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理论演进中的三次“大跃进”_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列宁理论演进中的三次“大跃进”_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列宁理论学说演变过程中的三次“大跃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跃进论文,列宁论文,学说论文,过程中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2)11-0088-05

列宁在19世纪末时还将俄国界定为一个半农奴制的国家,称其极端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但到1917年时,他却发动了十月革命,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这短短20年不到的时间内,无论是俄国国情还是世界大势均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但俄国面临的任务在列宁那里却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变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为这种巨大跨越提供思想理论支撑的,是列宁思想理论学说演变过程中的三次“大跃进”。

一、1905年革命期间,列宁提出新型民主革命理论,使俄国革命突破了传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整体上还是一个前资本主义的国家。它在社会发展形态上集原始社会因素(农村公社)、奴隶制因素(农奴制)、封建社会因素(地主庄园经济和绝对君主专制制度)、资本主义因素(主要在经济生活领域)于一身,具有复杂、落后的性质。若从现代化视角的器物→制度→文化三个层次进行考察,俄国的现代化水平还仅仅处在器物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制度上,还主要处在前资本主义的封建社会阶段;在文化上,中世纪色彩则最为浓厚。从更加直观的角度看,俄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体人口的83%左右,分散在上千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还在用极其原始的农具进行耕作。俄国工人阶级数量不多,全加起来只有1400万左右,而真正的产业工人仅仅300万左右,并且在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上,还基本是农民化的。资产阶级更是寥若晨星,没有形成一种具有较大影响的政治经济力量。

列宁在19世纪90年代登上俄国社会政治舞台的时候,曾较多地谈到过俄国的这种极端落后性。“俄国中世纪的半农奴制度的残余还异常强而有力(比西欧),它象一幅沉重的枷锁套在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身上,阻碍着一切等级和一切阶级的政治思想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不主张反对一切农奴制度即反对专制制度、等级制度、官僚制度的斗争对于工人有巨大的重要性”①。“没有哪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会有这样的情况:在对拥有20000工人的将近9000个小作坊的调查中,会发现生产者如此惊人的分散和落后,共有财产的事例只有几十个,3-5个小业主联合起来购买原料和销售产品的事例还不到10个!这种分散性也许会成为可悲的、经济上和文化上停滞不前的最可靠的保证……”②“在俄国,不但工人而且全体公民都被剥夺了政治权利。俄国是一个君主专制即无限君主制的国家。沙皇独自颁布法律,任命官吏,监督官吏”③。由此,列宁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俄国当前的资本主义发展是缓慢的。它不能不是缓慢的,因为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残存着这样多的旧制度,这些旧制度与资本主义不相容,阻碍资本主义发展,使生产者状况无限制地恶化,而生产者‘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并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④。

既然整体上还是一个前资本主义的国家,那么从逻辑上说,俄国面临的未来任务就应该是进行一种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传统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最终确立起资产阶级居于政治经济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当时的列宁虽然没有直接说俄国民主革命将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其对俄国落后性和发展资本主义必要性的强调,还是暗含了这样的可能性。然而自1905年革命发生后,列宁逐渐发展出了一种新型民主革命理论,使得这样一种可能性完全消失了。列宁理论学说由此出现了第一次大跃进。

列宁新型民主革命理论,也可称为“工农民主革命”理论,有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的内涵:一是排除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列宁指出,“整个说来,资产阶级不可能同专制制度进行坚决的斗争,因为它害怕在这个斗争中会失掉把它和现存社会拴在一起的财产;它害怕工人过火的革命行动……因此,资产阶级争取自由的斗争就具有胆怯、不彻底、半途而废的特点”⑤。因此它没有资格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是将民主革命的领导权赋予无产阶级。理由是:“无产阶级,就其本身的地位而言,是最先进和最彻底的革命阶级,因而担负着在俄国一般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起领袖和领导者作用的使命”⑥。三是将农民看作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和进行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其要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

列宁提出新型民主革命理论,公开宣布的目标是为了进行彻底的民主革命和推动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者绝对相信俄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那些对俄国来说是势在必行的政治制度方面的民主改革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变革,就其本身来说,不仅不会摧毁资本主义,不仅不会摧毁资产阶级的统治,反而会第一次为资本主义的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即欧洲式的而不是亚洲式的发展,真正扫清基地,第一次使资产阶级这个阶级的统治成为可能”⑦。但真正目的是为了不使俄国确立起一种资本主义的社会,为尽快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条件。“对无产者来说,资产阶级社会里的争取政治自由和民主共和制的斗争,只是为推翻资产阶级制度而进行的社会革命斗争的必要阶段之一”⑧,“工人们应该为争取自由而斗争,同时一分钟也不放弃社会主义的主张,放弃为实现社会主义而工作,放弃为赢得社会主义而作好积蓄力量和组织上的准备”⑨。列宁的这一想法在农民问题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他虽然宣称“土地转到农民手里一点也不会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俄国的统治,反而会给这种生产方式的发展以更广泛的基础,会使这种发展从意大利类型转为美国类型”⑩。但真实想法却是想利用农民的革命潜力,为社会主义革命服务。“要想摆脱压迫和贫困,把农民中的一些阶层变为小资产者是无济于事的,必须用社会主义制度来代替整个资产阶级制度”(11)。“我们能够说而且必须说的只有一点,就是我们将用全部力量去帮助全体农民实现民主革命,从而使我们无产阶级的党更容易尽快地过渡到新的更高的任务即社会主义革命”(12)。

列宁新型民主革命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联结在一起的设计,并且重心还是放在后者上。“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过去和未来的成分交织在一起,前后两条道路互相交错。……我们大家都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截然不同的东西,我们大家都无条件地坚决主张把这两种革命极严格地区分开,但是,难道可以否认前后两种革命的个别的、局部的成分在历史上互相交错的事实吗?难道在欧洲民主革命的时代没有许多社会主义运动和争取社会主义的尝试吗?难道欧洲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是还有许许多多民主主义性质的任务要去最终完成吗?”(13)“我们不应当忘记,现在除了充分的政治自由,除了民主共和制,除了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其他手段可以加速社会主义的到来”(14)。

在新型民主革命理论的框架下,俄国再也不能进行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了,也不再可能确立起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社会,民主革命仅仅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理论环节,一种策略设计,这已预示了俄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一战期间,列宁提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彻底腐朽和社会主义革命行将胜利的理论,大大超越了西方国家发展的现实。

列宁早年尽管时常严厉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批评修正主义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崩溃论”,但总的来说还是认为它们比俄国先进得多,并没有作出西方资本主义已彻底腐朽和就要全面崩溃的结论。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改变了这一切。大战一开始,列宁就强调:“所有欧洲国家都已经达到同等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它们都已经提供了资本主义所能提供的一切。资本主义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最高形式,输出的已经不是商品,而是资本了。资本主义在本国范围内已经容纳不下,所以现在便来争夺地球上剩下的最后一些未被占据的地盘”(15)。“这场战争是帝国主义战争,即资本主义最发达的时代的战争,资本主义灭亡的时代的战争”(16)。“当前这场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这个最高阶段。……整个世界正在融合为一个单一的经济机体,整个世界已被少数大国瓜分完毕。社会主义的客观条件已经完全成熟,而当前这场战争就是资本家为……延缓资本主义的崩溃而进行的战争”(17)。之后,此类思想不断得到强化,其顶点就是1916年初《帝国主义论》的出版。在此书中列宁对资本主义已经腐朽、行将崩溃的观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标志着其思想理论学说出现了第二次大跃进。

恩格斯晚年在谈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时,曾承认它仍有很强的扩展能力,说它不仅能够继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变得日益文明了:劳资关系模式已有很大的改变,政治体制变得富有弹性,劳动阶级通过改良的方式能够不断改善自己的境况。恩格斯逝世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并没有改变:生产力继续得到持续、快速发展;政治体制进一步完善,最突出地表现在选举权的迅速扩大上;资本主义国家调节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开始对垄断现象进行遏制;一系列社会保障立法的出台,使劳动阶级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的说来,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出现较大程度的腐朽与停滞的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也并不表明资本主义已经彻底腐朽。促成一战的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德国作为大国、强国在中欧的崛起,打破了欧洲地区地缘政治的平衡,经济快速发展对原材料和投资市场竞争的加剧,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存在,许多国家的民主制度还不完善等等。从根本上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主要还是因为资本主义的不发达。当时的西方强国只有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而法国尤其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还远未有完成,社会结构和市场经济体系还不稳定。一战仍具有王朝战争的性质,而王朝恰恰是前资本主义时代的残余。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体系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各国的依存度仍然不高,缺乏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竞争而不是合作还是各国间处理彼此关系的主要方式。世界绝大多数区域,还处在前资本主义关系的统治之下。列宁说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已发展到顶点和就要崩溃,是缺乏事实根据的。

尽管提出了资本主义腐朽论、崩溃论,但列宁又指出资本主义不会自动崩溃,而必须经过社会主义革命的助推。于是,在提出资本主义腐朽论、崩溃论的同时,列宁还发展出了一种西方社会主义革命条件已完全成熟和就要胜利的理论:“至于西欧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完全成熟,这是无须我们在这里加以证明的;早在大战以前,各先进国家的一切有影响的社会党人就承认了这一点”(18)。“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在各先进国家里,资本的发展超出了民族国家的范围,用垄断代替了竞争,从而创造了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的一切客观前提。因此,在西欧和美国,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政府、剥夺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已经提上日程”(19)。而战争将加速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在一切先进国家,战争已把社会主义革命的口号提到日程上来”(20)。“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正在开创一个社会革命的纪元。现时代的一切客观条件正在把无产阶级的群众革命斗争提到日程上来。社会民主党人……力求把各国之间的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变为被压迫阶级反对他们的压迫者的国内战争,变为剥夺资本家阶级的战争,变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的战争”(21)。实际上,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如恩格斯晚年所指出的,用革命方式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已越来越不可能了,战争的发生也没有改变这一状况,列宁提出的这些论断在很大程度上是想象出来的。

当然,列宁提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就要崩溃、社会主义革命就要发生的理论,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俄国,是想借用外部力量来为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服务。还在1905年革命时期,列宁就表现出了试图从外部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寻找依据的思想倾向:“我们在即将来临的民主主义革命中获得胜利,这样就会向我们的社会主义目标前进一大步,我们将使整个欧洲甩掉反动军事强国的沉重枷锁,帮助我们的弟兄,全世界有觉悟的工人更迅速、更坚决、更勇敢地向社会主义迈进,他们在资产阶级反动势力的统治下受苦受难,现在看到俄国革命的成就而精神焕发。而在欧洲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帮助下,我们不仅能捍卫住民主共和国,而且能向社会主义阔步前进”(22)。但当时列宁的革命互动论还主要停留在愿望的层面上,并没有赋予其很强的现实性。随着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列宁就逐渐将两种革命纳入到同一范畴内来看待了(23)。

值得注意的是,列宁此时在帝国主义论的框架内,还提出了一种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理论:“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这个国家的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既然剥夺了资本家并在本国组织了社会主义生产,就会奋起同其余的资本主义世界抗衡,把其他国家的被压迫阶级吸引到自己方面来,在这些国家中发动反对资本家的起义,必要时甚至用武力去反对各剥削阶级及其国家”(24)。这实际上主要是针对俄国的,为俄国率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预留了空间。

通过上述理论努力,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内部条件的不足,就用被夸大了的外部条件弥补了。

三、1917年二月革命后,列宁提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和在经济上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理论,急剧提升了俄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内部条件。

沙皇俄国作为一个小农的、多民族的、处于转型期的封建军事帝国,本来就极其羸弱,而在一战中又与先进的德国对抗,必然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在战争旷日持久的情况下,到1917年初,俄国国民经济和军事力量几近崩溃,人民疲惫不堪,饥寒交迫,超出了忍耐的限度。而沙皇宫廷的腐败和混乱,使俄国的所有阶层都对其失去了信心。在这种背景下,1917年2月,一个偶然事件引发了首都人民的游行示威,军队倒戈,罗曼诺夫王朝几乎兵不血刃地被推翻。政权落到了本来无足轻重的杜马委员会成员手中,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由工人和士兵组成的苏维埃,掌握着一些军队和重要的军事经济设施。

严格说来,俄国并没有发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的实际上是一场人民暴动。沙皇政权的倒台并不是资产阶级的力量、人民的力量真正强大的结果,而是由战争失败蛀蚀了其合法性基础和军队被摧毁造成的。资产阶级力量依然非常弱小,广大农民仍然是皇权主义者,只不过是对罗曼诺夫王朝失去了信心。掌握了正式权力的临时政府主要由一些政客和知识分子组成,真正的资产阶级分子并不多。而且,政权基本上不是他们争取来的,而更像是落到他们头上的。况且在它旁边还有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不受它制约。因此,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政权也没有建立起来,在俄国实际存在的是一种无政府混乱状态。

然而列宁在二月革命后却说,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俄国已经是一个资本主义的国家了:二月革命后,“政权转到了另一个阶级,即资产阶级这个新阶级手里。无论从革命这一概念的严格科学意义来讲,或者是从实际政治意义来讲,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手里转到另一个阶级手里,都是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就这一点来说,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了”(25)。“这是已经上升到执掌俄国政权地位的新阶级,即资本主义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阶级代表人物,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早已统治着俄国,并且在1905-1907年革命时期,在1907-1914年反革命时期,最后——而且是用特别快的速度——在1914-1917年战争时期,已经在政治上非常迅速地组织起来,已经把地方自治机关、国民教育机关、各种各样的代表大会、杜马、军事工业委员会等等抓在自己手里。到1917年,这个新阶级已经‘几乎完全’执掌了政权;所以沙皇制度一遭到打击就立即倾覆,为资产阶级扫清了地盘”(26)。

因为在临时政府旁边还存在苏维埃,因此许多人就说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没有完成。列宁反驳说,苏维埃中的农民也是资产阶级,存在着苏维埃,就说明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离开分析阶级关系的正确立场。现在执政的是资产阶级。而农民群众难道不也是另一阶层、另一类型、另一性质的资产阶级吗?怎么能得出结论说这一阶层不能取得政权来‘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呢?”(27)

列宁说俄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意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因为在他看来,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就可以将社会主义革命提上日程了。“(1)要善于通过最可靠的途径走向革命的下一阶段或者说走向第二次革命,(2)这次革命应当把国家政权从地主资本家……政府手中夺过来交给工人和贫苦农民的政府”(28)。他极力主张立即采取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措施:“有了这种农民革命并且以这种农民革命作基础,无产阶级才有可能和有必要同贫苦农民联合起来采取进一步的步骤,即对最重要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等。……这些步骤就其整体和发展来看,就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因为在俄国,不采取这些过渡措施,要马上实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采取了这种过渡措施,实现社会主义就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绝对必要的了”(29)。尤其要求在农村采取社会主义的措施。“现在只重复我们在1905年所说的,而不谈农村的阶级斗争,那就是背叛无产阶级事业”(30)。“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土地纲领必须按新的方式实行。现在我们这里进行的大私有者和小私有者争夺政权的斗争,将来在乡村中也会发生”(31)。

列宁主张在俄国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政权:“我们应当巧妙地、谨慎地、循循善诱地引导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前进,从‘两个政权’进到工人代表苏维埃掌握全部政权,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公社,1871年试验过的公社”(32)。“沿着1871年巴黎公社和1905年俄国革命的经验所指引的道路前进的无产阶级,应当把一切被剥削的贫苦居民组织起来和武装起来,使他们自己能够直接掌握国家政权机关,自己组织起这种政权的机构”(33)。实际上也是在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政治保障。

另一方面,列宁也说俄国已经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了:“客观情况表明,战争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发展,从垄断向国家化发展。这一切使社会主义革命临近了,并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客观条件”(34)。“帝国主义战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这不仅因为战争带来的灾难促成了无产阶级的起义(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而且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作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35)。“社会主义无非是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再向前跨进一步。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无非是变得有利于全体人民的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就这一点来说,国家资本主义垄断也就不再是资本主义垄断了”(36)。实际上,战争造成的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干预与正常情况下形成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根本无法同日而语,它与社会主义的距离并不比自由资本主义来得更近。

为了强化俄国自身的经济条件,列宁还将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吏进行了极其简单化的描述:“资本主义文化创立了大生产——工厂、铁路、邮政、电话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旧的‘国家政权’的大多数职能已经变得极其简单,已经可以简化为登记、记录、检查这样一些极其简单的手续,以致每一个识字的人都完全能够胜任这些职能,行使这些职能只须付给普通的‘工人工资’,并且可以(也应当)把这些职能中任何特权制、‘长官制’的痕迹铲除干净”(37)。“社会主义现在已经在现代资本主义的一切窗口中出现,在这个最新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前进一步的每项重大措施中,社会主义已经直接地、实际地显现出来了”(38)。

提出俄国已经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内部条件,是比前述两次飞跃更大的理论上的跃进。经过这样的理论上的努力,俄国不仅越过了新型民主革命阶段,而且也不用等外部条件真实存在,就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了。

理论缺口一旦打开,就不断按照自身的逻辑向前发展。如果说列宁在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前的日子里还始终明确断言俄国革命就是社会主义革命,还在抽象的意义上说西方革命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种必要条件,那么在十月革命后,列宁则直接说十月革命就是社会主义革命了,由这一革命开创的新制度被称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国家被称为社会主义国家了。由列宁开创的理论大跃进在苏联一直持续到苏联赫鲁晓夫时期。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55页。

②《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18-319页。

③《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62-163页。

④《列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52页。

⑤⑥⑨⑩(22)《列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58页,第107页,第269-270页,第45页,第203页。

⑦(12)(13)(14)《列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0页,第224页,第68页,第95页。

⑧(11)《列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2页,第324页。

(15)(16)(17)(20)(21)(24)《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5页,第43页,第294页,第18页,第296页,第367页。

(18)(19)《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7页,第254页。

(23)李述森:《论列宁资本主义观的主导倾向》,《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25)(26)(27)(28)(29)(30)(31)(32)(33)(34)《列宁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7页,第16页,第140页,第53页,第54页,第237页,第237页,第123-124页,第39页,第353页。

(35)(36)(38)《列宁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8-219页,第217页,第219页。

(37)《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列宁理论演进中的三次“大跃进”_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