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师范生信息素养差异分析:数字鸿沟视角论文

基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师范生信息素养差异分析:数字鸿沟视角

吴贤华1,满丛英2

(1.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武汉睛川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4)

[摘 要] 旨在探讨师范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差异。利用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量表对202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总体层面师范生信息素养水平高,维度层面信息意识、信息安全较高,而信息交流与信息需求较低。题目层面变量搜索技巧、防病毒技能、评价信息质量等较低。男生在信息应用方面好于女生,大二、大三信息需求高于大一,市级城市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大部分维度方面高于非市级城市大学生。结论,师范生信息素养存在数字鸿沟现象,可在学校内创造条件与措施缓解数字鸿沟现象。

[关键词] 信息素养;师范生;人口统计学变量;数字鸿沟

培养师范生就是培养未来教师,让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1],这是教师教育的内在需求。师范生作为未来知识工作者的群体之一,如何把数据、信息转化为知识,提升思维水平,进一步利用所取得的知识去讲授给学生,是这类知识管理者亟需解决的素养之一,即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概念最早于1974年由P.G.Zurkowski提出,并定义为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来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技能。目前一般认为:它的含义广泛而综合,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应用与创造、信息安全与道德等方面的内涵[2]。大量研究从定性角度分析了信息素养的内涵、测度标准及相应对策,也有不少研究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定量角度分析了信息素养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了信息素养对其他变量产生积极影响。如研究发现,信息素养对于创新创业能力[3,4]有促进作用,还通过批判性思维对创造力[5]起中介作用,另外信息素养与就业能力呈正相关[6]、对改善学习成绩与促进人际关系[7]有帮助,因此研究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有重要意义。

然而,大学教育的分类教学现状,使不同专业大学生[8]可能具备了不同的信息素养水平。师范生未来的工作场景具有大量信息、系统化知识、微创新需求强的特点,倒逼师范生提升信息素养水平,于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出台,强化了信息素养的地位与价值,要求开展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创新师范生培养方案,完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并加强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但现有研究较多关注一般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对师范生群体的信息素养水平状况了解不足。管理学大师德鲁克[9]提出了知识工作者的概念,知识工作者至少有以下两个特征,即工作的自治性与对知识投资的持续性;并认为知识工作往往需要参与者主动进行信息处理,并以知识作为基本的生产工具。面对多样性与复杂性的教育对象,作为知识工作者的师范生,必须持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获得新的教学技能,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师范生们持续对知识投资,提升信息素养水平。然而已有的研究对师范生的信息素养研究不够,因此有必要调查师范生的信息素养现状。现实是,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逐渐普及,大学生被海量信息所包围,与同学在线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而且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部分实证调查[10]也初步显示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较高。因此我们假定,师范生也可能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水平。大量研究表明,以性别、年级与家庭所在地为主要内容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是其他研究变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有关性别差异的大量研究表明,性别在情绪感受、不同能力成分方面存在差异[11]。因此,我们推测作为具有能力特色的信息素养也可能在性别上存在差异。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界定“数字鸿沟”为: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信息技术在推广和普及的过程中存在明显差异[12]。在许多领域,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13],会带来多方面、多层次的差异,因此我们假定,城乡不同,所接触的数字化基础也不同,信息素养水平也有差异。

综合所述,我们假定,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较高,男生的信息素养水平高于女生,低年级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低于高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信息素养不同,市级城市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高于非市级大学生,部属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高于非部属的大学生。

某高速公路隧道经勘查发现地表植被不茂盛,覆盖层厚度较大,地势高陡,地形有很大的起伏,实际高程在1002~1152m之内,埋深的最大值在146m左右,最小值为2m。工程起讫桩号为DK500+516—DK502+677,总长约2162m。隧道中纵坡分别为1%和0.3%。该隧道和临近既有隧道之间有40m左右的间距,出口处130m区域内的线间距,从最初的30m渐变到15m。隧道洞口处的实际埋深在2m左右,出口和临近隧道出口相距很近,并且在既有隧道的出口段,还设有一处用于通风的横洞。

表1 师范生信息素养水平的统计分析(n=202 )

一、信息素养研究设计

(一)被试

共调查236人,有效问卷数202,有效回收率为85.6%。其中,男生15(7.4%)人,女生187(92.6%)人;大一 108(53.5%)人,大二 24(11.9%)人,大三 70(34.7%)人;农村 94(46.5%)人,县级城市 53(26.2%)人,市级城市 55(27.2%)人;教育部属 48(23.8%)人,省属 144(71.3%)人,市属与民办10(5.0%)人;教育与管理专业 129(63.9%)人,文学与历史专业24(11.9%)人,理学与工学专业24(11.9%)人,其他专业 25(12.3%)人。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量表

前段时间,看了吴宇森新翻拍的日本经典电影《追捕》,其中有矢村警长对他新来的女助手说的一句台词:“从现在起,你就是杜丘,你要像他一样思考。才能抓住他。”

(三)其他调查信息

研究发现:男生的信息应用能力高于女生的信息应用能力;大二、大三学生的信息需求显著高于大一学生的信息需求;市级城市的大学生在信息安全、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与信息素养方面的总分都高于非市级城市的大学生。这部分地验证了性别、年级是信息素养预测变量的假设。与研究[8,16,19]结果一致。低年级的信息需求低于高年级的信息需求,与已有研究[8,10,19-21]结果一致。家庭所在地是信息素养一个稳定的预测变量,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已有研究[22]从家庭收入与媒介信息素养呈相关,即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低,进一步分析家庭收入的城乡二元特点,低收入家庭主要集中于农村。也有研究[21,23]发现,农村学生信息素养总分低于城市学生。家庭所在地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前的主要生活与受教育地理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最直接外部条件。虽然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发展差距正在缩小,但在有些方面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如在信息易获取度、暴露度等方面仍然存在明显差异。而这种差异被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2]界定为“数字鸿沟”,用于泛指个人、家庭、企业和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在信息技术的接入机会与利用互联网水平之间的差距。数字鸿沟不仅表现在因信息技术接入的差异,还表现在因计算机或上网技能差异而导致的“技能鸿沟”,以及因网络使用带宽、时长及使用方式差异而导致的“使用鸿沟”[24]。因此,长期生活在不同信息技术发展地区的个体,必然会产生“技能鸿沟”,与“使用鸿沟”。信息素养形成是个体与外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从宏观外部条件来看,个体不能脱离外部纯真空下成长,必然与所处信息环境有关,个体的目前素养现状是在外部环境与自我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尤其是在最直接的外部环境与自我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市级城市大学生所在信息环境明显好于非市级城市的学生所处的信息环境,这种信息环境差异在客观上带来了信息素养的不均衡发展。因此,即使个体进入到大学生活与学习,也不能较短时间内弥补由信息环境不均衡所造成的数字鸿沟。

(四)分析方法

由于没有外在常模数据进行对照,故采用与样本中值进行单样本t 检验,发现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总分(t =2.01,p =0.046)、信息安全意识(t =10.93,p <0.001)、信息意识(t =21.17,p <0.001)显著高于平均数;信息交流(t =-3.08,p =0.002)与信息需求(t =-16.50,p <0.001)显著低于平均数。进一步考察题目变量,信息安全维度方面,防病毒技能(t =-3.08,p =0.002)显著低于平均数;信息获取维度方面,搜索引擎技巧(t =-10.07,p <0.001)显著低于平均数;信息评价维度方面,评价信息质量指标(t =-2.11,p =0.036)显著低于平均数,而评价信息符合度(t =6.15,p <0.001)显著高于平均数。

二、结果

(一)师范生信息素养水平的统计分析

单样本与独立样本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多元回归方程,显著性水平为0.05。

在吴晓伟[2,14]等人基础上,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现状修改部分题目表述,每个维度至少选择3题,以确保维度的稳定性,最后得到22题版本;采用5级计分,分数分布范围22-110。全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9,分维度的克隆巴赫α系数分别为:信息应用0.82,信息安全0.57,信息意识0.47,信息需求0.78,信息获取0.58,信息交流0.56,信息评价0.72。整体来看,问卷的测量学指标基本符合要求。

师范生信息素养水平、信息意识、信息安全意识较高,而信息交流与信息需求较低,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如较早的研究[15,16]显示总体信息素养水平不高,而最近研究[10]显示,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不低,可能与近年来大力推行信息化有关。进一步发现维度层面信息交流、信息需求,题目层面搜索技巧、防病毒技能、评价信息质量等得分较低,但两两之间呈中等程度相关,对信息交流与信息需求解释量占到了40%左右。这说明缺乏搜索技巧、防病毒技能、评价信息能力等核心信息素养成分可能是造成信息需求、信息交流低的原因之一。在实际观察中,缺乏搜索技巧的大学生难以及时获得必要的信息,也难以筛选有用信息,从而难以形成足够强烈的信息交流欲望;同时对网络病毒的恐惧会更加阻碍大学生的搜索行为,从而可能降低信息需求。信息焦虑是在数据和知识之间的一个黑洞,在信息不能告知人们需要了解的东西时,它就会产生,主要包括采用策略焦虑、搜索信息焦虑、筛选信息焦虑、加工信息焦虑与利用信息焦虑等内容[17]。有研究显示信息素养与信息焦虑呈负相关[18],即信息焦虑高,则信息素养低。因此,有较强的搜索技能与防病毒技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能够从互联网上获取高质量的所需信息,能促进信息交流,并进一步激活信息需求。

(二)师范生信息素养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比较

为了比较男生与女生在分维度信息应用、信息需求、信息安全、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以及信息素养总分上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发现:男女大学生只在信息应用维度存在差异,即男生信息应用能力高于女生;为了比较大一、大二、大三,市级城市、县级城市与村镇在信息应用、信息需求、信息安全、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以及信息素养总分上的差异,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事后检验。结果发现:大二、大三学生的信息需求显著高于大一学生的信息需求;市级城市的大学生在信息安全、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与信息素养方面总分都高于非市级城市的大学生;而信息素养在专业、高校层次等变量上不存在着差异。具体结果如表2。

表2 师范生信息素养在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的差异比较(n=202 )

三、讨论

(一)师范生信息素养水平的现状分析

为了探讨信息交流、信息需求可能受到哪些低分题目变量(比如搜索技巧、防病毒技能、评价信息质量)的影响,采用两两相关与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相关系数范围为0.43-0.52,处于中等程度相关;把低分题目假定为自变量,信息交流、信息需求为因变量,分别求多元回归方程,发现对信息交流的解释量为39%(F =43.05,p <0.001),对信息需求的解释量为 41%(F =47.24,p <0.001)。说明低分题目对信息交流、信息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师范生信息素养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比较

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高校类型。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师范生信息素养总体水平较高,维度层面信息意识、信息安全意识较高,而信息交流与信息需求较低;题目层面搜索技巧、防病毒技能、评价信息质量等较低;男生在信息应用方面好于女生,大二、大三学生的信息需求高于大一学生;市级城市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大部分维度方面高于非市级城市的大学生。

(二)研究建议

鉴于数字鸿沟可能带来的信息素养差异,对于大学生而言,提升信息素养水平,就要解决信息环境发展的均衡度、设计相应训练课程与实施信息搜索与加工等行为。从学校环境角度来看,学校决策层、教师执行层与学生实践层三方均要努力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水平。具体来看,学校决策层要重视信息资源基础与内容的建设,尤其是校园内无线WIFI资源站点的建设,给不同年级、性别、城乡所在地的学生提供丰富又低门槛的信息资源,如图书馆资源、优质网课资源等。学校教师层面,要意识到数字鸿沟真实存在的现实,创造更多机会与资源供学生锻炼与学习,尤其要关注师范生信息核心环节,设计相应地训练课程,如设计信息搜索、防病毒安全知识、评价信息质量等课程。学生层面要积极融入到大数据时代,学会改变旧有获取、加工、评价、利用等模式,尤其是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根据框架思维来评价信息质量,一步一步地践行并提升信息素养水平。

天脊集团立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现代农业的需求,先后开发并向市场投放了肥效好、受欢迎、需求旺的硝酸铵钙、硝酸钾、土壤调理剂以及大量元素水溶肥、中量元素水溶肥、液体肥等一批新型肥料,延伸加固了天脊产品链条。

在安全设计阶段,会在汽化器出口管道上安装电接点压力表,当充装管道压力达到设定的安全预警值时,电接点压力表输出信号,低温泵联锁停运,确保气瓶无超装危险。

参考文献:

[1]央视新闻.央视专访——任正非、董倩面对面[EB/OL].http://m.news.cctv.com/2019/01/18/ARTIlPoGtvHqxbh3O 7rVyVdm190118.shtml?zzd_from=smsc-news&admincpt m=1547805521652.

[2]吴晓伟,娜日,李丹,等.面向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量表设计研究[J].现代情报,2011,31(8):73-78.

[3]崔惠斌.信息素养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J].中国高校科技,2017(3):86-89.

[4]刘春晖.大学生信息素养与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关系——批判性思维倾向的调节效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5-61.

[5]张长海.基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4):102-116.

[6]文炯.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与就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5):24-28.

[7]梁灿兴.“大学生信息素养与心理调适的关系”4000例调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0(1):79-84.

[8]江婕,卢晓勇,李建民.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5(10):79-86.

[9]孙锐,陈国权.知识工作、知识团队、知识工作者及其有效管理途径——来自德鲁克的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2):189-195.

[10]王雅静.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群体差异性分析[J].情报探索,2018(12):79-86.

[11]关丹丹,焦丽亚.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性别差异:基于PISA 2015 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4):92-96.

[12]石映辉,韦怡彤,杨浩.教师数字鸿沟的发展与弥合——基于从信息鸿沟到素养鸿沟的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3):59-65.

[13]韩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J].理论视野,2018(11):5-8.

[14]吴晓伟,娜日,李丹.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能力量表设计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12):84-88.

[15]张洪洋.高师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有待提高——山西师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5-148.

[16]何彤宇,李志国.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性别差异的相关性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12(8):54-56.

[17]吴贤华,满丛英,黄燕,等.大学生信息焦虑量表的编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12):72-76.

[18]曹锦丹,王畅,刘鑫,等.用户信息焦虑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10(10):1 461-1 463,1 468.

[19]杨虎民,余武.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与思考——以皖北地区高校为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2):73-78.

[20]田瑞.北京市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与分析[J].医学教育管理,2017,3(1):28-31,41.

[21]张平.应用型大学学前专业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与提升[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0(6):634-640.

[22]李金城,王卉.数字阅读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基于媒介与信息素养评估框架的实证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7(6):85-89.

[23]齐迎春,李靖.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6(4):74-77.

[24]王美,随晓筱.新数字鸿沟: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新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97-103.

Differential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Normal Students Based on Demographic Variables:A Perspective of Digital Divide

WU Xianhua,MAN Congyi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was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differences in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normal students.A survey of 202 normal students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 Information Literacy Scal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cores of overall information literacy level,information awareness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of normal students were higher than mean,while the scores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information need were lower than the average.The scores of search skill,anti-virus skill,and evaluation information quality were lower than the average.Boy students were better than girl students in information application.The information need of sophomores and junior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freshmen.Urban students prevail of over rural students on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most sub-dimensions.In conclusion,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normal students presents a digital divide phenomenon,which requires better conditions created and measures taken in schools for alleviation.

Key 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normal students;demographic variable;digital divide

[中图分类号] G6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530(2019)05-0110-05

[收稿日期] 2019-06-18

[基金项目]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教师教育研究中心(JSJY2017010)。

[作者简介] 吴贤华(1977-),男,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信息焦虑、信息素养与网络行为心理;满丛英(1979-),女,武汉晴川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测评、主观幸福感、网络行为心理。

标签:;  ;  ;  ;  ;  ;  

基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师范生信息素养差异分析:数字鸿沟视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