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
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活动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老年人不同于其他类型人群的身体、心理需求,其公共活动情况也与其他人群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通过调查四川省成都市玉林片区老年人对公共开敞空间的活动特点与空间评价,分析了影响公共开敞空间适老性的因素和老年人活动需求。发现小街区与传统街区的老年人活动需求及特点存在差异,总结小街区公共开敞空间适老性设计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老年人;公共开敞空间;适老性
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逾2.31亿,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趋增加,加之儿女不能经常在家陪伴,老人空巢化现象日益显著。街区附近的公共开敞空间作为老年人交流活动的主要场所,其设计如何适应老龄化社会、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成为我们目前急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成都玉林片区是老年人较多并且配套完善的成都市小街区示范片区之一,因此选定成都市的玉林片区(约19.9ha)为调查范围,其道路网密度为9公里/平方公里,路口间距约为300米,四周为主次干道围合,基地被中小街道分割,土地功能复合、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完全满足小街区规制的要求。同时,调查范围内有27.1%的老年人,其中41.03%为高老龄化,24.79%为中老龄化,34.18%为低老龄化。
1 玉林片区老年人日常活动情况调查
1.1 老年人日常活动特点
本文将不同老化程度的老年人按60-69岁、70-79岁、80岁及以上,分别定义为低老龄化、中老龄化、高老龄化老人。对片区内的老年群体分别进行了日常活动的类型、时间段及地点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片区内在外活动的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评价总体较好,即便是高老龄化老人对身体情况也较为满意。
超过70%的老年人表示:“散步”、“闲坐聊天”是其最常进行的休闲活动,较喜爱的活动是摆龙门阵、下棋、织毛衣、打牌、在家看电视等不太费力的活动,而像跳舞、健身、球类等较剧烈的活动则较少进行。
调查显示,老年人从早晨一直到夜间都会出来活动,活动具有全时性的特征。下午的活动人数和频率较高,上午和夜晚的活动人数和机率较低。不同类型活动的时段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健身类活动的高峰时段是上午 8-10 点和下午14-16 点,休闲类活动发生的高峰时段则是下午 14-18 点,不同老化程度老年人的户外活动时间没有明显差异。
在日常活动场所的选择上,公园绿地、人行道和社区广场的受欢迎程度远高于其他选项,选择度均在75%以上。最受老年人欢迎的活动场所为社区广场、公园绿地和户外器械健身点。
访谈得知,由于担心自身的安全及迷路,多数老人仅在离家最近的小广场、小游园活动;部分老人表示对人车混行、又较窄的街区道路安全性担忧;此外,常带小孩的老人表示对小朋友在公共开敞空间中活动的安全性担忧。可见随着生理机能变弱、心理感受下降,小街区完全开放带来的交通安全问题,给老年人带来了困扰。
1.2 街道分区
通过调查统计,将老年人的各种活动及地点分时间段统计锚点,得出老年人活动的热点区域及其空间偏好,为空间要素评价提供筛选依据。根据对老年人的活动分布特点分析,挑选了11条街道,4个广场公园作为重点调查地区,分别统计了这15个区域内各指标的情况。(图1)
2 玉林片区街道分区空间要素调查
2.1 街道空间要素的调查
综合文献提取和调查访问要素提取的方法,选定了19个要素(桌椅数量、噪音分贝、卫生情况、行道树数量、社区绿地率、公共交通站点数、可停留空间面积、步行道宽度、交叉口间距、临街商业面积、周边公共服务设施数量、无障碍设施数量、车流量、禁止机动车进入的设施数量、斑马线有无、店街比、活动设施数量、活动类型、D/H)来分析小街区的适老化设计,并依据活动人群聚集度,在调查范围内选定了10条街道和4个社区广场进行了之前选定的19个方面空间要素调查。
2.2 SPSS相关性分析
通过spss对所选的街道分区、广场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桌椅数量、噪音分贝、可停留空间面积、无障碍设施数量、行道树数量、绿地率6个因子与街道人数显著相关,是影响街道人数的主要因素。
数据分析得出:桌椅数量较多的场所老年人多进行打牌、打麻将、下棋、摆龙门阵等活动,桌椅数量影响街道人数与成都老年人喜打牌、打麻将有较大关系;噪音分贝与人群的相关性多体现为人群数量较多导致噪音分贝较高,故不能解释为噪音分贝较高的区域人群较多,此影响因素不能作为影响人群的主要因素;可停留空间面积大小直接影响着区域可容纳老年人数量,可停留面积越大,能容纳老年人数量越多;无障碍设施数量在调查范围内较少,人群集中区域多配有无障碍设施的公共设施,并不是区域本身的无障碍设施数量对其产生了影响,故此因素不能作影响人数的主要因素;行道树数量和绿地率均反映出区域内的绿化程度,绿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人数较多。
3 玉林片区老年人公共开敞空间评价
3.1 老年人对公共开敞空间使用的整体评价
玉林片区老人对环境的整体满意度较高,总分为3.6。访谈得知老年人评价较高主要是因为近年来环境不断改善,居民为此感到欣慰。但总体评价存在片面性:片区内有不少因改善生活品质而迁入的老年人,老人常将现在的环境与以前的生活环境相比,所以老年人对玉林片区的评价普遍较高。
3.2 老年人对公共开敞空间使用的分项评价
3.2.1舒适性
老年人对公共活动空间的舒适性总评分为3.7,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对此评价差异不大。据观察,街区内有限的活动空间并不都受老年人喜爱,老年人多喜欢有人气、热闹的场所,这导致桌椅数量在人多的地方不足,如菜场广场打牌的人很多但座椅数量有限,远离热闹场所的桌椅则经常空置。
老年人普遍认为街道管理到位,环境总体较舒适,植被绿化的评价也普遍较好;但不少老年人表示绿地偏少,他们对附近大公园很向往,却因为腿脚不便很少前往。结合SPSS分析,场地的植被绿化会吸引人群,而人群活动会聚集更多人气。
因此在进行公共开敞空间适老化设计时,优化环境的植被绿化对促进老年人活动发生,激发街道活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休闲静坐作为最常进行的活动,桌椅设施的数量一定要和环境质量匹配。
3.2.2便利性
老年人平均步行速度为55-70m/min,调查发现,多数老年人的出行距离在400-1200m以内,由于老年人的空间环境感知能力随年龄减弱,片区内老年人的出行距离多集中于400m范围内,所以本次调查的便利性主要是对老年人的近距离的出行,例如带小孩、散步、买菜等。
老年人对公共活动空间的便利性评价总体较高,总评分3.4。小街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给体力较弱的老年人的出行带来了较大方便,但评分随着老化程度加深呈现降低的趋势。
调查发现,年龄越高的老年人越关注步行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均反映了片区内人行道中断、过窄、道路过曲折等问题。可见随年龄增加、身体状况下降,老年人对户外空间环境便利性的要求越高,合理规划步行系统、明确道路性质和加强管理非常重要。
3.2.3安全性
老年人对公共开敞空间的安全性评价一般,总评分仅有2.8,不同老化程度的老年人均有一定的安全顾虑,但老龄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对出行安全更为担忧,中、低老龄化的老人对与道路衔接的公共开敞空间安全性更为担忧,尤其是带小孩活动的老年人对公共开敞空间的围合街道防护设施更为关注,较之封闭小区,其围合的空间创造出安全的环境是目前开放街区不具备的。
社会治安方面,有老人表示对治安不放心,观察发现白天的玉林片区商业活动较活跃,街道眼密集,户外活动较安全。而到了晚上,大多商铺关闭人们基本不会外出活动。摄像头、巡警、紧急呼救装置等安全措施需要跟进。
片区安全性是老年人最为关注的问题,在进行小街区适老性公共开敞空间设计时,因当注意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无障碍设施的配置及紧急呼救装置的设施。
3.2.4适用性
老年人对公共开敞空间的适用性评分为2.5。在场地面积评价上,很多老年人觉得场地小、可容纳的活动类型太少,像跳操、太极这样的活动都没有地方开展;在设施数量和类型上,不少低老龄化的老年人想健身,但缺少合适的器材,只能去别的地方活动,片区内部分场地无遮蔽之处,老人下雨只能待在家里;同时片区内公共开敞空间桌椅设施多为石制,坐起来很冷,并且数量也不足,很多老人反映自己经常没有地方坐下就只能离开。
老年人既喜欢热闹,倾向人气旺盛的地方,又需要安静独处的环境,在进行规划时应该分别进行布局设计,应注意动静分区的考虑。
4 结语
4.1老年人活动特征总结
根据调查,不同老龄化程度老年人有较明显的不同:
高老龄化老人由于身体原因,活动类型单一(主要是散步、聊天等活动);有更多安静独处的时间;出门活动时间集中在下午,活动地点距离家较近;他们普遍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人行道中断、人行道过窄、路径太长等都会严重影响和出行活动。
中老龄化老人,身体相对高龄老人较好,活动类型较多,活动时间较长;除了散步,聊天还会打牌,练气功等;更喜欢人多的地方也更注重活动场所的卫生状况、绿化环境综合指标及场所安全程度。
低老龄化老人身体较好,会进行一些运动量较大的活动,需要更多样的器材,所需活动场地也更大。
4.2玉林街区公共开敞空间存在的问题总结
(1)老年人公共开敞空间大小、服务半径、分布密度与数量等难以满足活动需求。由于当前开敞空间的建设往往在社区、街道已基本建设完成后进行,空间的供给上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与滞后性,缺乏前期合理的用地规划。
(2)公共空间在适老功能配置上较为单一。如不少广场仅有供老人休息的石桌椅和破旧的健身器材,没有根据老年人活动需求设置更多功能的设施。
(3)户外活动空间具有一定危险性。玉林片区人行道不连续、交通信号灯少。老年人行动不便、步行速度慢、视力下降等问题,导致老年人交通安全存在着极大的隐患。且街道缺少针对老年人的无障碍设计。
4.3小街区公共开敞空间适老性设计建设
(1)考虑不同年龄段需求。针对高老龄化老人的安静空间设计,中老龄化老人的聊天空间设计,低老龄化老人的大幅度运动空间设计。
(2)考虑适老化设计的细节。比如座椅使用木材,地面避免光滑,围栏,扶手等细节要注意;公共空间不宜大尺度,避免空旷等。
(3)考虑老年人心理需求。老年人喜欢与人交流,喜热闹、刺激的心理感受获得满足。热闹的场地最好靠近菜场,运动场,球场等场所,不同的性质的人流,会激发不同的活动,这些地方应该设置更多的桌椅;同时,老年人也需要安静独处,满足要求的场地应该靠近小区,其人流单一,环境怡人。
总的来说,适老化设计需要为老年群体设身处地的考虑。社会在不断的变化,老年人的习惯与特点会发生改变,针对老年人的设计也值得并应该不断探寻。本文就是在小街区的背景下,对适老化设计进行的探索,希望能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江萍. 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 余树勋. 园林丛谈——向往的“老人公园”[J]. 中国园林.2008(2),27-28
[3] 魏菲宇,戈晓宇,李运远. 老龄化视角下的城市公园包容性设计研究[J]. 建筑与文化.2015(4).102-104
[4] 周燕珉,程晓青. 老年住宅[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 王芳. 老年公寓庭院绿化与设施设计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2009
[6] 周博,陆伟,刘慧,李乐茹. 大连家庭式养老院居住空间的基本特征[J].建筑学报,2009(S1)
[7] 吴仕超. 基于养老问题的西安市旧住宅区改造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年
[8]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建设标准(建标 143-2010)[Z],2011
[9] 苟爱萍,王江波. 基于 SD法的街道空间活力评价[J].规划师,2011(10).
[10] 胡志鹏,胡惠琴. 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的居住区适老性规划设计的思考[J]. 住房建设,2010
论文作者:杨瑞鑫,张力元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3
标签:老年人论文; 空间论文; 街区论文; 数量论文; 人对论文; 老年论文; 片区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