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教学方法
初中生的思维相对小学生比较成熟,且随着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加,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侃侃而谈显然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不能使学生产生新的情感体验,导致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就是简单的记记背背,没有深入领会到道德与法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应该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其不仅包含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教师应利用道德与法治教学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并通过不断的体验刷新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一、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设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情境是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关键,也是体验式教学成功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展开情境,使学生能够通过模拟的情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通过教师的引导顺利习得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学习“情绪的管理”时教师可以创设学生在学校中常见的情境,以动画的形式展现:明明在发下试卷后看到红色的69分有些难过,可是周围同学的分数都比较高,甚至在约定周六一起出去玩,明明越想越生气,于是起身说道:“你们这么高兴考虑过我的感受吗?”说完便夺门而出,画面便在此刻停止。学生多半都经历过考试失利,对于明明的经历能够理解,教师可以通过问题“你们觉得明明这样做对吗?其他人做的对吗?”引导学生分析不良情绪给他人带来的形象,并考虑到如何照顾他人的情绪。这种模拟情境是学生在学校可能会遇到或者已经遇到的,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二、开展辩论,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初中生的思维定式已经存在,学生在看到问题时就会下意识地套用自己已经学过的模式进行解决,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解题的难度,但学生的视角和思维深度会随着思维定式的桎梏越来越窄、越来越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辩论比赛的开展不但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甚至可以通过正反方对立的辩论迫使学生搜集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能够证实自己论点的论据,这有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同时,在和同学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同学的思维方向以及视角的不同,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并丰富学生的认知。
例如,“走进法治天地”这一单元涉及基本法律法规的介绍、法律为生活提供的保障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守法、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等等,但只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深刻理解,教师可在课上播放《我们与恶的距离片段》,影片中涉及杀人犯家人的自白以及被害人家人的自白,组织学生围绕“我国应该废除死刑吗?”开展辩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影片中影射出的社会现象进行自由分组,随后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辩论。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针对我国的量刑标准有更多的了解,并站在社会安定和一定的道德高度来看待犯罪案件,而且能够通过对法律了解的增加在生活中更加遵纪守法。
三、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真实体验
道德与法治的授课当然无法离开实践活动的开展,只有学生能够将在课堂所学内容熟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或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所体现,教师的教学才能说是成功的,学生的学习也才能达成学习目的。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需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的整合而开展,选取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知识点,或是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进行活动设计。
例如,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道德与法治课堂老生常谈的问题,教师可设计相关问卷交由学生,学生在学校门口根据问卷对来往的行人进行调查,主要涉及问题包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在提问路人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新的认知,相比教师的讲授,这样的习得方式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则和认知规律,使学生通过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谈感知人们眼中的我国传统优秀文化。
总之,体验式教学可以说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将课堂简单地定义为传授知识的场地,而是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知情感,在情感中明确道德意识,并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增强自身的行动力,这也就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识,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高度。
参考文献:
[1]徐静.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8(09):52-53.
[2]努尔阿力亚·阿不都外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6):57-58.
论文作者:伍建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学生论文; 道德论文; 法治论文; 教师论文; 情感论文; 情境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6期论文;