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要点探讨论文_张强军

【摘 要】城市湿地具有抗洪防旱、调节区域小气候、储蓄水源及维持自然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科学及生态原理找到实际存在的问题,通过大量收集资料和深入现场调查,使其更富有科学性和实践性,为研究成果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提高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06-0156-02

引言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生态保护与恢复的一种重要途径,迅速成为了深受欢迎的公园类型。虽然很多地区紧跟潮流,开发了很多城市湿地公园,但是有一些并不是特别规范。因此为了促进城市湿地公园的健康发展,对其规划设计需要详尽思考,设计前期就应该对城市湿地公园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

1.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

1.1 规划目标

湿地公园景观规划应以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其生态系统发育为指导思想,形成开敞的自然湿地空间,接纳大量动植物种类,形成新的群落生境,同时为游人提供生机盎然、多样性的游憩空间。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的总目标是保障湿地环境,山逐步提高自然生产力过渡到恢复湿地自然能力,最终使其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在城市各种用地需求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寻求新型的共存方式,实现湿地公园的真正可持续发展。在此目标基础上营造的湿地公园才能满足市民口益增长的接近自然的需求,为周边城市、乡村、农业、旅游等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1.2 规划方法

为了实现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必须将湿地的整治与景观规划结合起来。首先应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从不同层面、不同元素着手,如地下水位、不同层次的土壤结构、不同层面的构成材料等地下状况,以及动植物在地面上形成的痕迹、动物的活动习性、景观要素的变化规律等外貌特征,达到山表及里的规划深度。规划应紧紧围绕“水”的主题,将湿地公园作为生物与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联系周边的绿地、林地、农田、城市、乡村等各类生态系统,共同形成新的景观整体。

因此,湿地公园规划要将构成湿地整个物质循环圈中的各种要素,如水体、农田、土壤、植被、动物、自然状况、生态系统等作为规划的基本要素,融入整体性的领土景观规划要求之中。尤其是湿地环境中的各种自然元素,无论其状态如何,自然的或经过人工处理的,都应作为规划中的最重要元素,以构成湿地公园景观类型及景观特色的框架。之3规划措施第一,湿地公园规划在于实现水的自然循环。因此要改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同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为湿地水源的河流活力。第二,湿地公园规划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利补充,使湿地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形成了多样性的土壤类型。第三,湿地公园规划应从整体角度出发,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第四,湿地公园规划必须在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要点探讨

2.1 空间现状与设计方向

作为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具有较宽的河道、一定面积的河滩和凸显城市特点的绿化带。由于地势的原因,西面河道受是河水冲刷比较严重,而东侧较为平坦,因此需要修建堤岸。在湿地公园的设计方案中,有一个连接东西两侧的吊桥,这个吊桥横穿公园,因此可以留出很宽阔的活动场所。为避免汛期河水冲破堤坝线,种植植物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消落带效应。在堤坝以上修建重要建筑物,既能满足使用需求,又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采取分级景观的设计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洪水线问题。如图1所示。

图2 生态适宜性现状

2.2 生态格局的建立

明确项目发展方向,规划的内容以基底-廊道-板块为主。项目规划需要符合水系流动规律,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同时,合理的对土地进行使用。基底以河床和河岸为主,将绵远河作为天然的廊道,在沿岸处种植大量的大乔木,形成天然的生态湿地系统,减少了城市对这部分地域的干扰。通过人工完善生态湿地系统,让其能够更好的进行自行的发展和进化。物质与能量在这里得到良好的循环,所产生的微气候循环效应,也能够有效的改善此处居民的生活环境,满足生态格局的构建要求。

以原有的水系为基础,采取挖塘理渠的方式,形成一个天然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这种设计理念也能够很好地对汛期泄洪起到帮助作用。利用地下水对河流进行补给,能够为动植物搭建一个天然的生存环境,此时所形成的生态位,能够更好地满足鸟类和爬行动物的长期生存和周期性繁殖需求,因此也形成了天然的生态循环系统。为了快速的对河流体系的环境进行优化,公园内的水循环系统能够提高植物根系对水中营养成分的吸收效率,确保形成一种水与土壤、土壤与植物的自然循环关系。

2.3 景观格局的建立

支持景观长久发展的基础,是利用自然的生态循环系统,不断为景观提供天然的绿化环境。在对景观体系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选择抗涝的树阵,为生态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其次,采取视线化分隔式的处理方法,结合之前的树阵,给观赏者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完美的展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2.3.1 功能

与德阳城市建设的目标相比,绵远湿地公园的营造目标也达到了同样的观赏标准。整体的设计效果满足生态性要求,既彰显了公园的主体性和社会性,又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休闲娱乐环境。绵远湿地公园的建成,满足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也成为了人们健身、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

2.3.2 交通

公园需要具有一定的服务功能。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观赏和娱乐需求,公园的道路设计要更加丰富,穿过茂密的树林,可以将通道设计成直线式。在湖面上设计拱桥通道,能够给观赏者和行路人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在河的左右两侧布置对称的防护带,尽量满足景点的“一河、两带、五星”的设计需求,同时满足游人的观赏需求。在公园内设计众多观赏景点,景点主要以生态木筏道、按摩步道、静影小道为主。

2.3.3 树种

在内河湿地选用浮水、挺水、邻水植物,并确保生态演替过程满足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要求,最终形成一个以草本、草灌、小乔木和灌木为主的群落体系。还可以适当的选取一些特色树种,比如银杏、美国红杉、中国红叶杨等等。

2.3.4 光

采取冷暖色灯光结合的模式,为游客营造一个动静结合的氛围。在主要的入口区、展览区配合上动态灯光,以暖色为主要格调,吸引路人的注意。在动植物密集区域或湿地位置,使用静态灯光,能够有效降低对动植物的干扰,此时灯光则要以冷色系为主。

3.结语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激增、生态环境恶化使得湿地面积急速减少,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湿地公园的建设可以有效保护生态湿地,成为联系城市与生态湿地的生态过度区。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在生态效应及生态结构方面需要进行深入科学的研究。

论文作者:张强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9

标签:;  ;  ;  ;  ;  ;  ;  ;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要点探讨论文_张强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