可行路径。

政府治理效率相关问题的研究。西南财经大学李明利用2003~2007年的有关数据,实证考察了地方国家审计机关在提升地方政府治理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即地方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发挥监督职能、建议职能以及协同监督职能能够有效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效率。湘潭大学韦小泉构建了地方政府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理论框架,并提出一套科学系统的三层评价指标体系,融合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地方财政收支状况、重要经济决策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或上级党委政府制定的政策情况、廉政勤政等五个维度。西南财经大学谢柳芳从民主政治视角,实证检验了政府审计提升政府信息披露质量的作用效果,为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实现,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三、关于社会审计与内部控制问题

社会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共同作用与发展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驱动源泉。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审计质量提高与内部控制完善将直接影响我国企业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转变、生产效率的迅速提升。

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问题研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副秘书长蔡晓峰作的《坚持主题主线创新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主题报告,分析了我国现行经济背景下,注册会计师行业社会责任更大、服务领域更广、国际化程度要求更高、创新意识更强,但面临行业高端人才不足、行业品牌建设尚欠成熟、社会对行业提供专业服务的认知不够、事务所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尚不成熟等问题。提出进行改革与创新的措施具体包括:行业人才培养战略、事务所做强做大战略、准则国际趋同战略、新业务拓展战略、行业信息化战略、行业诚信建设、完善“四位一体”的行业管理等。建议把注册会计师的研究作为一个职业、产业、学科、制度或市场来研究,并加强行业与院校的合作,共同推进行业发展。

事务所转制与审计质量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陈永凤等以中国证券市场2011~2012年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会计师事务所从有限责任公司转变为特殊普通合伙制后审计质量的变化。认为事务所实行特殊普通合伙改制并不能提高审计质量,但完善的法制环境对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改制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西南财经大学崔云等基于事务所转制的政策,分析了其对事务所客户选择及审计质量差异的影响,发现若事务所关注财务风险较小且经济依赖性强的持续客户,转制事务所比较竞争优势更大。上海交通大学王静等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双重分析视角实证检验了新准则实施后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与审计质量差异的问题,证实大所的品牌和声誉能够维护较高的审计质量。

“四大”事务所选择与审计收费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曹春方等研究了信任环境对会计师事务所选择的影响,即上市公司选择“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概率会随着信任环境的优化显著增加。信任作为非正式制度不仅影响上市公司的事务所选择,也同样影响事务所审计的质量以及随之而来的治理效果。北京大学谌嘉席等采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价格管制对于审计费用和审计质量的影响:一是在“非四大”审计客户中,价格管制有助于抑制审计费用低于正常水平,管制越严格,被审计单位支付的审计费用就越高;二是实施价格管制之后,“四大”和“非四大”的审计质量并没有得到提高;三是在市场化越高的地方,价格管制的效率越低,在市场化越低的地方,价格管制的效率越高。

审计师特质与行为问题研究。北京大学魏春燕以2008~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审计师行业专长对客户避税行为的影响。证明客户依赖性强和审计师任期长时,审计师可能运用其行业专长帮助客户避税,即在审计师独立性较差的情况下,审计师行业专长不能提高外部审计的监督效应,反而助长了客户的避税行为。浙江工商大学杨玉龙等以民营上市公司违规而受到证券监管为契机,探讨证券监管机构披露民营上市公司违规这一事件对于该上市公司审计师行为的影响,进而分析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管行为如何影响独立审计的治理效应。此外,北京大学袁正超还对会计信息可比性、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内部控制建设及有效性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干胜道等从产权性质角度,研究管理者权力以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一是发现国有企业中,管理层权力与内部控制有效性负相关,且与民营上市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中管理层权力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更显著;二是相较于中央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其管理层权力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负面影响更显著;三是对于直接上市民营企业,兼为创业者与管理者的管理层权力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现正相关,而间接上市民营企业其管理层权力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现负相关。北京交通大学钟凯等基于控股股东掏空视角,从微观制度层面和宏观制度层面,研究了我国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公司的经济后果。认为我国内部控制建设强制披露效果并不明显,建议继续通过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来完善内部控制建设。南京审计学院郑石桥分析了核心文化价值观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影响,提出核心文化价值观从制度理性和制度伦理两个路径影响内部控制设计,建议考虑内部控制设计的理论架构时,要体现中国特征,只有“民族的、大众的”才是科学的。西南财经大学余海宗等从内部控制视角出发,研究了股权激励政策以及应计盈余管理之间的作用关系,认为股权激励的实施可以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水平,但不会增强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

四、关于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问题

公司治理是整个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核心,其是否能够健康有序运转直接决定了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方向。与会专家围绕如何改善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资本市场监管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资本市场与审计监管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吉利等对履行社会责任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了考察,发现履行社会责任能够正向调节盈余管理对企业价值的负面影响,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一种获得投资者认可的道德行为。武汉大学李青原等通过对金融体制和监管体制的跨国比较分析,提供了未来我国审计与银行监管协作理论的发展方向;并构建了审计和银行监管的系统性分析框架。西南财经大学毕铭悦等以2000~201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在检验管理层不同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偏好随时间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不同盈余管理方式对管理层薪酬水平及审计师变更的影响。指出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实现机会主义,不仅通过应计盈余管理方式,并且还越来越倾向于选择真实盈余管理方式。而审计师对于隐蔽性高的真实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容忍度”。

高管薪酬与特质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罗宏等从薪酬黏性的视角探讨了公司负债融资时,股东降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动机。证实股东存在鼓励高管进行风险转移,进一步掠夺债权人财富的动机。清华大学李欢等研究了家族企业“去家族化”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通过用高级执行层非家族高管的比例衡量家族企业“去家族化”水平,发现家族企业“去家族化”水平越高,公司价值就越高,经营业绩也更好。

公司盈余预测及相关问题研究。清华大学李馨子等从公司和分析师两个层面,考察了管理层业绩预告发布后短窗口内分析师预测行为的变化。发现管理层业绩预告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额外的有关公司预期盈余的信息,分析师可以据此形成更为准确的盈余预测,进而降低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西南财经大学步丹璐等对公司成本黏性问题进行分析,发现销售的增减情况等经营因素,会混淆盈余反应不对称的估计结果。因而建议通过在传统的盈余稳健性估计模型中考虑成本黏性的因素,把成本黏性对盈余与市场收益的非对称性的影响剔除出来,以衡量更准确的盈余稳健性。

五、关于审计教育与人才培养问题

我国审计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尚待完善。与会专家们集中讨论了审计教育现状及未来改革方向,力图推动全新的审计专门化人才培养模式,改善就业现状,从而全面提升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

行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中央财经大学李晓慧教授作的《CPA专门化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主题报告,反思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指出CPA专门化方向人才应从外语学习、专业课程设置、通识课程、授课方式、学生管理方式、国际化合作六个方面培养应当具有的素质;同时认为CPA专业化人才培养应从国际化建设合作伙伴、学生有效对接职业资格、与“四大”事务所合作、会计学科的实习基地建设、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各项活动的开展、会计学科信息化平台建设、行动学习的实施等七个方面开展具体实践活动;建议尽快施行“引进来、走出去”策略,从理念、课程体系、授课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深入改革,不断拓展学习的平台和舞台。

国际“四大”就业吸引力问题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吴溪等以国内某重点财经高校会计学专业近十年就业数据为资料,对次贷金融危机与国际“四大”的就业吸引力进行分析。认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基础应当是塑造或重塑这个行业的身份认同功能,而不应完全依赖货币性激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顾奋玲以近几年注册会计师专业本科招生分数逐年提高而该专业毕业生选择进入注册会计师行业比率逐年下降作为问题的切入点,认为现行CPA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设计缺乏特色、教育方式创新不足、校内师资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提出了建立“校企联合一体化”的创新型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并提出了“创新审计人才培养机制,增强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和科学性;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激发队伍活力;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等复合型审计人才培训策略。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目前我国存在重职业教育轻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本土化教育轻国际化教育等问题,且精通理论并具有实务操作经历的优秀师资稀缺,为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高水平注册会计师后备队伍,提出了建立统一的注册会计师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标准的设想。同时讨论了如何在CPA专业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共融,探讨了CPA专业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共融的必要性和培养的途径。

标签:;  ;  ;  ;  ;  ;  ;  ;  ;  ;  ;  ;  ;  ;  ;  

第三届审计理论创新与发展论坛综述_盈余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