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推进国家和社会建设中的指导思想,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也应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深入探索研究,挖掘其当代价值并合理运用,如此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文章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与创新性发展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运用;创新性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一套具有高度发展性的哲学理论,其构建了一个严密而完整的世界观。从社会治理方面来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虽然并未明确的作出详细的规定,但是其客观的对不同类型的社会形态进行了展现和分析,找出了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种批判完全是客观的,因此并未使用对和错进行定论。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秉持的是辩证的价值观,其价值观本身就涵盖了其方法论的具体内容。因此,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解读分析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其发展性。科学发展观理论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人发展的学说进行中国化后得到的成果,经过我国发展实践验证,这是一种成功的理论,既实现了创新,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性特征。
此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具有实践性的特征,是一套经过实践检验和证明的理论体系。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能说是正确的,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实践检验、应用和论证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符合社会发展和历史发展潮流的,当前时代背景下,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摒弃拿来主义和本本主义。因此,应该将其和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国情有机的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选择恰当的方法,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更好的应用于实际中,如此才能充分的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社会建设和发展中的积极意义。
二、创造性运用与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概念
1、创造性运用,首先是正面的运用或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原理,产生于资本主义取得统治地位并以资本与暴力征服全球的世界历史转折时期。同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也总是发生在一个国家乃至世界历史发生质的转变的历史时期。越是大转折,带来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越大,越需要得到科学回答,越需要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也正是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学说的理论魅力和真理力量,才能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使用创新性发展来论述中华文化或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如“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外,总书记还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必须以“四个坚持”为基本遵循,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创新性发展”这个概念同样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不需要发展或者说存在不存在发展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的理论、学说和思想观点,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备到完备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其中,它的开放性是说,“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要丰富和发展,究竟要丰富什么?发展哪些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人民的立场,劳动者的立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这个方面,不存在发展的问题,而是坚守的问题。当然,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与推进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人民是一个政治范畴,在不同条件、不同环境当中,所指涉的对象亦会有所区别。这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问题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主要是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揭示了物质世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运行的规律,是永恒真理。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与创新性发展的实现形式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作用的一个根本原则。这个根本原则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三个要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普遍真理的认知,对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或具体情况的把握,“相结合”的程度与形式。其中,“相结合”的程度与形式,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运用与创新性发展的实现形式。“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国别化的过程。在中国,最早提出这个问题并作出开拓性贡献的,是毛泽东。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就其深度来说,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重要论述,堪比列宁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性的论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一般性或者说是它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众多个别、特殊的基础之上的,是对个别与特殊的抽象与概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原理就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说,而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要完成其历史使命,必然要深深地涉入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具体实践中去,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得以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另一方面,从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那个世界起,人类是以民族、国家、阶级的形式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要改造的世界,要为被压迫民族、阶级所掌握,就必须以这些民族、阶级能够理解的思维、语言等出现。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或者说“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具体到中国,更准确地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必须针对“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必须根据“中国特点”或“中国的特性”并通过“民族形式”体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除了民族解放、发展的任务外,还包括民族的语言、民族的风格、民族的习惯、民族的思维等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国家、民族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任何一个民族,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具有悠久文明传统的大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传统与思维方式。在中国,世界大同、天下为公、和而不同、推己及人、公平正义、不患寡而患不均等价值理念,已经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产生于欧洲资本主义制度下、受欧洲文化滋养的马克思主义,如果不和这些价值理念相结合,并找到结合的有效形式,让中国人尤其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接受,也发挥不了普遍真理的作用。
结语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将在世界与中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创造性运用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创新性发展,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崭新面貌,展现自己永恒的道德魅力与思想价值。
参考文献
[1]肖华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2]姚永明.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5.
[3]陈治局.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研究[D].大理学院,2015.
论文作者:唐贵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基本原理论文; 创造性论文; 民族论文; 民族形式论文; 恩格斯论文; 中国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