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65000
【摘 要】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本文针对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临床类型及表现、预防控制措施进行介绍,以期为流行性感冒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防控制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轻度呼吸道症状。该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1]。
1流行病学
1.1传染源
主要是患者和隐眭感染者。患者自潜伏期末到发病后5日内均有病毒从鼻涕、口涎、痰液等分泌物中排出,传染期约1周,以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
1.2传播途径
病毒随咳嗽、喷嚏、说话所致飞沫传播为主,通过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也有可能。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
1.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一抗原型可获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型与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1.4流行特征
突然发生,迅速蔓延,发病率高和流行过程短是流感的流行特征。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大流行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当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时,人群普遍易感而发生大流行。一般每10~15年可发生一次世界性大流行,每2~3年可有一次小流行[2]。乙型流感多呈局部流行或散发,亦可大流行。丙型一般只引起散发。
2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2.1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内,并在细胞内进行复制,再侵入其他上皮细胞。受病毒感染的上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与脱落,露出基底细胞层。表现为局部炎症,同时引起全身中毒反应。发病第5日基底细胞层开始再生,2周后新的纤毛上皮形成而恢复。此为单纯流感过程。其主要病变损害有呼吸道上部和中部气管。
2.2病毒侵袭全部呼吸道,整个呼吸道发生病变,致流感病毒性肺炎。此病变老年人、婴幼儿,患有慢性心、肺、肾等疾患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易发生。
2.3人体在流感病毒感染和疫苗接种后可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感染某株病毒可获2~4年的免疫力,但这种特异性免疫常不能抵御因抗原变异所形成的新病毒株的再感染,使流感反复多次发生[3]。由于流感病毒经常变异,每次感染的病毒株亦不相同,因此不同人群对流感的免疫状态不一致。
3临床类型及表现
潜伏期1~3日,最短数小时,最长4日。各型流感病毒所致的症状虽有轻重不同,但基本表现一致。
3.1单纯型流感
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较轻。显著头痛、身痛、乏力、咽干及食欲减退等。部分患者有鼻塞、流涕、干咳等。查体可见急性热病容,面颊潮红,眼结膜及咽部充血。肺部可闻及干啰音。发热多于1~2日内达高峰,3~4日内热退,其他症状随之缓解,但上呼吸道症状常持续l~2周后才逐渐消失,体力恢复亦较慢。部分轻症者类似其他病毒性上感,l~2日即愈,易被忽视。
3.2肺炎型流感
起病时与单纯流感相似,但于发病1~2日内病情迅速加重。高热、衰竭、烦躁、剧咳、血性痰、气急、发绀并有心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双肺听诊呼吸音低,满布湿啰音和哮鸣音,但无肺实变体征。X线胸片显示双肺弥漫性结节状阴影,近肺门处较多,周围较少。痰培养无致病菌生长,痰易分离出流感病毒。抗菌治疗无效。患者高热持续,病情日益加重,多于5~10日内死于呼吸与循环衰竭,临床称此为原发性流感病毒性肺炎,亦称重型流感肺炎。另有部分病例症状较轻,剧咳不伴血性痰,呼吸困难不明显,体征很少,仅在X线照片检查时发现,病程l~2周后进入恢复期[4]。临床称为轻型流感病毒性肺炎,或轻型节段性流感病毒性肺炎。预后较好。
3.3其他类型
较少见。流感流行期间,患者除具流感的各种症状、体征外,伴有呕吐、腹泻者称胃肠型;伴有惊厥、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者称脑炎型;原患心血管疾病又感染流感者发生心律失常或循环衰竭,心电图显示为心肌炎,称心肌炎型;患者高热、循环功能障碍、血压下降、休克及DIC等,称为中毒型。此外,偶有报道流感病毒亦可致急性肌炎、出血性膀胱炎、肾炎和腮腺炎等。
4预防控制措施
4.1管理传染源
患者应就地隔离治疗1周,或至退热后2天。不住院者外出应戴口罩。单位流行应进行集体检疫,并要健全和加强疫情报告制度。
4.2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暂停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不到患者家串门,以减少传播机会。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可用食醋或过氧乙酸熏蒸。患者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2小时。
4.3药物预防
已有流行趋势单位,对易感者可口服金刚烷胺或甲基金刚烷胺0.1g,每日1次(儿童及肾功不全者减量),连服10~14日;或病毒唑滴鼻,均有较好的预防效果[5]。此外,亦可采用中草药预防。
4.4应用流感疫苗
常用的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在疫苗株与病毒株抗原一致的情况下均有肯定的预防效果,但因病毒易发生变异而难以对流行株做有效预防。减毒活疫苗采用鼻腔接种,使之引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从而产生免疫力。每人每次0.5ml,在流行季节前1~3个月喷施双侧鼻腔。老人、孕妇、婴幼儿,患有慢性心、肺、肾等疾患及过敏体质者,不予接种。灭活疫苗采用皮下注射,副作用小,因大量制备较困难,仅用于减毒活疫苗禁忌证者,每次剂量:成人lm1,学龄前儿童0.2ml,学龄儿童0.5ml[6]。
5小结
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威胁最大。由于流感病毒致病力强,易发生变异,若人群对变异株缺乏免疫力,易引起暴发流行,迄今世界已发生过五次大的流行和若干次小流行,造成数十亿人发病,数千万人死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建设。因此了解掌握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临床类型及表现等相关知识,并加强预防控制,及时予以相应措施,无论对社会、团体,还是个人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洪云.探讨流行性感冒的预防与控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66).
[2]熊有春.流行性感冒的预防控制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4).
[3]蔡永彬.流行性感冒的预防与控制探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5,(5).
[4]袁郝郝,江璠,熊玥.流行性感冒的预防和控制途径研究[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5,21(4):90-91.
[5]张玉凤.流行性感冒的预防机制及控制措施实施效果探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2).
[6]杨树海.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分析与预防控制措施[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7,34(2):93-94.
论文作者:杨丽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流感论文; 流行性感冒论文; 病毒论文; 呼吸道论文; 疫苗论文; 患者论文; 症状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