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入世”之际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开放论文,中国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00)06—0005—06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已20多年,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举世瞩目。目前,我们正在跨入新的千年和新的世纪,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的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此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有关对外开放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再探讨、再认识是有必要的。
社会主义是开放的体系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绝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所必须实行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实行这种方针政策的具体措施、方法,不同时期可能不同,但作为基本方针政策,它是不会变的。
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或者是一种社会制度,都是开放的,开放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无论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或文化,都是对外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以社会主义经济来说,它就应该是向世界市场开放,与世界市场接轨,与其他国家经济相互依存,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的。
在这一点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一样的。资本主义也是开放的。只有封建主义才是封闭的。当然,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与资本主义也有本质的区别,即资本主义的对外开放,始终贯穿着资产阶级的“原则”和目标,那就是对外扩张,对他国进行侵略、控制、支配、压迫,以便开辟和扩大资本积累的源泉,使自己不断发财致富。而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则以社会主义的原则作指导,即平等互利,以求得各国和全世界的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为什么本质上是开放的?因为它和资本主义一样,都是由现代生产力所推动的,以现代大生产为基础的。封建主义则不同,它是以小生产为基础的、传统的农业社会,其经济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这种低下的生产力和传统的社会经济,自然不可能是对外开放的。当然,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也并不是没有过对外交往。例如,中国汉朝就有过与西域的交往,并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在封建社会鼎盛的唐代,更是对外交往频繁;明朝开国后不久,就有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所有这一切,对发展中国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些活动,都只是一时的、局部的,不是经常的、一贯的、全面的,封建社会从总体上说,仍然是保守的、封闭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并没有改变。其他国家在封建主义时期,也是一样。如欧洲,直到15世纪,仍是封建社会,虽也有对外交往,但没有对外开放。1492年,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比郑和下西洋晚了87年,但当时支持他进行这次航行的西班牙,仍然是封建专制国家,其目的是到海外去寻找金银和其他财宝。新大陆的发现,为以后世界市场的形成作了准备,但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以后几百年的事。
真正的对外开放,是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特别是伴随着产业革命才有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现代大机器工业的迅速发展,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是英国,现代工业(主要是纺织业)迅速发展,要从国外获得所需的各种原料,也要到国外去销售产品。这样,世界市场才真正建立起来。英国的国内经济才与世界联系起来。可见,对外开放,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是生产社会化扩大到世界范围的体现,是国内市场扩大为世界市场的结果。这是社会历史前进的必然,是合乎客观规律的现象,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资本主义早期的对外开放,主要形式是发展对外商品贸易。不久,资本的国际流动也发展起来,先是信贷资本的海外投资,后是生产资本的海外投资,都不断扩大。到了今天,资本主义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信息交流、科学技术转让、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动,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史,也就是不断对外扩张的历史,通过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从不发达走向发达,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资本主义通过不断对外扩张,不断从外部获取巨额财富,获取其生命力的源泉,从而不断发展。
从资本主义对外开放的历史回顾中可知,对外开放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高度,这是最根本的条件;二是市场的扩大,超越国界,形成了世界市场,这是派生的条件。
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先进、更合理的社会制度。它同样是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和现代大生产基础上的,同时,它又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社会主义经济也应是市场经济,并融入世界市场。因此,社会主义也必然是对外开放的。
历史的经验教训
然而,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联,还是全国解放后的新中国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生产力比较落后,或是很落后的国家,但这绝不能作为自我封闭的理由,恰恰相反,它们更应当在可能的条件下,实行对外开放,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进行建设时,列宁曾提出过新经济政策,其中就包括对外开放的内容,例如,他建议实行租让制,“把一些矿山、森林区、油田等等租给外国资本家,以便从他们那里获得能加速恢复苏维埃大工业的补充装备和机器。”(注:《列宁选集》第 4 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48页。)他特别强调向外国学习, 认为不学习外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他说:“我们不能设想,除了以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之外,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注:《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5页。)他还认为, 这一切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因为“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定,这种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迫使它们走上这条同我们往来的道路”。(注:《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2页。)但后来, 苏联走了弯路。20世纪30年代,本来是苏联加快发展的最好时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大危机的深渊,资本家为了寻找出路,愿意与苏联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当时苏联也从美国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如福特汽车的生产线,建立起了汽车工业。但苏联并未把对外开放作为其基本国策。它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并不是一贯的,其基本倾向,仍然是只强调依靠本国力量,而且由于国内经济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基本上是对外封闭的,缺乏创新力和竞争力,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落后于西方。
苏联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没有实行对外开放,与二战后东西方持续冷战有关,与西方国家对苏联的长期封锁有关,但也与苏联本身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体制,实行计划经济,排除市场发展的可能性,也就不能对外开放。除此之外,苏联长期实行自我封闭,更与其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错误有关。二战结束后,东西方冷战格局形成,在这种形势下,斯大林提出了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通过互助合作,可以实现共同经济高涨,不需要从资本主义国家输入商品。这种理论,一方面过高地估计了社会主义国家互助合作的作用,另一方面,引导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与西方世界市场隔绝。诚然,二战结束后不久,苏联就建立了以它为中心的包括东欧国家在内的“经互会”。经互会各成员国实行的都是计划经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由计划规定的。它并没有形成一个市场体系,因此也不可能与世界市场接轨,它只能说是一个扩大的和集体的计划经济和对外封闭的体系。经互会虽然持续存在直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但它对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起多大积极作用,各国经济依然落后,而且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这方面,我国也有深刻的教训。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曾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要与资本主义国家做买卖。但实际上,除了面向苏联之外,与西方的经济贸易关系很少发展。其客观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实行对我国封锁的政策,企图扼杀我国;但也有主观原因,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不能不实行对外开放等,缺乏深刻的、明确的认识,认为中国是个大国,靠自己的力量有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当时强调自力更生是不错的,但走到了一个极端,以致自我封闭,就成了偏差和错误,这种错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更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五六十年代,正是世界经济大发展的时期,但我国在封闭状态下,不可能抓住这个时机,加快发展,结果,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例如与韩国相比落后了一大截,更不用说与发达国家相比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过去那段时期的错误进行了纠正,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从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走上了正轨。
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我国和外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建立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完整理论体系,对外开放理论就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同志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时,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63页。)“一切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0页。)他一再强调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33页。)“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邓小平同志还对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实行对外开放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如何保证我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等重要问题,一一作了精辟深刻的论述。
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
对外开放,不是对某个国家、某个地区的开放,而是对全世界全方位的开放。为了通过对外开放,获取我们所需要而我们自己又缺乏的东西,以促进我国经济的更快发展,首先就必须对我们的国际环境有清楚的、全面的认识。
纵观世界各国,它们都是在一定的国际环境中走出国门、走进世界的。时代不同,国际环境不同,对它们的影响自然也就不同。英国是最早走进世界的。当时它遇到的,都是些落后的国家和尚未开发的地区,英国殖民者虽然受到过一些抵抗,但总的说来,他们没有付出太大代价,就占领了大片殖民地,控制了整个世界市场。在英国之后走进世界的是法国、德国和美国。这些后来者所处的国际环境与英国当初已大不相同,主要是世界上已有了英国这样一个大帝国,它已占领了世界大部分领土和控制了世界大部分市场。法、德、美等国有可能从英国引进资金和技术,这对它们是有利的,但它们对外扩张,就必须面对英国的强大力量,与之进行斗争,这当然要作出极大的努力。但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最终赶上和超过了英国。在它们之后,又有俄国和日本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向先进国家学习,走入世界。它们面对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主要是那些先进者已经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世界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也都为它们所独占,然而,俄、日还是利用它们从欧美等先进国家学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起来,成为那些先进国家的强大竞争对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纷纷获得独立,成为发展中国家,它们面临着发展战略的抉择。最早采取外向型发展战略的,是东亚的韩国、菲律宾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当时正值二战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兴起、世界经济大发展的时期。这些国家和地区面向世界市场,有可能从西方吸收更多资金、技术和生产设备,产品也有可能更多地进入这些国家的市场,从而大大促进了它们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完成了工业化,成了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70年代末开始的。从历史上看,大大晚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晚于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不仅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全不同,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也并不一样。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也是一个新的国际环境。这个时代,世界的主要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的冷战,到80年代,虽然双方仍在全力以赴,但均已显现精疲力竭的迹象,特别是苏联已难以支持。到80年代末,东欧剧变,随之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更加突出。虽然这两大问题并未完全解决,世界仍不太平,但世界和平已有了更大保障,各国有可能把更大力量集中于经济发展。这无疑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十分有利。
当今的国际环境,从经济方面看,主要特点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早已有之,而是80年代中期以后才开始出现的一种新现象。这时,有三个重大因素促成了经济全球化。一是经济信息化。80年代中期以后,个人电脑大普及,90年代初,因特网开始建设,并迅速铺向世界各地,通讯卫星更是覆盖全球。信息化把世界各国、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地球也似乎变小了,成了一个地球村。二是经济市场化。80年代后,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它们向市场经济转轨,并力图与世界经济接轨;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进行改革,发展市场经济,面向世界市场,过去世界市场那种人为分隔的状况已基本消除,形成了无所不包的统一的世界市场。各国经济都是市场经济,世界经济也是世界市场经济,实现了世界经济的市场化。三是经济自由化。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逐步趋向自由化。在这方面,西方国家,首先是美国从本国对外扩张的需要出发,大力推进经济贸易自由化。在推动贸易自由化方面,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现世界贸易组织)也是功不可没。到80年代中期, 关贸总协定已发动并完成了7 轮多边贸易谈判。1986年开始的第8轮谈判,即乌拉圭回合谈判于1993 年年底达成协议,通过这些谈判,各国关税已大大降低,非关税壁垒也已大为削减。虽然至今,各种名目的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存在,但总的趋势是贸易自由化。此外,二战后金融管制也大大放松,资本流动也趋向自由化。经济自由化促进了各国间经济贸易的交往,使各国经济关系更加密切。
在以上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科技转让、国际信息交流的规模迅猛扩大,达到全球化程度。
但是,世界经济自从形成之后,就是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十月革命后,世界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但世界经济仍然是由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仍然是西方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来自这些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高科技方面的巨大优势;它们的经济规模在世界经济中占绝大比重;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巨大份额;它们在国际金融和国际直接投资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它们的跨国公司的巨大实力和对全球经济的巨大影响力。到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使它们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更加突出。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在当今世界范围的新体现,从根本上说,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今天这样空前高水平的结果;反过来,它又有可能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是有其历史的进步性的。
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是由少数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这些国家有可能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尽可能多地据为己有。当然,在它们中间,还要按科技和资本实力对这些利益进行分配。像美国这样的科技和资本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自当得到最大的利益。美国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出现过去少有的好形势,与它从经济全球化中得到最大利益是分不开的。
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有利,也有弊;既是大好机遇,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和风险。所谓利,就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依赖关系空前密切,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性也比过去加强,主要是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依赖加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商品和资本流动规模空前扩大,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引进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和获得主要的信贷资本;有可能扩大国外销售市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有可能获得所需要的某些先进技术,有可能利用发达国家产业加快调整的机会,建立本国的某些新兴产业,甚至高技术产业。总之,发展中国家借助外部条件,发挥“后发优势”,促进发展的机会增多。而所谓弊,则主要是发达国家从它们的优势地位出发,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歧视性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出口设置种种障碍、壁垒、限制,甚至施加压力,进行制裁;它们还操纵某些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和某些制成品的价格,使发展中国家受到损失;由发达国家所主导的金融市场,还时时掀起风浪,使发展中国家受到金融震荡的严重冲击,等等。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究竟能否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加快发展,关键在于自身经济是否健康,基础是否坚强,政策是否得当,措施是否得力。
我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伟大成就,外贸不断扩大,到1999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已高达3607亿美元,世界排名由1978年的第32位升为第10位; 吸引外商投资不断增多, 截止1999年12月底,中国政府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341 812个, 合同外资金额6137.6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078.51亿美元。最近5年, 中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对外开放以来引进技术也是比较多的,据统计,自1979年至1998年,中国共引进技术27 800项,合同总金额1054.8亿美元,分别相当于1950~1978年总和的32.9倍和8.8倍。这一切,对我国生产力的提高、工业化的进展、 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国际竞争力的加强都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也遇到种种严峻挑战。这主要来自超级大国实行的经济霸权主义,以种种借口,对中国施加压力、限制和制裁,也来自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还来自频繁发生的金融震荡和危机,特别是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
然而,对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方面是主要的,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取得的积极成果是主要的。我们要取得更大的成果,要增强我国应付挑战的能力,也只有更充分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舍此别无其他出路。
加入WTO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国于1986年提出申请恢复我国的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1995年WTO成立,我国又申请加入WTO,到1999年11月15日,中美达成贸易协议,扫清了我国“入世”的最大障碍,“入世”即将实现。
我国为什么要加入WTO?这应从WTO究竟是怎样的组织说起。
前面说过,世界经济是世界规模的市场经济,市场机制成为其运行的基础力量,市场自发力量在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必不可免地带来混乱、失衡、动荡和危机,因而需要宏观调控。在一国内部,由各自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在世界范围内,也需要有一个国际协调机构,这就是WTO。当然,WTO与其他国际经济组织一样,并不是超国家组织,不是世界政府,它不过是由世界各成员国组成的国际经济协调组织。
WTO的宗旨就是推进自由贸易、实行非歧视性公平贸易。 其基本规则,包括自由竞争,排除行政干预和垄断;实行关税减让;非歧视性;取消数量限制;公平贸易;协商解决争端;各缔约国涉及对外经贸的政策、法令、条例、法规应有透明度。从WTO的这些基本原则看, 它是公正的,对各缔约方都一视同仁,甚至对发展中国家还有特殊优惠的规定。但由于各国经济水平和竞争力相差悬殊,在同一规则面前,得失也不可能一样。然而,发展中国家加入WTO,毕竟有可能利用享有的权利, 争取应得到的利益,通过加强对外经济贸易关系,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对我国来说,加入WTO有以下积极作用:1.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中国加入WTO后,可按照WTO的规则享有各成员国提供的最惠国待遇,有利于扩大产品出口,也可避免美国每年都由国会重新审议是否延长给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还可减少其他成员国人为制造的、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起诉案,如再遇争端,可通过WTO争端仲裁机制来解决。2.有利于引进外资。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进一步削减关税, 从而使外商投资企业进口设备和原材料成本降低;中国加入WTO, 将加快给予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的进程,使外商企业与中国企业享有同等条件。这一切都将对外商投资产生更大吸引力。3.有利于加强与发达国家建立更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更多地引进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4.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加入WTO,使中国经济更快地与世界经济接轨, 这对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都是一种新的契机,也是一种外部压力。5.有利于经济法治化建设。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我国加入WTO,一方面, 国内经济立法要与国际经济立法和规则相协调;另一方面,要按WTO规则的要求, 实行政策、法规、法令的公开化和增加透明度,这将促进我国经济立法的进程。6.有利于国内广大消费者。我国“入世”后,国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广大消费者购买商品,将有更大选择余地,有可能买到更价廉物美的商品。
总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必然要加入WTO;而加入WTO,又将反过来促使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当然,加入WTO,除有利方面外,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首先, 外国商品进口的增加,有可能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导致外汇储备减少,支付外债本息困难加大,进一步影响我国基建投资,影响我国经济安全。其次,外国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市场,给我国某些产业部门带来一定的冲击,影响其迅速成长。某些效益不好的企业,尚未来得及通过改革实现扭亏,就可能被冲垮;在有些部门中,由于外国公司对主干企业控股不断扩大,有可能落入受制于人的境地。最后,中国加入WTO, 在促进中国企业改革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会造成相当数量员工失业。
我国加入WTO的上述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 还都是一种“可能性”,要把获利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把受损的可能性减少到最小限度,关键在于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充分的准备和有效的措施。
我国加入WTO的上述有利和不利方面, 还都只是从经济上看问题。除此之外,我国加入WTO,是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因此, 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还必须从战略上加以考虑。
我国加入WTO,从战略上考虑,就是为了通过这一步骤, 加快我国的发展,促进我国在21世纪中叶以前,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使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尽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样,我国的综合国力就会显著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就会更大提高,我国也有可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西方国家对待中国加入WTO问题, 除从它们现实的经济利益进行估量之外,也从战略上加以考虑。以美国来说,美国有一派力量,包括工会和国会中的反华势力,极力反对和力图阻挠中国加入WTO, 它们认为,让中国“入世”,中国某些商品大量进入美国市场和美国资本更多地向中国投资,会影响美国某些产业部门的就业,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们惟恐中国“入世”后,中国经济力量更加强大,有朝一日会构成对美国的威胁。美国另一派人与此相反,极力主张让中国“入世”,他们认为这对美国的农场主、工业企业、银行家和投资商都有利。但除此之外,他们也从战略上考虑,认为让中国加入WTO, 就可能把中国纳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之中,就有更大的可能对中国的改革施加影响,有更大可能向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等各领域进行渗透,一句话,加强对中国的西化和分化。
中国“入世”即将成为现实。我们应对“入世”后将面临的新问题以及“入世”后可能受到的各种影响,有清醒的认识。我们认为,中国的“入世”是大势所趋,对中国利大于弊,对WTO 各成员国也同样是利大于弊,中国“入世”对中国和WTO各成员国都是双赢。 对于西方国家可能对我们加强西化攻势,只要我们党和国家的机体是健康的,我们对外来的东西有鉴别取舍的能力,对消极的东西有抵制的能力,我们就会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胜利前进。邓小平同志曾多次要求我们更加开放。例如1987年,他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因为我们的承受能力比较大,加上我们有正确的政策,即使有一些消极的东西也不会影响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 ”(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2页。)在1989年5月,他又说:“我们要开放,不能收,要比过去更开放。不开放就发展不起来。……总之,改革开放要更大胆一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7页。)在我国即将“入世”时, 重温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讲话,使我们受到更大的鼓舞,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更加增强。
[收稿日期:2000—04—06]
标签:wto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世界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