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山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吉林 白山 134300)
(2吉林省东丰县人民医院 吉林 辽源 136300)
【摘要】 目的:观察并分析银杏内酯联合阿司匹林及依达拉奉在脑梗死急性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按照随机平均分组原则,分为银杏内酯治疗组(银杏内酯联合阿司匹林及依达拉奉组)及对照组(阿司匹林及依达拉奉组),每组各50例。治疗两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银杏内酯治疗组患者的疗效与神经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而出血倾向,两组相当(P>0.05)。结论:银杏内酯对脑梗死急性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银杏内酯;脑梗死;急性期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9-0060-02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脑梗死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主要类型。其中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因而通常所说的‘脑梗死’实际上指的是脑血栓形成。脑梗死是卒中最常见类型,约占70%~80%,且致残率及死亡率均很高,给社会及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与经济负担[1]。银杏叶制剂作为脑梗死治疗的常用药物,本文重点观察其在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男67例,女33例,年龄52岁~68岁,平均(63.2±3.1)岁;按照随机平均分组原则,分为银杏内酯治疗组(银杏内酯联合阿司匹林及依达拉奉组)及对照组(阿司匹林及依达拉奉组),每组各50例。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且NIHSS评分在10分以上;年龄50~70岁。无颅内出血病史,无脏器活动性出血,无消化道溃疡及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血小板数量及凝血四项检查均正常。
1.3 排除标准
既往对银杏叶制剂过敏者;具有高血压及糖尿病,且无法良好控制者(包括拒绝应用胰岛素导致血糖不能良好控制者);昏迷等无法明确NIHSS评分者。
1.4 治疗方法
银杏内酯治疗组患者入院后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银杏内酯注射液(成都百裕科技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110035)10ml,日1次静点及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依达拉奉注射液(深圳市联诚医药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20110007)30mg,日2次静点及阿司匹林肠溶片(德国拜耳公司提供,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80078)200mg,日1次口服,连续治疗2周。对照组患者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日1次静点补液对照及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日2次静点及阿司匹林肠溶片200mg,日1次口服,连续治疗2周。两组病例均同时对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给予相应治疗。
1.5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各组病例治疗前后均进行仔细且准确的神经功能评分(NIHSS),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为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四格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因其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表1显示,治疗两周后,银杏内酯治疗组有效38例,无效12例,有效率为76.0%,而对照组中有效32例,无效12例,有效率仅为64.0%,经比较,差异显著(χ2=8.765,P<0.05)。而银杏内酯治疗组与对照组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分别为4例、3例,无显著差异。
表1 治疗两周后各治疗组的有效率及出血倾向比较
2.2 两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银杏内酯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为(6.62±1.81)分;对照组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为(4.80±2.08)分,两组间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8.601,P<0.05),银杏内酯组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
3.讨论
银杏内酯的主要成分是银杏内酯A(ginkgolide A;GA)、银杏内酯B(ginkgolide B;GB)、银杏内酯C(ginkgolide C;GC)、银杏内脂M(ginkgolide M;GM)、银杏内脂J(ginkgolide J;GJ)为二萜类化合物,其差别在于含有的羟基数目和羟基连接的位置不同。银杏内酯分子具有独特的十二碳骨架结构 ,嵌有一个叔丁基和六个五元环,包括一个螺壬烷,一个四氢呋喃环和三个内酯环。银杏酯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有强大的特异性抑制作用,其中银杏内酯的抗PAF活性最高。PAF是血小板和多种炎症组织分泌产生的一种内源性磷脂,是迄今发现的最有效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它与许多疾病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而银杏内酯目前被认为是最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天然PAF受体拮抗剂,其拮抗作用活性与化学结构密切相关。当内酯结构中R3为羟基或羟基数目增多时,对PAF的拮抗活性减弱;而当R2为羟基且R3为H时,则活性显著增强,其中以银杏内酯B对PAF产生的操拮抗作用最强,迄今对银杏内酯B的药理作用研究也最为集中。目前抗血小板治疗仍然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治疗方法。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近年来发现的内源性活性物质,是重要的炎症介质之一,由Benveniste 等人首先检出[2],因其能激活血小板使其凝集而得名。PAF是迄今发现的最强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其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血栓烷A2的200倍,二磷酸腺苷的500倍,它直接参加了血栓的形成[3]。银杏内酯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制剂,其主要成份银杏内酯B是特异的PAF拮抗剂,可剂量依赖性地消除PAF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作用,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而对由二磷酸腺苷、花生四烯酸、胶原和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作用。离体和活体实验表明,银杏内酯B能完全阻止PAF引起的兔、鼠、猪等的血小板聚集作用[4]。本文从临床角度观察经银杏内酯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一步论证了银杏内酯的抗栓作用,说明银杏内酯对脑梗死急性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春红,梁华峰,冯丽娜等.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456-459.
[2]李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浙江实用医学,2012,17(6):408-409,414.
[3]徐露,黄彦.百裕银杏内酯注射液抑制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4):638-639,643.
[4]马丽娜,陈北冬,赵艳阳等.银杏内酯B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3,29(2):189-193.
论文作者:杨宏亮1,孙宏艳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7
标签:内酯论文; 银杏论文; 血小板论文; 脑梗死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注射液论文; 患者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