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跨国公司的发展对我国工业企业跨国经营的借鉴意义_跨国经营论文

二战后日本跨国公司的发展对我国工业企业跨国经营的借鉴意义_跨国经营论文

战后日本跨国工业公司的发展对我国工业企业跨国经营的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战后论文,工业企业论文,跨国经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世界经济成为各种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流动的一个巨大系统,而跨国公司则在这一系统中起着与日俱增的,最具活力的作用。进入八十年代后,日本跨国工业公司得到迅速发展,导致亚洲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发生变化。本文将从对外直接投资方面论述日本跨国工业公司的发展及特点,同时,对我国工业企业跨国经营战略进行一些探讨。

一、战后日本跨国工业公司的发展

战后日本跨国工业公司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1、起步阶段(1951年—1971年)

日本战后动荡的社会政治体制于1955年定型后,日本工业企业为了更新设备和建立新的产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使整个经济活跃起来,连续出现了几次经济繁荣,在1955—1964年的十年间,日本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7%。在这个时期, 日本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采用科技新成果,对企业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为了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进行了大型企业的合并,特大企业破门而出,日本企业的规模和生产技术均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得到很大提高,使日本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1965年到1970年的六年中,日本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5%。由于这一时期日本国内生产旺盛,投资高涨,造成了资金供应不足,所以,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会有大的增长。从下表中可见,这一时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很小,年投资额很低。

战后日本工业资本输出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年份1951-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平均

投资额 0.4 2.4

2.9

5.2 15.0

8.7

9.2

年份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投资额 22.8 20.8 25.9 25.0 23.5 38.1

78.3

年份1951-1969 1976197719781979

1980

平均

投资额 0.4 10.2

10.7 20.416.917.0

年份

1981 1988

1989 199019911992

投资额 22.8 138. 163.155.

123.

101.

资料来源:据李文光,张岩贵编〈日本的跨国企业〉第10页和日本经济企画厅〈经济白皮书〉1994年版

2、成长阶段(1972年—1980年)

七十年代初由于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石油价格急剧上涨,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西方主要国家经济秩序全都受到冲击,整个世界经济发生激烈的动荡,最终导致了战后空前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在这次危机中,日本受到的打击最深,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从此结束。在这一时期,日本对国内产业结构进行了逐步调整,实行了“减量经营”方针,减少了投资,使过剩资本增加。同时,从1969年—1978年,日本政府为促进对外直接投资采取了五次资本交易自由化措施,扫清了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障碍。加之日元升值和美欧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为日本跨国工业公司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这一时期日本跨国工业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扩大并稳定增长,工业资本输出以平均每年27.5%的速度持续增长,其足迹遍及全球。

3、高速发展阶段(1981年—1989年)

进入八十年代后,日本企业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逐步淘汰了一大批传统工业部门,形成了生物工程、新型材料、新能源、信息工程等战略性产业部门。而淘汰下来的传统工业必然向海外大批转移,加上这一时期日本国内储蓄率居高不下,过剩资本日趋庞大,对国内市场形成了巨大的需求压力。而且,在经过了1979—1981年经济危机后,世界经济开始复苏,日本与其他发达国家争夺国际市场的斗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日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日本对美国贸易顺差越来越大,终于在1985年下半年导致日元急剧升值,使日本本来就已十分严重的过剩资本空前膨胀,从而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汹涌浪潮。

从上表中可见,八十年代前期,这段时间工业资本输出额在20—25亿美元之间徘徊,从1986年开始,输出额急增,当年度输出额达38.1亿美元,到1988年便达到138.1亿美元。 日本跨国工业公司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4、调整阶段(1990年—1992年)

九十年代,继美国、西欧等国出现经济衰退后,日本经济也进入新的一轮衰退。由于设备投资与经济增长的严重不协调,日本经济无法正常运转,加之投机行为盛行和政界金融丑闻的接连曝光,而且日本银行为了对付投机商人和防止通货膨胀,又采取了紧缩银根的政策,这样导致了“泡沫经济”的破灭。股市暴跌,房地产热骤降,靠“泡沫经济”刺激的经济繁荣宣告结束。这对日本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是一重大打击。日本经济和世界经济双重经济衰退的打击使日本跨国工业公司海外直接投资在九十年代呈现下降的趋势。

二、日本跨国工业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日本的跨国工业公司是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及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纵观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与现状,可概括出如下基本特点:

1、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日本是一个资源小国,其战后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主要依靠海外的自然资源。五十年代初,日本企业同银行和综合商社相结合,一方面有重点地向海外自然资源行业投资;另一方面大力推进轻工产品的出口,赚取外汇以引进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六十年代以后,日本跨国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海外生产从单一的、自然资源为主的生产逐渐向提高工业生产比重的方向转移;七十年代中期以后,日本跨国工业公司的生产总量不断增长,但占海外企业生产总量的比例不高,直到八十年代后半期,伴随着贸易摩擦加剧和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主要工业公司开始加速对欧美的直接投资,可见,日本工业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是循序渐进发展的。

2、采取企业体制海外移植方式

日本工业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不像欧美工业公司那样一个公司孤立地进行扩展,而是采取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向海外投资,建立企业群体协作关系这一独特的方式来完成。

日本在海外发展的企业群体同国内的企业群体在内部组织结构上基本相同,即也是由母公司、子公司和孙公司三个层次构成。其中主导企业一般由日方以独资控股或绝对多数的股份予以控制,与主导企业紧密相联系的企业是中小承包企业,所有这些企业之间的产、供、销关系互相连接,形成一个封闭或基本封闭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网络,这易于使日本的工业产品通过企业群体返销日本,也易于转销第三国,更易于在当地销售。日本跨国工业公司这种群体性的经营,使得它们在开发国际市场方面胜过欧美工业公司一筹。

3、借助外力,发展自己

日本跨国工业公司的发展,大部分是在日本政府、各种经济团体以及综合商社的帮助下起步和发展的。综合商社被人们称为日本跨国工业公司发展的航空母舰。一般认为,综合商社的主要功能有贸易机能、金融机能、投资机能、情报信息机能、协作组织机能、开发机能、指导经营机能等七种。这七种功能在日本跨国工业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如综合商社的情报信息功能,它们依靠自己强大的信息网络搜集不同行业的信息,各国的市场动向、技术水平、产品状况、金融状况、产业结构的变化直至国民的习俗等等。这些信息必然有助于推动跨国工业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七十年代以前,日本工业企业自有资金十分有限,收集和分析海外经济信息的能力很低,国外销售和采购渠道较少。所以,工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借助海外经营能力很强的综合商社的力量。七十年代以后,工业企业本身的跨国经营力量有了巨大的飞跃,但一些企业的对外投资仍然借助于综合商社的力量,即使是大型垄断跨国工业公司现在依然还与综合商社共同开发海外市场。另外,日本工业企业还在日本政府的指导和协助下,组成规模宏大的、协调功能很强的“工业会”、“工业联盟”和“海外事业协力集团”等。在这些协调组织中,各成员企业拥有独立自主进出口产品的权利和对国外进行独立投资的权利,而在产品市场调查、海外投资调查、行为的国际化总体战略等方面则由协调组织进行。各工业企业还通过这些协调组织进口原材料和引进技术,协调企业之间的产品和技术输出,联合开发新技术,培养国际经营人才,在东道国招聘员工等。

4、采取不同的进入外国市场形式

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优势,日本工业企业进入外国市场的形式主要有四种:就地生产、业务合作、生产合作和技术合作。就地生产就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在国外设厂生产,这样的工厂可以是日本独资企业,也可以是日本和外国合资经营企业。业务合作是指日本企业与当地企业在销售权和商标的提供与使用上进行业务性合作。生产合作是双方企业通过委托加工、许可证生产等方式建立的生产合作。技术合作是指双方企业共同研究开发或通过引进与提供技术所进行的合作。

5、采取灵活的股权策略

在七十年代以前,日本跨国工业公司对其海外子公司大都采用拥有少数股权的方式。采用少数股权策略主要是在独立意识和经济民族主义较强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国家,少数股权使日本企业的投资可以减少经营不善的风险;另外,由于东道国企业一方拥有多数股权,日方可利用东道国政府的经济民族主义政策使日方的子公司在贷款、税收、销售、原料供应等多方面得到优惠和支持,这反而使日本跨国工业公司较容易打入东道国。

然而,从七十年代以后,由于日本工业企业对外投资向发达国家倾斜,加上发展中国家普遍放松对跨国公司控制,民族主义倾向在国际投资领域开始消退,日本工业企业海外投资股权也随之发生了整体上的变化。日本工业企业海外当地法人中,日方股权在50%以下的子公司或关联公司占相对较多比例的现象发生了巨变,全部持股和多数持股的子公司数目增加很多,这显示了日本企业在股权策略上的高度灵活性。

三、我国组建跨国公司的必然性

二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现在,全球跨国公司已达3.7万家,并有175万家跨国公司子公司和国外分支机构,跨国公司大约控制着世界总产出的1/3, 1992年跨国公司的全球销售额高达4.8万亿美元,远远大于世界贸易总额,整个八十年代跨国公司投资增长速度一直超过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跨国公司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化分工和协作,扩大了国际贸易,加速了资本的国际流动,促进了科技的交流与发展,加快了技术进步的进程。

随着国际分工协作的深入发展和国际贸易由商品向知识产权、服务和投资领域的扩展,世界经济已经发展到了难分国界的程度。任何国家,只要不是受经济封锁或者自己关闭国门,其经济就不可避免地要同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我们的企业决不能逆潮流而动,要顺应世界潮流,走出国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广泛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迎接更激烈的挑战,发展和壮大自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年进出口额已经达到1300多亿美元。但是,对国际经济的参与,只停留在外贸进出口阶段是不够的。这种方式只能起到一般的互通有无的作用,而在更深层次的作用上,如在有效地利用国内缺乏的国际资源,利用国际高水平的劳动力,避开关税避垒,锻炼和培育一大批世界经济人材方面却是困难的。这也决定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中,必然要进入较高的层次——跨国生产和跨国经营,成为资本跨国流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跨国投资并不一定以资本过剩为前提,而是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跨国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公司的近期目标等综合因素和主客观条件决定的。资本的相对过剩只是影响跨国投资政策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决定性的条件。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比较优势的存在、汇率的变化、资源富余程度、政府的政策都会影响跨国投资行为。在全球经济日益融合的今天,没有纯粹的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有的只是输入资本和输出资本的多寡不同。我国资金贫乏,但同样能够进行跨国经营活动,绝不能把跨国投资和跨国经营活动看成是需要巨资才行的事,跨国投资的形式是多样的,技术投资、设备投资、合资企业,并不需要巨额资本,也可以实现跨国经营。

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行到现在,迫切需要我们探索新的企业改革方式,大胆地进行试验。跨国公司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产生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它不是某一类国家或某一种社会制度所独有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跨国公司可以被用来为不同类型的经济发展服务,同样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我国的经济并不是孤立的经济,而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积极参与世界分工和交换,开展国际间经济合作,对外直接投资是其有机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引进外资,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为发展跨国公司做准备,而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创办跨国公司,又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筹措资金,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结为一个整体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总之,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和企业跨国经营,既是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又是当代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

四、我国工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的规模及产品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生产还没有完全纳入国际分工体系,还不具备大规模发展跨国经营并与发达国家全面抗衡的实力,但是这并不是说我国企业不存在跨国经营的条件,我们可以利用自己某些方面的优势发展跨国经营。根据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目前的发展现状,应以“立足本国实际,借鉴国际经验”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基本指导思想,以“大中小企业并重,高技术产业与低技术产业并举”作为我国工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战略。在战略目标上,应以降低成本、资源开发、出口商品导向为基本目标,以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为主要目标,逐步向全球经营战略目标过渡。

在具体发展模式上,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工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经验,依靠中国的综合商社——经贸系统的外贸专业公司实现工业企业经营国际化的目标。这是因为:

1、在目前我国建设和发展资金并不宽松的条件下, 工业企业发展跨国经营会受到资金的限制。现阶段我国的对外开放以引进外资为主,不会有较多的外汇资金投向海外。在这种情况下,工业企业大规模搞国际化经营没有现实的可能性。从管理水平上看,我国工业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开始就兴办较大规模的跨国工业公司,难以与现有管理相当成熟的跨国公司相抗衡。从技术水平上看,中国还缺乏已形成优势的、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2、目前, 我国经贸系统的外贸专业总公司有多年的国际化经营历史,依靠其长期形成的人才、信息、渠道等多方面的优势,率先在海外投资设点,成为中国跨国公司的开拓者。如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在国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建了70多个子公司和各类机构,总公司外派干部200余人,雇用当地员工800多人,公司的国外资产额、国际化经营额已经占到整个公司的30%左右。中化公司除了从事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贸易外,还广泛地从事国内外产业投资、航运、金融、保险、房地产和服务领域,向国内外同行业提供信息服务,已经初步具有综合性、多功能、国际化的综合商社型跨国公司的特征。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在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各类海外机构60多家,经营范围除五金矿产品的内外贸易外,还有轻工、粮油、化工、旅游、房地产、森林业、机械制造等领域。还有其它一些外贸专业总公司也在国际化经营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我国的工业企业可以依靠这些外贸专业总公司,利用它们的海外分支机构、国际化经营经验、国内外的商品信息,实现自己国际化经营的目标。

由于我国企业在总体实力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不占特别突出的优势,严格地讲,我国企业乃是跨国经营的后起者,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在对外发展时必须采取比较谨慎和稳建的态度,使我国的跨国工业企业健康地发展起来。

标签:;  ;  ;  ;  ;  ;  ;  ;  ;  ;  ;  ;  

二战后日本跨国公司的发展对我国工业企业跨国经营的借鉴意义_跨国经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