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隐喻文化”与家庭教育_家庭教育论文

“三隐喻文化”与家庭教育_家庭教育论文

“三喻文化”与家庭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教育论文,喻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是一个外延丰富而且动态运作的范畴,文化传递是文化流变的主要形式和功能之一,这是本文赖以立论的逻辑起点。

美国当代杰出的文化人类学家玛格利特·米德(Margaret Meed,1901—1978)针对60年代发韧于美国并迅速波及整个西方世界的青年造反、社会动乱以及由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全球性、历史性的代沟等现实问题,运用现代传播学的有关理论,从不同文化传递机制的视角入手,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说。所谓三喻文化,就是后喻文化(Postfigurative Culture)同喻文化(Cofigurative Culture)和前喻文化(Prefigurative Culture)的合称。通俗地讲,后喻文化是指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向和传递,即年长者向年幼者传授、年幼者向年长者学习的文化;同喻文化是指按照同龄人互动的方向和方式传递,即同辈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传授、相互学习的文化;前喻文化则是指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向和传递,即年幼者向年长者传授、年长者向年幼者学习的文化。可以说,三喻文化正是构筑在不同文化传递机制基础上的三种形态各异的文化模式。

由于家庭教育自身诸如施教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受教的被动性和依赖性以及施教者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相对低下等局限性,其文化选择的功能与学校教育相比已大为减弱,文化传递便自然而然地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文化功能。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文化(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家长与学生闲暇时间的相对延长以及家庭子女数量的相对减少,家庭教育在大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家庭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也将随着家庭教育地位的提高而增强。

正是因为文化传递奠定了三喻文化的根基,同时又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文化功能,所以三喻文化与家庭教育便以文化传递为中介因子,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具有实质性的内在联系。文化传递机制的不同引起家庭教育内涵的泛化。传统家庭教育仅指由长辈向晚辈传递文化的活动过程,而当代家庭教育不仅包括由长辈向晚辈传递文化的活动过程,还包括家庭同辈成员间相互传递文化及晚辈向长辈传递文化的活动过程。换言之,当代家庭教育是后喻式家庭教育、同喻式家庭教育和前喻式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区别传统的家庭教育,我们不妨把这种内涵泛化的当代家庭教育称之为“新家庭教育”。

不同传递机制的家庭文化,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后喻文化与家庭教育。后喻文化的存在有着诸多深刻原因:物质因素——家庭的物质生活资料决定了无收入来源的晚辈的文化意识形态;心理因素——晚辈(特别是学前期儿童)的极大的心理可塑性使后喻文化的传递几乎完全成为可能;情感因素——长期形成的对长辈的强烈的亲情之恋是晚辈毫不犹豫地接受长辈的文化模式的重要原因;社会因素——家庭中的长辈是社会通过家庭教育促使晚辈社会化的最佳代理人选。所以,传统导向与坚定信奉的文化思维和文化行为定势便成为后喻文化的本质特征。在具有绝对权威的后喻文化氛围中,实施个体社会化的机构只是也只能是家庭,不是也不可能是学校或社区;通过后喻文化这一功能性中介促使晚辈的社会化,正是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由此可见,后喻文化与家庭教育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家庭教育是后喻文化的必然的唯一载体。同时,由于后喻家庭中不存在代沟问题,故而后喻式家庭教育亦不存在文化认同的障碍。传统导向型的文化模式通过晚辈文化认同的内化,然后条件反射式地外化出来(其中缺少活化过程),晚辈便模式化地获得了对本文化传统的绝对宗奉感。尽管后喻式家庭教育带有原始教育的色彩,但在每个当代家庭的教育过程中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文化传递功能。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而辉煌的文化传统及家庭观念浓郁的国度里,后喻式家庭教育更是在相当大程度上占有主导地位。

同喻文化与家庭教育。同喻文化是一种不纯的处于过渡状态的文化样式,其中往往掺有后喻的因素,同时还暗含前喻的性质。恰是因为其具有文化吸收的显著特征和代沟的几乎不可逾越性,同喻家庭文化的传递必然在两条近乎可行的轨道上运作。一条是兄弟姐妹间的文化同喻轨道。核心家庭中的兄弟姐妹是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同辈群体,其组合原因的自然性与情感性,地位构成的平等性与简捷性,互动方式的自由性与多面性,使该同辈群体中的文化传递得以畅行无阻,以此为主要功能的该轨道上的家庭教育也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另一条是父母的文化同喻轨道。父母做为核心家庭的骨干成员,与子女一样,也面临着一个家庭社会化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婚姻生活的社会化,这恰恰是家庭教育的最终指向之一。一方面,夫妻双方均要继续甚至重新认识对方,相互传递、共同学习婚姻文化,以便顺利进入婚姻生活的多重角色。另一方面,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父母亦要相互传递、共同学习养育不同年龄阶段的子女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特别是当子女从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中逐步形成适合于自身的较稳定的文化模式时,父母更须随之学习并调整自身固有的文化观念,以适应子女文化行为的新变化,并能容忍代沟的存在。同喻式家庭教育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变迁,尤其是文化的变迁和人口的流动。

前喻文化与家庭教育。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异域文化的顺利传播大大加快了世界性文化一体化的进程,继起的世代对传统文化模式非复制的比率已达到了令许多年长者感到惊讶的程度。家庭中的长辈不得不正视这一几乎面目全非的文化现实。痛苦的抉择之后,一种崭新的文化样式——前喻文化应运而生。在前喻式家庭教育过程中,晚辈成为教育活动的主导,长辈则成为教育活动的客体,从决定文化传递方向的意义上讲,长辈必须向晚辈学习,这样,家庭教育便由同辈导向型转变为未来导向型。同时,代沟虽然普遍存在,但从几辈人必然互动意义上而言,也不是绝对不可逾越的。前喻式家庭教育是跨越代沟的最佳通道,只有真正实施前喻式家庭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几辈人或各行其事或针锋相对的文化心态和文化行为。前喻式家庭教育模式虽然具有一些乌托邦式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它终究表征着家庭教育的一种发展走向,终将被社会发展和家庭教育的实践所证实。

综上所述,文化传递客观存在于家庭教育中,它不仅是家庭教育顺利实现不可缺少的中介,而且还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传递机制与家庭教育模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文化传递的不同机制决定着家庭教育的不同模式。后喻文化对应着后喻式家庭教育,同喻文化对应着同喻式家庭教育,前喻文化对应着前喻式家庭教育。

从微观而言,每个家庭成员个体在从生到死的不同发展阶段上,所接受的占主导地位的家庭教育模式依次是后喻式、同喻式和前喻式。在包括胎儿期在内的学前期,该家庭成员几乎绝对地、被动地接受来自祖辈和父辈的文化模式,后喻式家庭教育占主导地位。从学龄期到成年期,该家庭成员在其所属的同辈群体(兄弟姐妹群体或夫妻群体)中,积极主动地接受来自同辈群体的文化模式,同喻式家庭教育占主导地位。从成年期到老年期,该家庭成员理应主动地谦虚地向晚辈学习,尽量接受晚辈的新型文化模式,此时前喻式家庭教育起主导作用。

从宏观而言,在人类社会从古到今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占主导地位的家庭教育模式依次是后喻式、同喻式和前喻式。从人类起源到原始社会,原始教育的最主要的客观功能就是文化传递,原始社会以前就已存在的处于第一个发展阶段的家庭(即血缘家庭)是文化传递最初最主要的实施机构。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其低下,社会文化的极度不发达,晚辈只能义无反顾地机械地承袭长辈的文化模式,后喻式家庭教育占主导地位。在从奴隶社会直到本世纪二战结束这一历史时期内,随着社会文化的长足发展,家庭教育主要是沿着两条近乎平行的轨道进行,家庭成员主要是从所属的同辈群体中形成自己的文化模式,同喻式家庭教育占主导地位。从二战至今乃至将来若干世纪,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社会文化的极大丰富以及社会变迁的加速进行,长辈不得不努力去师法晚辈,以适应转眼即逝的文化现象,此时前喻式家庭教育起主导作用。

不管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社会进步的角度分析,占主导地位的家庭教育模式的演进是有规律可循的,依次是后喻式家庭教育、同喻式家庭教育和前喻式家庭教育。当然并不否认,在主导型家庭教育模式中仍有其它非主导型模式的存在,也就是说三喻文化同时存在于家庭教育中,只是所起主导作用有别而已。因此可以断言,世界当代新家庭教育应是在以前喻式家庭教育为主导的前提下,后喻、同喻和前喻三种模式的融合与共存。

从文化传递机制的视角来审察,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主导模式总体上比较明显地体现为后喻式的特点,仍然停留在原始的初级层面上,相对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水平。从横向维度来看,城市与农村的家庭教育模式都以后喻式为主导,只是由于城乡文化特质的不同,家庭教育后喻性的程度才呈现出强弱上的差异。在农村家庭教育中,后喻式占绝对主导,同喻、前喻的性质初露端倪;城市家庭教育的后喻性具有决定意义,但同喻、前喻的性质明显强于农村。从纵向维度来看,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家庭教育的主导模式仍然表现为后喻性,只是由于时代文化特质的不同,家庭教育后喻性的程度才呈现出强弱上的差异。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封闭的僵化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使家庭教育必然地主导地表现出后喻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虽然后喻式家庭教育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社会的急剧变迁和外域文化的迅猛传播,我国现阶段家庭教育的同喻性和前喻性显著增强。

勿庸讳言,在后喻的模式之下,作为晚辈的受教育者,几乎是绝对地被动地和无条件地接受扩大家庭(“四二一”式的扩大家庭在我国日趋增多)中由祖辈与父辈承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几乎被压抑到了最低限度。我们不否认我国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在当代家庭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无意于否定后喻式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价值,但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不承认,传统的东西本身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具有其显著的历史局限性。在漫长的远古教育历程中,其主导地位成为历史必然的后喻式家庭教育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当代社会文化与家庭教育多元迅猛发展的新形势。

与此相反,作为世界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前喻式家庭教育模式在我国当代社会也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我国目前有52%的人认为,下一代应具备“独立”的价值观,而不是循旧和依从。因此,后喻式家庭教育模式的主导地位在同喻式家庭教育模式的过渡状态之后,必然历史地被前喻式家庭教育模式所取代。但是,我们在分析对待该问题时不能盲目乐观和无所顾忌,除了积极顺应整个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大潮流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到我国文化水平相对低下及文化传统根深蒂固的具体文化国情。因此,概观并预见文化传递意义上的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当代新家庭教育应是在以积极能动的适应性态度拓展建立以前喻式为主导的家庭教育模式的前提下,后喻、同喻和前喻三种模式的融合与共存。

为切实有效地遵循文化传递机制与家庭教育模式之间的客观规律,最大程度地实现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主导模式由后喻向同喻,再由同喻向前喻的转化,以最终达到社会文化与家庭教育和谐协调发展的目的,我们在从文化传递机制的角度出发建构新的家庭教育模式的过程中,至少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观念区辨上,新家庭教育的内涵不同于传统家庭教育,我们首先要树立的是新家庭教育观。同时,在内容设置上,家庭文化是个外延宽泛的范畴,表现为三个不同的层面:(1)家庭物质文化,包括生活资料、生存环境、消费取向和经济状况等。(2)家庭意识文化,包括是非标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3)家庭行为文化,主要表现为行为规范。以上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物质文化是基础,意识文化是主导,行为文化是形式,它们共同成为家庭文化环境的构筑要素。

第二,在方法运用上,长辈应当更新观念,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尊重并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主动放弃或改造不合时宜的文化宗奉的衣钵,虚心听取晚辈的意见和建议,主观能动地消除代沟的存在,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系列的家庭文化活动),使三种不同的文化传递机制自然低耗、优质高效地融为一体。另一方面,晚辈亦应保持一种敏锐、准确而又谨慎、沉稳的文化品格,积极主动地配合长辈的家庭文化建设。唯其如此,才能较顺利地实现我国当代新家庭教育的全面多向最优化。

第三,在实施效度上,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文化传统的改造绝不只是主观愿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会遇到一系列家庭文化因子的影响。例如,不同的家庭文化结构和层次(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构成及不同水平)会影响到三喻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功能发挥。再如,不同家庭文化内容(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传递,亦会影响三喻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有机构成。因此,我们只有在充分有效地把握与控制三喻文化与家庭教育的所有契机、中介及因子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最终提高实施效度。

任何事物的发展趋势均是合乎该事物自身客观规律的外在继续和延伸,研究一事物的发展趋势,也必须遵循该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并能预见其潜在的具体表现形式。本文尝试从文化传递机制的视角,赋予当代家庭教育以新的内涵,粗线条地勾勒出了三喻文化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宏观规律性轮廓,企盼能对创造性地改革传统家庭教育的种种弊端,提高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至于二者关系的潜在的具体表现形式,即三喻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合理组建与有效构成的比例和方式的相对确定,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标签:;  ;  

“三隐喻文化”与家庭教育_家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