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高中的调查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类论文,对策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加强基础薄弱的“三类”高中建设,促进我市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们对我市三类高中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分析研究了三类高中办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问题及原因
80年代初,为了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和省、市相继提出了集中力量优先办好一批重点中学,发挥示范作用的措施。1983年省教育厅把师大附中、省实验中学等5所学校定为省首批重点中学,批准2中、1中等4所区属重点校定为一般重点中学。后来,市里又把5中、7中和二实验中学列为享受一般重点中学待遇的学校,其余的中学均属一般中学即“三类”高中。
近年来,我市高中段教育迅速发展,1992年城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已达到96.04%。但是普通高中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三类高中办学的困难很突出,处境艰难。对三类高中的问题,市里有关领导和部门都很重视并着力加以解决,但是有些问题和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1.生源不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下降。根据对7所三类高中的调查,1993年计划招生1930名,实际入学仅953名。1994年,招生计划削减为1687名,但实际入学1079名,仍比计划减少608名。如:19中学,1994年计划招生3个高一班计132名学生,在学校不断推迟报到结止日期情况下,最后仅招收23名新生,学校只好压缩为1个班坚持开学。生源不足使三类校办学日趋萎缩,而新生质量较低则更加剧了这些学校的危机。1994年,4所一类高中录取线平均为603.05分,二类高中录取线平均为563.6分,而三类高中录取线为485分,比一类高中和二类高中分别低118.05分和78.6分。有些学校为了争取生源还要再降低录取分数,多数三类高中实际上没有自己的录取线,新生由市里砍块分配。生源素质低,势必影响三类高中的教育质量,高考升学率难以提高。1994年,7所三类高中有593人参加了高考,正式考上高等院校12人,升学率1.9%。有的学校甚至连续几年没能实现“零的突破”。三类高中升学率低,自然社会声誉不高,导致学校生源、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下降。究其原因:一是招生政策不利于学校间的公平竞争。我市普通高中现行的招生办法是分类分批录取,根据考生填写志愿,考生成绩最佳的,被一类校首批录取;次之,由二类校招走;余者分到三类校。由于生源素质相差悬殊,使三类高中失去了参加竞争的信心。二是自费择校生带来的冲击。据统计,1994年4所一类学校招收高中择校生1030名,而且,开学后三类校流向重点校的择校生、寄读生仍接连不断,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大量的择校生对重点校的教育质量也构成了威胁,部分重点校的班额、学额一破再破,择校生录取线降了又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教与学上,老师顾此失彼,学生饥饱不均。如此下去,重点校的教育质量也难以保证。三是部分家长不对孩子加以客观分析,不从实际出发,不惜重金,甚至负债,也要把孩子送进重点校。这也是重点校学生膨胀,三类校生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2.经费严重短缺,办学条件差。一是财政划拨教育经费不足。由于近几年支付工资的人员经费所占比重提高,再加上物价上涨因素,开支增大,我们调查的7所三类高中都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尽管我市每年对三类校也有一部分用于更新改造的投入,但是,对于积重难返的三类校仍是杯水车薪。二是三类校自身创收功能差。由于三类高中缺乏吸引力,所以很少得到社会赞助,1995年某三类校收到择校生捐助费只有3000元。三类校的校办产业多数不景气,而且规模小,效益差。
3.待遇较低,教师队伍难以稳定。过去,三类校与重点校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入学成绩上。而现在,不仅办学经费上相差悬殊,校长、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反差也越来越大,教师的一些实际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一是收入水平比较低。近年来,由于重点校每年得到巨额的赞助费,人员收入明显提高,而有些三类校一年到头除工资外,学校没有一分钱奖金。发放实物等隐形收入的差别更大。二是教师住房矛盾突出。近几年,我市为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曾拨出专款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我市采取国家、单位、个人共同承担的办法,加快中小学教职工住房建设,按有关文件规定,学校应为购房教师交纳20%的建房集资费,可是多数三类校拿不起这笔钱。某校近两年共有13名教师需要集资款,由于学校缺少资金,到目前为止,学校一户也没交上,教师们认为,上级规定的优惠政策对于他们无异于“画饼充饥”。至于按有关政策规定的扩大面积款和集中供热款,经费拮据的三类校也是无法支付。个人实际困难得不到解决,加上重点校优厚待遇的诱惑,使三类校教师队伍出现动荡。近几年,仅4中就相继有30名骨干教师提出调出,多数去了重点校。骨干教师流失,加重了三类校的危机。三是公费医疗得不到保障。重点校教职工的公费医疗关系都在市级医院,而三类校的公费医疗关系在区医院或街道卫生院。医疗费个人承担部分的标准也不同,市里规定个人承担部分为10%,而区里是30%;对重病住院患者,个人承担部分市里标准是5%,区里20%;市里还规定了自负部分的最高限额,而区里除了癌症、尿毒症等4种重病患者外没有最高限额。公费医疗定额标准也偏低。特别是超过定额标准的医疗费,没有正常的补充渠道,教师个人垫付医疗费长时间不能报销的问题很严重。有限的医疗经费包干给个人后,收入低、待遇差的三类校教师只能量入为出,把去医院视为畏途,小病拖成大病。就医难、报销难的问题,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4.教育资源流失现象严重。从调查情况看,目前,三类高中校舍闲置、教师富余的现象十分突出,多数学校教师的工作量不满。有些学校教师每学期课时量不足50%,有的学校的教师甚至无课可上。某校一名大学入党的青年教师激动地说,毕业后本想在教师岗位上干一番事业,可现在没有学生可教,无法干好。严重影响了广大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积极性。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这些学校不可能立即缩编裁员,还有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行,必然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浪费,有限的教育经费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调整普通高中的招生政策。
第一,对招收自费择校生要加强监督管理。在搞好教育评估的基础上,采取“四定”的办法,即:定分数、定学额、定班额、定金额。各学校要严格执行招生计划,保证招生质量,限定择校生标准和比例,不得随意降低录取线,更不允许为招收择校生而少招或拒招正常入学的学生。要认真执行择校生收费标准,不能随意涨价或以高价代替高分。
第二,改革招生办法。建议除保留少量重点高中首批录取外,取消其他学校原有的分类。对其他学校实行统一录取,一次分配,计划招生优先,择校招生在后的办法,为各校创造公平竞争的有利条件。
第三,逐步建立正常有序的收费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尽快研究建立普通高中生生均成本预算体系,要以不同学校、不同学段的生均培养成本为制定收费标准的依据。对不按正常录取分数招收的择校生,可收取生均全部成本,即除收取规定的杂费和部分学费外,还要按成本差额收费,作为捐资办学费。这项费用应纳入教育主管部门集中管理,全部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收费学校可得到较大比例的受益。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教育部门要组织力量对学校收费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继续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议在部分学校实行高三分流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推广普教和职教一体化的综合高中的办学模式,这是振兴三类高中,使我市高中段教育保持合理结构的关键所在。一是目前初中毕业生要上普通高中的人数明显高于上职业高中的人数,通过综合高中学习,推迟分流时间,使学生选择方向更充分;二是一般高中的毕业生高考升学率较低,办综合高中可使升大学无望的学生及时改学技术;三是高中学生文化素质较好,有利于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具体建议:①将普通高中分为两部分,一是保留原来的重点高中,其主要任务是在完成高中教育的前提下向高校输送合格新生;二是逐步将原来的一般高中改为综合高中,采取“二一分段,高三分流”的形式,前阶段进行普通高中教育,高三会考后分流。②会考时间适当提前到高三上学期结束,在会考的基础上进行分流。一部分升学的学生按报考意向参加升学预科学习,另一部分学生则进行职业准备教育,或实行"2+2"、"2+3"的形式与中专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衔接,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地沟通。③对综合高中的职业技术专业设置,计划、人事、劳动、教育等有关部门要相互协调,统筹规划,加强宏观预测和具体指导。要根据长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不失时机地设置未来专业。要切实解决好综合高中职业班毕业生就业问题,对职业班毕业生实行双证书制。
与此同时,要通过联合、兼并、合作和办分校等多种形式,对教育资源实行优化配置。教育部门应对各学校进行具体研究分析,提出调整方案和实施意见。
3.继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三类高中自身改革的首要任务。要着力抓好三个环节:一是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教职工对学校的民主管理;二是继续贯彻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实行教师持证上岗,完善教师聘用制,实行公平、择优聘任;三是实行校内结构工资和工资总额包干制,在搞好定编定岗的基础上,以业绩和贡献为依据,改革分配办法,拉开分配档次。同时,要建立教师人才库,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促进优秀教师跨学校联聘兼课,鼓励到基础薄弱校任职任教,鼓励高等院校教师到普通高中或综合高中任职兼课,并疏通渠道,促进教师合理分流;逐步实行校际之间就近共用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的制度。
4.实行倾斜政策,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对三类高中实行政策倾斜,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确保办学必需的开支,尽快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手段。建议把对择校生收取的费用集中起来,列入市教育发展基金,每年从中提取20-30%专项用于扶持基础薄弱校发展。对三类高中上缴的学杂费、资教款应区别不同的情况,给予减、缓、免的照顾,留作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提高高中段教育学杂费标准。鼓励发展校办产业,并增加对校办产业的政策性低息贷款。
5.努力提高教师待遇。对三类高中教师住宅困难户,在分配住房和购房时应给予优先、优惠照顾。到1996年,基本解决教师中的无房户以及人均住房面积在5平方米以下的困难户。对属于学校缴纳的教职工住房建设集资款和扩大面积款等费用,确因部分三类高中特殊困难无法缴纳的,市有关部门应统筹帮助解决。教师住宅的集中供热款应列入专项经费,及时划拨。
要加快改革教师公费医疗管理办法,切实解决教师看病就医难的问题。建议逐步将市属普通高中的公费医疗关系统一调整到市级管理,如暂时不能一步到位,应增加公费医疗拨款,使其与重点中学享受同等待遇。要立即停止将医疗经费包干给个人的做法,对教师的医疗费单据应在三个月内核准报销,不得拖欠。要坚持教师例行体检制度,落实特级教师的医疗待遇。应尽快试行中小学教师统筹医疗住院保险制度,解决教师重病住院治疗的困难。
6.建立和完善教育评估制度。在全市普遍高中开展升类晋级活动,不断提高我市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按照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两大要素,量化成一系列具体指标,每年定期对学校进行总体考核评估,确定和调整学校的等级,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平等竞争,全面发展。
(执笔:唐晓明 周立田 孙新成 姜兰兰 贺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