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带动传统信贷业务市场拓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拓展论文,信贷业务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银行传统信贷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是商业银行发展约束条件由资金约束转变为资本约束,包括监管资本约束、风险资本约束和资本回报约束;二是金融脱媒趋势加快,优质企业的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银行间竞争激烈,客户对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的选择面扩展;三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差空间收窄,传统信贷盈利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四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以后,商业银行经营的核心目标由当期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股东价值最大化,同时要求绩效考核对当期收益进行风险调整,并扣除资本的机会成本。这些变革集中体现在资本约束、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经营传统信贷业务面临的核心问题。
1.资本约束。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依靠国家信用经营,不重视资本的补充,更谈不上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约束商业银行的行为。近年来,随着国内金融改革的日益深化和金融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的内外条件已发生变化:从内部条件看,国家信用逐步淡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将逐步由国家信誉变为银行资本;与此同时,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新股东后,股东价值最大化将取代账面利润最大化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经营目标。从外部条件看,《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简称《新资本协议》)的颁布,确立了国际银行业共同的游戏规则。2004年2月,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加快与国际监管规则接轨的步伐。《办法》将商业银行分为资本充足、资本不足和资本严重不足3类,采取分类监控的措施,并确立了最后达标时限,资本约束逐渐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的硬约束。资本必须覆盖非预期损失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原理,即使没有外在的监管机构;银行承担的风险也应该严格限定在自身的资本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简单地说,有多少风险,就需要多少资本。
2.金融脱媒与流动性过剩。所谓“金融脱媒”是指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中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方。伴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脱媒现象逐渐增多,具体表现为:(1)直接融资大幅增加。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一些业绩优良的大型集团公司通过股票或债券市场融资;一些金融创新如资产支持证券,也大大降低了企业对银行间接融资的依赖度,银行公司客户群体的质量趋于下降,风险增加。(2)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迅速崛起。不少财务公司的资产规模庞大,资金调配能力加强,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量,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融资安排、财务顾问等服务,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3)短期融资券的发行。2005年人民银行批准部分大型国企发行短期融资债,当年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超过1 400亿元,2006年的整体规模达到2 924亿元,预计2007年发行规模维持在3 000亿元左右。由于短期融资券的成本远远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大量优质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被替代掉,对银行贷款的稳定性和收益率造成直接冲击。这样,银行的长短期贷款产品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均出现了替代产品,更为严重的是,被替代的均是银行核心客户的优质资产,银行整体经营环境更加严峻。另外,近年国内商业银行的存差不断扩大,资金流动性过剩导致银行竞争加剧收益下降。商业银行陷入大量吸收资金而同时又缺乏有效运用资金渠道的尴尬局面。流动性过剩直接导致银行资金营运收益下降,间接导致银行间竞争加剧,放大了信贷和利率风险。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至少与以下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传统的“大户模式”导致银行客户同质化。近年来,国内银行热衷于向大型企业和大型项目发放贷款,而大型项目建设和运营周期往往较长,因此银行贷款呈现“贷大贷长”特征。由于大型企业和大型项目的资源是有限的,各家银行共同的偏好和取向必然导致竞争加剧、风险集中。二是银行剥离不良贷款后,客户数量大幅下降,贷款的周转速度加快,流动性增强,贷款规模增长趋缓,依靠传统的贷款拉动型的增长日渐困难。可见,从长期看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局面迫切要求银行加快结构转型,拓宽贷款投向,加快创新,疏导流动性。
3.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利润和风险压力,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利率市场化首先将带来巨大的利润压力。当前我国金融企业流动性普遍过剩,资金供大于求,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特别是银行间的债券市场价格持续走低,银行间竞争激烈,纷纷放弃定价优势进行削价竞争。利率市场化势必导致利差的进一步收窄和上存资金利率下调,对银行经营利润影响巨大。有研究显示,由于长期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初期可能造成过激的市场反应,估计大银行的净利差将会收窄0.25%~0.5%,中小银行的净利差将会收窄1%~1.5%。从世界各国情况看,利率市场化以后利差下降明显:日本从2.0%下降到1.6%,韩国从7%下降到4.5%,泰国从3.5%下降到3.2%,澳大利亚从4%下降到3.3%,我国台湾地区利差也从6.2%下降到3.5%。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拨备前利润估计将减少10%左右,中小银行的拨备前利润将减少30%左右,这将对我国银行业务发展和盈利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利率市场化还将带来巨大的风险压力。利率市场化可能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以下四种风险:一是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从优质客户中获取的收益下降。而股改和上市实现了股权结构的多元化,一方面推动了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资本的本质是追求价值增值,股东投入的资本是要求回报的,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必须高于股东的底线回报率,资本回报约束成为商业银行的硬约束。为弥补收益,银行可能将更多贷款投向高风险的借款人,从而出现逆向选择风险。二是利率市场化将极大地刺激金融创新,居民有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更多的投资渠道可以选择,从而分流银行储蓄出现储蓄分流风险。三是当银行资产与负债不相匹配时,利率的不利变动需要银行承担缺口部分的风险,从而产生重定价风险。四是利率市场化后,客户会随时根据利率水平升降调整自己的资产与负债,而这种调整往往对银行不利,因而将产生选择性风险。
二、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前景分析
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与公开上市的浪潮席卷,总资产回报率(ROA)、资本回报率(ROE)等日渐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体现的重要指标,实现商业银行市值最大化和股东回报最大化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最终目标,而中间业务等非信贷业务以其经济资本占用少日渐成为银行重点发展业务。虽然传统信贷业务仍是银行利润最主要的来源,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面临着新的发展压力,不断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组合、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增强信贷业务的利润贡献成为发展的主题。
1.银行信贷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从全国的本外币信贷规模来看,近五年年均增长25 193亿元,2006年更是增长了31 441亿元。从银行方面来看,利息收入占比一直居高不下,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为例: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都在80%以上(见表1)。
从金融发展史的角度来看,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并不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而是一种动态互补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从实际来看,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金融市场交易以几何倍数递增,但即使是发达国家,融资顺序依然是按照“间接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这样一个融资次序,而不是金融市场取代金融中介。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了多层次的融资体系,但由于市场发育不充分、金融生态环境尚待改善等原因,直接融资在全部资金来源中的比重还相当低,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
2.信贷业务是银行开展其他金融服务的基础和平台。从银行业务的分类来看。储蓄业务为个人金融服务奠定了个人客户基础,信贷业务则为公司金融服务建立了良好的客户关系。信贷业务作为重要的载体,为其他业务的协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企业生命周期来看:在成长阶段其金融服务需求可能会更多地集中于信贷资金需求;在成熟期,除了必要的流动资金需求外,更需要便捷的金融服务方式和完整的公司金融服务。传统单一型的信贷客户关系及信贷服务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包括公司重组、并购等高端服务要求。但没有通过信贷业务建立起来的客户合作关系,没有对客户信息的完整搜集和不断跟踪,商业银行就无法及时挖掘客户需求,也无法发挥自身的信息优势和金融服务人才优势,更难以实现收入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客户是一个完整的客户,未来的金融服务将不断多元化、综合化,银企之间的合作关系首先是建立在客户关系的基础上,银行信贷则是建立这种客户关系最主要的方式和渠道。因此,从银行信贷对其他业务的支持和载体作用来看,必须时刻注重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
3.银行信贷结构将适应经济结构变化不断优化。合理的信贷结构是提高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基础,而高效率的信贷资金配置则必然促进信贷结构更趋合理。当前,银行在不断优化资金配置、调整信贷结构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主要表现为信贷资产质量不高、效益较差。其中,传统行业贷款占比过高,区域结构不合理,客户结构风险很大,贷款品种也有待于进一步调整等问题对于已经股改并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同样存在。银行将在风险总量约束的条件下,通过主动实现贷款进与退,在保持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区别处理存量不良资产和新增不良资产,进一步优化信贷决策流程和体系,改进统一授信管理,提升信贷管理的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水平,实现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将不断提高,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应对市场竞争、提高流动性及在资本约束条件下增加信贷收入的发展趋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动给新时期银行信贷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GDP贡献结构及企业规模结构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观经济主体的信贷需求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信贷政策和信贷结构既是银行信贷市场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银行全面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不断提高经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在保证法人客户信贷资产质量的情况下,积极拓展优质个人信贷市场,实现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的同步发展。在期限结构上,应逐步改善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的情况,注重中短期信贷产品的开发,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另外,银行还要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及时调整行业信贷政策,实行有进有退,防止由于政策变化和产业过剩导致的行业风险。
三、以创新手段带动传统信贷业务和市场拓展
1.以理念创新重新定位传统信贷业务市场。信贷理念的创新是传统信贷业务发展的动力所在。首先,要打破“嫌贫爱富”的传统思想。一直以来,在银行业“金科玉律”二八规则的引导下,银行向来“嫌贫爱富”。但如果所有银行都只重视高端客户,都争夺二八定律20%的时候,这80%商机同样存在。只要定位准确,管理有道,任何客户都能够为银行带来效益。其次,要树立和客户共同成长的意识。当前,在传统信贷业务中,银行与客户的关系过于简单,银行关心的只是客户能否按时支付本息。试想银行拥有众多的客户和大量的经济信息资源(尤其是传统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完全有能力为客户提供除了贷款以外的增值服务,如为客户介绍上下游客户,辅导客户规避市场风险等,帮助客户健康成长。第三,要放弃贷款等客上门的理念,树立主动出击、寻找市场的信贷营销理念。第四,要认识到证券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会为传统信贷业务带来新的机遇。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券商将以证券质押的形式为客户提供资金,银行可以借此开展针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新型资产业务。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证券品种的日益增加以及证券市值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证券抵押贷款业务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此外,投资者在交易中有对流动性和资金的需求,银行将有机会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优势,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搭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
2.以价格创新应对资本约束和利率市场化。一流的商业银行需要一流的信贷定价能力。银行信贷部门对每一笔贷款所确定的利率必须覆盖其风险及成本,否则,银行就难以控制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盈利性也无从谈起。银行的信贷定价能力如果不能随股份制改革进程而有较大提高,继续维持当前的低利率扩张模式,不仅直接影响其自身竞争力提高,也会难以面对未来利率的完全市场化。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与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定价能力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银行信贷定价能力提升要靠银行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的有限参与: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制度与环境支撑。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要尽快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同时建立针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私营企业等的征信系统信息库;建立与发挥好行业协会作用,整合现有信用体系资源,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增加信用信息数据透明度,使公共部门掌握的信用资料能被有效地利用起来,促进在现有基础上升级信用体系水平,减少重复建设;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法规,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建立和运营、评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规范和约束;加大信用评级专业人才的培育力度;在此基础上,促进金融机构充分利用第三方中介机构的成果,提高风险控制水平。金融监管部门要严格监测各项评估指标,从监管方面增加对国有商业银行提高信贷定价能力的约束。银行方面应积极引进国际成熟定价工具,提升信贷风险衡量能力。积极借鉴国际成熟定价工具,结合我国金融环境,对传统的风险识别、监测与风险定价的工具进行改造和升级,实现全额风险计量和控制。细化利率定价、风险管理和绩效考核的专业分工,执行按产品、客户以及业务经营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和业绩考核的管理会计制度,为贷款定价提供基础数据。对银行信贷部门进行信贷定价能力培训,提升其贷款定价能力,利用内部评级法和已收集积累的有关数据对各种风险的损失概率和损失大小进行科学合理的测算,提出每笔业务的风险溢价参考值和潜在风险管理方案。健全行业、地区风险的监测机制,与长、短期风险的监测预警体系,利用多样方式、工具转移和分散信贷风险,防止银行信贷过度聚集于单一行业、单一部门。培养与引进专业人才,保障信贷定价工具作用的最大化发挥等。
3.以科技创新优化传统信贷发展模式。当前科技发展迅速,银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使得创新传统信贷业务将更加便捷。一是构建大规模的数据仓库,建立客户信息标准化采集、自动加工、高度集成的信息平台,形成统一的客户信息与服务系统,支持银行对客户的信息挖掘、分层服务和综合营销。当前,银行对客户尤其是中小客户很少有个性化服务,比如从目前银行实际操作来看,其对信用记录一直良好且发展势头较佳的中小企业的服务和对表现一般的其他企业基本一样。主要原因在于银行缺乏对中小企业的系统分析,从而也就缺乏针对性的营销服务。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数据库系统,将有利于银行进行差异化服务。二是自助信贷有望成为未来信贷主流。客户正在离开银行网点是今天的现实,电子银行逐步替代银行网点是明天的必然。有大量的数据表明,网上银行对实体网点的替代正在迅猛进行。银行本身是信息产业,分析银行的服务和产品,不能通过互联网渠道办理的业务其实很少。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绝大多数的银行业务将能通过电子银行办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只有很少的资产业务能在网上银行办理(如个人质押贷款)。这主要因为市场信用度不够,银行现有的服务、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不够,以及电子银行销售服务方面做得不够。但是技术革命将使银行服务逐步标准化、远程化,面对面的服务方式将被数千里之外的网站服务、呼叫中心、后援中心所替代,将会消除地区产品的差异和服务水准的差异。这些发展可以提高渠道的服务效率,而且有利于控制操作性风险。对客户而言,以人性化为基础的网上银行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和多样化的银行服务,满足各类支付需求。当网络的一代成为社会主流时,网上自助信贷将会成为传统信贷的重要组成部分。
4.以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解决传统信贷难点。小企业因财务信息不透明,个体风险较高,与大企业相比,收益低而成本高,融资难成为银行业的难题。解决这一难题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强引导建立诚信合规的小企业发展模式,如对小企业建立征信系统,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小企业贷款;另一方面,银行内部应该通过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推进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积极加强对数据库的应用,对小企业实行差异化服务。对数据库内记录良好和有发展潜力的小企业,应提供建立标准化、规范化、高效率的业务处理流程,同时给予优惠利率;对一般小企业客户给予较高利率,通过扩大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来覆盖小企业贷款所产生的风险。积极探索新的信贷方式。没有固定资产可提供抵(质)押,因此担保难成为小企业获得贷款的主要制约瓶颈。应对这些客户进行细分,依据其资金需求、经营商品、所处行业等特征,通过跟踪服务、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逐步挖掘这一发展潜力较大的客户群体市场。对一时无物可提供抵押但信誉良好的客户,可以创新担保方式,如借鉴“联保贷款”模式,由小企业客户自愿结合,组成联保贷款小组,以此作为经营户贷款的过渡形式,待他们积累一定资产后再转入房产或其他抵押。积极探索新的信贷管理模式,如通过对高素质的客户经理进行信贷资金承包,理由是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如果强求担保则很难发展小企业信贷。所以客户经理对于小企业客户信贷资金使用的监督和把握就很重要。如果能把客户经理当成放款对象,由客户经理承包信贷资金,把对客户的经营风险转嫁到了信贷员个人身上。客户经理在此期间包考察、包发放、包收回、包效益、包赔偿、包责任。循环运作,自行营销,确保发挥最大效益。
创新贷款模式,建设多层次信贷市场。逐步将贷款分为持有型贷款和交易型贷款两类,在以持有型贷款保持稳定利差收入的基础上,提高交易型贷款的占比,选择合适贷款资产出售,在转移贷款持有风险的前提下赚取贷款买卖差价收入,丰富信贷业务盈利模式。努力提高在制造业中遴选优质客户的能力,积极开拓卫生、传媒、公共服务、商业零售、教育、文化等第三产业的信贷业务。创新信贷业务与产品。通过提供“主动替代型”的过桥贷款、并购贷款等产品来应对“贷款替代”冲击;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领域为营销重点,拓展银团贷款、项目融资、循环贷款、保理、福费廷等新的业务品种;完善固定资产购置贷款、项目置换贷款和项目临时周转贷款,形成完整的项目贷款产品体系;积极拓展新型的短期融资业务,加速改造传统流动资金贷款,大力推广以现金流管理为基础的贸易融资业务,将国际贸易融资相关政策延伸至国内贸易融资领域,推动国际国内贸易融资的一体化发展。统筹运用信用证、保理、发票融资等新业务,积极推介临时贷款、搭桥贷款等其他有特定还款来源的产品,发展备用贷款、营运资金贷款、法人客户透支等以客户综合收入为还款来源的融资产品;创新商用房抵押贷款、车库(位)贷款、转按揭、“存贷通”、直贷式和纯按揭项目个人住房贷款、固定利率个人住房贷款等新的贷款品种。
5.以营销创新推动信贷市场拓展。加强交叉营销,深度挖掘现有大客户潜力。积极开发营销组合产品,形成与大企业客户资金链相适应的产品体系,全面拓展大企业客户上下游业务市场。立足于提供综合化、高知识和高技术含量的金融服务,积极开展交叉销售和组合营销,组建以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为主的专业服务团队,通过为客户提供财务顾问、银团筹组及安排、资产证券化和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竞争大中型客户。推进信贷业务与投行业务融合互动发展。以投行业务来巩固和竞争信贷客户,积极发展针对高端客户的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务,获取更多的贷款业务机会,拓展更为广阔的优质信贷市场,并通过发展投行业务促使原有信贷客户转化,发展非信贷业务。继续以融资优势促进投行业务发展,通过为客户提供融资便利来争取债券承销、重组并购等各类投行业务机会。
6.以手段创新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探索改变贷款发放后一直持有到期、承担全部风险的做法,尝试通过出售与交易、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等手段和工具,主动调整信贷组合,有效控制组合风险,特别是分散当前贷款集中度高和中长期贷款比例大的风险。注重通过发展信贷二级市场,更加充分地利用一级信贷市场资源,赚取多方面的收益。运用新工具新手段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确保信贷业务发展质量。以内部评级法工程的实施为基础,把信用风险管理推向组合信用风险管理的高级阶段,改变传统信用风险管理中简单关注单一客户、单一业务的风险/收益,忽视整体信贷资产的风险/收益的状况,注重在信贷组合风险/收益目标下决策具体信贷市场的进退和风险定价;探索建立不良贷款清收外包制度,通过外包加快不生息资产的处置。探索利用信用衍生产品规避信用风险。信用衍生产品是指以贷款的信用状况为基础资产的衍生金融工具,其实质是通过将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中剥离出来,以一定代价转嫁给其他机构,最终达到降低自身对信用风险的暴露水平。作为一种创新型金融衍生工具,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使信用风险管理方式从消极、被动的回避风险方式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组合风险管理。
标签:银行论文; 利率市场化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融资风险论文; 贷款定价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金融论文; 服务创新论文; 结构化融资论文; 市场拓展论文; 资金业务论文; 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