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历史到理论到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策略论文,理论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Internationa 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国内目前还很少有人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甚至可能还没有意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正在和将要成为高等学校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1980年,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理事会出版了一本名为《扩展高等教育的国际维度》的书。该理事会主席、美国前加州大学总校校长克拉克·科尔在该书的序言中呼吁:我们需要一种超越赠地学院观念的新的高等教育观念,即高等教育要国际化。1992年秋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单位发起,召开了“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国际挑战”专题研讨会。会上,MIT校长和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理查德·莱曼)等人都明确提出:国际化已经成为高教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他们甚至提出要把创办“全球性大学”(Globe Uuiversity)作为未来发展的基本目标。
日本早在1974年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报告”中就提出“国际化时代的教育”问题。从1984年开始的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的四次咨询报告,都把教育适应国际化的需要列为重要课题之一。
在欧洲,欧洲经济与发展组织在1993年11月和1995年11月召开了两次高教国际化的学术讨论会。会议认为高教国际化已从边缘逐渐变成了高等学校管理、规划、培养目标和课程的一个中心因素。
1996年11月,由香港浸会大学(Baptist Univ)林思奇东西方学术交流研究所举办的“大学推行高等教育国际化之策略”国际研讨会,吸引了一批来自欧洲、澳洲、美国、加拿大、韩国和中国等地的学者和大学校长。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和策略问题的研讨会,反映了高教国际化已从经验性的实践上升到理论的探讨,再到制订具体的策略,从而推动实践发展这样一个阶段。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渊源
高等教育国际化并非是近年来刚刚出现的新的教育现象。这一现象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朔到古希腊和古埃及的高等教育。那时跨国的“游教”和“游学”之风相当盛行,只不过这种国际交流是在当时已知的非常狭小的范围内进行。古代的高等教育自萌芽时代起之所以就有了这种国际性,其基本原因在于当时公认的知识所具有的世界普遍性。中世纪的大学所追求的也是这种普遍性,认为人文学科(语言、文学、哲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一切学问在范围上都是全球性的。正是基于这种观念,拜占廷的学者在波伦亚和佛罗伦萨受到欢迎,来自欧洲各地的学者在巴黎、牛津和剑桥仿佛是生活在自己的家园一样。当时欧洲不同国家的大学采用同一利语言(拉丁语)教学,开设的课程也大体相同,并且相互承认授予的文凭。到了16世纪上半叶这种状况开始变化。由于欧洲的基督教改革运动使各地的新教教派兴起,在学术界树起了种种宗教的樊篙(例如英国宣布圣公会为国教,牛津、剑桥的教师、学生都必须宣誓忠于国教),从而严重破坏了知识普遍性的观念。继而民族国家的边界进一步加固了这些樊篱。1648年的威斯特发里亚和约(结束1618~1648年持续了30年的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的和约)使学术界的基本价值观变得更进一步从属于教派和地方势力。直到现代欧洲的早期,由于科学的兴起,才出现了相反的发展趋势。自19世纪以来,学术界的国家主义和世界主义两种倾向都得到了加强。但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知识的世界普遍性被越来越广泛地承认。二次大战以后,尤其是东西方“冷战”状态结束以来,使各国普遍开始意识到新的国际化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国际竞争已从主要是军事对峙转向了经济,包括技术、知识、人才的竞争;以往各国所面对的许多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国际性问题,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贫困问题、发展问题、民族问题、妇女问题、和平问题等等;知识日益全球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传输已越来越不受国界的限制,各国的发展也愈益依赖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相信,要在未来的就业市场获得成功,就必须具有国际的知识和经验。因此,要适应时代的要求,高等学校就必须以新的观念和姿态,向全球范围的国际化方向发展。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
高等教育国际化源于历史,并己成为新的时代潮流。那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所给予的解释各有不同。其中有代表性的界定大体如下:
美国教授哈若瑞(Harari,M)把国际教育与教育的国际化视作同义语,他认为国际教育不仅应当包括课程、学者和学生的国际交流、与社区的各种合作计划、培训及广泛的管理服务,还应当包括“明确的赞同、积极的态度、全球的意识、超越本土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范围,并内化为学校的精神质”。这里强调的是态度、观念方面的国际化,即要树立全球意识并形成国际化的精神气质和氛围。
成立于1989年的欧洲国际教育协会曾申明国际教育包括范围广泛的活动,只能一般地界定为意指所有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关的活动,“国际化是一个总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更少地趋向于本国,更多地趋向于国际发展。”
我国由汪永铨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高等教育卷》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界定为”各国高等教育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
上述两种界定都强调把国际化作为一种发展过程或趋势,两者在侧重点上亦有差别,前者强调“更多地面向世界”,后者则主张“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
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国际教育理事会专家小组认为。“同际化就是一国为成功地参与日益相互依赖的世界作准备的过程。在加拿大,多元文化的现实就是国际化的舞台。这一过程应该渗透到中学后教育系统的各个方面,促进全球的理解,培育有效地生活和工作在多样化世界的各种技能。”
阿勒姆(Arum)和瓦特(Water,W)基于对美国在过去30年中使用的概念和定义的分析,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包括三种主要因素:(1)课程的国际内容;(2)与培训和研究有关的学者和学生的国际流动;(3)国际技术授助与合作计划。为此,他们给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是“与国际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有关的各种活动、计划和服务”。
奈特(Knight,Jane)趋向于过程的观点,认为国际化是将“国际的维度”(international dirnension)整合到高等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所谓的“国际维度”主要指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
威特(Wit,De)认为阿勒姆和瓦特的定义过于美国化,而奈特的定义则局限于学校。威特赞成国际化是“过程”的观点,“通过这一过程,使教育沿着更加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加拿大大学与学院联合会认为,“没有简单的、唯一的或无所不包的关于大学国际化的定义。它是多种多样的活动,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真正融人全球意识环境中的教育经验。”
上述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果把这些定义综合起来加以考察,可以显现出四种不同的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角度或方法:
1.活动方法。是从各种各样的具体活动出发来描述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些活动主要包括课程的改革、人员的国际交流、技术援助、合作研究等等。美国的阿勒姆和瓦特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是以往描述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使用最广泛的方法。
2.能力方法。是从培育发展学生、教师和其它雇员的新技能、态度和知识的角度来界定国际化,它侧重的是人而不是学术活动或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加拿大的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国际教育理事会专家小组基本持有这种方法。
3.精神气质方法。这种方法侧重的是在那些注重和支持跨文化的、国际的观点和首创性的大学和学院中,形成发展国际的精神气质与文化氛围。哈若瑞持有的基本是这种方法。
4.过程方法。这种方法把国际化看作是将国际的维度或观念融入到高等学校的各主要功能之中的过程。注人、整合、渗透、结合等词经常被用来作为描述这种方法的特征。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组织策略、程序与战略都是这一过程的组成部分。这是目前界定国际化的最为全面的一种方法。
应当说,上述四种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互有交叉或补充。它们有助于扩展人们的视野、有助于加深人们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含义的理解。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力
如果说在古代的西方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力量是个人或特定集团对知识和信仰的追求,那么到了现代,在高等教育转变成为主要是国家的事业以后,动力则主要来自国家及其它推动世界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力量。这些力量主要有:
1.人类对世界和平的追求。应当说,人类在发展史上所受的最大危害莫过于种族和民族之间的战争,尤其是本世纪所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使得各国政府和人民普遍意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而实现这种和平与安定的基本前提就在于国家和人民间的交流、了解及相互理解。教育则是达到这种交流、了解与相互理解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近年来国际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是各国普遍追求和平相处的结果。
2.经济与贸易的全球化趋向。在过去的30年间,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最重要的现象是全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是全球性金融资本市场的形成,带动了全球化原材料市场、制成品市场,以及大量跨国企业集团的发展。各国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参与国际经贸大市场的程度。据对117个国家的抽样调查发现,比较开放的国家在1970~1989年间的年增长幅度为4.8%,而相对封闭的国家的增长幅度仅为0.7%(世贸组织总干事鲁罗杰文,参考消息,1997.10.12)。世界经济贸易的全球化走向促使各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必须培养越来越多的精通世界经济贸易及生产和管理的人才。
3.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不仅使人类消除了地域上的障碍,使所有的国家都成了近邻,而且正在成为人类进步和财富增长的新的最重要的源泉;它不仅在重塑和改变着国际关系,而且在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高等教育系统在任何国家都是信息的创造、生产和传播的核心机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高等教育系统本身也将随之改变。
4.国际组织的推动和影响。在世界日益走向一体化的今天,各种国际组织,尤其是联合国大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越来越成为国际间进行交流、合作的舞台。自从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来,教育问题一直是联合国及其许多专门组织所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银行等组织1990年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及其关于“世界全民教育的宣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关于《21世纪议程——促进教育、公众知识和培训》的行动计划;1993年9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首脑会议的“行动纲领”;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以及1995年第4届世界妇女大会的《行动纲领——妇女的教育和培训》等,都是推动教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5.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具有本土性,同时也具有国际性。在人类的活动范围日益走向全球化的今天,高等教育的国际性变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学生们渴望了解他国的知识,出国留学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增多,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国际留学生市场;学者们在学术上要不断创新,就要时时跟上本学科在国际上的最新发展,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与合作;大学要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和声誉,也要不断地学习和借鉴他国的经验,一国政府在制订本国的重大教育政策时,往往需要反复进行国际比较,参照他国的经验与模式。在当代如果没有与他国的交流与合作,一国的高等教育不仅很难存在,而且难于发展。
除了上述这些重要的推动力量之外,国家间在各个领域的竞争,人类在解决各种共性问题上相互依赖,国际区域集团的合作,以及世界性的移民浪潮等等,也都是促进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因素。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
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基本趋势。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和不少发展中国家已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这一趋势对本国高教发展的意义及构成的挑战,纷纷制定各种战略和策略以促进本国的高等学校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据加拿大学者奈特和美国学者威特对美国、欧洲、加拿大和澳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认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活动策略,另一类是组织策略。
活动策略主要包括四类:
1.与科研有关的活动。如开展国际问题研究或设立相关的研究中心;把国际观点和国际问题研究与现有的研究中心和研究项目相结合;增加与国际同行的协作;按照学科或专门领域来建立信息网;通过国际网络来传播研究成果和分享知识;参加国际研究与开发项目和基金;加强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与跨国公司的合作等等。
2.与教育有关的活动。如课程的国际化、外语学习、学生与教师的国际交流、学分和学位认同制度、国际性的暑期教育计划等等。
3.技术援助及国际教育合作。主要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与教育援助,包括人员培训、教育咨 询、提供图书和设备等。
4.课外活动与服务。主要指对国际学生和学者等安排的各种活动与提供的各种服务。
活动策略若想得到落实并获得成功,需要组织上的承诺和组织机构的支撑,需要融入到学校的文化、政策、规划和组织程序之中,即需要组织策略的保证。
重要的组织策略包括:
1.大学董事会和主要行政官员的赞成和支持。大学董事会把国际化作为大学使命的一部分并纳入决策过程,学校主要行政官员予以支持。这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成功的关键因素。
2.教师和职员中大量重要成员的支持和参与。
3.设立国际办公室以提供咨询、协调、日常事务管理及通讯支持。
4.来自校内外的足够的经费保证。
5.制定各种相关的政策,包括激励和奖励教师和工作人员开展国际活动的政策。
6.建立正式的通讯渠道以更有效地使用资源,提供合作水平和保证机会的公开。
7.制定年度计划、预算和评估程序,保证国际化的努力成为全校性的持续发展的过程。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并且正在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许多国际组织、教育研究机构和学者正在开展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并且己经开始用所研究的成果来指导策略的制定与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于我国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新的观念,但这确实是一个应当引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战略和策略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